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第1573章 以練促戰
趙昺對於孫愷部的表現基本還是滿意的,但是錯在其在穩固住營寨後,立刻組織兵力展開反擊,結果遭到了敵騎的伏擊。幸而他並沒有傾巢而出,才有余力守住營寨,並接應前出追擊的部隊撤了回來。

“孫都統,異地作戰的大忌是什麽?”看著貌似不服氣的孫愷,趙昺問道。

“稟陛下,異地作戰最忌不熟悉地形、人文,不知敵方兵力和部署情況!”孫愷聽了陛下的問題心中就咯噔了下,但還是肅然回答道。

“既然你很明白,可為何在剛剛到達宿營地,地理不明,且在暗夜遭到突襲,敵情不明的情況下,還要遣兵追擊?”趙昺反問道。

“陛下,屬下事先已經前出偵騎散布於營寨周邊二十裡,並沒有發現有大量‘敵軍’聚集,因此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當前敵軍不過千騎,足以在敵軍大隊人馬趕來前將敵殲滅,並有足夠的時間重新布陣對敵,守住營寨!”孫愷對皇帝性格十分了解,越是不說實話,強行自辯,只會被罵的更慘,於是老老實實地說出了自己當時真實想法。

“嗯,說的還算是實話,這說明了什麽呢?”趙昺點點頭又道,“說明我們對敵作戰的觀念還停留在三年前陳舊的觀念上,不適應在開闊地上作戰,尤其是對騎兵作戰上還不了解,從而在戰術運用上出現錯誤。”

“在過去,我們宿營時要求偵騎搜索周邊二十裡,那是因為在江南和淮南地區河渠密布,田地以種植稻谷為主,不利於騎兵突進。而當前我們要面臨的作戰地理環境是以丘陵、平原為主,有利於騎兵馳騁。”

“而騎軍的特點便是機動力強,聚散無形,二十裡的路途騎兵慢跑的情況下半個時辰也足夠。他們在進攻前完全可以部署在偵騎遊弋的范圍之外,在攻擊順利的情況下,可以迅速投入戰鬥擴大戰果;在突襲失利,前軍可以迅速撤離,甚至利用夜暗,詐敗引誘對方追擊,卻以後軍伏擊追擊的敵軍。”

“謝陛下教誨,屬下明白了,以後定會加強訓練!”孫愷施禮答道。

“嗯!”趙昺見其‘老實’,也不爭辯,這讓他有種拳頭打在棉花上的感覺,沒辦法再兌取加以叱責,心中不免有些不爽。

接下來,趙昺又對第二軍和第五軍在應對敵騎夜襲上的戰術進行講評。可劉志學和冉安國這兩家夥性格本來就沉穩,且有了前邊的‘教訓’,也學的乖了,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在此戰中的不足和失誤,皇帝說什麽也不強辯,簡直讓他無處下手。

如此一來,又經過前時的消磨,趙昺火氣已然小了許多。便令昨晚參加夜襲的五個騎兵師首官分別講述各自的戰術安排,以及在作戰中發現對手的部署上的失誤,點評得失。而步軍主官們則要根據他們提出的問題,做出應對方案。

趙昺此時聽得很認真,雖然也會插言提出問題,但總得來說還是聽多言少。他之所以組織這次秋冬大閱,也是意在檢閱步騎軍訓練成果,也是要發現在平原地區作戰中的問題,為北伐中原做準備。

這麽多年的征戰中,趙昺知道宋軍在作戰上的弱點,尤其是缺乏應對平原上與大規模騎兵作戰的經驗。而這幾年間雖然宋蒙兩國維持著和平局面,但他一直在通過訓練總結經驗,學習和總結對付騎兵的戰術。

在前世,趙昺對騎兵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電視劇《亮劍》中遭日軍圍困的騎兵連發動最後的決死衝鋒的經典畫面。可以說,由此也給他留下了騎兵是一個崇尚進攻、善於進攻的兵種,出色的機動力和衝擊力決定了其基本作戰樣式就是進攻的最初觀念。

而在這世的征戰中,趙昺見識了真正的騎兵,也更明白了騎兵優勢,在進攻中,騎兵可以向敵人實施衝擊,對敵人翼側進行突擊和追擊退卻之敵。且騎兵能有效地掩護自己部隊的兩翼及部隊撤退,進行偵察,完成襲擊和奔襲敵人後方等任務。他也從中總結出騎兵作戰的幾個定式:

進攻是騎兵在戰鬥行動的基本樣式,其目的在於擊潰敵人和攻佔重要的地域及目標。它的內容包括:使用全部兵器殺傷敵人;實施堅決的衝擊,向敵人配置縱深迅猛推進;消滅與俘獲生動力量;奪取武器裝備和佔領預定地域等。騎兵的攻擊,主要為其進攻目標而服務。為達成戰鬥任務,騎兵部隊須按照戰鬥定式展開。

所謂的騎兵戰鬥定式,指為達成任務而配置或部署兵力器材的總稱,一般由衝鋒隊,鉗製隊,負責掩護戰鬥的火力部隊及為戰果擴張,或應乎不時事變的預備隊組成。攻擊戰鬥的要旨是在發揮其主要特性與機動力。攻擊戰鬥最終目的意在挫敗敵的意志,使敵放棄戰鬥,擊破其主力,奪取各要點作為戰鬥的目的。

所以戰鬥定式則主要需符合以下四點:首先是向重要之方向,集中主力進行打擊;其次是戰鬥定式需適合於地形以及戰鬥企圖;再者,便於火器及技術兵器之使用;最後是需應乎戰場狀況的變化,可隨時進行靈活的機動,以期能迅速變換行動方向,能應乎不時事變。

當然這個定式只是個框架,而戰況向來是瞬息萬變,還要進行細分以應對各種狀況。比如正面戰鬥的兵力部署和任務;突襲作戰的兵力部署、部隊如何接敵;伏擊作戰中部隊如何隱蔽,戰馬如何安置及下馬徒步作戰時如何部署等等情況。

這些對於趙昺來說也是一個幾乎全心的課題,由於過去缺乏騎兵,他沒有辦法像過去那樣在戰鬥中學習如何運用和指揮大規模的騎兵作戰。而因為在過去的戰爭中,騎兵一直處於從屬地位,所以麾下同樣缺乏熟悉大規模作戰的將領,當下只能通過演練來獲取經驗……

會議持續了一日才結束,而後全軍轉入休整兩天,以便恢復長途行軍後士卒的體力,各部進行整頓。至於那些在會上挨了罵的大將們回去後如何罵自己的兵,趙昺也就管不著了,反正他知道肯定他們上上下下都憋了一口氣,下場演練定會打出火花來。

至於他這兩天也沒有歇著,而是每天隻帶著兩名侍衛下基層,到各部轉轉看看,而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各個指揮的夥房,當然這非是沒地方吃飯,卻是因為他明白對軍隊來說最要緊的不僅只有紀律、裝備或士氣,還有士兵最基本的需求——吃飯。

士兵的夥食不知道困擾了多少皇帝和將領,趙昺就一直為此不懈努力,當初為了讓軍卒們吃飽,他不惜變賣賞賜,冒險攻城。而後情況好轉也一直在努力改善,讓軍卒們從吃飽向吃好轉變,所以當前的軍費除了薪餉和裝備之外,膳食費成了最大的花銷。

趙昺這幾天在各部轉著吃,早餐在一軍吃,午餐可能就到了三軍,晚上也許就在騎二師吃了。他的目的當然不只是品嘗下口味,看看是否有人從中貪汙,主要還是想聽聽普通軍卒們的意見,看他們是否滿意。

兩天轉下來,大部分兵卒對當前的夥食標準和供應情況十分滿意, 不滿意的人也是在口味上,並不否認能夠吃飽,且比家裡吃的好。而對夥食最滿意的,趙昺發現並非是來自江南、兩淮的士卒,甚至向來窮苦的川貴兵,而是是蒙古降軍。

蒙古立國前自不必言,他們只有少量的常備軍,兵員大部分皆是下馬為民,上馬為兵的牧民,但蒙古草原上的羊群都是那些宗王權貴的,他們可以天天有肉吃,而那些普通牧民要靠狩獵和挖野菜才能勉強吃飽。

在戰時他們要自帶糧草和兵器,由奧魯營保證後勤,並沒有專門的輜重體系,糧草也多是來自劫掠和強征,吃不飽飯也是常事,因而蒙古兵才贏得耐饑耐寒的‘美名’。而要想吃飽飯就得打下城池,劫掠富庶地區,打仗自然就要拚命,否則就只能餓死。

蒙元立國後改革兵製,他們也采用了極為簡單的方法,隸屬行省的鎮撫軍要靠軍戶屯田來解決吃飯的問題,草原軍依然遵守舊製。只有那些常備的怯薛軍才由朝廷發放糧餉,即便是那些侍衛親軍也要屯田,由朝廷撥給微薄的軍餉。

但是宋軍不同,在收復江南出事也曾有朝臣提議讓軍隊屯田以減少軍費開支,緩解財政困難,卻被趙昺斷然拒絕,所以他們的裝備和糧餉皆由朝廷供給,並優先進行保證。這些皆是蒙古降兵們從未享受過的待遇,只要好好訓練、備戰就能吃飽,還能獲得軍餉,普通軍卒們當然高興。

而讓蒙古降兵們更為感動的是朝廷不僅足額撥付糧餉,並對配給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吃什麽、吃多少都有配額,保證軍卒們天天都有肉吃……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