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鼎》第五百八十八章 新帝國(四)
漢鼎588作者南海十四郎全文字數4984字

(書書網提供文字章節)隋唐時期官員俸祿形式主要有米、田兩種。書.書.網唐時無論職事官或勳官、散官均可按官品佔有不同數量的永業田職事官還可按品佔有不等數量的職分田。另外京官每年還有祿米從正一品七百石到從九品遞降到三十石高級官員還有貨幣形式的俸祿。唐朝官員每十天休假一天。稱“苟假”此外還有各種節令假(如春節假七天)、定省節(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喪假(視與死者關系而定時間長短)、病假(最長不百日。過百日則解職)官員身體欠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稱致仕五品以上官員退休由皇帝批準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則由尚書省批準。五品以上官員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獲全俸。唐代官員根據品級放俸祿以九品區分職級作為給俸祿的標準。唐代官員有散官與職官之分。散官是一種表示身份地個的等級稱號沒有實際職掌。相當於我們今天機關裡的局級、處級紀檢監察員之類。職官表示實際職守有職有權。各級官員的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而俸祿隻依九品正從分為十八級。領取的俸祿包括祿米、俸錢和職分田等。以安史之亂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實行年祿月俸雙軌制。京官正一品每年給祿米蹦石從一品6四石正九品好石從九品醜石。月俸開始時稱俸料隻給銅錢與食料。唐玄宗開元年間月俸又包括雜丹、防閣和庶仆等內容。防閣是一種衛士相當於今天的警衛員。五品以上的官員才配有防閣;庶仆是一般的傭人配給六品以下的官員。後期基本上隻實行月俸製。但支付時往往付給谷帛等實物。唐代官員的俸錢中不但有生活費還包括辦公費總的趨勢是數額不斷增加而且地方官的俸錢高出京官。唐代官員從政府那裡所得的俸祿包括祿米、土地、俸料三大項。一、祿米。根據典籍記載:“武德元年(公元6名年)文武官給祿頗減隋製一品七百石從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從二品四百六十石……”遞至從九品為恐石。都是每年供給一次。外官無祿。至貞觀初年中書舍人高季輔建言:‘外官卑品貧匿。宜給祿養親。”此後。規定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給祿。一品以田石為一等二品三品以為石為一等四品、五品以刀石為一等。六品七品以5石為一等八品士品以茄5鬥為一等。若無粟則以鹽代祿。此外百字在年終考核中得到上考者可得到獎祿一季或一年。二、土地。在均田制度下唐代職事官、散官封爵勳官等均可按品級受職分田和永業田。書.書.網根據相關典籍記載一品有職分田頃。二品舊頃。遞至九品頃。皆給百裡內之地。諸州都督、都護、親王府官二品口頃三品舊頃遞至九品頃田畝。武官、三衛中郎將、上府折衝都尉六頃中府五頃五十畝遞至隊正、隊副田畝。此外又有永業田。親王四頃職事官一品田頃郡王、職事官從一品d頃國公、職事官從二品巫頃縣公、職事官三品萬頃遞至九品頃。上柱國匆頃柱國萬頃。上護軍刀頃護軍佔頃散官五品以上給同職事官。如果職事官被解免者。則追回田畝。若被除名者則僅受口分之田。若襲爵者不另給田畝。這些規定只是政府的一種限田措施。並不能實授其地。不過《食貨志五》說:“幾給田而無地者畝給票二鬥”但從白居易的《問議百官職田》看唐代官員從政府那裡所得土地收入主要還是靠職分田。職分田一般按每畝收六升的租率出佃。

所謂‘依品而授地。計田而出租”三、俸料。唐代官員的俸料製是唐高宗水徽元年(公元田年)制定的。所謂俸料包括月俸、食料、雜用職事官又有防合或庶仆(一品至五品有防合。一品防合垢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佔人)這套內容複雜的俸料製至唐玄宗時才合為一項。典籍記載:“開元二十四隻(公元泌年)令百官防合、庶仆俸食雜用以月給之總稱月俸”唐代官員的俸料法定額數與實際收入往往差別很大。這在地方官尤其為甚。其俸錢的來源有幾個方面或以公解錢充。或以戶稅充或以青苗錢充等等。新帝國規定官員的俸祿。全用金錢的方式進行放取消了土地和俸料。同品級的官員基本工資是相同的不會因為有的縣富裕工資就很高很高而有的縣貧窮工資就很低很低。在基本工資之余還有浮動工資主要是根據朝廷的績效考核來放的。績效考核成績好獎勵就高績效考核成績不好獎勵就低口這樣一來既可以限制土地兼並。又可以減輕官員的負擔。那些領到俸料的官員終於不用下燦到市場上去擺攤出售物品了。隋唐五代的官員按規定到了七十歲是要退休的稱之為‘致仕”官員請求致仕叫做”乞骸骨”如果不滿七十但疾病纏身者。也可提前要求退休。反之。若精力充沛。體魄健壯者雖年過七十也可繼續留任。五品以上官員退休本人應直接上奏皇帝批準六品以下退休者。則只要尚書省按規定統一辦理即可。致仕之後若有特官方招牌猛男四菜一躺上傳殊需要。也可再度出仕。官員致仕時可享受一定的待遇。據《唐會要致仕官》說有的可以加官一級。有的只是換了一個官名而品秩並未改變(致仕後例晉一級至宋代有成為制度)在經濟待遇方面五品以上者致仕終生可以享受半俸特例可給全俸。書.書.網六品以下者日製前四隻給半俸天寶時令給至終身。此外三品以上致仕者還享受朔望聽朝參其班列在本品現任官之上以表尊崇。這些制度和規定對於鼓勵官員退休是有一定作用的。新革國的致仕制度。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變化集大的是新帝國的地方官們唐初依隋日製地方上有州(郡)、縣兩級。根據典籍記載。貞觀十三年(公元翻年)全國有貿州”巫縣。州縣均按其地個之輕重轄境之大戶口之多寡以及經濟開水平之高低分為上、中、下三等。三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戶以上為中州。二萬戶以下為下州;五千戶以上為上縣二千戶以上為中縣一千戶以上為中下縣其余為下縣。近京之州稱輔州京都所在縣名赤縣京之旁邑謂畿縣此外還有雄、望、緊上、中、下等級。一般也是按戶口多少而定的州的長官為刺史。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年)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巳後複稱州上州刺史從三品其下佐官有別駕人從四品下長史!人從五品上司馬人從五品下錄事參軍事人從七品上錄事人從九品下此外還有司功、司倉司戶、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參軍各人皆從七品下。又有市令、承、文學、醫學博土等;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別駕(中州不置)、長史、司馬稱為‘上佐。唐製規定凡刺史缺員或為親王兼領時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況下上佐並無具體職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親實務。故多用以優待宗室或安置閑散官員等所以白居易稱這類官為“送老官”諸曹參軍分掌各州府的軍政、財政、刑法農田以及戶糧諸事務。稱為‘判司。諸曹‘判司”由各州錄事參軍事統轄。未設司馬之州。錄事參軍為刺史之佐處於綜領督察的地位。縣的長官不分大統稱令。京縣令。正集品上:畿縣令正六品上;上縣令從六品上;中縣令。正七品上:中下縣令從七品上:下縣令從七品下。佐官有縣承、主薄縣尉等(京縣增設錄事人)相關文獻記載:縣令掌導風化。察冤滯聽獄訟。凡民田收授縣令給之。蔓歲季終。行鄉飲酒禮籍帳、傳驛倉庫、盜賊、堤道雖有專官皆通知。可見縣令統管一縣所有軍政事務。親自處理刑獄口縣承為之副縣尉分判眾曹催征租賦主薄掌文書薄計。此外。還有七曹佐官是應州府七曹而設。因事務不多一般不常設。州、縣官員都是‘親民”之官。一方面要負責刑獄治安征斂賦役;另一方面要“宣揚德化勸課農桑”‘務知百姓之疾苦”因此《冊府元龜》卷皖《栓選部;考裸》說:殊功異行及祥瑞災蝗、戶口賦役增減當界豐儉盜賊多少”就是吏部考核州縣官吏政績的標準。各州縣每年造一次計帳向尚書省報告戶口及明年所征的課役。相關文獻記載。各州縣必須把每年征稅的數目‘書於縣門村坊與眾知之”所以。州縣官員的選任。得人與否。對封建政權的穩固關系甚大。唐自太宗開始就很重視地方吏治。據《貞觀政要》卷記載他曾說自己“居深宮之中視聽不能及遠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輩實理亂所系尤須得人。”他親自過問刺史的選用並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凡作善事”的就在其名下記上一筆。貞觀八年(公元腆年)又派李靖等人為諸道黜涉大使到各地巡查。升遷廉吏懲罰貪官問民間疾苦。州府的判司及縣的薄二尉。雖然職位不高但一般也走進士及第後的起家之官若上有官員提攜下有州縣推薦幾經遷轉就可能入朝為郎官禦史甚至可以外派為州刺史直至藩帥所以唐代一此高級文職人員大多在基層擔任過這類職務。唐代都或陪都所在地有“府”的建制。玄宗開元元年(公元引年)改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並州為太原府長官稱‘牧”由親王掛名遙領實際主持府政的是“尹“。如上都京兆尹、東都河南尹、北都太原尹。後來又6續。幾翔、成都、河中、江陵興元、興德等府。也都有‘尹”但已不置掛名的“牧”府尹之下有少尹、錄事參軍事以及六曹參軍事其職掌同於州諸官只是品秩略高而已。若皇帝不在京城則置留守官多由府尹或臨時指定大臣兼任。由於唐高宗武後時多居東都洛陽玄宗以後諸帝雖然都居住長安(除短期避亂外)但洛陽原來那一套略同於長安的職官建置並沒有省去。凡在那裡任職的。叫做分司東都。或稱為分司這些官員都由東都留守總之。分司各官署往往空存其名。於是朝廷常以貶降或閑廢的官員安置在此。這裡的官員一般是除按期拜表行香外隻領俸而不任事。只有分司禦史還可以稍為行使職權口除分司官外還有王傅一官。也是養老的。因為唐代親王雖有額定的官屬而親王並不出閣。名為王傅。官居三品實際連王的面前沒有見到過。唐代大官犯了公罪多半是貶到遠方作州縣以下的官稱為左降官。這種官只有官名。沒有任職。名為員外置同正員其實只能領少數的生活費而已。但由於大赦頻繁每經一次大赦即有‘量移”的機會(從遠處移回近處)而且在君主或執政大臣有變動的時候。也很容易再掛掌權如德宗時的楊炎從左降的道州司馬一躍起為宰相。而宰相一旦遠貶為司馬或錄事參軍的也不足為奇。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官對左降的朝官總是另眼看待不敢以僚屬相待。唐代有一種駕凌於州縣之上的地方行政機關叫方鎮又稱道”是依止形勢而劃分的監察區域。貞觀時期分全國為十道玄宗時分天下為十五道至唐後期全國已被劃分成四十余道每道皆置觀察使雄藩重鎮則帶節度使不帶節度使者則帶都團練使或都防禦使。它們雖仍是使職實際上已經成為統領一道軍政、民政、財政、司法等大權的行政長官了口州縣二級建制實際上變成了道、州、縣三級建制出現了“製敕不下支郡刺史不專奏事”的局面。諸道觀察使等一般以所治州刺史或府尹、長史為本官其屬下除了原來州府下的一套佐僚外還有一套人數不少的幕府。其中既有都知兵馬使都押衙都虞侯、都教練使都指揮使等帶兵打仗的武夫又有副使、行軍司馬、判官、掌書記、支使、推官巡官等一批文職幕僚。地方事權盡掌於這些人手中。如行軍司馬掌軍籍、符伍、號令印信。德宗朝常以之為‘儲帥”判官。據《通典;職官十四》雲:”掌判倉、兵、騎胄事”各藩鎮往往盡委錢谷支計於判官。 掌書記相關典籍記載:“掌表奏書撥”凡文辭之事皆出掌書記。幕職還常被派往巡察管內州縣。有的本身即兼任州縣之職有的甚至代行刺史之權。中唐以後這些人實際上是控制州縣的實權派。故《封氏聞見記;風憲》雲:“遊宦之士至以朝廷為閑地謂幕府為要津”方鎮屬下之州郡稱為支州、支郡。支州刺史往往亦帶團練使或防禦使之類的使職由於方鎮一般皆在支州派駐兵馬另遣鎮將領兵事。支州刺史實際上是沒有兵權的。所以唐代方鎮對所屬州縣有很大的統治權。新帝國對地方行政規劃做了很多的調整口先取消了不同的州集級、類型只要是屬於帝國管轄范圍內的州地位都是平等的哪怕是遠在萬裡開外的州其長官都享有和內地的州同等大的權力。同時在艱苦地區工作的州長官可以獲得更多的升遷機會。其次在州之上正式設置了“道”的行政機構相當於現代的省。道的設置一般按照相近的區域來進行每個道管轄5。個州不等。全國總共劃分為飛道。道的行政長官初步確定為總督。再次將大量的州合並。有些州隻管轄四個縣又或者是五個縣。這些州都會合並以減少州的數量。減少官吏的人數。按照劉鼎的要求州的總體數量要降低到凹個以下要是能夠降低到如今以下。那就更好了。由於地方行政區域的調整。需要大量的時間還有大量的細致工作。因此艾飛雨在洛陽成立了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進行行政區域的規劃和調整。總的來說新的行政區域劃分是為了更好的傳達朝廷的指令減少官員的數量加強朝廷對各道、各州的直接控制。書.書.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