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後鋒》第122章 論學習
洪承疇的擔心跟事實非常接近。

 歷史上,祟禎七年時的皇太極已經確立了在後金的絕對權勢,同時,又因為先後三次西征察哈爾,將林丹汗的勢力徹底打壓,收服了漠南蒙古,又派阿敏出擊,收拾了一向不太老實的朝鮮,同時,又因為大明朝廷自己的無能,使得孫承宗等一群能臣被罷黜,南部明軍的威脅也越來越小;另有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一乾漢奸的投靠,帶去了先進的火器製造技術,使得後金軍隊的攻堅能力越來越強。孔有德投降後金之後,還順便坑了一把東江軍,使得讓東江總兵黃龍兵敗身死,東江軍再不成威脅。再加上皇太極自己的超卓眼光,在內部進行改革,製訂官製,緩和了滿漢矛盾……一系列的事情,使得後金整體形成了一個緊攥的拳頭,又四境平安,自然可以空出手來狠狠地打擊大明。

 可是現在,許多事情都變了。

 雖然林丹汗早在數年就已經被他打落荒而逃,本人更是早已經逃到了青海,加上後金這幾年的拉拉打打,察哈爾部早就已經遠遠不如以前,但原本應該投靠他的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三人卻被小北荒的人拉了去。這樣一來,上萬人馬和大批的火炮就成了空,而因為小北荒的態度,這支軍隊反倒成了他的敵人,在他的後方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其次,北方的索倫部接連受到不明來歷的色目人的進逼,急需他的救援;第三,朝鮮因為原本就心向大明,現在受到小北荒的“恐怖襲擊”威脅,許多已經有心轉向後金的官員開始噤若寒蟬,使得他們對朝鮮的控制力大減,而小北荒在朝鮮大肆移民。還有其他許許多多地活動。也讓他們不得多多派兵前往朝鮮壓製,這無形又牽製了他們不少地兵馬……

 雖然,這些問題暫時還沒有顯現出太過危險的信號,但皇太極等人卻還是感到了其巨大的威脅。尤其是小北荒對建州左衛的侵佔,使得他們不得不再次大量調動八旗兵丁,在大冬天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去阻擋對方前進的步伐。

 本來,在這一戰開始之前。皇太極並沒有料到小北荒會在這個時節大肆進逼建州左衛,所以首批援軍的人數並不多,只有兩千人左右。因為在他們看來,縱然小北荒得到了孔有德和尚可喜近兩萬人馬的補充,可八旗兵戰鬥力一向遠勝漢人士兵,兩千人加上阿巴泰原有的一千八百余人,近四千人的兵力已經足以打退上萬漢人軍隊地進攻,自然也可以讓小北荒斷絕對建州左衛的妄想。事實上,這批援軍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保衛建州左衛。而是實實在在的防止小北荒的突襲……這次調兵,其實只是皇太極和代善等八旗高層出於對小北荒收留了孔有德和尚可喜的近兩萬人馬的驚訝之余所做的一個較為謹慎地禦防舉動罷了。

 可是,這兩千人的援兵卻被擋在一個叫做灰幕洞,也就是北荒軍自稱為“圖們要塞”的地方。

 那個要塞是按照皇太極看過的《三國演義》上曹操對陣馬超的時候所用的“水澆泥土,凍土成牆”地方式匆匆建造的。雖然那方法很便捷,可築出來的簡易城牆卻不比正式的城牆差不多少。尤其是在經過寒冷的天氣加持之後。更是難以對付。偏偏那要塞還地處要衝,難以繞過。沒有準備攻城器械的後金援軍被擋在要塞之外,不僅要忍受北方寒冷的凍氣,還要不時的面對敵軍的突襲,可謂是相當難過。這還不算,敵人竟還一再地增兵,最後,竟開始突出要塞,反撲他派出地援軍。援軍領軍將領。也就是他地另一個兄弟湯古代意圖與之野戰。結果卻發現對方由一開始的兩千余人竟已猛增至七千多。結果,一場野戰之後。湯古代被對方打得抱頭鼠竄,兵馬損失大半不說。還連失開山、會寧、茂山、延吉、道溝、和龍峪等多處地方。

 此戰,後金損失慘重之極。從父輩地努爾哈赤起兵開始,他們建州女真還沒有被打得這麽慘過。皇太極一怒之下,將湯古代罷去所有職務,連爵位也削了,差點兒就拿起來砍頭。可是,一下失去了那麽多地盤兒,又豈能不奪回來?但從湯古代嘴裡,他們知道了北荒軍的不同,對方不僅擁有大批地火器,單兵做戰能力甚至也不輸於關寧軍,而對方最擅長的,卻是協同群戰,在野戰之佔盡優勢。對方的主力兵種,更穿有護住要害的板甲,在裝備上比他們八旗軍裝備最好的兩黃旗還好……所以,皇太極隻得派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兩人再次合作,率領二十個牛錄和勒索來的七千朝鮮“義軍”前去收復失地。

 但是,這一次重兵出擊的結果卻再次讓皇太極大失所望。多爾袞和濟爾哈朗都是後金將領之的年輕俊傑,也都是深有智謀之輩,卻在收復了和龍峪、道溝、延吉、茂山等地之後,再次被敵軍阻於圖們要塞。兩人多次組織猛攻,都被對方擊退。擔任炮灰的七千朝鮮兵足足死傷一半,千八旗兵丁也傷亡小一千。久戰不利,多爾袞兩人上書請罪,並請求休戰,意圖等到春季雪化之後再與敵交手。皇太極雖然很生氣,這一次卻也只有無奈地答應了兩人的請求。然而,戰事持續到現在,湯古代部、留在建州左衛以內一直沒有消息,據聞早就已經被敵軍消滅的阿巴泰部,還有多爾袞兩人這次損失的,他們八旗軍居然已經被北荒軍吃掉了將近四千余人。

 四千多人呐!

 整個後金。整個女真一族。又有幾個四千人?可這麽多人卻一個冬天全都被埋在了他們稱之為故鄉地“白山黑水”之。

 雖然皇太極極力壓製。但消息還是傳了出去。整個沈陽都是一片大嘩。一直以來。被接連不斷地勝利攪得昏頭昏腦。自以為天下無敵地八旗將領們一個個都找到沈陽宮。頻頻請戰。可是。對這些要求。皇太極一個都沒準。多爾袞和濟爾哈朗都不是不顧大局地人。也不是那種不懂事地。兩人一致地請求休整之後再戰。只能說明那圖們要塞確實是極為難啃。也說明北荒軍確實精銳。至少。人家可堪一戰。而他如果再派援軍。不說以後金地兵力能不能再派出許多人馬。就算能咬著牙派出去。這支人馬在走完千裡崎嶇之路以後。又能打得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這兩員智勇之將也打不破地要塞麽?而且。糧餉又怎麽辦?

 打圖們要塞不比劫掠關內。那裡雖然毗鄰朝鮮。可也是朝鮮最貧瘠地鹹鏡道。到處都是山只是其次。長途征戰。輜重運輸也極為不易。而且。這幾年後金地國內情形雖然比前兩年鬧饑荒地時候要好了一些。但依舊十分不穩。老百姓都吃不飽。再拿出大筆地糧餉去打仗……不說打不打得下來。就算打得下來。建州左衛那片地方。除了消耗糧餉。還能為他們提供什麽?

 皇太極跟代善。還有范程等人被當前地局勢弄得可說是十分頭疼。可這還不算。察哈爾部居然又開始蹦達了。那逃到青海地林丹汗賊心不死。明知今時已經不同往日。居然還敢回來。而聽到後金接連損失了四千多名女真本族地兵丁之後。南部明軍開始蠢蠢欲動。原本還沒有徹底服氣地一些蒙古部落也似乎有些不太聽話……

 面對這種情形。皇太極幾經考慮。終於立排眾議。定了一個大膽地計劃:西征!

 他要向全天下展示自己後金兵威地強盛。用絕對地實力。消滅自己西面地大敵。同時。也打算在打敗林丹汗之後。再次南下入關。攻伐大明。到原大地去“取”得人口、糧餉。緩解後金國內地經濟壓力。至於南面地明軍。孫承宗去後。雖然還有祖大壽等人讓人頭疼。但掌頭地卻不足為慮。皇太極自信。只要留下兩三萬兵馬。就足以自保。而等他打到關內地時候。這些關寧軍哪還有空再去騷擾他地土地。渡海城。

 從楚鍾南率眾逃到小北荒,這座城市已經發展了差不多十年。雖然人口依舊不是很多,但也已經不比原的一些縣城差多少。尤其是因為沒有城牆,地皮又便宜,楚鍾南等人也比較注意城市地規劃,所以,整座城都顯得十分大氣,從外面看過去,甚至讓人有了一種都市的感覺。

 不過,這還不是渡海城最有特色的。這裡最有特色的,就是老百姓幾乎都知書達禮。

 楚鍾南是正宗學音樂的出身,雖然他專業學的是傳自外國地美聲唱法,可是,經過後世“鋼鐵叢林”以及信息時代的熏陶,他對建設精神明也不乏手段。而且,由於一開始他就在小北荒推行“全民學習”制度,要求每一個小北荒的居民都必須識字,再加上一直都嚴格執行並不斷健全的各項法律法規、條例紀律,所以,十年之後的渡海城,居民的整體素質已經要高出其他地方的百姓一大截。當然,死板的學習不是楚鍾南這個曾經被後世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所毒害地人喜歡地。而小北荒對各方面知識的需求,也使得他並不喜歡自己手下地那些人拿著那些只能用來修身養性的書籍去啃來啃去。可是,他卻又不得不承認,在學科分類以及學習地認知方面,明末的國已經落後於西方。而他本人所受到過的教育,也大多數與此時的漢學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此時的國人實在是自視太高,幾乎鄙薄一切外來化和外來者,所以,出於某種心態和過往的習慣,在城市街道隨處可見的那些標語之,就多了許多來自西方的名人名言。

 “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乾。”

 “讀書太慢的人馳惰,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完全按照書本做事就是呆。”

 “求知可以改進人性。而經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扎下根基。”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讀書地目地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的。但也不可過於迷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能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背,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道理,一個思維不集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缺乏分析判斷的人。他可以研習而上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細瑣地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案例。如此等等。這種心靈上的缺陷,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得到改善。”

 宋景一漫步在渡海城街頭,看著這一路上關於學習的許多警句,隻覺得越讀越有體味。雖然他並不是很理解其的許多詞語。比如什麽物理、邏輯之類,這些句也過於直白,可是,他卻不得不承認,這些話說的非常正確。不是真正讀過許多書,並對學習有著深刻理解的人是無法講得這麽全面的體會的。

 “弗朗……西斯,培根?”宋景一又仔細看了一遍每句話後面被一個一條杠一樣地“破折號”所標明的警句出處,禁不住又微微搖了搖頭:“看這名字,似是蠻夷番幫人氏。這樣堂而皇之的把其人之語刻於城牆壁之上。似乎有些不合禮儀。有失我漢人體統。”“何謂禮儀?什麽又叫體統?”跟在旁面的王亨就搖頭笑了起來,“當初。楚大人將這篇《論學習》全刻於這條城主道的牆壁之上,老夫就曾極力反對。可是。楚大人卻說:尺有所短,寸有所

 長。人家說的對,講得在理兒,我們又何必死抱著面不放?非要拿那些晦澀難懂地章去為難大家?古時候,之所以有言,並不是先賢想讓人去猜書的意思,而是因為語言還沒發展到極致,用的又是竹簡,不易攜帶,大家隻好用簡略的詞語去把自己的意思概括出來。孔聖人的三千弟,大多數都是平民,難道夫教他們的時候,都是搖頭晃腦,挨個讓他們去猜測自己的意思嗎?他是為了讓弟們學學問,不是顯擺,更加不是讓自己的弟們在學到學問之後繼續顯擺。到現如今,直白易懂,讓老百姓一看就明白地字才是符合他老人家本意地。……當時的一席話,說地老夫真是啞口無言呐!”

 “那何不將《論語》等書解釋過後書於牆上,反而要寫這番幫人之語?”宋景一反問道。他曾是大明舉人,又在朝鮮做過官,可王亨雖然只是個秀才,卻已經有過幾部字典問世,在教方面比他強的多,所以,對待這位在功名上比不過他地老者,他是十分尊敬的。“《論語》不過一萬兩千余字,但何人敢說全懂?”王亨反問道。

 “這……”宋景一一怔,接著搖了搖頭,苦笑了一下,《論語》雖然字少,又是歷年儒家的必備之書,可是,那區區一萬兩千余字,確實不是誰人敢說已經讀通讀懂的。歷史上那麽多的大學問家,也

 沒幾個人敢拿《論語》來顯擺,就算寫過些什麽解析《論語》之類的書籍的,也不敢就說自己的解析完全正確。

 “只是不知這弗朗……”

 “弗朗西斯.培根!”王亨接著宋景一的話頭說道。

 “弗朗西斯.培根?不知這人是何人,竟能讓楚大人如此看重?”宋景一問道。

 “此人乃是西方歐羅巴洲英吉利國人,曾為法官,是楚大人在西方之時最為看重且極為尊敬的大學問家。當年楚大人去拜候英國國王之時,那英國之主便是以弗朗西斯.培根迎接楚大人。結果,兩人見面之後,一談相傾,竟連英國國王也不顧了。”王亨按照自己聽到過的傳聞答道。

 “還有這等事?倒也有趣。不過,宋某確實不曾想到,那西方蠻夷之地竟也有此等人物!這通篇的《論學習》,確實是頗為讓人感觸!”宋景一歎道。

 “何止是一個培根,楚大人在學校之,還向那些學生推介什麽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簡直就把與些洋夷推到天上去了。”王亨歎道。

 “哦?”宋景一愣了。那西方蠻夷之地,竟有這麽多人值得楚鍾南向眾人推介?要知道,楚鍾南的本事他可是十分佩服的。尤其是那漢語拚音,更是教化利器,他還在鹹興府的時候就已經為之五體投地,可現在,楚鍾南居然大肆推介西方蠻夷?

 “當然……”王亨正色說道。

 “這還得了!一個兩個也就罷了, 數千年來,蠻夷之出一兩賢者也可以理解。可他如此這般,不是讓我華夏民盡向戎狄嗎?你們怎麽也不勸諫一二?”宋景一氣道。

 “我也覺得此事不妥。可……”

 王亨搖頭歎惜,正想說說自己的苦衷,發發牢騷,卻突然發現街上原本稀稀落落的人群驟然增加了不少。人們一個個都伸著腦袋,不住的朝遠處張望著。就連他和宋景一呆在街邊,身旁也一下擠過來好幾個小夥。

 “小兄弟,這是怎麽回事啊?怎麽一下來了這麽多人?”王亨拉著一個小夥問道。小北荒雖然偏遠,可這裡的人都是見過世面的。航海、識字、洋夷……還能有什麽事兒讓他們這麽熱切?

 “嘿嘿,老爺,港口運來了一批扶桑美女,聽說要在咱們這兒開幾個院,以後咱們可都有福啦!”

 “開,開院?……”王亨怔住,而旁邊的宋景一則是已經漲紅了臉。

 “有辱斯,有辱斯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