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超級家丁》――明朝官位
明朝的官職列表明代當官的有多少?

文化

明朝製內的官員數是24683人,自一品到九品,各有正從十八品,不及九品的稱未入流,文官階級共42級,武將階級共30級。

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經歷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經歷司

三公

太師無定員正一品三公

太傅無定員正一品三公

太保無定員正一品三公

三孤

少師無定員從一品三孤

少傅無定員從一品三孤

少保無定員從一品三孤

太子三師

太子太師無定員從一品太子三師

太子太傅無定員從一品太子三師

太子太保無定員從一品太子三師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師無定員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無定員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無定員正二品太子三少

東宮

太子賓客無定員正三品東宮大臣

內閣

中極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舊名華蓋殿

建極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舊名謹身殿

文華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

武英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

文淵閣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

東閣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內閣

中書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書省

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書省

平章政事一人從一品中書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書省

右丞一人正二品中書省

參知政事一人從二品中書省洪武九年汰參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書省左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書省右司

員外郎一人正六品中書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書省

檢校一人正七品中書省洪武二年革檢校

照磨一人從七品中書省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一人從七品中書省

參議一人正三品中書省參議府吳元年革參議府

參軍一人從三品中書省

斷事官一人從三品中書省洪武二年革斷事官

斷事一人正七品中書省

經歷一人正七品中書省

知事一人正八品中書省

都鎮撫一人正五品中書省都鎮撫司甲辰十月以都鎮撫司隸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書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書舍人十人從七品中書省舊名直省舍人

吏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吏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務二人從九品吏部司務廳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選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驗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勳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選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設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統十一年增設

戶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戶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戶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戶部

司務二人從九品戶部司務廳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湖廣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戶部陝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廣東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戶部山東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四人正五品戶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戶部廣西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戶部貴州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戶部雲南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戶部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戶部四川清吏司宣德七年增設,後仍革。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戶部雲南清吏司宣德七年增設,後仍革。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宣德以後主事七人正六品戶部雲南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湖廣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陝西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戶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戶部山東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戶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戶部貴州清吏司

照磨一人正八品戶部照磨所

檢校一人正九品戶部

提舉一人正八品戶部寶鈔提舉司副提舉一人正九品戶部寶鈔提舉司後革

典史一人未入流戶部寶鈔提舉司後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鈔紙局

副使一人從九品戶部鈔紙局後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印鈔局後革

副使一人從九品戶部印鈔局後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寶鈔廣惠庫

副使二人從九品戶部寶鈔廣惠庫嘉靖中革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廣積庫

副使一人從九品戶部廣積庫嘉靖中革

典史一人未入流戶部廣積庫嘉靖中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贓罰庫

副使二人從九品戶部贓罰庫嘉靖中革,

大使五人正九品戶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庫

副使六人從九品戶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庫。丁字庫二人,嘉靖中革一人,並革乙字、戊字二庫副使。

大使一人從九品戶部廣盈庫

副使二人未入流戶部廣盈庫嘉靖中革

大使二人正九品戶部外承運庫後革

副使二人從九品戶部外承運庫後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戶部承運庫

副使一人從九品戶部承運庫嘉靖中革。行用庫,

大使一人未入流戶部行用庫後革

副使一人未入流戶部行用庫後革

大使一人未入流戶部太倉銀庫

副使一人未入流戶部太倉銀庫嘉靖中革禦馬倉,

大使一人從九品戶部禦馬倉

副使一人未入流戶部禦馬倉

大使一人從九品戶部軍儲倉後革

副使一人未入流戶部軍儲倉後革副使四人未入流長安、東安、西安、北安門倉,各副使一人

倉舊二人未入流戶部東安門萬歷八年革一人。張家灣鹽倉檢校批驗所,

大使一人未入流張家灣鹽倉檢校批驗所隆慶六年革

副使一人未入流張家灣鹽倉檢校批驗所隆慶六年革

禮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禮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禮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禮部

司務二人從九品禮部司務廳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儀製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禮部精膳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禮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禮部

主事二人正六品禮部儀製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禮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禮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一人未入流禮部鑄印局

副使二人未入流禮部鑄印局萬歷九年革一人

兵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兵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兵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兵部

司務二人從九品兵部司務廳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武選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職方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車駕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兵部武庫清吏司萬歷九年並革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武選清吏司後革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武庫清吏司後革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兵部職方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

主事三人正六品兵部武選清吏司

主事四人正六品職方武選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車駕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兵部武庫清吏司後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兵部會同館

副使二人從九品兵部會同館

大使一人未入流兵部大通關

副使一人未入流兵部大通關

刑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刑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刑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刑部其屬

司務一人從九品刑部司務廳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湖廣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陝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廣東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山東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廣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貴州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雲南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刑部

主事二人正六品刑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湖廣清吏司萬歷中革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陝西清吏司萬歷中革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廣東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山東清吏司萬歷中革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福建清吏司萬歷中革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刑部廣西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貴州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雲南清吏司

照磨一人正八品刑部照磨所

檢校一人正九品刑部

司獄六人從九品刑部司獄司

工部

尚書一人正二品工部

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工部

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工部

司務二人從九品工部司務廳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營繕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郎中五人正五品工部都水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屯田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工部

員外郎二人從五品工部營繕清吏司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工部

主事五人正六品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三人正六品工部營繕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一人正七品工部營繕所

所副二人正八品工部營繕所

所丞二人正九品工部營繕所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文思院

副使二人從九品工部文思院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皮作局

副使二人從九品工部皮作局後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鞍轡局隆慶元年革

副使一人從九品工部鞍轡局隆慶元年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寶源局

副使一人從九品工部寶源局嘉靖間革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顏料局後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軍器局

副使二人從九品工部軍器局後革一人

大使一人從九品工部節慎庫嘉靖八年設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織染所

副使一人從九品工部織染所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雜造局

副使一人從九品工部雜造局

大使各一人未入流工部廣積、通積、盧溝橋、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各一人未入流工部廣積、通積、盧溝橋、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大通關提舉司,

提舉一人正八品工部大通關提舉司萬歷二年革。

副提舉二人正九品工部大通關提舉司後革

典史一人未入流工部大通關提舉司後革

大使一人從九品工部柴炭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工部柴炭司

都察院

左都禦史無定員正二品都察院

右都禦史無定員正二品都察院

左副都禦史無定員正三品都察院

右副都禦史無定員正三品都察院

左僉都禦史無定員正四品都察院

右僉都禦史無定員正四品都察院

經歷一人正六品都察院經歷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都察院

司務二人從九品都察院司務廳

照磨一人正八品都察院照磨所

檢校一人正九品都察院

司獄一人從九品都察院司獄

監察禦史一百十人正七品都察院

通政使司

通政使一人正三品通政使司

左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右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謄黃右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左參議一人正五品通政使司

右參議一人正五品通政使司

經歷一人正七品通政使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卿一人正三品

左少卿一人正四品大理寺

右少卿一人正四品大理寺

左寺丞一人正五品大理寺

右寺丞一人正五品大理寺

司務二人從九品大理寺司務廳。

寺正一人正六品大理寺左寺

寺正一人正六品大理寺右寺

寺副一人從六品大理寺左寺

寺副一人從六品大理寺右寺後革

評事四人正七品大理寺

詹事府

詹事一人正三品詹事府

少詹事二人正四品詹事府

府丞二人正六品詹事府

主簿一人從七品詹事府主簿廳

錄事二人正九品詹事府

通事舍人二人從九品詹事府

大學士一人正五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一人正五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諭德一人從五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二人正六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讚善二人從六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二人從六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紀郎一人從八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諫二人從九品詹事府左春坊

大學士一人正五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一人正五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諭德一人從五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二人正六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讚善二人從六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二人從六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紀郎一人從八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諫二人從九品詹事府右春坊

洗馬一人從五品詹事府司經局

校書二人正九品詹事府司經局

正字二人從九品詹事府司經局

翰林院

學士一人,正五品翰林院

侍讀學士二人從五品翰林院

侍講學士二人從五品翰林院

侍讀二人正六品翰林院

侍講二人正六品翰林院

五經博士九人正八品翰林院

典籍二人從八品翰林院

侍書二人正九品翰林院

待詔六人從九品翰林院

孔目一人未入流翰林院

史官修撰無定員從六品翰林院

編修無定員正七品翰林院

檢討無定員從七品翰林院

庶吉士無定員未入流翰林院

國子監

祭酒一人從四品國子監

司業一人正六品國子監

監丞一人正八品國子監繩愆廳

五經博士五人從八品國子監博士廳

助教十五人從八品國子監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

學正十人正九品國子監

學錄七人從九品國子監

典簿一人從八品國子監典簿廳

典籍一人從九品國子監典籍廳

掌饌二人未入流國子監掌饌廳

衍聖公正二品孔氏世襲

教授從九品教授司孔、顏、曾、孟四氏

太常寺

卿一人正三品太常寺

少卿二人正四品太常寺

寺丞二人正六品太常寺

典簿二人正七品太常寺典簿廳

博士二人正八品太常寺

協律郎五人正八品太常寺

讚禮郎三十一人正九品太常寺

司樂三十四人從九品太常寺

奉祀一人從七品天壇、地壇、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帝王廟、祈谷殿、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顯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二人從八品天壇、地壇、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帝王廟、祈谷殿、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顯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一人從九品太常寺犧牲所

提督四夷館

少卿一人正四品提督四夷館

光祿寺

卿一人從三品光祿寺

少卿二人正五品光祿寺

寺丞二人從六品光祿寺,

典簿二人從七品光祿寺典簿廳

錄事一人從八品光祿寺大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各

署正一人從六品大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四人從七品大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

監事四人從八品光祿寺

大使一人從九品光祿寺司牲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光祿寺司牲司後革

大使一人從九品光祿寺司牧局嘉靖七年革。

大使一人未入流光祿寺銀庫

太仆寺

卿一人從三品太仆寺

少卿三人正四品太仆寺

寺丞四人正六品太仆寺

主簿一人從七品太仆寺主簿廳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仆寺常盈庫

監正一人正九品太仆寺牧監後革

監副一人從九品太仆寺牧監後革

錄事一人未入流太仆寺牧監後革

群長一人未入流太仆寺群後革

鴻臚寺

卿一人正四品鴻臚寺

左少卿一人從五品鴻臚寺

右少卿一人從五品鴻臚寺

左寺丞一人從六品鴻臚寺

右寺丞一人從六品鴻臚寺

主簿一人從八品鴻臚寺主簿廳

署丞一人正九品鴻臚寺司儀署

署丞一人正九品鴻臚寺司賓署

鳴讚九人從九品鴻臚寺

序班四十八人從九品鴻臚寺

尚寶司

卿一人正五品尚寶司

少卿一人從五品尚寶司

司丞三人正六品尚寶司

六科

吏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吏科

戶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戶科

禮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禮科

兵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兵科

刑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刑科

工科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工科

吏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吏科

吏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吏科

戶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戶科

戶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戶科

禮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禮科

禮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禮科

兵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兵科

兵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兵科

刑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刑科

刑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刑科

工科左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工科

工科右給事中一人從七品工科

給事中四人從七品吏科

給事中六人從七品禮科

給事中八人從七品戶科

給事中十人從七品兵科

給事中八人從七品刑科

給事中四人從七品工科

中書科

中書舍人二十人從七品中書科

行人司

司正一人正七品行人司

左司副一人從七品行人司

右司副一人從七品行人司

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行人司

欽天監

監正一人正五品欽天監

監副二人正六品欽天監其屬,主簿廳,

主簿一人正八品欽天監主簿廳春、夏、中、秋、冬

官正五人正六品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靈台郎四人從七品欽天監

五官保章正一人正八品欽天監

五官挈壺正一人從八品欽天監

五官監候二人正九品欽天監

五官司歷二人正九品欽天監

五官司晨二人從九品欽天監

漏刻博士一人從九品欽天監

太醫院

院使一人正五品太醫院

院判二人正六品太醫院

禦醫十人正八品太醫院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醫院生藥庫

副使一人未入流太醫院生藥庫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醫院惠民藥局

副使一人未入流太醫院惠民藥局

上林苑監

左監正一人正五品上林苑監

右監正一人正五品上林苑監

左監副一人正六品上林苑監

右監副一人正六品上林苑監

左監丞一人正七品上林苑監

右監丞一人正七品上林苑監

典簿一人正九品上林苑監典簿廳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

典署一人正七品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署丞一人正八品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錄事一人正九品上林苑監

五城兵馬指揮司

指揮各一人正六品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

副指揮各四人正七品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

吏目各一人未入流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

順天府

府尹一人正三品順天府

府丞一人正四品順天府

治中一人正五品順天府

通判三人正六品順天府

推官一人從六品順天府

儒學教授一人從九品順天府

訓導一人未入流順天府

經歷一人從七品順天府經歷司

知事一人從八品順天府

照磨一人從九品順天府照磨所

檢校一人未入流順天府

武學

教授一人從九品京衛武學

訓導一人未入流武學

僧錄司

左善世一人正六品僧錄司

右善世一人正六品僧錄司

左闡教一人從六品僧錄司

右闡教一人從六品僧錄司

左講經一人正八品僧錄司

右講經一人正八品僧錄司

左覺義一人從八品僧錄司

右覺義一人從八品僧錄司

導錄司

左正一一人正六品導錄司

右正一一人正六品導錄司

左演法一人從六品導錄司

右演法一人從六品導錄司

左至靈一人正八品導錄司

右至靈一人正八品導錄司

左玄義一人從八品導錄司

右玄義一人從八品導錄司

神樂觀提點一人正六品導錄司

知觀一人從八品導錄司嘉靖中革

龍虎山正一真人一人正二品導錄司

閣皁山靈官一人正八品導錄司

三茅山靈官一人正八品導錄司

教坊司

奉鑾一人正九品教坊司

左韶舞一人從九品教坊司

右韶舞一人從九品教坊司

左司樂一人從九品教坊司

右司樂一人從九品教坊司

王府長史司

左長史一人正五品王府長史司

右長史一人正五品王府長史司

典簿一人正九品王府長史司

審理正一人正六品王府長史司審理所

副一人正七品王府長史司審理所

典膳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典膳所

副一人從八品王府長史司典膳所

奉祠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奉祠所

副一人從八品王府長史司奉祠所

典樂一人正九品王府長史司奉祠所

典寶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典寶所

副一人從八品王府長史司典寶所

紀善二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紀善所

良醫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良醫所

副一人從八品王府長史司良醫所

典儀正一人正九品王府長史司典儀所

副一人從九品王府長史司典儀所

工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長史司工正所

副一人從八品王府長史司工正所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並革。

伴讀一人從九品王府長史司

教授無定員從九品王府長史司

引禮舍二人未入流王府長史司

倉大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長史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長史司

庫大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長史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長史司倉、庫副使後俱革。

郡王府

教授一人從九品郡王府

典膳一人正八品郡王府

鎮國將軍府

教授一人從九品鎮國將軍府

承宣布政使司

左布政使一人從二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一人從二品承宣布政使司

左參政無定員從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參政無定員從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左參議無定員從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參議無定員從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經歷一人從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經歷司

都事一人從七品承宣布政使司

照磨一人從八品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

檢校一人正九品承宣布政使司

理問一人從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理問所

副理問一人從七品承宣布政使司理問所

提控案牘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理問所

司獄一人從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司獄司

庫大使一人從九品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

倉大使一人從九品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

大使各一人從九品雜造局、軍器局、寶泉局、織染局

副使各一人未入流雜造局、軍器局、寶泉局、織染局

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提刑按察使司

副使一人正四品提刑按察使司

僉事無定員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

經歷一人正七品提刑按察使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提刑按察使司

照磨一人正九品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

檢校一人從九品提刑按察使司

司獄一人從九品提刑按察使司司獄司

行太仆寺

卿一人從三品行太仆寺

少卿一人正四品行太仆寺

寺丞無定員正六品行太仆寺

主簿一人從七品行太仆寺

苑馬寺

卿一人從三品苑馬寺

少卿一人正四品苑馬寺

寺丞無定員正六品苑馬寺

主簿一人從七品苑馬寺

監正一人正九品苑馬寺牧監

監副一人從九品苑馬寺牧監

錄事一人未入流苑馬寺牧監

圉長一人從九品苑馬寺各苑

都轉運鹽使司

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都轉運鹽使司

同知一人從四品都轉運鹽使司

副使一人從五品都轉運鹽使司

判官無定員從六品都轉運鹽使司

經歷一人從七品都轉運鹽使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從八品都轉運鹽使司

鹽課提舉司

提舉一人從五品鹽課提舉司

同提舉一人從六品鹽課提舉司

副提舉無定員從七品鹽課提舉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鹽課提舉司

庫大使一人未入流鹽課提舉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鹽課提舉司

市舶提舉司

提舉一人從五品市舶提舉司

副提舉二人從六品市舶提舉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市舶提舉司



知府一人正四品府

同知無定員正五品府

通判無定員正六品府

推官一人正七品府

經歷一人正八品府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九品府

照磨一人從九品府照磨所

檢校一人未入流府

司獄一人未入流府司獄司



知州一人從五品州

同知無定員從六品州

判官無定員從七品州

吏目一人從九品州



知縣一人正七品縣

縣丞一人正八品縣

主簿一人正九品縣

典史一人未入流縣

巡檢司

巡檢從九品巡檢司

副巡檢從九品巡檢司



公無定員超品一等爵

侯無定員超品二等爵

伯無定員超品三等爵

駙馬都尉無定員超品位在伯上

五軍都督府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各屬

左都督一人正一品都督府

右都督一人正一品都督府

都督同知無定員從一品都督府

都督僉事無定員正二品都督府

經歷一人從五品都督府經歷司

都事一人從七品都督府

京衛指揮使司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京衛指揮使司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京衛指揮使司

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京衛指揮使司

鎮撫二人從五品京衛指揮使司鎮撫司

經歷一人從七品京衛指揮使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京衛指揮使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京衛指揮使司

倉大使一人未入流京衛指揮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京衛指揮使司

王府儀衛司

儀衛正一人正五品王府儀衛司

儀衛副二人從五品王府儀衛司

典仗六人正六品王府儀衛司

留守司

正留守一人正二品留守司

副留守一人正三品留守司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留守司

經歷一人正六品留守司經歷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留守司

斷事一人正六品留守司斷事司

副斷事一人正七品留守司斷事司

吏目一人未入流留守司

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都指揮使司

經歷一人正六品都指揮使司經歷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都指揮使司

斷事一人正六品都指揮使司斷事司

副斷事一人正七品都指揮使司斷事司

吏目一人未入流都指揮使司

司獄一人從九品都指揮使司司獄司

衛指揮使司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衛指揮使司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衛指揮使司

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衛指揮使司

鎮撫二人從五品衛指揮使司鎮撫司

經歷一人從七品衛指揮使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衛指揮使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衛指揮使司

倉大使一人未入流衛指揮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衛指揮使司



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千戶所

副千戶二人從五品千戶所

鎮撫二人從六品千戶所

百戶十人正六品千戶所

土官

宣慰使一人從三品宣慰使司

同知一人正四品宣慰使司

副使一人從四品宣慰使司

僉事一人正五品宣慰使司

經歷一人從七品宣慰使司經歷司

都事一人正八品宣慰使司

宣撫司

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宣撫司

同知一人正五品宣撫司

副使一人從五品宣撫司

僉事一人正六品宣撫司

經歷一人從八品宣撫司經歷司

知事一人正九品宣撫司

照磨一人從九品宣撫司

安撫司

安撫使一人從五品安撫司

同知一人正六品安撫司

副使一人從六品安撫司

僉事一人正七品安撫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安撫司

招討司

招討使一人從五品招討司

副招討一人正六品招討司

吏目一人從九品招討司

長官司

長官一人正六品長官司

副長官一人從七品長官司

吏目一人未入流長官司

皇子

親王

郡王

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

皇女

大長公主

長公主

公主

郡主

縣主

郡君

縣君

一、清代中央政權及官員設置

清代中央政權機構多仿明製(清承明製),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1、三院——清改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宏文院)為內閣,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清代內閣設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學士滿六人、漢四人。清代內閣名義上是最高行政機關,但它並不是真正的權力中心。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後來的軍機處,才是真正的最高權力機構。內閣的實際權力比明代小。

2、議政王大臣會議——清初,凡軍國大政,皆交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議政王大臣會議亦稱“國議”,權力很大。其成員概由滿族貴族組成,漢人不得參預。這種滿族貴族專製的形式,不僅和皇帝獨攬大權相抵觸,而且也不利於清朝進一步爭取各族特別是漢族上層的支持。所以康熙皇帝時又在宮內設南書房,簡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任。南書房設立後,皇帝諭旨多命南書房翰林撰擬,從而削弱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

3、軍機處——雍正在位期間,又於1729年(雍正七年)設立軍機房,並於1732年(雍正十年)正式改稱軍機處,承旨辦理機務,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剝奪了諸王預政的權力。參加軍機處的軍機大臣,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選定。其名稱有“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上行走”等。為首者稱為“領班”,亦稱“首樞”。凡被選入軍機處者,都是皇帝的親信,完全聽命於皇帝。皇帝通過軍機處將機密諭旨直接寄給地方督撫,稱為“廷寄”;各地督撫也將重大問題徑寄軍機處交皇帝審批,稱為“奏折”。中間既不再經過內閣這道手續(“明發上諭”仍通過內閣下達),對邦國大政的處理更無需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議決。

軍機大臣以下設章京等官,從六部員司和內閣中書裡選用。章京的任務是繕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作軍機大臣的輔助人員。章京也是滿、漢人員各兩班,每班八人,各設一領班。章京參與機要,草擬聖旨,俗稱“小軍機”。

清代的軍機處機構精簡,行政效率高。人少精乾,遇事不推諉,能迅速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的設立,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製制度。皇帝通過軍機處,集大權於一身,軍機大臣“隻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讚畫於其間”。標志君主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發展。

4、六部——清中央的執行機關是六部。各部職責和明朝基本相同。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5、理藩院——這是清代創設的一個專門管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中央機構。初設時僅管理蒙古,以後擴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數民族地區。還兼管對俄交涉等外交事務。其編制與六部基本相同,但官員全由滿族、蒙古族人擔任,漢人不得參與。理藩院的設置,說明清廷十分注意對蒙、藏、維等少數民族的政策,在加強和鞏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上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6、內務府——清朝特設專管宮廷事務的機構。長官稱總管大臣,由滿族王公大臣擔任。清朝設內務府的目的,在於防范太監竊權亂政。

7、其他——除上述各中央機構外,還有許多府、院、寺、監機構。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二、清代地方政權和官員設置

地方機構清代地方行政機構分為省、道、府、縣四級。此外,還有與省大體平行的邊疆特別行政區。

1、省——鴉片戰爭前,清朝共設置十八個行省。省級最高官員是總督和巡撫,每一省或二三省設總督,各省均設巡撫,握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權。他們都是皇帝的心腹,一切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此外,每省還設有提督學政一人,會同督撫主管一省的教育、科舉考試等事務,不論本人官階高低,在充任學政期間,其地位與督撫平行,素有學台之稱。督撫之下,各省均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設布政使、按察使各一人。布政使又稱藩台,主管一省的民政、財政和人事大權。按察使又稱臬台,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獄、糾察。

2、道——道設道員,為省藩、臬二司與府、廳中間一級的地方長官。各省無定員。道有分守道與分巡道,分守道專掌錢谷,分巡道專掌刑名。此外,還有專職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的事務的,如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河工道等。

3、府——介於省和縣州之間的一級行政機構。府設知府一人。

4、州——州分散州(又稱屬州)、直隸州二種。設知州一人。散州隸於府,轄區較縣為大,但級別同縣。直隸州與府同級,直屬於省。廳一般設在邊遠地區,分屬(散)廳、直隸廳二種,設同知或通判一人。屬廳隸於府,直隸廳與府同級,隸於省。縣,設知縣一人,主管一縣政事。

官員的考察制度為加強監督管理,凡天下文武官員,都要定期進行考察。規定三載考績,以定升降獎懲。京官叫”京察”,外官叫”大計”。對武官的考察,每五年一次,稱為”軍政”,由兵部主持。

三、清代官員的官稱和品級

清代官員分為9品主從共18級,均分為文武。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官員,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為從八品以下官員。

品級正從

一品光祿大夫榮祿大夫

二品資政大夫通奉大夫

三品通議大夫中議大夫

四品中憲大夫朝議大夫

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

六品承德郎儒林郎

七品文林郎征仕郎

八品修職郎修職佐郎

九品登佐郎登佐郎

從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員出身可為宣德郎,地位與正六品等,正從九品同稱登佐郎。

武官中將軍為從二品以上官員,都尉為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為正八品以下官員。

正從

一品建威將軍振威將軍

二品武顯將軍武功將軍

三品武義都尉武寅都尉

四品昭武都尉宣武都尉

五品武德騎尉武德佐騎尉

六品武略騎尉武略佐騎尉

七品武絡騎尉武絡佐騎尉

八品奮武校尉奮武佐校尉

九品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一)京官

1、三公、三孤——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另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官員——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皆設尚書為長官,左、右侍郎為副長官,俱滿、漢各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等

3、督察院——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下設左右督禦史(正二品)、左右副督禦史(正三品)、左右僉督禦史(正四品);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禦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禦史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官員——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禦前會議,審理有罪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予執行。

5、五寺官員——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

6、詹士府——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製藥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禦醫四人,從九品吏目若乾人。

8、翰林院——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二)地方官

1、知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相當於縣政府辦公室主任,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

2、知州——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隻存州、縣。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知州屬官有同知(副州長)、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

3、知府——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150多個府。

4、總督和巡撫——明朝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是臨時官位。清代,正式以督撫為地方最高長官,總督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巡撫是省級地方長官。鴉片戰爭前,清共有8總督16巡撫。八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四川、兩廣、雲貴。16撫: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浙江、湖南、湖北、廣東、雲南、貴州、福建、江西。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督撫直到公元1906年才設。直隸、四川隻設總督,不設巡撫,甘肅巡撫於1754年撤去,由陝甘總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設甘肅、新疆巡撫,駐烏魯木齊。1885年,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駐台北(台灣建省)福建巡撫有閩浙總督兼任。清代官銜品階:

品級文官武官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右都禦史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副將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禦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案察使參將

從三品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各省鹽運使遊擊

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員都司

從四品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城門領

正五品左右春坊左右侍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守備

從五品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禦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守禦所千總

正六品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讚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衛千總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貼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把總

從七品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盛京遊

牧副尉

正八品太醫院禦醫,各部院八品筆貼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外府

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分為正、從兩級。同時也有一些本朝自己的特色。一般來講,清代的官製體系分為兩大類,一是地域體系,分為京官和地方官兩大系統。二是職能體系,分為文官和武官兩大系統。兩大類相互交錯。其中,京官系統中以文職官員為主,地方官系統中則文武兼有。

京官

首先,清代的主要中央樞要機關是內閣及其變種,主要官員為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大學士地位和權力最高,相當於前代的宰相,後來的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與此類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清代的官員品級隨時代不同經常變動,特別在清初時變動十分頻繁,本文中隻列出最後確定的情況。雍正八年,內閣大學士均兼任各部尚書,滿、漢品級均定為正一品,是清朝最高官員;協辦大學士是大學士的副職,於乾隆四年最終確立為常設職務,品級為從一品;內閣學士均兼任部侍郎銜,作為大學士的工作助手,品級為從二品。乾隆五十八年以後,內閣官員所兼的各部職銜一律裁汰。

雍正時設立軍機處,逐漸替代了內閣的職能。軍機大臣無一定品級規定,但其地位和職權甚至高於大學士。分掌國政的各部院衙門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是主要部門,每部設尚書滿、漢各一人,雍正八年其品級確定為從一品;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品級為正二品。都察院為監察機關,堂官設左都禦史滿、漢各一人,從一品。大理寺為平反刑獄的機關,堂官設正卿滿、漢各一人,康熙九年確定為正三品;其下有少卿滿、漢各一人,正四品。大理寺與都察院、刑部合稱為“三法司”。

理藩院是管理蒙、回、藏事務的機關,其主官為尚書,其下為侍郎,品級與六部同。

翰林院是掌管論撰文史的機關,主官為掌院學士,滿、漢各一人,雍正八年定品級為從二品。

詹事府是輔導東宮太子的機關,康熙以後照例不立太子,其職責改為“文學侍從”或掌“經史文章之事”。主官為滿、漢詹事各一人,康熙14年以後定為正三品,其下設滿、漢少詹事各一人,正四品。

太醫院掌管醫藥衛生事務,設院使一人,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

宗人府掌管皇族屬籍,設宗令一人,由親王或郡王內選充,左右宗正各一人,由親王、郡王和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內選充。內務府管理宮廷及皇家事務,下轄七司、三院等不同職能機關,最高官員為總管內務府大跡正二品,多由滿人出任?br>

地方官

清沿明製,以京師及附近州縣為順天府,作為“京府”,入關後順天府為北京,改盛京及其附近州縣為奉天府,主官為府尹,自順治元年即定為正三品。地位猶如各省巡撫,可直接向皇帝奏事。

地方官員中級別最高的是總督,系“總督軍務”的簡稱,為正二品官,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掌統轄一省或幾省地區的文武、軍民,總理戎政,保衛邊疆。文職道府以下、武職副將以下官員均由總督奏請升調免黜,總督並有對外交涉之權。全國共設總督八人。其中,管轄河北省及內蒙一部分地區的直隸總督為北方最有權勢的地方大員。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為南方最有權勢的地方大員。各省總督,例有兼銜,光緒三十年最終確定,各地總督都兼尚書銜和都察院右都禦史。總督並有直屬軍隊,名為“督標”。

巡撫是總管一省地方政務的長官,例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一般為從二品,但巡撫多數兼兵部侍郎銜,加銜後為正二品。其職權略遜於總督。巡撫也有直屬軍隊,名為“撫標”。

每一省巡撫之下有布政使,全稱為“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稱“藩司”、藩台或方伯。掌一省之行政,司全省財富之出納,從二品。

各省有按察使,全稱為“提刑按察使司”,俗稱“臬司”,掌管一省司法事務,正三品。

藩、臬兩司的輔佐官為道員,其職責、設定較為繁複,不能一一贅述,為正四品官。

司道之下的地方行政衙門有府、廳、州、縣各級,府的長官為知府,初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為從四品。府下有廳,由同知、通判管理,同知為正五品,通判為正六品。府下還設有州,分為指數布政使的直隸州和由府管轄的散州,長官為知州,前者為正五品,後者為從五品。最下的一級地方長官為知縣,正七品。

各省還設有掌管學政、漕運、鹽務、河道、稅關等衙門。學政為每省一人。管理一省文教事業,由進士出身的侍郎、京堂(各寺堂官)、翰林、科道及部屬等官簡充,三年一任,各按原官品級。

全國設漕運總督一人,正二品,兼尚書者從一品,有直轄軍隊“漕標”。

各省設鹽政,由督撫兼任。

全國設河道總督一人,正二品,有直轄軍隊“河標”。

武職

清朝軍隊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兩大類。綠營兵就是漢兵。八旗官兵分駐各省,每一省旗兵最高長官為“將軍”,從一品;其他管轄旗兵的職官為都統,從一品;副都統,正二品;地方有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

各省綠營兵最高長官為提督,從一品;提督之下有總兵,正二品;副將,從二品;參將,正三品;遊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千總,正六品;把總,正七品;外委千總,正八品;外委把總,正九品。武職官員品級前均應加“武職”二字。其任免升黜均由兵部武選司負責,而文職官員則由吏部文選司負責。

其他各級官員品級紛繁複雜,不及多述。隻將主要者列出,以供參考。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薑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後任賈詡為太尉。

太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後人鍾繇為太傅。

太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兩漢均設太仆,王莽一度更名為太禦,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禦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禦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

長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複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勳: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勳。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勳。曹操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勳,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讚受事的謁者、掌管禦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勳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複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禦講。

別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讚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複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

刺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 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複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禦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

禦史中丞:禦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禦史大夫之下。

督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政府的行政決策,並負責具體的執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