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武揮鞭》第505章 大農6部
漢七十五年,正朔。

漢廷於未央宮正殿行大朝會,皇帝劉徹在接受過王侯及群臣朝賀後,當殿頒布聖諭,對大農府官製進行大幅重劃。

此事實已醞釀頗久,朝堂更大派系皆已取得共識,無非只是選在此時公告世人罷了,丞相曹欒離席出列,再在大殿中央向參與大朝的王公大臣宣讀了具體舉措。

大農府下轄府司依職守化歸六大“附府”,位居“司”之上,名曰“部”,六部之主掌仆射名曰“少卿”,位秩與內史等諸卿同,居九位大卿之下。

大農府六部,是為財部,工部,商部,農部,虞部,水部。

財部掌國庫賦稅,轄百官秩俸及各府署各郡縣的財政收支分配;

工部掌營工營造,轄諸多官營工坊及掌城池和造橋築路等工役程式;

商部掌營商諸賈,轄坊市貨販,衡準物價及大漢內外商貿往來;

農部掌務農屯墾,轄農墾囤糧及種植,畜牧,水產,漁獵等農事;

虞部掌苑囿山澤,轄礦藏探勘開采及官屬林苑畋獵諸事;

水部掌江河百川,轄漢境水利諸事,建壩築堤,立渠清淤,治水以利萬民。

大農府劃為六部,設少卿分掌,各部又下轄諸司,進一步細分其職守,無疑大大減輕了大農令的負擔。

然換個角度,大農令作為大農府的執掌仆射,其手中握有的權柄也難免有所減損,至少不能似過往般獨攬大權。

東郭鹹陽倒是不太在意,蓋因他這大農令手中還留著兩大直屬府司,是為集司和計司,掌漢廷各府署和各郡縣的計簿帳薄,握有預算及審計大權,何況中央錢莊是不歸屬財部的,而由大農令直接派任的錢監掌管。

大農府的集司,計司和中央錢莊的執掌仆射亦兼任大農丞,然因大農府劃分六部,多了六位秩同諸卿的大農少卿,大農丞的地位還是略低於少卿的。

劃分六大部,自要多出不少官缺員額,也正因如此,朝廷各大派系爭執月余,方才彼此妥協,達成了共識。

鑒於關隴蜀道已是動工修築,且多是巴蜀商賈出貲承建,故出身蜀地的大農丞卓王孫升任工部少卿是順理成章的,群臣沒有任何異議。

大農丞孔僅歷任平準令,鐵監,錢監,執掌過物價平準,鐵業整合及中央錢莊,歷練比卓王孫完整,故最重要的財部少卿非他莫屬。

皇帝陛下又將廣漢太守陳誠調回長安,升任商部少卿,作為少府陳氏的繼承人,將來若要執掌少府,還得多加歷練,開拓眼界和格局,這位置最是合宜。

朝臣們對陳誠出任商部少卿也沒出言反對,曉得他頂多歷練些時日,他必會回到少府陳氏的“一畝三分地”,協助少府卿陳煌為天家打理產業。

大漢君臣皆是不會容許少府陳氏過多涉入大農府事務的,國庫不是天家私庫,不能“公私不分”。

六部少卿已去其三,且是最重要的三大部,劉徹也不欲“吃相難看”,便將余下三部少卿交由保皇派,中立派和保守派舉薦出任。

大漢雖要鞏固皇權,但朝堂上可不能搞“一言堂”,若皇帝說甚麽都是群臣附和,沒有半分異議,遲早是要出岔子的。

劉徹是人不是神,總有思慮不周詳之時,家有強兒不敗家,國有諍臣不亡國。

當然,劉徹也不會任由各大派系隨意推舉人選,才德兼備還是必要的。

朝臣們也是識時務的,沒舉薦甚麽庸才。

保守派推舉了開國功臣廣平候薛歐的孫子薛澤,此人確是有些才能,然太過循規蹈矩,事事依循往例,總之就是保守,

難有太大建樹,卻也不會犯甚麽大錯。中立派則推舉了太尉李廣的族弟李蔡,文帝朝時,李蔡隨李廣從軍,兩人同為文帝侍從,後任武騎常侍,到得漢帝劉啟即位,李蔡已因屢立軍功,得賜二千石秩俸的上爵。

待得劉徹登基,李廣因功升任太尉後,李蔡主動呈請棄武從政,不再涉入軍務,可見此人不是莽夫,而是心思通透的果決之人,懂分寸,識時務,知所進退。

保皇派推舉的人選可就出人意料了,要說這人選,先得說說現下大漢保皇派是甚麽情形。

太上皇劉啟在位時,最堅定的保皇派無疑是老宗正劉通和丞相袁盎等元老重臣。

劉徹登基後,朝堂元老紛紛告老致仕,似公孫昆邪等正值壯年的又多是出身軍伍,為了給後代子嗣鋪路,也在劉徹的帝位穩固後,主動退出朝堂,不是請旨外放,就是專心治軍。

現今大漢朝堂的保皇派勢力,執牛耳者無疑是宗正卿劉歂和太常卿劉買,要他們推舉人,自是要推舉劉氏宗親,舉賢不避親嘛!

保皇派推舉的乃是沈猶侯劉受,楚元王劉交的孫子,已故沈猶侯劉歲的兒子,也就是吳楚之亂中,反王劉戊的堂弟。

楚王劉戊昔年興兵叛亂,楚元王的子孫多受牽累,不是早早逃來長安避禍,就是吳楚兵敗後被削除爵位。

好在漢帝劉啟後來得知劉戊的親叔伯們曾多次勸諫他不要謀反,故而就重新給他們封了候,免得他們流落街頭,食不果腹。

沈猶侯劉歲雖重新得為列候,卻余悸未消,便祈求皇帝準允他留在長安,不去食邑居住。

劉啟體恤這位族叔年事漸高,便是準允他留京,然劉歲終歸是被嚇掉了魂,先前又在逃亡途中遭了不少罪,沒過多久便撒手人寰,獨子劉受就承襲了爵位,仍是留在長安。

比起因京居令而遷居長安的劉氏王侯,在長安居住近愈二十載的劉受算是半個“地主”,與天家的關系無疑是更為親近的,也是最早入住皇親苑的劉氏王侯之一。

劉受為人謙和,處事沉穩,頗得劉氏宗親的信任,二十年來又獨自撐起了偌大的侯府,確是個穩當人。

原本老宗正劉通還想舉薦他入宗正府,想等劉歂也精力不濟了,就讓劉受接任宗正卿,不料梁王嗣子劉買橫空出世,搶先進了太常府,進而接任太常卿,明擺著會成為劉歂的繼任者,故劉通也就作罷了。

此番大農府的少卿出缺,且可讓保皇派舉薦一人,朝堂上的劉氏宗親自是順理成章的舉薦了劉受,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是舉賢不避親。

皇帝劉徹聞得三大派系舉薦的人選,不禁啞然失笑,心道歷史確有其必然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依著後世史籍記載,李蔡曾歷任禦史大夫和丞相,治吏改幣,統籌鹽鐵;薛澤也做過丞相,雖無甚建樹,卻也算恪盡職守;劉受則歷任宗正卿和大農令。

三人確實適合出任大農少卿,看來三大派系還是懂規矩的,雖存著私心,可也沒真將酒囊飯袋舉薦上來。

如此便好,政治是門藝術,妥協的藝術。

國政繁雜,帝皇不可能事必躬親,如何平衡朝堂各派系的勢力,讓他們相互製衡,才是為君之道。

仔細權衡過三人的經歷和脾性,劉徹方是為他們分派了職位。

薛澤出任農部少卿,蓋因農者乃國之大事,即便要推進農業轉型,也要力求穩妥,不宜躁進,更不能搞甚麽大乾快上,免得如……

劉受出任虞部少卿,他出身宗室,掌管苑囿較為方便,現下大漢的諸多礦藏又多是少府,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協助朝廷開采的,與皇親國戚們打交道,劉受無疑是輕車熟路,且他也不是徇私瀆職的性子。

李蔡出任水部少卿,自是劉徹看上了他出身軍伍, 做事雷厲風行,且殺伐果決。

治水向來是個肥差,免不得有蛀蟲貪瀆,就得派個性強悍的李蔡執掌此事,誰貪就殺誰!

要曉得,水部屬官若貪瀆治水款項,搞豆腐渣工程,其危害遠遠大於尋常官員的貪汙瀆職,江河川流一旦潰堤,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多少浮殍泛於洪流?

劉徹向來不屑滿清的韃子皇帝,然唯對雍正皇帝將治水貪官凌遲之事,覺著做得對極了!

不將之炮烙凌遲,不足平民憤!

新官上任,自要拔擢些信得過的部屬,劉徹倒也沒插手,任他們自行拔擢輔官,只要通過公府核驗評鑒即可。

所謂“輔官”和“屬官”是有區別的,屬官是經過官僚體制逐級歷練上來的,類似後世的“事務官”,輔官則具有幕僚的輔佐性質,類似後世的行政助理。

大農府雖重劃六部,然下轄諸多府司的屬官沒有過多變動位秩,只是調整職守和轄屬,故出缺的員額多是少卿輔官,譬如新設的少卿丞,少卿長史之類,其官秩就比照下轄府司的同類官員,往上拔一級,然除卻少卿本人,其輔官對下轄府司是沒有管轄權的。

簡而言之,六部少卿雖另開“附府”,然其性質類似後世的秘書處,輔官們有秩無權,更不會如各府司仆射般,能跟隨公卿上朝。

饒是如此,群臣們也頗為滿足了,這麽些官缺足夠他們舉薦乃至安置自家子侄的,沒實權就沒實權,若是真有才能,總能出頭的,若沒真才實學,就幫著少卿們打打下手,跑跑腿,好歹吃著皇糧,餓不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