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第1544章 不需多言
徐無難言辭激烈,讓趙昺一怔。按照規矩秘書監對待各方的進諫奏疏,應該持公正的態度,而不能將個人好惡摻雜其中,以免有所偏勃。但是其今日的表現已經有些氣急敗壞,失去了平日的冷靜和穩重,堂上其他人聽了也是心中暗驚,紛紛示意其失態了。

 “屬下有過,請陛下責罰!”徐無難也立刻意識到這非是同僚間的爭論,馬上施禮道。

 “你且說說!”趙昺眉頭微皺了下,讓其繼續說。

 “陛下,當年我朝修建水長城以阻攔契丹南下,雖有當時的考量,也確保了北境的安寧百年,但實在是……不妥!”徐無難稍作沉思,但仍難以抑製心中的激憤,不過也按捺住自己的情緒言道。

 “其一,修築水長城,修方田,改河道,先後持續三十年耗資巨大不提。此舉雖然阻擋了契丹南侵的路線,但也讓我朝北伐燕雲成為泡影,遺禍無窮!”

 “其二,從地理上而言,此舉也是先天不足。彼時黃河由滄州入海,而一旦發生改道,則水長城失去了賴以的水源,導致防禦力大大降低,隻可作為短時間內的防禦手段,而不是長久之計。”

 “其三,後續的‘三易回河’工程更是敗筆,強行分流黃河入海,不但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毀於此舉,更是導致黃河奪淮入海的罪魁,使我朝最終失去了北部防線,讓女真直驅汴梁。”

 “而今,百年之後山川依舊,而滄海桑田已非昔日,早已無法恢復舊貌。其此時重提恢復水長城抵禦蒙元,意在破壞陛下北伐大計,讓我朝始終難以擺脫蒙元的威脅,實在是讓屬下憤懣!”

 “……”趙昺聽了,知道其所言不假,而也是收斂了許多,沒有罵他的祖宗八輩兒。

 他心知這條防線開建之始的本意就是為了切斷遼軍的南下的步伐,如宋太宗當年朝中大臣所說的那樣,不僅阻礙了遼國南下的步伐,同時也切斷了自己北上的路線,至於北伐的事情就下輩子再說了。此外,這項工程是以水為兵,導致太過於依靠自然環境,尤其是對於黃河依賴極其嚴重。

 此時的黃河與現在我們看到的黃河不太一樣,彼時的黃河河道更偏向北。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如果黃河發生改道,那麽這條歷經幾十年修建的防線很有可能就會因為失去水源而降低防禦力。碰巧黃河在那個時期改道頻繁。

 因此,河北水上防線只能是宋朝防禦遼朝進攻的一項暫時性手段,如果真正想把遼國的軍事威脅永遠解除掉,那只有通過不斷地北伐,收復燕雲,依靠穩固的燕山山脈、恆山、太行山管涔山一線的傳統長城防線才能真正自保。

 然而,自從水上長城修建的那一刻開始,宋軍就永遠地失去了獨立收復燕雲的可能,而依賴這條暫時性工程,也說明宋朝朝廷是多麽的無能,因此到了仁宗這樣一位懦弱君主時代,上馬三易回河這樣一項愚蠢透頂的工程也就不難理解了。

 史書上記載,仁宗是個溫良仁厚的皇帝,而趙昺認為這恰恰從側面證明了其的懦弱,使得本來在澶淵之盟得到緩解的宋遼關系充滿變數,讓遼國居然覺得宋朝是可以再欺負欺負,進而不斷向宋朝要求改變領土界限。生性懦弱的仁宗自然害怕了,如何防止遼軍跑到汴梁來,就成為了其最在意的事。

 而早在真宗朝就有官員提出黃河河道太靠北,如果要是哪天改道進入遼國,那麽遼國就可能順著黃河一路逆流而上,打到汴梁了,享受過以水為兵,建設水長城福利的仁宗皇帝自然對這件事深信不疑。因此就開始了對“水長城“加固維護”——三易回河!

 時任宰相文彥博建議以一個名叫六塔河的小河去分擔黃河的流量,意在維持黃河在北方的入海口,避免再次泛濫,也避免流入遼國。但是六塔河是個流量只有黃河五分之一的小河,根本不足以容納整條黃河,因而開工之初就存在著先天不足和巨大的隱患。

 然而上至皇帝,下至君臣在恐懼和懦弱的驅動之下,為了維護那條歷經三十年修建的水上防線,這項瘋狂的工程居然被正式上馬。實際上,河北地區的水長城防線是建立在黃河上下遊之流上的,而黃河改道直接切斷了河北水長城的水源,這項工程是無法維護水上長城的!

 最終在經歷曹村之潰和內黃口之潰後,黃河最終奪淮河入海,其結果是“宋朝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複決,溺兵夫、漂芻槁不可勝計”,讓河北軍事重鎮損失慘重,不但未能達到阻敵南下的預期效果,反而自毀‘長城’。

 導致這個結果的責任由誰來付,皇帝身為天子向來是‘聖明神武’,自然不可能做出這樣的蠢事,錯誤都是臣僚的罪過。

 作為‘三易回河’工程的提議和執行者文彥博,肯定是最好的背鍋者,但是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將相五十年,聲名聞於四夷,世人尊稱為賢相。諡號忠烈、恭烈,可謂是青史留名,流芳百世。按照世人的觀點,其行為瑕不掩瑜,不能因為這等小事而承擔責任。

 所以結果是沒有人負責。但趙昺明白仁宗才是禍首,他其作為最高統治者因為本身的懦弱,導致了宋仁宗一朝已經到來草木皆兵的地步,即便是面對不擅長水戰的遼國,一國之君居然會被“逆黃河而上,直搗開封“的蠢話嚇得魂不守舍。

 另外自太宗後的歷任皇帝患上恐北症,他們不僅缺乏戰略眼光,先輩的失敗也讓他們喪失了進取燕雲的精神,因而從根本上來講,自從修建水上長城的那一刻,宋朝就已經把自己永遠鎖在了消極自守的圈子裡,妄想單純依靠臨時性的防禦工程進行消極防禦。但是保守永遠不可能保全自己,最終這條“水長城”防禦戰略乃至“聯金滅遼”的失敗皆是注定的結果。

 趙昺想想,盡管在討論北伐時盡管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但是省部相關人員還是不少人知曉的,而期間他與眾相間存在分歧的消息也在各個圈子中流傳。他們私下裡亦有爭論,有支持直搗蒙元龍庭,也有支持穩扎穩打,緩緩圖之的,爭來爭去沒有結果,也各自上疏給皇帝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所以這段時間受到的類似奏疏為數不少,這位禮部郎中王越獻重修‘水長城’之策,趙昺以為應該是出於支持眾相緩圖的觀點,以此來阻止蒙元的反撲,贏得鞏固中原的時間。但讓人迷惑的是這位郎中是個草包,還是孤陋寡聞,居然炒起了二百年前的冷飯。

 且不說當年的水長城早已被證明是失敗的決策,而百余年後的黃河已經改道多次,在此影響下地形改變,河流淤塞,沒了重修水長城的基本條件。如此而言,王越的獻策純粹就是胡說八道,毫無常識,除非是另有目的。

 趙昺手指在案上敲了兩下,在眾人緊張的目光中從案上拿過一支筆,在鮮紅的朱砂中沾了沾,在這份奏疏上筆走遊龍寫了朱批,然後起身在眾人的施禮聲中離開了值房。

 “荒誕至極……”陛下剛剛離開,陳識時急忙拿過奏疏,只見上面批了四個字,正是徐無難的激憤之言。

 “陛下這是何意?”幾個人面目相覷,有些摸不著頭腦。以往群臣獻策其中也有荒謬不堪的,但是陛下對此往往十分寬仁,要麽批上個‘閱’字以示鼓勵;要麽就將之束之高閣吃灰;最多也就是不置可否,原路退回,暗示上疏者勿要再廢話。而如今日激烈之言,還是頭一次。

 “陛下既然已經親筆批紅,那便依規辦理!”陳識時略一思索大概明白了陛下的意思,但他並沒有明說,也不能說,其中意思想看到的人不需多言便知其味……

 不久,有消息傳來稱被陛下給予惡評的這份奏疏出現在堂議之上,眾官傳閱之後皆面露苦笑,陷入沉思。而緊接著朝廷幾次召開堂議,爭論依然激烈,但風向已轉,支持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朝臣佔據了多數,已經壓倒了止步於舊土的聲音。

 到了七月中旬,北伐之事尚沒有定論,但傳出陛下北巡的消息。很快傳言變成了現實,朝中頒布通告皇帝定於月末北巡,仍由太后留守京師監國,首輔陸秀夫隨扈出行。

 月末,皇帝出巡的隊伍出城後,戒嚴解除,等候已久的人群湧出城門,夾雜其間的一輛馬車過了橋停在路邊。車中的張越並沒有下車,而是撩開轎簾看看巍峨的城樓,歎了口氣,又看看前方禦駕行過尚未散去的塵埃,吩咐車夫上路。但他心中不免黯然,此一出京前途渺茫,不知尚否有歸期……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