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第1281章 謀事在人
在趙昺的主持下,一場非正式朝會在齋宮召開。之所以稱之為非正式,並非是說大家坐在一起閑聊,而是形式上比較隨便,考慮到現在正是盛夏之時,天氣炎熱,光著膀子都覺得熱。而齋宮大殿也是新建之所,比較簡陋,條件有限,又沒有空調,穿著朝服開會弄不好就會躺到一片。所以趙昺恩典,大家可以著常服上殿議事。

 趙昺當然也不會冕服上殿,而是穿白色涼衫,頭戴白玉小冠束起長發,用根玉簪梳起,腳上也是麻繩編織的涼鞋,看起來十分清涼。而殿下南北分作的文武也大多如此,身著涼衫,腳踏麻鞋,區別只在是文臣頭上戴的多是東坡巾,武臣束皮弁小冠。

 不過在此前這身衣服無論是上下班,官員們是要穿紫衫的。在宋室南渡後,建都臨安,一幫北方人驟然到來,也是熱的受不了。因為涼衫的形式與紫衫幾無差別,只是素色的,穿著也涼爽,士大夫們便以此為便服,紹興末年,高宗甚至下詔用朱熹言,罷紫衫,以涼衫視事,意思是可以在除朝會和舉行重大儀式的時候,官員上班也可以著涼衫辦公。

 本來這事是好事,大家穿著也舒服,根本無可厚非,可偏有多事兒的人。乾道初年,禮部侍郎王曮上奏曰: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衫,甚非美觀。而以交際、居官、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在其奏請下,於是朝廷下令官員除乘馬道途許服外,餘不得服,自後涼衫隻用為凶服,紫衫又流行起來。

 不過隨著蒙元的入侵,朝廷落腳在瓊州,這地方更熱,且沒有冬夏四季如此。趙昺初來乍到也不懂那麽多規矩,卻知道淺顏色的衣服比之深顏色的要涼快,因此不管不顧的穿起涼衫來。而大家也不傻,誰也知道熱,明知違規卻看見了也不吭聲,於是涼衫又再次流行回來了。

 而蒙元此時也佔據了江南,這幫來自大草原的家夥們哪裡知道這些規矩,願意怎麽穿怎麽穿,更不會專門為此定規矩,於是江南士人們也重新穿起涼衫。所以在朝廷重回江南後,這種穿著也並沒有引起什麽反對,遭過罪的官員們更沒有人舊事重提,就重新作為便服保留下來。

 當然趙昺也不能改變一切,比如頭上的帽子。在現代帽子的作用除了遮陽、保暖這些日常需要外,也只有特定人群才會經常戴帽子,其他人是沒有限制的。可在這年代是絕對不行的,古代男人成丁時會舉行冠禮,這儀式主要內容就是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表示著這個男人已經成人了,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

 另外古人把帽飾稱之為“頭衣”,“元服”和“首服”,由此也能看到人們對帽飾的重視程度了,卻也不是隨便戴戴就行,在什麽場合什麽人戴什麽帽子,被國家以近乎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一旦違背,後果難以預計,輕則受頓訓斥,重點罷官免職,再重點要是被扣上藐視朝廷的罪名,那就更恐怖了。

 所以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那也要以黑巾裹頭,庶民便又被以“黔首”代之。而“綠帽”之說卻也是源於此時,蒙古是沒有娼/妓的,入主中原後,發現居然還有妓院,覺得太落後,於是規定失足女著紫衫,在此做工的男人戴綠頭巾,以示區別。因此要是一個人在古代下定決心在任何場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著他要自絕於社會了。

 趙昺不喜歡戴帽子,尤其是夏天,因為作為現代人大多知道人體散熱只要是通過頭部;另外就是‘戴帽子’在現代也多是貶義;再者就是太麻煩,來到這個世界這麽多年了,他自己都無法成功的將頭上的小冠戴好,依然需要他人的協助。所以他這個腹黑的家夥經過研究後,結果認為古代人之所以將戴帽子視為大事,其實就是為了頭髮,因為頭髮對於古人的意義非凡。

 首先《孝經》有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認為如果頭髮等身體上的東西是父母給的,如果剃頭,則視為不孝。華夏兒女除了出生時剃一次胎毛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幾乎終生不再剪發。即便趙昺想在軍隊中推行短發,以保持個人衛生,防止長虱子傳染疾病,及便於在戰時受傷易於救護,但是由於自上到下的反對都不可能,以至於帽子都被設計成高筒,以便於將長發置於其中。

 另外,大家都聽過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以此來說明其的狡詐,其實在古代是真有可能的,因為頭髮在這個年代依然是被認為是很重要不可人為隨意損壞的部分,否則真會跟你拚命。再有古代女子若是有了心上人,便會將頭髮給心愛的人是代表著想要“結發同心”,意思是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送給心上人,以表達無以複加的愛意,而頭髮自然最合適不過。

 但是趙昺以為這一切並非不能改變的,其實能否改變還在於人。‘劉氏冠’的流行就是例子,漢之前的冠或金或革或布,而劉邦卻製作竹皮冠,用現在的話講,劉邦用的是標準的創新思維。而這頂帽子就經歷了世人從譏笑到認可,從認可到讚賞,從讚賞到效仿,從效仿流行直至成為不可損益的經典,以至竹皮冠又被稱為“劉氏冠”流產至今。

 當然趙昺也在悄悄的改變大宋朝,這不僅是因為改變了歷史上宋朝的結局,造出了更為先進的船只和武器,在其它方面同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和習慣,打破了過去的傳統。比如這次朝會,他不僅允許臣僚們常服上殿議事,還給大家準備了座位,並供應涼茶及酸梅湯解暑,而在過去除非宴飲和私下會見,是完全不允許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會議開始後,王應麟首先向官員們介紹了國內的形勢。說明當前朝廷所承受的財政壓力極大,由於收復江南後為了安撫百姓,很多地區減免稅賦,以致此次北伐所需的軍糧除了官田所出外,還需要動用大筆銀錢從民間收購,然後再運到前線,耗資巨大,朝廷已經不堪重負。

 且北伐雖然收復兩淮和荊襄大片土地,但由於戰爭自去歲秋後展開,持續至今夏,導致新收地區因受到戰火波及耽誤了農時,導致許多地區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同樣需要朝廷調撥錢糧賑濟。此外諸多州縣城池毀於戰火,急需重建,水利設施要修複,還需招募百姓組建州軍等等皆需朝廷後續資金投入。

 為了北伐,動用了數十萬的軍隊,且還動員近乎相等數量的夫役為大軍運輸物資,修建城壕。而這些民夫皆是青壯,是種地耕田的主力。現下江南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夏收之時,稍後又要播種二季稻,因此要放歸民夫回家,否則會耽誤農時,影響今秋的糧食產量,導致糧荒。

 因而王應麟強調當前新複各州府的任務不僅要盡快穩定人心,還要在農時到來之前迅速完成檢點人口,分配土地的任務,以期能夠將種子播種下去,到秋季有所收復,減少對朝廷的依賴。同時可以將生產的余糧供應給駐扎在兩淮的軍隊,減少長途運輸的消耗,減輕朝廷的困難。

 然後王應麟又介紹了朝廷中的形勢,由於戰事已經持續近一年,軍費開支巨大,使得有些官員開始質疑是否要繼續北伐,要求朝廷盡快停止用兵,施德政養民力。且民間風言也起,以為北伐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之舉,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不說。還因戰事造成大批百姓的傷亡,使得家庭離散,妻離子散,釀成無數悲劇。

 朝野的攻訐讓皇帝與支持北伐的朝臣們倍感壓力,因而王應麟再次要求各地官員要嚴格執行既定政策,不可恣意妄為,要吸取濠州事件的教訓,因為一時的意氣引發民變,導致百姓大批逃亡和死傷。如此使得朝廷聲譽受損,落人把柄,還使得個人前途盡毀。

 起初眾官和軍將對王應麟所言也深以為是,也從中聽出朝廷因為財政壓力巨大有結束北伐之意,同時也從側面印證了陛下要止兵於應天府的傳言。大家對此雖然感到失望,卻也理解朝廷和皇帝的苦處,可終歸小皇帝還未發言,且沒有做出決斷,因而尚能保持冷靜。

 但是當王應麟說起濠州事件的時候,底下便開始相互竊竊私語,接著聲音越來越大,進而抱怨朝廷對底層官員的要求過於嚴格,導致束手束腳,工作難以開展。最後就開始為張頌叫屈,以為朝廷對於其的處置過於草率,不應如此嚴苛。場面一時混亂起來,終於有人起身出列要求朝廷重查此案,另行做出處置……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