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輝煌三國》卷9:終章 乾坤鼎定 3國並立
公元200年6月,幽州王與孫曹聯軍決戰赤壁,以身犯險誘敵水軍主力出擊,以數十萬枝特殊箭枝密如雨下攻擊,敵軍大半中箭傷亡,潰退回營。

 其後不過數日間,受傷士卒紛紛傷口惡化,大批死亡。因為人數眾多,處理時機過晚,處置失當之下,待發覺時已情勢失控,水軍大營中疫病橫行。

 而後方才緊急燒埋死者,隔離受感染者,至此,江東聯軍水師名存實亡,緊急補充之下的新軍,戰鬥力甚至不及幽州王麾下新近收編的荊州水軍。

 七月,戰場主動權正式轉移,赤壁決戰進入陸地爭鋒階段。

 退無可退的孫曹聯軍一面死守江夏,一面調集所有可用之兵支援,欲利用幽州王“勞師遠征”,“兵力補充不便”等諸多弊端尋找勝機。

 八月,劉曄不似以往體恤士卒,整月中大小戰役不斷,麾下近六十萬大軍輪番上陣卻又未盡全力攻擊,損失士卒無數同時,將士經歷血火考驗,精銳程度不減反增。

 十一月,即將入冬之際,赤壁大決戰爆發,孫策、曹操為鼓舞士氣,不惜常常親臨前線,指揮若定。

 十一月六日,激戰正酣之際,親自擂鼓助威的孫策被荊州軍團中一位隊正一箭命中後心,抬回大營路途中便落氣死亡。江東聯軍士氣低落到極點,正面戰場再也無法抵擋幽州王更加凌厲的攻勢,一退再退,江夏也被隨勢攻破。

 至此,曹操與新登位的孫策之弟孫權殘余兵力不足十萬之數。幽州王下令原幽州軍團分為兩批各十五萬人輪換回幽州休整,已出征近兩年的老兵在覺察到很快便能回家團聚之後,士氣大振,更顯虎狼之勢,僅以十萬余人,便可完全壓製其余四十萬混編軍團。

 公元201年2月,幽州王領大軍回到襄陽坐鎮。同時派出使者傳詔天子旨意,要求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至襄陽接受天子冊封。

 3月,使者分赴兩地。次第到達。劉璋與“客居”益州的劉備還有先得到旨意的漢中張魯一樣,見大勢明朗,以兩種不同的特殊身份接受了揚眉吐氣的天子劉協“招安”。交出軍權後,劉備並未接受朝廷的新任命,執意離開。最終與關羽隱居於生活多年的襄陽一帶。

 7月,前一批回幽州休整的士卒重新在高順的帶領下來到襄陽輪換,趁士氣高昂之際,幽州王再次出兵江東。同時派出特使荀或帶著密信趕赴建業。

 10月,兵臨城下,面臨退無可退絕境,心灰意冷的曹操與孫權商議之下,宣告投降,天下事實上基本統一。

 公元202年1月,天子劉協詔告天下。改薊城為京都,定為京師,不日便進行遷都,同時在幽州王劉曄鞠躬盡瘁努力之下,西涼馬騰,韓遂親臨接受朝廷任命,天下重新一統,為表其功,封其暫攝輔國親王,全權處理朝政。

 原本由北到南大批的“有識之士”在被這等來勢洶洶地破竹之勢嚇倒。集體失聲,而後見得郡縣一律實行“戰時管制”,細毫未見劉曄張榜錄賢才以填補空缺意思,心中怨恨之余不可避免地有了看笑話想法——

 想天下何其之大。難道僅憑區區幽,徐二州士人,便想治理妥當?作夢還差不多!

 然而,令他們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3月,劉曄詔告天下:天子成年,九州一統。將於十年內逐步還權於天子,同時原幽、徐士族除極個別之外,屆時將不會在朝廷中任職,而統一隨劉曄至其封地,一個據說呼為“美洲”之地方。

 如果這條僅是讓天下原本以為劉曄有問鼎想法士人們面面相覷,那麽後一條更是讓所有士子莫名其妙之後大喜若狂了——

 戰敗的曹操,孫權“申請”到大洋之南的一塊叫“澳洲”的地方,願意隨同他們離開的士人以及百姓由官府安排般隻“接送”,皆可前往。

 依著說明,無論是這美洲還是澳洲都離中原之地數千裡,更有大洋相隔,如此說來,天下豈非成為一主二屬,三分之勢?

 “我們有機會了?!”

 明白過來的士人們歡呼了,在他們的心中,自然是中原即中心,朝廷即中樞,余者皆是化外蠻夷。既然勢大欺主的劉曄,以及雄才偉略的曹操,孫權都“自請放逐”,他們理所當然應當受到重用,那還有什麽理由不欣喜若狂呢?

 無論外界如何議論,已經謀劃好一切的劉曄都不為所動,還政劉協,遷徙準備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或許還有人在疑惑,還有些實力的曹操以及孫權為何都不反抗這種“流放”的方案,但是對於劉曄來說卻是極其簡單。

 首先,劉曄去見了曹操,然後認真地說了一席話:“孟德,你在最後時刻選擇相信了我,那麽現今便是我為你謀一條不會讓你失望之路詳細之處,你且聽好了……”

 曹操聽完後,神情複雜地對劉曄說道想:“子揚,按說你讓我損兵折將,狼狽鬱結,但聽到你自己和我幾乎相同的去處,我發現再也無法從心底裡恨你了。”

 ……

 然後,劉曄再去找了孫權說道:“仲謀,孤已為孟德謀劃到一條出路,現今細說於你知曉,且看你是何想法。”

 孫權很仔細地聽完了劉曄關於這塊叫“澳洲”地方的介紹,疑惑之處也一並請教通透,最後問道:“孟德真願前去?”

 得到肯定答覆後,他先點頭表示接受安排,在劉曄轉身準備離去之時,問出了一句話:“幽州王,雖孫某極欽佩你的胸襟,但是殺兄破家之仇卻不敢忘懷!還有,‘澳洲’這名字有點難聽,不是嗎?”

 劉曄行走中的身子頓了頓,伸出右手隨意擺動兩下,回應道:“仲謀,你終於說出了這句話,至少,讓我感覺你還有點人情味!至於這名字。隨便你與孟德去取,只要什麽時候有空,派個使者回來報備,想來朝廷也不會介意的。對嗎?”

 孫權目光閃動,不知他心中想法如何,然而,從他以後的孫家子弟,卻再無人提及“復仇”二字。隻將精力專注於內經營族內,外與曹氏家族爭權,千年未變,而“澳洲”也在幾次爭議之中,最後雙方妥協對外一律稱為“新洲”……

 ……

 公元210年10月1日,劉曄帶著最後交接完成的包括陳宮,李儒,戲志才,郭嘉等在內的100位文臣,以及張飛。趙雲,張遼,典韋等數十外領兵大將,還有誰都明白意義的20萬京師精銳“駐軍”將乘數百艘巨艦由蓬萊入海,向東而去。

 昔時,出京師由天子劉協領文武百官,五萬禦林軍,以及全城數十萬百姓沿途相送。

 劉協淚灑衣襟,回想這九年中歲月,他心中百般滋味摻雜。無論當初身邊將官謀臣說叔父有“竊國”之心,或者是後來劉曄公告天下將還政之時的“居心叵測”,雖然最終他還是選擇了相信,但卻絕不能保證是否從未動搖。

 此時再想起自己跟隨叔父的最初幾年中。真切的感受到的那種關懷信任,突然意識到若是劉曄選擇留下,他絕對會善待一生,絕無二話,這是一種知心的默契,不必言傳。

 但。正如劉曄在統一前夕那次深夜所談——

 “陛下,如今臣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同時也代表了從臣勢起而相隨的利益集團,他們有自己的利益所在,若臣強力彈壓,以如今陛下情況,只怕適得其反,不如以更大的利益疏導,如此方能兩全。另有一點,雖然難聽,但臣辛勞半生,如果終於可以放下重擔,哪怕只是為了家人余生,臣便不願意將決定權交到陛下後人的手中。”

 想起後來劉曄用各方面的細節分析,時至今日,再細看他那十年間勞心勞力頗為憔悴的面容,思量著一去之後,只怕今生再難相見的永訣,劉協更是抑製不注的悲傷。

 “叔父,協兒想來怕是前世積福,今生方得您於危難之際扶佑,方能重收神器!如今情勢所限,侄不能盡全禮以送,待回宮之後,必然焚香禱告,請列祖高皇護佑叔父一路平安,余生幸福!”

 “協兒,這只怕是叔父最後一次這般稱呼你,請不要時時將我那一點恩情記掛不忘,你是天下共主,九五之尊,手握權柄之重,容不得半點懈怠尋私。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你的子民好一點,讓他們衣食無憂,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這是你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他們也是這個國家強勝的基石,相信他們會千百倍回報你的好。有空多看看我留給你的那本《治國方略》,同時教育好下一代,那麽,你,曹操和孫權,以及叔父便可將我中華傳承不滅,使漢人永久屹立於世界之巔!”

 劉曄看著附近並無人靠近,語氣不無感慨地說道。

 他再想了想,呂布被他打發著帶著兩萬並州騎兵回到了故鄉,在朝廷的支持下,想必他以及他的後人。會喜歡上鐵騎飛揚,四面出擊,挑戰草原勇士的生活。而那位橫插一腳,使得天下最終以另外一種方式迅速統一的始作俑者張角,則在他的安排下帶著死忠支持者們從幽州走朝鮮半島,最後到了日後的那個島國之上,想必他不會排斥在那裡傳教,建立一個理想國度想法吧。

 至於莊凡,則是早在十年前留下解藥後便不辭而別,押送張角一乾人等過程中也未見其出現,想來是不想左右為難吧。

 於是,認為該說的都已點出後,劉曄也沒再多作交待。。

 “恩,叔父,我懂的,我對天起誓,決不敢稍忘叔父今日肺腑之言,若有違背則天雷為懲,化為飛灰!”

 劉協重重的點點頭,然後莊重地起誓道。

 叔侄二人再說了些體己話,便見禮官宣唱吉時已到,隻得依依惜別。

 劉協望著劉曄在大禮之後帶著隨眾向東而行,直到那一條長龍消失在天際之時方才回轉,果如其所言,草草用過些膳食後便沐浴焚香,為劉曄祈福。

 ……

 公元212年1月12日,劉曄船隊登陸美洲,與先行到此的司馬懿會合,接收軍政大權,而原本幽州改革中所承諾的土地,也將在此處兌現,故而隨同劉曄而來百姓幾乎傾盡幽州全部,兩批數次接送共計四百余萬。

 劉曄令隨船而來的初臨大軍休整,自己稍作休息後,便安排各處開始動員,兵分四路由北向南推進。

 對於當地土著加以區分,服從者歸於治下,不從者一律向南驅逐,最終歷兩年統一北美洲,除極少數土著仍不服統治,被驅入南美洲外,盡皆收納教化。

 因人口所限,劉曄定下規劃鼓勵生育,緩圖發展,於十二年後人口暴發式增長到兩千萬後,再次出兵,歷三年統一南美,更名南北美洲為“東勝神洲”。

 公元230-235年,劉曄漸漸放手權力,並於235年6月正式攜王后公孫燕,王妃蔡文姬隱居,長子劉成繼位,繼續執行劉曄所定各項策略。

 五年後,劉成稱帝,改國號“東華”,尊劉曄為太祖,奉新漢為“兄”

 得知消息後,新漢帝國皇帝劉協當時在朝上不發一言,有近者私下稱聞得皇帝曾輕歎曰:“或許,這樣也不錯,終歸是能還得一些……”

 第二日,天子力排眾疑,下詔承認東華帝國合乎法制,與國永結兄弟之誼,世代不變。

 ……

 而新洲早在公元225年便宣告一統,土地盡歸曹操,孫權兩方勢力,曹操十分其六,余者為孫權所得,兩方各成體系,卻同時承認自己為漢族一屬,爭戰十年各有勝負,眼見短時間內不能吃下對方,正聞得此事。

 於是, 在一番談判爭議妥協之下,兩方原則上同意合並一國,皇帝由兩方勢力各自擔任十年,除戰爭狀態之外,不得連任,同時對於對方屬地沒有征兵,調動軍隊權力。

 236年7月1日,新洲魏國成立,曹操為第一任皇帝,史稱魏武帝,四年後因病去世,其子曹丕繼位,六年後孫權為帝。

 無論是曹操,曹丕兩父子還是孫權,三人皆為一時之傑,他們順應爭戰許久,人心思定的大形勢,開始全面有效的改革,裁減冗兵,冗官,減免徭役、賦稅,使得立國後三十年間大治,國力日漸強盛。

 但是,他們立國卻從未得到大漢以及東華兩國承認,來往禮儀皆按屬國對待,直到八百年後,魏帝國被世界上首先興起的洶湧的民主運動推翻,成立民主共和國……

 後世世界上所有歷史學者對於從公元213年,三國事實上的分立開始,直到公元1038年魏帝國覆滅,這段井噴式的國力發展驚慕不已,公認稱之為“輝煌鼎盛的漢族三大帝國時代”。

 (全書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