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悠閑唐朝》第47章 李泰
  “啟稟陛下,目前只有這些了。”葉文不想多事,就打了個哈哈,至於以後再出現什麽東西,葉文也有說辭。  旁邊的汝南公主雖然奇怪葉文為什麽沒有說出手機,但她並沒有多話。

  李二得到答案後,知道葉文的性格,就揮手讓葉文離開了,沒有再詢問電力之事,汝南公主見葉文離開了,也跟著告辭離開了。

  李二見此除了心裡說句女大不中留外,還能說什麽呢?同時李二還想起了跟他形同陌路的父親,自己作為一代君王,不光是對外還是對內,李二認為自己做的已經夠完美了。但自從玄武門之變後,自己跟父親有著無法彌補的裂痕,這讓一直渴望完美的李世民,內心一直難以安寧。

  “你為什麽不跟我父親說手機的事?”汝南公主追上前問出了自己的疑惑。

  “給你父親說出了手機,你還能玩嗎?”葉文反問道,這唐朝沒有通信基站,這手機也就沒有通信的功能,只是一個消遣時間的玩具,說了也沒必要。

  “哦。”汝南公主想到葉文在為她著想,心裡不禁喜滋滋的,雀躍的跟葉文聊著天。

  葉文下來後,一直下面遲遲不肯散去的人們,看著汝南公主手中電動兩輪車不禁感到羨慕。作為娛樂項目沒有後世多的唐朝人,對這個電動兩輪車感到十分的新奇,也想擁有一個。

  “這位就是葉議郎了?”人群中走出來一個體態臃腫、滿臉肥肉的年輕少年。

  “正是,你是?”葉文看向這個胖胖的少年。

  “他是四哥。”汝南公主在一旁說道。

  “拜見大王。”(唐朝就是這樣稱呼非太子的王子的。)葉文作了一揖道,想來他就是李泰了。

  “免禮,葉議郎可否割愛?本王會給葉議郎足夠的賠償。”李泰看向汝南公主手中的電動兩輪車說道,剛才他也看到葉文站在電動兩輪車的樣子,感覺這電動兩輪車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不用走路不說,而且還十分拉風,比騎馬坐車強多了。

  “這個,在下已經送給汝南公主了,而且這還有一些缺陷,大王恐怕暫時使用不了。”葉文知道他打什麽主意,但葉文沒打算給他,給了他一個,隻不一定後面還有人要。這個電動兩輪車還要充電,葉文可不想自己家裡變成充電站,而且看他那體態,也不擔心把電動兩輪車壓壞。

  “既然如此,那本王就告辭了。”李泰聽此也沒多說什麽就告辭了。

  “你這個東西真的送給我的嗎?還是用來敷衍四哥的借口?”等李泰走遠後,汝南公主悄聲的問道。

  “當然是真的了,我說的話還有假嗎?”既然葉文說出了口,也不好再跟汝南公主要,反正自己有小空,再買一個不就行了,至於沒電來他家裡充電,葉文也不介意她來他家聯絡聯絡感情。

  有了李泰這個先鋒,圍觀的人也就沒有跟葉文提這個要求了,最後也就慢慢的散了,而有的女的在走時幽怨的看了葉文一眼,想來是看上葉文了,但汝南公主在一邊,也不好表露自己的心跡。

  這一現象被汝南公主看個正著,吃醋般的冷哼一聲,葉文在一旁尷尬的同時,也有一些惋惜。如果以後真跟汝南公主在一起了,希望她不是很吃醋的那一種。

  其實葉文作為一個宅男,也有三妻六妾的想法,但在後世能找個女朋友就不錯了,所以這想法也就想想而已。但到了唐朝,葉文現在又混的不錯,還沒這想法,葉文也就白穿越了。

  當然了,現在葉文也就在心裡想想,但要是跟汝南公主說說,指不定會發生什麽呢,畢竟不是古代所有人不像長孫皇后一樣,還給李二物色美女呢。

  “好了,你的姐妹們還等著你玩蹴鞠呢。”葉文寬慰道。

  汝南公主這才憤憤的朝著自己剛才玩蹴鞠的地方走去。

  有了剛才的事,葉文也沒走遠,就在一旁看著她們玩,因為葉文拒絕跟她們玩,所以她們也都沒有找男的,都是女士,看著一群俏麗的美女在場上踢來踢去,也是一番美妙的情景。

  等葉文有了視覺疲勞的時候,葉文看了看周圍,程處默他們在不遠處又喝起了酒來,葉文雖然酒量很好,但也不是很愛喝的主兒,葉文也就不去湊熱鬧了。

  而李二那邊又開始了新的舞蹈,甚至那些大臣都上去開始了群魔亂舞,葉文見此也不詫異,這跳舞在唐朝很流行,就連這元旦大朝會也有跳舞的情節。

  朝會進行時,一直有典儀站在階下高聲指揮大臣們行禮,還有幫助他揚聲喊叫的“讚者”。他們喊“趨”,就要跟在別人身後彎腰拱手小步快走;他們喊“脫舄”,就要把自己腳上的鞋脫掉;喊“解劍”,就把身上朝服腰間掛著的劍解下來;喊“俛伏”,就要雙膝跪倒趴地;喊“興”的意思是可以站起來了。

  典儀喊了一聲“再拜”,要知道“再”是“兩次”的意思,而“拜”是稽首,這時要雙膝跪下,舉手過頭,往前拱落至地,這要求大臣們同時叩頭落地,動作不要遲慢得太明顯,否則小心被禦史彈劾“朝儀不整”什麽的。

  稽首至地,起身後,然後再一次跪地拱手叩頭,再行一遍“稽首”禮,要不怎麽叫“再拜”呢。這一遍拜完,大臣們爬起來站好,當朝的宰相之一“侍中”(三省之一門下省首長)要上前到皇帝那裡接受詔旨,然後回來走到官員們的東北位置,面朝西,大聲宣布“有製”(皇上有旨)。這時候官員們又開始下跪行禮了,又是一次“再拜”。

  折騰完了,侍中才宣布剛從皇帝那裡領受的旨意,說的是什麽呢?“履新之慶,與公等同之。”(新的一年來到了,我和大家一起慶賀。)就說這一句話,官員們又開始折騰“再拜”啦!這回稽首兩次還不算完,這莊嚴神聖金碧輝煌的大殿上,又開始了一番天魔亂舞的景象,大過年的,各位官員都在比誰跳舞跳得賣力,爭取給皇帝陛下留個好印象,這舞是什麽呢?也就是一些揚臂、跺腳,來個原地轉體1080度的動作,真讓葉文描述,葉文也沒看過,當時葉文去的剛剛好,都行完禮跳完了,葉文才去的。

  光跳舞還不成,大家揮胳膊蹬腿地揚塵舞蹈一番,又同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隨後又一次“再拜”,稽首兩次,把歡慶氣氛推向高潮,這才算結束了一年裡最隆重的一次拜君禮,侍中也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

  這個對著皇帝跳舞的“蹈舞”“舞蹈”“拜舞”禮呢,其實也不是上古中原文化流傳下來的禮俗,而是跟“五胡亂華”後北方遊牧民的風俗有那麽點兒不遠不近的關系。北朝各個宮廷裡都有君臣在朝會上起舞慶賀的記載,遊牧民族的感情比較外露奔放嘛!

  不過“舞蹈”作為大臣對皇帝行的禮第一次見諸史書,是在隋朝,到了唐朝就大大盛行,然後宋朝也還沿襲著,不僅是元旦大朝,凡是要表達激動興奮情緒的時候,大臣都要對著皇帝開跳,而且一般是邊跳舞邊叩頭邊喊萬歲,難度還不小呢。

  還有這行禮在唐朝也很有講究,後世的人可能覺得當時跪拜禮不流行,其實不然。

  古代講究“晨昏定省”,也就是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早晨和晚上都要去向父母問安。到了父母居室的門外,先隔著門問一聲可不可以進去,或者讓侍候的奴仆轉達,得到允許以後,才能進門。

  見了父母,下跪,一邊問著“大人夜來可曾好睡”之類的話,一邊彎腰輕輕磕個頭。“男兒膝下有黃金”之類的論調,是近古以來才有的,唐朝時代人們都很習慣動不動就下跪,真的。

  唐朝的人無論是在臥床上躺著,或者正盤腿坐在一具矮矮的榻床上梳洗,或者已經坐到食案前開始吃早飯了,他們的重心都很低,離地不太遠,因為大家都還是更習慣使用傳統的非高足家具。

  要想表達親近尊敬的感情,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彎下去,在離他們較近的地方跪倒,叩頭以後直起腰,就勢坐在自己小腿上,以平視或略微仰望的視線與父母對答談話,大家都覺得比較舒服。

  如果不這樣,而按照後世習慣使用桌椅板凳等高足家具以後養成的習慣,進門以後躹個躬,然後雙腿並攏站直跟父母說話,而父母坐得很低,變成他們要抬頭仰望你,說不了幾句脖子疼還是次要的,主要是這一上一下的俯仰尊卑感完全顛倒,老爺子越說越暴躁是肯定的了。

  正因為中古以前“跪”和“坐”的姿態位置差別不大,大家對於“跪”這個禮節並沒有太多屈辱感。進朋友或者長輩家,向主人屈膝跪拜一下,主人不管答禮不答禮、還拜不還拜,他也都在地上或者矮床上屈膝待著,模樣都差不多。

  等發展到後世,大家都去坐椅子了,進門跪在地上磕頭,而主人坐在椅子上蹺著二郎腿剔牙,居高臨下地問話,這樣的情形才讓人感覺很屈辱,那個時候人們也就不再隨便輕易地行跪拜禮了。

  而且,跪拜禮和跪拜禮也不一樣。平常日子去向父母問安,跪倒以後快速地用額頭碰一下地面就直起腰,這樣就行了,要想再隆重一點,花點力氣讓額頭在地面上碰出響聲,這個禮叫“頓首”,近代俗稱“磕響頭”,在唐朝是卑幼對尊長的日常性禮節。平輩也可以行這個禮,您去朋友家拜訪,對朋友叩個頭,朋友也叩個頭回禮,然後大家跪坐著說話,誰也不欠誰。

  比“頓首”禮節輕一點的,叫“拜手”,用在更加隨便一點兒的場合。比如跟父母聊著天,老爺子誇了您一句“昨天寫的字有進步”,作為乖寶寶需要謙虛遜讓一下,嘴裡說著“承蒙大人誇獎誠惶誠恐愧不敢當”之類的話,兩手在胸前拱抱,頭也低下去,腦門碰到手就行,不用磕地,這就叫“拜手”或者“空首”,簡稱為“拜”,是所有跪地禮裡最輕的一種,應用也比較廣泛。

  如果需要行很隆重的大禮,比如說今天要去當兵服役,可能再也回不來了,那麽拜別父母的時候,需要“稽首”。

  首先雙膝跪倒,慢慢跪,這個禮的精髓就在一個“慢”字。慢慢彎下腰,雙臂伸直,舉過頭頂,左手在頭上壓住右手,跟著身體一起往前彎倒,直至右手掌心接觸到地面。這時候頭也彎得跟地面很近了,慢慢叩在地上,位置是在手臂圍成的圈子裡,膝蓋前、手掌後,不要動。稽首可不能像頓首那樣頭一觸地即起,得保持這個彎腰伸臂叩頭的姿勢一定時間。

  要保持多久?最穩妥的辦法是支起耳朵聽著,聽頭上那個受禮的人發話示意可以起來了,然後再收動作爬起來。“稽首”這個大禮對行禮人的身體條件要求還是挺高的,所以很不經常施行,一般都是在最隆重的場合,臣拜君、子拜父、徒拜師才行此禮,而且對於特殊人群,比如身體僵硬衰弱的老臣、身上穿了硬甲的武將,都有優惠減免政策。

  和尚道士們也動不動跟人說“貧道稽首了”,但要期待他們也像正常人一樣屈膝跪拜,那可就上當了。人家宗教界人士一向主張自己有特權,在家不用拜父母,上朝不用拜皇帝(為此一直跟歷朝歷代官方掐架,唐朝貞觀五年春季,正月,詔令和尚、尼姑、道士都要叩拜父母。),號稱“稽首了”,其實只是向人彎腰一拱手或合十,完事兒。

  既然說到這兒了,咱們再講講日常生活中各種不需要跪地的禮節。大家要知道,唐朝即使是首都和皇宮裡,硬化的路面也很少,絕大部分室外道路都是黃土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種情況下,如果兩個熟人在大街上遇見了,要求雙方必須下跪叩頭打招呼,那真是對衣服的摧殘啊!

  所以從實際需要出發,在室外要求士人行跪拜禮的情況就並不太多。

  正常騎著馬出了家門,在路上遇見個平輩或者晚輩的熟人,如果急著去辦事,不想耽誤太多時間,那麽在馬上抱拳拱拱手,問個好擦身過去,這也算是打過招呼了。不過這種方式是最簡便輕慢的禮節,如果對方是個很計較的人,那麽很可能會因此心生不滿,覺得看不起他。

  有教養有禮貌的士人,哪怕是面對晚輩,也應該停住馬,至少做個要下馬的姿態(對方這時候一般會上來扶住不讓下來),再客氣一點兒就真下了馬,站著跟對方拱個手,或者更親熱地拉著他的手,說上幾句客氣話,再上馬各自走開,這是比較穩妥的禮節。

  再恭敬一點兒,比如遇見了長輩,那麽不但要趕緊下馬,還要“長揖”。站著雙手高舉過頭交握,深深地彎腰撅屁股,握在一起的手盡量接近地面,腰也彎成至少九十度,低頭看地,聽到對方發話再直起腰站好。“長揖”比“拱手抱拳”的分量重多了。

  當然,如果在街上遇到的是那種特別需要巴結的或者威權極重的高官,比如那個暴躁自大的頂頭上司,或者負責京城治安的“京兆尹”,再或者宰相甚至皇帝就別可惜那剛上身的嶄新外袍了,該下跪磕頭的別猶豫,哪怕身前是一攤馬糞呢,渾身臭烘烘的總比被抓去打板子強。

  但要是站立著聽人說話呢?那麽我就得跟您講一講唐朝十分流行,但現在已經沒多少人知道的“叉手禮”了。

  站在街邊,向偶遇的長輩長揖,對方拱手還禮,雙方直起腰,長輩開始八卦:“聽聞白樂天...”。

  這時候要臉上保持恭敬的微笑,抬起雙手,以左手緊握右手,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大拇指向上,右手四指伸直,手掌虛掩住自己胸口,但不能實按在胸上,要懸空著,保持姿勢不準動——這個就是標準的“叉手禮”了,長輩看到一直在行這個禮聽他說話,估計會挺高興地繼續說下去,然後就可以發揮上課聽講時練出來的功夫神遊太虛了。

  “叉手”的簡單形式其實就是雙手交握,虛按在胸前心口上,所以有“叉手不離方寸(古人對心臟的別稱)”的說法。至於手指的擺布,是比較細致的要求了,可以握起來再慢慢調整到位。當然對於從小接受嚴格禮儀訓練的士族家庭來說, 小孩子六歲一開始入學學禮,就要教他們正確的叉手姿勢,那麽他們長大後一行叉手禮,手指就會自然而然地握對位置了。要是還不能理解,可以找來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瞅瞅,那裡面有兩位正在聽音樂的紅衣官人,雙手捧在胸前,姿勢就是傳說中的“叉手禮”。

  “叉手”在唐、五代、宋都是很流行很常見的禮節,行起來簡單,而恭敬意味又很濃,當年柳宗元被貶到永州的時候,謹小慎微怕再犯錯誤,於是“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敦煌變文裡也有“舜子叉手啟阿娘”的句子,總之與人交往的時候保持這個姿勢是比較安全的,而這些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用到的各種禮節了。

  再說上朝的禮儀,“三跪九叩”這個禮節出現的時間很晚,有說是到了清朝才見記載。中古時代最隆重的拜君禮儀,以“再拜稽首”為主,唐朝的更加有特色,是在兩次“再拜”之間,加入一段“舞蹈”(上面已經介紹)。

  “上朝”有很多種類型,比如元旦、冬至的大朝會、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每日或者隔三五天來一次的“常朝”、接見外國使團的朝會、接受皇太子拜見的朝會、封爵授高官的朝會等,哪種和哪種的禮儀都不完全一樣,參加朝會的君臣穿戴的服飾、演奏的音樂等也不一樣,這些煩瑣的事想想都讓人頭大,所以才有禮部等機構裡的一群官員專門負責弄這些。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