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熟悉的土地,還是熟悉的鄉音。
雖然才走幾天,但是吳建飛卻覺得恍若隔世。在這幾天中,自己改變了命運,完成了從小記者到小秘書的華麗轉身。當然,這個轉身還欠最後一篇總結報告。
回到大湖,第一件事情當然是上帶子,寫稿子。專員的活動可不能拖,否則要犯政治錯誤的。
稿子都是程序性的東西,吳建飛對這些都是駕輕就熟,並沒有多少壓力,真正的壓力還是在這篇總結報告上。
這幾天,吳建飛都是在做一個有心人,即使有重生的優勢,也不能脫離現實。這幾天當中他對東元市的企業都做了詳細的了解,結合自己前世的一些記憶,他已經有了一個腹稿,晚上回去就可以動筆了。
他思來想去,這個總結報告的落腳點還是應該放在招商引資上面。這次考察活動其實就是一個招商引資的過程,隻不過現在內陸地區對招商引資這個概念還十分模糊,對外來的企業也有些“饑不擇食”。以至於在招商過程中經常引來一些騙子,堂堂一級政府被一個騙子耍的團團轉。
蔣文軒今後的工作重心肯定是要落在經濟發展上面,而對於大湖地區來說,想要經濟快速發展,招商引資活動是一個重要途徑。所以,如何做好招商引資這份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吳建飛的這篇總結報告主要就是談如何去招商引資。他已經看出來蔣文軒這次招商的方向,他引進的是萊諾沃公司這種上遊產業的企業,這樣以後就可以發展一些下遊產業,從而在工業園區形成一個產業鏈。
這樣,工業園區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就會顯現出來,形成良性循環,園區的企業也更具競爭力。所以今後一段時間的招商工作就會放在這些下遊產業上面。
而在吳建飛的記憶中,蔣文軒就是如此規劃大湖地區工業園區的,而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吳建飛自然不介意剽竊一下蔣文軒的創意。
另外,吳建飛結合前世很多政府部門招商引資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也做了一些總結,應該說這些建議頗具建設性,可以避免招商過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即使有了腹稿,這篇報告吳建飛還是忙到了深夜,可謂是三易其稿,多次進行了修改,直到最後滿意。一篇洋洋灑灑幾千字的總結報告就這樣成型了。
第二天一大早,吳建飛就來到行署秘書一科,把總結報告交給了陳睿。陳睿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就知道專員對這篇報告肯定滿意。吳建飛簡直是把他今後幾年的工作思路寫了出來,要是蔣專員再不滿意,那誰也成不了他的秘書。
“寫的不錯。專員已經讓我著手辦理你的調動手續了,一切順利的話,估計你下下周就可以過來上班了,這幾天把手頭上的工作處理一下吧。你過來之前,專員的報道還是要你來負責。另外,專員周五要去含水縣視察農業工作,你有個思想準備。”看完了報告,陳睿對吳建飛說道。
農業工作?那不就是老爹負責的工作?吳建飛心中頓時閃過一絲明悟:蔣文軒看來要對老爹“下手”了。不過想想也不覺得奇怪,雖然在地區,基本沒有人知道他是副縣長的兒子,但是蔣文軒既然要用他,怎麽可能不調查他的身世背景?
既然蔣文軒把自己給收了,
再順便收一下自己的老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哎,知道了,我今天跟領導請了一天假回家探親,明天回來就把手頭上的事情處理一下。”
“嗯,這些天確實很忙,回家看看也好。”
和陳睿告別之後,吳建飛就奔車站去了。由於周末正好被這次出差佔用了,所以吳建飛想回家自然要請假。
吳建飛重生之後還真是有很多東西無法適應,就比如說這短途汽車,整個就是一鐵皮框框,吳建飛一上車就聞到一股刺鼻的汽油味道。再想想重生前的汽車,讓他不禁感歎,10後的生活真是美好啊!
隨著車子轟隆隆的發動起來,吳建飛的記憶也開始調動起來。
沒錯,他想要改變的就是一個多月之後的那場洪災,準確的說,是改變洪災帶來的後果。
1991年6月,大湖地區被連續的暴雨襲擊,這場洪災百年難得一遇,整個大湖地區一片汪洋,無數百姓流離失所。當時的慘狀,吳建飛至今記憶猶新。
他當時參加了抗洪救災的報道,每天奔赴在抗洪一線,用攝像機記錄著前線的悲壯和感動。但是他看到更多的卻是老百姓那種無助的眼神和絕望的呐喊,當時的吳建飛心中在滴血,但是他卻無能為力。他所能做的隻是用鏡頭來記錄,然後通過電視把這些畫面播放出去以鼓舞人心。
吳建飛改變不了天災,但是既然重生一回,他絕不能讓人禍再發生一次!
不錯,有天災自然有人禍,難道那些當官的都是奮戰在抗洪一線?難道那些當官的沒有貪墨防汛資金?當然有!
吳建飛的父親吳興國當時就是因為這件事情,被迫提前退居二線。不過挪用防汛資金的不是吳興國,而是含水縣縣長陳濤,吳興國不過是他們推出來的替罪羊罷了。
當時,含水縣正要上馬一個燈泡廠的項目,由於資金有缺口,陳濤就把主意打到了防汛轉向資金上面。吳興國為此還和陳濤大吵了一架,但是吵架也沒有用,專項資金的錢在縣財政局的帳上,吳興國可沒有權力來阻止陳濤動這筆錢。
含水縣這麽多年都是風調雨順,也沒有出現過大的汛情,所以陳濤他們把主意打在這上面太正常不過了。但是誰想到,燈泡廠還沒有動工,一場傾盆大雨呼嘯而至,狠狠的甩了陳濤一個巴掌。
由於防汛專項資金沒有到位,防汛物資無法配齊,導致縣內多處圩區出現險情。最後,位於東林鎮的榆樹圩沒能擋住大雨的侵襲,破圩了!周邊村莊全部被淹,十多個村民被淹死。
有過錯自然是下面人來擔,哪有主要領導擔責任的道理?可憐的吳興國於是就被推出來當了替罪羊。水利工作是吳興國的正管,而且吳興國對於這次破圩也是十分內疚,覺得對不起父老鄉親,於是就默認了縣委的這個安排。
東林鎮是吳興國的發跡之地,他在東林鎮工作了大半輩子,對那裡的一草一木都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更不要說那是十多條人命。
這次洪災,東林鎮是重災區,吳興國在洪災來臨的時候,親自帶領東林鎮的黨政兩套班子奮戰在抗洪一線,幾天幾夜沒合眼。等到洪水退去,吳興國再也堅持不住,病倒了。
最後,地區黨委考慮到吳興國在這次抗洪救災當中的表現,決定從輕處罰:對吳興國行政記大過一次。不久後,地區黨委又對吳興國的工作做了調整,吳興國從此就去政協養老了。
這次洪災不僅在吳興國的心理上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對於蔣文軒來說,也是他為數不多的汙點之一。
其實說汙點也談不上,因為這次洪災並沒有對蔣文軒的仕途造成任何影響,相反,因為地區組織救災得力,還被上面多次表揚,但是上面表揚不代表你的工作真的做得好。
蔣文軒無疑是個責任心很重的官員,在洪災來臨之前,他對防汛工作也是疏忽了,以至於很多縣在面臨洪災的時候各項物資跟不上,組織抗洪也不得力。
但是蔣文軒的應變手段的確是非同一般。在抗洪開始後,他很快穩住了局面,各方協調,各方組織,他安排的有條不紊,所以也很快穩住了局面。
可是對於含水縣十多名村民遇難的情況,蔣文軒多次在地區的會上進行了自我批評,並且強調今後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松防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