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裡收藏大概可分為四部分,以ABCD加以編號整理。A類是高古,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宋遼金元;B類是青花瓷器,從元青花到明清的青花瓷器,其中元青花有27件,明代青花比較多,主要是永樂、宣德這些早期的,一直到成化;C類是明清彩瓷器;D類是明清單色釉瓷器。全部加起來也隻幾百件而已。” “天民樓的收藏重點是明清官窯。明代官窯到萬歷以後就非常糟糕,很多官窯停燒了或由民窯來燒,叫“官搭民燒”。到天啟、崇禎時,基本就沒有,很多寫著“天啟年製”的東西都非常粗糙,所以我們過去到萬歷以後就不收了。”
葛老熱情的開始介紹藏品,讓吳天緣上手研究,他也很好奇葉老嘴裡的如此年輕的高手是什麽水平?
“這是我收藏的一些清三代官窯,有青花,有彩瓷,您老看看。”
吳天緣拿出自己的照片,和葛老交流著,難得有機會接觸大藏家,對以後自己的審美有巨大提升。
“這?”
葛老吃驚道:“雖然你只有六件,但每一件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官窯重器!你小子眼光真好!”
葛老對吳天緣刮目相看,收藏錢是一方面,但個人眼光和審美更重要。一看吳天緣的藏品,就知道他自己的內涵和修養,每一件都是重器中的重器。
“我們之所以會選擇元明青花,也是因為當時香港普遍喜歡這類瓷器。當時天民樓的東西其實並不多。1987年第一次在香港藝術館辦展覽時,我們也隻展出了163件,其中有幾件彩瓷還是找其他藏家借的。”
葛老笑道:“我現在每年多多少少都會買,每次拍賣都去,但基本上都是查漏補缺。我隻買不賣,財力有限,沒法跟那些能動輒出幾個億的有錢人相比,我們還是缺很多東西,像一些我們以前沒有意識到這個時期原來也這麽重要的,現在都在慢慢補充。”
“我收藏有一件明成化青花內外纏枝花卉紋宮碗,裡外都有花紋,上次拍了一個,要一億多港元。當然我這個買得早,沒有那麽貴,但也不便宜。”
葛老小心的拿出一個小碗,放在桌子上讓吳天緣上手研究。
“這個碗比一般的要精細很多,像它這樣的花紋並不少見,但其他的很多都是直接平塗,而它的葉子、花都留了一個白邊。像這樣的東西全世界就沒有幾件,更不要說像我這個這樣精細和完整。這是這裡公認比較重要的一件。”
“還有一件是永樂青花十六子碗,有人認為這件可能是所有青花瓷器裡最好的一件。曾經有位日本行家,三代都是做古董,他說青花瓷器能做到這樣的還沒見過。”
“畢竟畫人物跟花卉圖案完全是兩碼事,這件東西描繪的是十六個小孩在做遊戲。用小孩做紋飾,從宋代就有,但大多是一個兩個。出現十六個小孩做各種遊戲,過去說是宣德以後才有,但其實永樂就有了,但不多見,而這件在永樂中又是最早的。”
吳天緣趁著難得的機會,盡量多吸收明代能量,然後跟葛老交流著,不斷學習大藏家的心得。
“現在拍賣場突然冒出一件好東西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必須要考慮是怎麽回事?比如說1930年代或者更早,在一些重要展覽會上展出過,或某本書上就已經有過記載,這就誰都沒話說了。像我們這件永樂十六子,在好幾本書上都有。”
“還有一種情況,雖然從未露面,但它的流傳經歷相對比較靠譜。
比如有的法國人祖上曾參加過八國聯軍到過故宮,那他拿出來的東西,你可以相信。有的則完全是亂編,故事很生動,但經不起推敲。” “這些故事一定要仔細核實,必須確確實實有這回事才能相信,即便是書上曾記載過。現在也有人在書上做手腳,所以必須特別小心。如果沒有這種來歷,我覺得對文物的斷代必須要有四方面的依據:一、可靠的文獻記載;二、確切紀年的墓葬出土的實物標本;三、古代遺址;四、窯址。這四個方面哪怕隻一兩項確實可靠,就可下結淪。”
“以前的收藏家和現在的收藏家,心態上有點不一樣,出發點也不同。有多余的錢,看到喜歡的東西買來自己玩的人,過去香港稱之為“玩家”,以此做買賣的叫“行家”。”
“行家和玩家涇渭分明,行家想的是,這個東西我買了以後,轉手能賣多少。玩家想的是什麽東西好玩,自己喜歡。現在又出現一種叫“炒家”,他們比行家還厲害,都是土豪,過去他們炒股票、房地產,現在就來炒古董。”
葛老長歎道:“對於收藏家來說,賣東西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生意失敗,不得不賣,這樣的例子不少。再有是喜歡的人不在了,下面也沒人接手,兒孫要分家,這些東西賣成錢是最方便的。對真正的收藏家,這些東西都是千挑萬選自己喜歡的,哪個也舍不得。”
翟建民笑道:“很多人問我鑒定秘訣是什麽?我就說鑒定其實沒什麽訣竅,就是多看,而且要仔細看,要把它看清楚。”
“就等於認識一個人,如果你只是看看照片,或者聽人介紹,描述一番,沒有用的!你得跟他直接接觸,大家有了交往,再過一段時間,別人再怎麽裝他都裝不像,你一看就知道不對,這就是最重要的。在香港有一個很好的條件,就是每年拍賣會都有幾百件東西給你看。不管你買不買,你都可以拿起來看,有上手的機會。”
葛老笑道:“當然很多老先生也常來天民樓,像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馮先銘先生都跟我關系很好。耿先生比我大12歲,現在有92了,但他看東西基本上不戴眼鏡,也很少拿放大鏡看,就是用手摸摸,看看器形、底足,摸摸口沿,敲敲聲音,就能準確說出窯口和年代,這個本事我一直沒學會。”
“前年才去世的陳玉階先生則完全不同,他跟仇炎之先生是師兄弟,他看東西就細得不得了,一個東西可以看幾個鍾頭,翻來覆去地看,而且他看東西有自己的決竅,不跟別人講,有時候也會跟我說,聽他們講完之後,我都會仔細記錄下來,再自己揣摩。”
“還有些從景德鎮或其他瓷窯來的朋友,會告訴我一些製瓷工藝方面的知識,對我幫助也很大。所以我常說,我這裡常有人來,也常有老師送上門來。”
葛老看著吳天緣,感歎道:“你小子雖然年輕,但記憶力真好,看了這麽多的東西,隨口就能說出它們的出處和著錄!這點是我見過最厲害的人,看來平時下了不少苦功!”
吳天緣有些不好意思,這點真不是他死記硬背,沒辦法,都是瓷器自己說的!
“我們看寶貝也主要是博物館,但很不容易。故宮拿東西規矩最多,人數有嚴格限定,級別界定也更嚴,有一套規矩。有一次,我們從香港去了十多個人,由他們院長陪著看東西。結果坐了半天,就拿了一個康熙、一個雍正和一個乾隆,就三件。”
“當時徐展堂就火了, 說誰家沒這麽一大堆東西要跑這麽遠來看?氣得不行。耿先生坐在旁邊,臉紅得很,面子拿不下來,但他也沒辦法。等到臨走,他拍拍我的肩,讓我跟我父親第二天到東華門等他。”
“第二天我們去,這才看到一個永樂壓手杯、一個洪武釉裡紅帶蓋梅瓶,還有一個成化鬥彩。耿先生說,讓我們過過癮。這時我們才知道,故宮有規矩,超過多少人,一級品就不能拿出來,昨天人太多,院長也沒辦法。”
這倒是個吳天緣提個醒,以後有機會和故宮打交道,最好人少!
翟建民補充道:“上手太重要了,你拿得多,東西一到手上,你馬上就能感覺出來。比如說康熙的東西,它給你的感覺就特別重,因為它的結構很緊很結實。如果你拿起來輕飄飄的,那就值得懷疑了。”
吳天緣點點頭道:“瓷器的聲音也是一樣,溫度高的,聲音就脆而尖;溫度低的,聲音就低沉一點。所以耿先生拿起來就能判斷,估計是因為他看太多了,根本就不需要去看細節。”
“我覺得這是比看細節要高級許多的,要做到這點很不容易,我始終都學不會這一點。尤其對民窯的一些東西,我碰得少,所以一看民窯就傻眼,連具體時期都分不清楚。”
三個人一直聊到傍晚,吃晚飯也聊的很高興,葛老對吳天緣很是欣賞,讓他有空就來這裡坐坐,下次還要去天緣博物館參觀。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