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農夫三國》一百.劇變
  因缺軍糧,初平二年初,兗州刺史劉岱向東郡太守喬瑁借糧未得,將其斬殺,另派王肱為東郡太守,關東諸侯之間,終開始互相兼並攻殺。  原豫州刺史孔伷病死後,破虜將軍孫堅受袁術表薦,得領豫州刺史,整豫州軍再攻洛陽,梁縣初戰又敗,還是將平日所戴赤廚幘交由親信祖茂戴上,由其引開追兵,方才以十余騎得脫。

  孫破虜堅毅過人,再遭此大敗亦仍舊未心灰,一路收攏敗軍,退入梁縣西北陽人城(注1),董卓拜中郎將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往討。

  胡軫、呂布不和,兵圍陽人之夜,呂布竟在軍中散發謠言,言豫州兵出城夜襲,黑夜中西涼軍不知真假,頓時大亂驚逃,孫堅趁機出城掩殺,胡軫大敗,部下督華雄亦被斬殺。

  孫破虜陽人一戰終究成名,盟軍內部自有人眼紅,便開始扯其後腿,最先有動作的是屯兵魯陽的其盟友袁術,在豫州兵後斷了糧草供給,孫堅大驚,星夜單騎回轉,說袁術道:“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指被董卓誅殺的太傅袁隗)。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指日積月累的讒言)之言,還相嫌疑?”袁術大慚,方令發付糧秣,再讓其討國賊。

  董卓愛孫堅之勇,令部將李傕往勸,欲與孫氏結婚姻之好,讓其開列孫氏子弟能任刺史、郡守者,願保舉任用他們,孫堅答道:“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

  這話答得斬釘截鐵,李傕無功而返,董卓見不能動搖其志氣,乃親領大軍與戰,卻又被孫堅戰敗,隻得留呂布斷後函谷關,自退兵至黽池、陝縣之間,河南尹之地盡落入孫堅手。

  另一邊,袁紹、韓馥合議欲奉劉虞為新帝,劉虞雖拒絕,心卻不安,歷史上原選的使者田疇已從賊鄧季,自又另選人士進長安表臣節,天子大喜,虛歲才十一的少年天子早不忿董卓弄權,欲逃離長安東歸雒陽,便遣劉虞之子劉和自武關逃出,讓這位漢室忠臣領兵來迎。

  劉和自武關出長安,途經南陽,被袁術扣留,令其給父親劉虞寫信,言袁術在魯陽待其率兵來匯,共赴長安。

  信到幽州後,公孫瓚知袁術必叛,勸止劉虞,奈何劉幽州不納,遣數千精騎去匯袁術,卻果被公孫瓚說中,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全被袁術扣下屯兵掉,不見一兵一卒發往長安。

  至此,公孫瓚與劉虞生出芥蒂,又恐袁術怪罪自家,暗派從弟公孫越往投袁術麾下,借此拉攏關系。

  擊敗董卓大軍之後,孫破虜名望更甚,其引兵入早無人煙的雒陽,痛哭一番後,令人清掃漢室宗廟,修補董卓軍挖掘過的帝陵,以太牢(注2)之禮祭拜,在此,他得了天子在十常侍之亂中丟失的傳國玉璽。

  演義中述說到此,言孫堅得玉璽便生出異心,不再向前,但事實上,到這時候討董聯軍中還肯努力西向的就只剩孫破虜一個,其余關東群雄早將這事置之腦後,在雒陽略作休整後,孫堅再次西攻,擊敗呂布,奪函谷關後,分兵出擊新安、黽池。

  第二次扯孫堅後腿的人是袁紹,袁氏兄弟武略不成,算計別人卻都是好手,這時候,他任命周昕之弟周昂為豫州刺史,替孫堅之位,令其佔據豫州。

  孫堅部多為豫州兵,聽聞後路已失,自然驚懼,壯志難酬,威名正盛的破虜將軍也隻得仰天長歎,領兵回攻周昂,袁術遣公孫越前往助戰。

  周昂只是無名小卒,然戰功赫赫的孫堅領公孫越往攻,竟也是一番苦戰,公孫越攻城時死於流矢,孫堅花費好多功夫,方才奪回治下。

  袁紹、袁術兄弟二人名滿天下,來頭麾下名士、良將眾多,官卻僅為渤海太守與南陽太守,隻得一郡之地,哪裡肯甘心?這時候,兄弟倆都起心要謀奪更大地盤了。

  袁紹欲取冀州,從謀士逢紀之議,蠱惑公孫瓚攻冀州,又令高乾、辛評、荀諶、郭圖等往說韓馥以冀州相讓;袁術則欲奪荊州,見豫州平,乃命孫堅往攻劉表。

  四月,孫堅南下攻略荊州,大敗劉表部將黃祖,其敗逃峴山之中,孫堅乘勝追之,黃祖伏兵於竹林中,發亂箭射殺孫堅!

  名震一時的破虜將軍就此身死,將星隕落,是年,其長子孫策虛歲十七,次子孫權虛十歲。

  公孫瓚入攻冀州,趁韓馥應對不暇,麴義被拖住,張燕趁機又遣鄧季、於毒、白繞諸部劫掠魏郡,前後是敵,高乾、荀諶等再來勸韓馥讓出冀州,其本為袁氏故吏,正自猶豫,忽聽麴義竟引大軍已投奔袁紹去了。

  韓馥已是勢窮,無力應對此局,七月時,再不顧耿武、李厲、閔純等反對,讓出冀州與袁紹,袁紹拜其為奮威將軍,卻只是空銜,並無兵卒與他。

  袁紹麾下都官從事朱漢曾遭韓馥無禮對待,深恨之,此時見其落魄,起意報復,領兵圍其府邸,韓馥逃上樓避過一劫,長子卻被朱漢抓住,兩腿皆被打斷,袁紹雖殺朱漢以安其心,然韓馥已心存猜忌,終究還是拋下妻兒去投奔陳留太守張邈。後袁紹遣使聯絡張邈,宴席中,韓馥見袁紹使者與張邈耳語,自以為是袁紹讓張邈殺己,惶恐難安,借口入廁,以書刀(注3)自盡於廁中。

  冀州動亂尚未平定,袁紹正四處安撫,大軍嚴防公孫瓚,又遣使去說其退兵,鄧季、於毒、白繞等在魏郡擄掠一番,魏郡太守栗成閉城不出,此時匈奴大舉襲擾上黨,壺關亦有壓力,鄧季請命自回,於毒、白繞等卻往南攻入東郡去了。劉岱任命的東郡太守王肱招架不住,賊勢漸大,為擴展自家勢力,袁紹又令尚從屬於他的奮威將軍曹操入東郡討賊。

  待聽聞曹孟德引軍往東郡,鄧季方才大悔,竟錯失了一次投奔時機,只是這時候,須卜骨都侯被殺,匈奴之亂漸平,於夫羅漸逼入上黨郡,已佔去好幾座縣城,上黨形式緊張,容不得他再分心。

  壺關大戶盡遷往涉侯國,城內隻得平民四千余戶,匈奴逼來,壓力大增,有公孫瓚牽製,魏郡方向反倒不用太擔心,鄧季所部大半精銳皆已屯駐於此。

  入秋,曹操在濮陽大破白繞部,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阿瞞終得獲一塊安身之地。

  同時,因徐州牧陶謙與袁紹所命青州刺史臧洪在青徐兩州合力絞殺黃巾余孽,連戰皆捷,大群黃巾被迫分為兩大股外撤,每股都有三十余萬人馬,一股往北入青州渤海郡,欲與張燕等黑山賊合;另一股則向西進入兗州泰山郡,徐圖發展。

  十一月,泰山太守應劭親率文武與入境黃巾數次交鋒,前後斬首數千級,獲老弱人口萬余人,黃巾數戰不利,出泰山往兗州腹地濟陰郡去,兗州刺史劉岱忙領兵去平。

  圖謀冀州無功,反被袁紹撿去便宜,公孫瓚自然惱怒,便以從弟公孫越因袁紹而死為借口,準備率部南下攻伐袁紹,十一月入渤海郡,在東光縣遇北來的三十余萬黃巾,公孫瓚大破其等,斬首三萬余。黃巾棄輜重,南渡黃河逃奔,白馬將軍又於河邊設伏,待其半渡而擊之,蛾賊們死者數萬,血染黃河,被俘人口七萬余,車甲財物不計其數,白馬將軍之名天下皆聞。

  有此戰績,皆公認孫堅死後,關東群雄中公孫瓚是第一能戰者,袁紹大恐,又畏其兵威,授他另一從弟公孫范為渤海太守,欲與之談和。

  不料公孫范到渤海後,反以渤海郡縣兵助公孫瓚共攻袁紹;常山趙雲受郡中推舉,亦領吏員、士卒往投白馬將軍。

  古人雲遠交近攻,對此時的黑山群賊來說,袁氏近而公孫遠,二雄並爭,張燕便令杜長領精壯萬余往公孫瓚處助戰。

  一時間,袁紹風雨飄零中,公孫瓚兵強馬壯,已再不將別人放眼中,在北地大肆封賞官員,以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又在三州之地分派郡縣官吏。劉備也得借此東方,受封為青州平原國相,其以少時摯友河東關羽、涿郡張飛為別部司馬,漁陽人田豫亦托身劉備門下。

  西北匈奴來犯,東部又受鄧季部牽製,張楊只能龜縮長子城中不出,然鄧季帶來的蝴蝶效應終也讓歷史發生變化,有些事情提前發生了,十一月,於夫羅假意與張楊和談,趁機擄掠張楊,上黨盡入匈奴手中。

  無論如何,南匈奴名義上畢竟還從屬於漢室,佔據上黨,挾持到張楊,於夫羅便以其名號行事,並派部眾擄掠河內、河南等地。

  注1:陽人,戰國時設,此時只是小城,並非縣城。

  注2:太牢,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孫堅此舉,有僭越之嫌。

  注3:書刀,古文人在竹簡上刪改錯誤文字的工具,故稱書刀,隨造紙術的普及,至唐代退出歷史舞台。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