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武俠朋友圈》第561章 除舊革新
應曉曉帶著人清理了一下小鎮周邊方圓七十多裡,抓了一千多個土著,送回中原當勞工。因為小鎮人口較少,應曉曉沒有繼續折騰,而是把心思放在移民和建設上面。

經過上次的事情,應曉曉覺得季陽的手下不靠譜,她決定訓練一批忠心的戰士。但移民多數不會武功,偶爾有幾個武者功力都很弱,明顯不足以訓練成標準的戰士。

按照季陽現在的標準,至少五重境界才能成為士兵,應曉曉不求那麽高標準,三重境界還是要的。因為黎州土著整體較弱,有一支三重境界的千人軍隊幾乎可以橫掃大陸。

於是應曉曉在小鎮裡辦了一所學院,就叫黎州書院。招收了兩千多名移民孩童,都在十二歲以下,根據星宿書院的模式進行培訓。

應曉曉以前就是教書的,因此她很清楚該怎麽洗腦,她親自撰寫了一部黎州特色政治文化基礎教材。這部教材的名字叫《黎州志願》,上面先把移民都描述成志願者,他們為了開辟一片美麗的新天地,不辭辛苦不懼危險自願來到這裡。

她把建設王國這份事業描寫的極為崇高,率先得到孩子們的認同感,培育他們的榮譽感。應曉曉把自己描述成王國的領袖,領導大家來新大陸建設新家園,一個沒有壓迫,沒有災難,團結有愛,萬眾一心的國度。

關於新國度的未來景象,應曉曉添加了很多私貨,力求在培養孩子們的理想的同時,讓他們認同應曉曉這個領袖,認同她是新國度的希望之光。

《黎州志願》最終要告訴孩子們一件事,應曉曉就是未來的希望,是希望之光。她是黑暗中的黎明,她是指引方向的燈塔,只有她可以帶領大家建設一個幸福美麗的新國度。

應曉曉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才寫完這部洗腦教材,她看了好幾遍,確認沒有問題,不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應曉曉仿佛看到了她自己一揮手,百萬大軍勇往直前,當她遭遇危險時,身邊的戰士拋頭顱灑熱血,不顧一切要守護她這個希望之光的景象。

只有我才能領導大家建立一個美麗自由的新國度!應曉曉差點把自己都洗腦了,為這份崇高的事業感到自豪。當然,她是絕對不會搞美帝那一套的,美麗自由可以,民主就算了。

就在這時,斥候傳回來一個驚人的消息,他們發現了許多滅亡的土著部落。根據斥候的探查,那些部落應該是發生了瘟疫之類的疾病,他們無法抵抗這些疾病,大片大片的死去。

應曉曉深怕疾病蔓延到她的小鎮,於是搞了一次衛生治理,並派軍醫去探查。最終結果顯示,這些土著得的其實是天花,在中原很常見的一種疫病。

此時中原已經差不多普及了種牛痘的技術,所以天花得的抑製,漢人擁有抗體。但是在這片封閉的黎州大陸,土著們從未接觸過天花,這種疾病對他們來說猶如死神。

“應該是我們帶過來的,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應曉曉不知該慶幸還是愧疚,其實她一直對土著的處理挺苦惱的,因為要把土著全部轉移到中原不切實際,但是屠殺這種事她又做不出來。現在天花幫了她大忙,估計土著們要死掉不知多少。

天花使得小鎮安靜下來,應曉曉親自去書院講解《黎州志願》。果然,她對新國度的描述極大吸引了這些孩子,他們就像一張白紙,被應曉曉畫上了專屬的顏色。

黎州小鎮確實比孩子們之前的家園更美麗和諧,所以孩子們很快認同了應曉曉的理念。隻洗腦了幾天時間,應曉曉便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增強許多,

他們不用老師和大人催促,會自覺地苦練武功,苦學文化。移民還在進行當中,每個月都有一批新移民送過來,黎明小鎮的人口很快增長到了三十七萬多。書院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達到三萬多孩童後,應曉曉不得不分地區開設分院。

除了教育之外,應曉曉最重視的是工業發展,現在中原正在推廣織造煉鋼船炮,各種蒸汽設備。黎州灣的魚類十分豐富,應曉曉首先發展的就是造船業。

她從中原,瀛洲和康州弄了很多工匠回來,各行各業都有,造船的最多。其中一些工匠參與過之前東瀛艦隊的建設,技術精湛,加上星宿工坊的技術支持,黎州小鎮已經能織造百米大船。

黎州內陸的鋅鉛金銀等礦脈十分豐富,應曉曉當然不會放過,她找到了兩個金礦和五個銀礦,采集之後進行簡單的冶煉,然後送到中原換取各種資源。

現在黎州已經不需要季陽進行大量支援,應曉曉可以采集各種資源,購買所需的成品。應曉曉是皇帝的妻子,又是黎王,價格方面當然很公道。

農業方面就不用說了,黎州的土壤肥沃,使用蒸汽設備進行農耕,效率高產量高。隻用了一年時間,黎州小鎮便可以自給自足,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城市。

春去秋來,太昊皇朝的局面基本穩定下來,包括康州和瀛洲。

新年到來之前,季陽說出了辭舊革新四個字。

首先是官員考核,以前是由本衙門正官考核,但是季據暗影閣匯報的資料,得知下面各衙門都很爛,讓他們自己考核基本上各種徇私舞弊。

盡管立國的時候,季陽把許多貪官廢官都換掉了,依舊有一大批蛀蟲。為了確保考核公正,季陽在幾個月前就開始重組錦衣衛,頭領是徐元一。

徐元一上個月晉級先天,以他現在的能力,放到童鹿手下跑腿太浪費。

季陽重組的錦衣衛和以前的不一樣,最大的區別就是職能,原來的錦衣衛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現在的錦衣衛只有偵察權,等於是季陽的耳目,沒有實際殺傷力。

季陽把錦衣衛分為官衣和民衣,官衣穿製服,光明正大的調查。民衣就是便衣隊,暗中調查各地各衙門的官員,兩個部門一明一暗相互監督。

“徐元一,這次官員考核由你們錦衣衛進行監督,我要看到最真實的資料。”季陽說道。

“屬下明白。”徐元一回道。

錦衣衛監督考核,許多官員都是心中一緊,想盡辦法跟徐元一套近乎。

他們套近乎的辦法無非就是金錢美女宅子之類,奈何徐元一壓根不在乎這些。身為一名前途無量的先天高手,徐元一豈會為了這些俗物給季陽留下不好的印象。

官衣隊明著監督考核,民衣隊在暗中觀察,想作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今年考核最嚴格,考核名單拿上來,將近三分之一官員不合格。再把錦衣衛兩隊的名單拿上來,不合格的官員瞬間突破一半。

“下等一律罷黜,中等視情況降級或保留。”季陽大筆一揮,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這年頭不缺官員,罷黜一批還有一批等著上任升官,實在不夠就任命一批年輕人當基層官員。年輕人當基層官員有好有壞,優勢是充滿乾勁,工作認真,沒那麽多私心,劣勢是沒有經驗。

可怕的是連太保陳舉政都被罷黜了,根據錦衣衛的報告,陳舉政貪汙十分嚴重,各種僭越不說,還公私不分,利用職權為親戚經商謀財。

陳舉政在朱定當皇帝的時候就是吏部尚書,後來獨孤一方當皇帝,他很快就投誠了,然後又封了太保。現在季陽當皇帝,陳舉政也是很快就投誠了,季陽剛開始沒有準備,所以留著他辦事。

現在季陽準備了一年,已經不需要這種軟骨頭的三姓家奴。

明朝時的三公沒有實權,只是虛名而已,陳舉政真正厲害的還是吏部。吏部尚書被稱之為天官,掌管全國文職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勳等事務。

官員考核就是督察院負責,而吏部複考,可見吏部職能的重要性。吏部握住了所有官員的命根子,其實權僅次於內閣首輔,竟然被季陽罷免了。

還有更可怕的,季陽把前朝內閣首輔嚴昌也給罷免了。內閣首輔的實權比吏部尚書還要大,首輔權利最大的時候,可以影響皇帝的決策權。

當然,這種權利不是正規的,而是某位首輔用特殊手法獲得。

這一年來,季陽通過批閱奏折可以感覺得到,嚴昌的票擬總是夾雜私貨,而司禮監總是有意無意的提示季陽認同嚴昌的票擬。

毫無疑問,嚴昌肯定跟司禮監有私下溝通,企圖影響季陽決策。

“嚴昌,你年紀也不小了,該回家好好休息。”季陽當然不會直接罷黜嚴昌,而是用這種話來提醒他,要點臉就自己辭職。

嚴昌聞言神色大變,一張老臉好似枯朽的樹皮,最終還是摘下帽子。按照朝廷的潛規則,季陽應該挽留他三次,不過季陽沒有玩這套規則,直接同意了嚴昌的辭呈。

“封太傅辰央為新任首輔。”季陽說道。

辰央的資歷比嚴昌稍弱一籌,雖然也不是什麽很好的官,但多少會做實事。

“封工部尚書吳昆為內閣次輔。”季陽說道。

吳昆一來就當了工部侍郎,以他的能力在工部如魚得水,各種基礎建設搞得有聲有色,很快就被季陽升任為工部尚書。

工部在六部當中的實權是墊底的,而且吳昆才二十七歲,許多人站出來反對。但是季陽的皇權太強大了,任由他們說什麽,都無法改變季陽的決策。

“廢除八股文,從今年開始,科舉改為考四書五經,格物算術,天文地理,政治軍事,法律經濟十科,按總分排名,按特長任職。”季陽說道。

又是一次大地震,這個消息傳出去後不知多少讀書人吐血三升,大罵季陽倒行逆施,不尊倫理,有的沒的什麽都罵出來了。

可惜季陽聽不到這些人的罵聲,就算聽到了也不會管他們的意見。很多人學八股文都學傻了,要他們考格物算數,政治軍事,真心為難老一輩讀書人。

不過年輕一輩還是有機會的,從現在開始放下八股文,讀有用的書。

“四書五經由禮部出題,格物算數由工部出題,政治由吏部出題,經濟由戶部出題,法律由刑部出題,軍事和天文地理由兵部出題。六部趕快拿出一個章程來,你們是做什麽的,就出什麽題目,內閣審議後交給我看。”季陽說道。

“臣遵旨。”六部和內閣官員回道。

從官員考核到科舉改革,文武百官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現在他們算是看出來了,季陽不喜歡虛浮的東西,他要的是能做實事的人才。

不等他們松口氣,季陽又道:“朕決議,把地方官考核除功過和德行之外,改為地方糧食生產總量,經濟總量和稅收三種。”

以前官員考核隻算稅收,很多官員為了完成業績,死命壓榨百姓。現在季陽要算糧食和經濟的生產總量,總量這個東西就不是能壓榨出來的,必須做實事才行。

為避免官員報大數,稅收還是要算在考核當中的。

“糧食和經濟生產總量,這個怎麽算?”官員們都懵逼了,官府沒有下鄉,根本管不到鄉鎮一級,連田畝都弄不清楚如何算得出生產總量。

“很簡單,叫各村鎮,縣城各自統計,逐一上報。”季陽說道。

“鄉鎮偏遠,若是鄉鎮士紳弄虛作假,縣城的官員如何管得到下面。”辰央站出來道,此時鄉鎮沒有官府,幫忙收租的一般都是士紳地主。

“如何弄虛作假,報少還是報多?”季陽問道。

“依聖上的法子,若是報多了還好,就怕士紳報少了縣衙門要挨罰。縣衙門哪裡管的了偏遠鄉鎮,這可十分冤枉。”辰央說道。

“朕就不信,這一年到頭的,縣衙門的老爺們下鄉走一趟會累死。”季陽說道。

“微臣該死。”辰央嚇得馬上彎腰低頭。

“不過你說的也有道理,如此來看,唯一的辦法就是官府下鄉。”季陽說道。

為何古代官府不下鄉?有的說稅收不夠養不起,有的是交通不便不好管。

季陽認為都不是理由,鄉村能養的起幾個大地主,還能養不起幾個村官?官府下鄉之後,對稅收的掌控更加緊密,自然可以收到足夠的賦稅。

至於交通不便的問題,以季陽這套考核制度,量他們也不敢亂來。

報少了就罰,報多了得多出稅收,賦稅都是按比例來的。

至於為何要算糧食和經濟生產總量,是怕當地官府偏重農業或商業。假如隻考核經濟總量,官府為了賺錢改稻為桑,豈不是禍害老百姓。

小說武俠大師最新章節正文第五百六十一章除舊革新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