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武揮鞭》第694章 極大誘因
 (自本章起,大漢的發展將迎來新篇章,本書也漸漸走入尾聲,估摸再有三十余萬字完本,不會爛尾的,大家放心。)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皇帝劉徹深諳此理,在謀劃諸多大政方針時,為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收益,往往不會隻依賴朝廷和官府的力量,更會創造出誘因,引導世家大族乃至商賈百姓自覺自願的為國效力。

 民間力量,或許沒有官方力量集中高效,然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只要讓他們嘗到足夠的甜頭,甚或只要為他們構築出美好的願景,他們就會甩開膀子苦乾實幹了。

 黃金,最硬實的流通貨幣。

 銅錢尚須冶鑄,且要得朝廷許可和百姓接受,才具有其真實價值。

 黃金卻是不需要,至少在華夏歷朝歷代,黃金驗過成色,只要不摻假,就是無可比擬的硬通貨幣。

 饒是現今漢商因攜帶方便和安全考量,多已用紙質票據交割貨款,然若你拿著金錠去買貨,商家也必定是會收的。

 隨著大漢商貿日益興盛,市面對貨幣流通量的需求也日漸增長,中央錢莊要在金銀本位架構下增發更多紙質票據,各大錢莊要保證紙質票據與實體金銀的通兌無虞,使得現今的大漢極度渴求金銀。

 尤是大漢臣民對白銀流通的接受程度仍有遠遜於黃金,故市面最為匱乏的就是實體黃金。

 身毒雖是盛產黃金,然仍難以滿足大漢日漸暴增的需求。

 漢軍覆滅百乘掠奪回的大批黃金,也僅僅是治標不治本,頂多撐個載。

 後世華夏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間,國內生產總值暴增三十余倍,雖說現今大漢剛要邁向初級工業化,然在過往的二十年間,單是朝廷國庫歲入就從五十萬金暴增至近愈六百萬金,且是在不斷的減免賦稅和徭役的前提下取得的巨大成就。35xs

 過去的二十年,國庫歲入增長將近十二倍。

 劉徹無比確信,在已逐步提普及官學教育、夯實了基礎建設和累積了大量農工技術的條件下,未來的二十年,已踹開初級工業化大門的大漢朝,將迎來更為迅猛的發展。

 根據後世史料記載,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後八十年間,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二十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二百六十倍;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佔整個世界的一半,進出口貿易佔四分之一,鐵路超過一萬公裡。

 現今大漢擁有八千余萬人口,擁有比後世英國更為廣袤富饒的疆土,擁有數以百萬計的外族奴隸,擁有更為高效和完善的官僚體制,擁有最為穩固的集權體制。

 最為關鍵的,大漢擁有站在無數科技巨人肩膀上的賢君聖主,煉油、化工、電能、炸藥、蒸汽輪機等無數跨時代的技術早已著手鑽研,並逐一付諸實現,且科技斷層正加速填補,甚至可說已進入厚積薄發的階段。

 後世英國用八十年走完的道路,現今的大漢已走了小半,沒道理不能在未來二十年徹底走完,甚至會在大多數領域遠遠超越,徹底邁入電力工業化。

 這意味著,大漢的國內生產總值在未來二十年勢必暴增數十倍,國庫歲入自然也會暴漲到數千萬金。

 國庫的公帑,不是留著下崽的,

是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是要花出去的。 既然要鼓勵臣民使用已逐步賦予貨幣性質的紙質票據,國庫的撥款和支出必是要盡可能以紙幣劃撥,就意味著中央錢莊在未來二十年間,每歲增發的紙幣數額會愈發龐大,不斷累積下,粗估向市面投放的流通紙幣總值會逼近四千萬金。

 一金,即一斤黃金。

 一漢斤,約合二百五十六克,四千萬金,剛好折合一萬噸黃金。

 後世最強大的美帝,其黃金儲備量常年維持在八千噸,華夏僅為其四分之一。

 一萬噸黃金?

 大漢就算將現今的歐亞諸國都滅掉,也搶不回如此龐大的數量。

 正因如此,皇帝劉徹在制定金融和貨幣相關律法時,雖沒有如後世美帝般搞甚麽紙幣脫鉤金本位的無良手段,卻也同時明定了“一金抵十銀”的兌換比率,才金銀本位並行,用白銀來填補黃金儲量的不足,避免紙幣的發行數額受到太大製約。

 華夏之所以自古少銀,倒不是說儲量不豐富,關鍵還是白銀沒成為硬通貨幣,多半用來製作器物和飾品,價值不高,比起開采成本不劃算。

 南陽郡的平氏和複陽兩縣就擁有豐富的銀礦儲量,後世歷朝歷代多所開采,從而為白銀成為流通貨幣提供了最大的支撐。

 劉徹又從後世礦藏分布圖中,得知了漠南特大銀礦的大體所在,日後的塞北烏桓不但能替漢人牧羊,更能為大漢開采銀礦,加之倭奴列島就富含銀礦,數十萬朝鮮人正在夜以繼日的開采著,源源不斷的運回漢境,

 況且歐洲諸國缺銅不缺銀,鑄造銀幣的歷史悠久,就如同缺銀身毒更習慣使用黃金般,如今大漢對外貿易處於絕對強勢,通過貿易順差就可吸納到大量金銀,若仍覺不足,漢軍遠征歐陸,用刀劍去薅一波羊毛也無不可。

 未來二十年,大漢想獲取數萬噸白銀並非癡人說夢,多少能緩解些許黃金儲量短缺對紙幣發行的製約。

 當然,能獲取更多的黃金自然最好,在金銀本位的體系中,金銀的儲量總值終歸不能出現太大的配置失衡,否則容易對維持金銀兌換比率造成壓力。

 “一金抵十銀”的比率雖由朝以靠律法明定,然具體到市面流通換兌,支撐住臣民對白銀價值的信賴仍是重要的。

 物以稀為貴是種市場預期心態,臣民若是覺著黃金難兌,白銀易得,那對白銀的接受度無疑會有所下降,若是長久以往,甚至會形成金銀換兌體系中的惡性循環。

 正因如此,光靠本土開采和身毒輸入的黃金,是不足支撐起大漢未來發展的,

 數年前,皇帝劉徹有鑒於此,特意著廷尉府研擬並頒布了《大漢航海律》。

 海外凡漢廷未設府置衙之地,礦山、田地、林澤皆任由漢民自行開采,無須上報官府,獲利亦無須繳納賦稅,唯是將財貨運回漢境時須足額繳納相應關稅。

 新華書局又刊印了數十萬冊民用版本的大漢海疆圖志,在各郡縣上架發售,現今大漢坊掌船出海的羅盤士和掌舵手近乎人手一冊。

 大漢臣民捧著大漢海疆志,讀到呂宋島居於東南外海,盛產黃金,距建安郡治福榕城千五百裡,紛紛組織船隊前去淘金。

 事實證明,皇帝和朝廷果真說話算話,漢人在呂宋島只要不觸法漢律,不為爭奪礦藏資源而傷及同胞,想擄土著為奴,想挖掘金礦,朝廷都不管。

 黃金運回漢境,老實繳納關稅就行,稅率並不高,甚至比尋常外族貨物要低廉得多,冒著抄家夷族的風險走私是不劃算的。

 呂宋島的黃金儲量確實豐富,前去采礦的漢人多有一夕暴富者,嘗到甜頭的臣民更是蜂擁而至,有些財力雄厚的世家大族和豪商巨賈,甚至組織了捕奴隊,直接在南洋群島擄掠精壯土著,押到呂宋采礦。

 圈地運動,沒有羊吃人,然開采出的金砂,粗熔的金錠,卻皆浸沁著土著人種的斑斑血淚。

 饒是如此,皇帝劉徹和滿殿群臣仍覺不足。

 中央錢莊增發紙質票據的數額受限,大農府批複各府署的預算時仍嫌吝嗇,且不說向來多多益善的太尉府,便連禦史府都想申領更多的經費。

 禦史雖為言官,然皇帝劉徹即位後,力圖構築完善層層監督體制。

 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十余年將,監察禦史從最初的百余人, 員額暴增十倍,此時已逼近兩千大關,使得禦史府真正成為能與丞相府和太尉府比人頭的偌大公府。

 各府署的官員秩俸,皆是大農府財部發放的,然監察禦史出刺地方,到各郡縣明察暗訪時,多半不會明示身份到官驛吃住,甚至連往來交通都要自備馬匹車駕,此類花銷必定要走禦史府的預算經費。

 逢年過節,各府署執掌仆射依該歲政績和評鑒,給部屬發放些福利和賞金也已形成慣例,酷暑的冰敬,寒冬的炭供,多多少少也要貼補些。

 尤是三伏休朝期,留在長安公府,堅守崗位者,不得發些賞金聊表慰問麽?

 如此種種,少得了花銷?

 禦史大夫直不疑雖是廉潔奉公,然依著規製條陳,給麾下部屬爭取福利,這是他的責任,皇帝還不差餓兵呢!

 不求如太尉府申領的軍費般,動輒以十萬金計,禦史府上下數千官吏,每歲申領個萬余金經費,不過分吧?

 皇帝劉徹本也打算高薪養廉,免得在經濟飛速發展期,出現扭曲的社會態勢,“雖賤商賈重士人,然商賈富裕,士大夫卻是困頓”。

 長此以往,是會出亂子的。

 不欲過於節流,自然要想辦法開源。

 黃金麽?

 劉徹腦海中浮現出某個籌謀許久,卻遲遲未及付諸實現的念頭。

 或許,能收獲的不止是黃金,更包括諸多比黃金更為珍貴的新物種,促使大漢未來的發展愈發迅猛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