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慶豐軍》第75章 玉璽下落
  劉福通欲與郝十三引薦一人,說話間,一個東瀛浪人走進軍帳。  那人,一身和服,腳穿木屐,頭上的發髻,高高的梳在腦後,雙手抱於胸前,懷中抱著一把長倭刀,腰間別著一把短刀,透露著一臉的冷峻。

  那人一個漢家的長揖,道:“流落東瀛的漢家兒郎,後村上天皇幕僚‘陳思宋’,見過劉元帥、郝都督。”冷峻的表情,沒有發生一絲的變化。

  就那一身標準的倭寇服飾,郝十三心道:“倭寇,肯定是倭寇上岸了!”勃然變色,下意識就去摸腰間寶刀的刀柄。

  劉福通趕緊勸阻道:“賢弟--賢弟休要動怒,切聽他言。”

  “有什麽好言語的?倭寇侵略東南沿海,如今莫不是要與紅巾軍聯合?我說什麽也不能同意。”郝十三怒道。

  那個自稱是漢人陳思宋,微怔道:“我乃是南宋平章政事陳宜中之後,雖然客居東瀛,卻並不是倭人。”

  陳宜中何許人也?乃是與文天祥、陸秀夫共同輔佐南宋最後政權的時代人,可惜,這人性命卻得以保全,沒有被蒙元擄掠,也沒有在崖山赴海。

  “先祖陳宜中,因崖山戰敗,大宋亡國,先走暹羅,後走東瀛,為的也是復國之事兒,東瀛乃是大宋的忠誠藩屬,大宋亡國,東瀛舉國為大宋服喪,又兩戰於蒙元,都督何故存對東瀛存在那般的偏見?”陳思宋道。

  陳思宋所言不虛,此時的東瀛,非後世的東瀛。

  時下東瀛,深受大宋的程朱理學的影響,宋朝雖然軍事羸弱,卻被東瀛深深的折服,東瀛折服於華夏燦爛的文明和先進的科技。

  南宋亡國,自詡為大宋文化繼承的東瀛,為南宋亡國的皇帝舉行國喪,元太祖忽必烈多次派人招降,東瀛小國,以自己是大宋的藩屬為由而不肯臣服,至於忽必烈組織兩次大討伐。

  郝十三也知道,不應該以後世的眼光看待時下的東瀛,畢竟此一時彼一時,口稱“失禮!”又道:“你切說一說,東瀛現在是什麽情況。”

  南宋的陳宜中流落東瀛,復國無望,於是流落在東土,逐漸也成為東瀛的望族,陳思宋出生於東瀛,又為東瀛南朝後村上天皇的幕僚,自然把東瀛的情況說的明白。

  忽必烈兩次東征東瀛時,東瀛的執政為鐮倉幕府時代,鐮倉幕府雖然在颶風的幫助下,擊退了兩次討伐,幕府統治,卻也風遭到沉重的打擊,至於雨飄搖,原因在於自認為有功的武士階級,沒有的得到應有的封賞。

  東瀛的幕府時代,由軍事最高的指揮官征夷大將軍開府,稱為幕府,天皇隻成為國家的象征,更像是一個花瓶,軍政大權掌握在幕府手中。

  後醍醐天皇見幕府通知有所動搖,想要收回鐮倉幕府手中的權力,由天皇掌握手中的大權,因此,與幕府發生齷齪,最終導致軍事衝突,幾經周折,時下的東瀛,分裂為南北兩朝代。

  南朝的實際統治者是後村上天皇,乃是後醍醐天皇的第七子,陳思宋就是後村上天皇的幕僚。

  北朝的實際統治者,是在倒幕行動中起家的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在北朝另立天皇,開府,稱為室町幕府,是為室町幕府時代的第一任征夷大將軍。

  南北兩朝,互不統屬,連年征戰,誰也不能征服對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那麽問題來了,我打不過你,就找人來幫忙吧!

  東瀛南北兩朝,都把大元朝當做自己爭奪的有力資源,都派出使節,

想獲得大元朝的幫助,可惜時下,大元朝自己的後院起火,江淮的紅巾軍尚且擺平不了,哪還有能力去管這個東瀛小國內部的事情。  陳思宋與南朝皇太子來到中土,並未受到大元朝的特別禮遇,聽聞紅巾軍勢大,很自然的聯想到連接紅巾軍。

  東瀛乃是大宋的藩屬國,小明王又是誰?大宋徽宗的九世孫,要找幫助的人,自然要找有歷史淵源的夥伴了。

  可惜,韓林兒姓韓,只是詐稱姓趙,南朝對宋的衷心未可知,不過是各自利用罷了,誰要認真,誰就是輸家。

  “那你是讓紅巾軍幫你打足利尊氏,實現東瀛的南北統一了?”郝十三知道陳思宋是夜貓子進宅,沒安什麽好心,反問道。

  “非也!非也!”陳思宋滿臉傲氣的說:“天皇陛下可以幫助大宋復國,共同推翻大元。”

  劉福通應該是早就聽過陳思宋的高論,一直滿面春風的聽著陳思宋的講述,還不住的連連點頭。

  郝十三心中滿是疑惑。

  東瀛的南北朝之間戰事不斷,若是南朝能夠分兵打元朝,還不如分兵去打北朝,他不無考慮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南朝雖然不能派出大部分的兵力對紅巾軍進行援助,但是可以出動少量的兵力,襲擾高麗的沿海,不能他高麗分出大部分的兵力,南下幫助大元打紅巾軍。”陳思宋道。

  分兵襲擾高麗,說的冠冕堂皇,要不,南朝的武士,不也是這麽乾的嗎?還是要以官派的形式,進行倭寇的活動。

  郝十三不讚同於南朝的合作,不過東瀛若是南朝統一北朝,對待漢家中原的沿海,還是比較有利,南朝的對馬島於高麗半島相對,往南就是華夏的東南沿海。

  元末明初,海盜之所以猖獗,主要原因還是北朝打南朝,最終北朝統一了南朝,南朝的武士為了免遭殺戮,才鋌而走險,出海擄掠高麗沿海和華夏江浙一帶,若是南統北,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海盜了。

  原因很簡單,北朝距離華夏的沿海太遠,北朝若想渡海來華夏,必然要經過南朝的海域,北朝的潰兵若往南走,只能是入了南朝軍隊的虎口。

  “那你們想從紅巾軍得到什麽好處?”郝十三直言不諱的問道。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陳思宋向幫助紅巾軍,無非也是想得到自己的好處。

  “紅巾軍得了天下,高麗歸東瀛所有!”陳思宋道,簡直就是獅子大開口。

  “大哥,小弟認為此事不妥!”郝十三差不多聲淚俱下了。

  紅巾軍與南朝瓜分高麗,這個事情未免也太過長久了,如今紅巾軍正忙著四處征戰,自顧尚且不暇呢,與倭人合作,無非是與虎謀皮。

  雖說高麗是大元的駙馬之邦,多次派軍隊南下支援蒙元攻打紅巾軍,可是,自從周朝初期,周武王分封天下,高麗半島就是商朝貴族箕子的分封地,乃是漢地,怎能分地於他人呢?

  “倭人不可信,不可輕易許諾!”郝十三又道。

  劉福通見郝十三如此激動, 容不得他不做深思熟慮:“這……”

  “傳國玉璽,用傳國玉璽,換紅巾軍對南朝天皇的支持!”陳思宋滿是神秘的說。

  “哪個玉璽?莫不是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和氏璧?”郝十三反問道。

  “正是和氏璧所刻的傳國玉璽。”陳思宋神秘的笑道。

  “哈哈”劉福通大笑道:“若得傳國玉璽,正是天意讓大宋光複啊!”

  騙子--

  這是劉福通的中軍大帳,若是郝十三的中軍大帳,郝十三肯定要給這個陳思宋拖下去,一頓胖揍。

  郝十三雖然歷史不好,但是他也知道,後世傳國玉璽下落問題,乃是華夏一大未解之謎之一,這也是郝十三在地攤看書時,當做鬼狐精怪故事看的。

  這方玉璽,盜版的雜志上說,相當霸道了,能定海驅邪(秦始皇南巡曾遇到湖嘯,將傳國璽丟入湖中,海波平,八年後失而復得),還能夜明(孫堅破洛陽,井內有光,撈出傳國玉璽)。

  這些都是小說中的雜談,肯定一點的是:

  至五代十國後唐李從珂亡國****後,華夏的傳國玉璽,從此下落不明,後來的明、清帝王,為了找這一方玉璽,快把華夏翻了個遍也沒能找到。

  劉福通這裡,胡亂來個江湖騙子,自稱是大宋舊臣的後裔,也就算了,居然還拋出傳國玉璽的由頭?

  郝十三真想從酒桌上衝下去,給這個陳思宋一頓痛扁。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