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穿越時空之抗日特種兵》書中歷史人物蔣光鼐簡介
  蔣光鼐(1887~1967),字憬然,漢族,廣東東莞人。祖籍廣東東莞虎門鎮南柵村,我國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中原大戰,後任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1949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後又歷任中國紡織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

  蔣光鼐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1923年入粵軍任連長,遞升至副師長。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副軍長、第10師師長。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兼淞滬警備司令。1932年1月28日,率十九路軍抗擊日軍侵略。後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駐閩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11月,在福建地區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人發動了福建事變,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失敗後去香港。1935年,又聯合原十九路軍將領通電反蔣,主張聯共抗日。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1946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GMD民主促進會。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GMD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1967年6月8日卒於北京。

  投身辛亥革命

  蔣光鼐原名,後改為光鼐,字憬然,1946年發起組織中國GMD民主促進會,1947年參與組織中國GMD革命委員會,歷任民革第一屆中央委員,第二、三、四屆中央常委。

  蔣光鼐1888年12月17日生於廣東省東莞縣虎門南柵鄉桐園坊(今屬三蔣村)。祖父蔣理祥,清鹹豐三年癸醜科進士。同治三年授翰林院編修。父親蔣子敏,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科舉人,入京為景山官學教習。母親鄭夫人亦廣東東莞人,出身世家,知書達理。

  蔣光鼐隨母留在家鄉,並跟隨教私塾的大哥讀書識字。1903年11月18日,鄭夫人因病去世,臨終前以時局日頹,囑咐蔣光鼐“棄文從武”,這對蔣光鼐一生有著極大的影響。蔣子敏懷才不遇,在京因病去世,僅比妻子晚10天,時年48歲。

  父母相繼去世後,家道日衰,年方14歲的蔣光鼐開始自己尋求出路。190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為東莞師范學堂錄取,成為供給食宿的師范生。1906年,位於黃埔的廣州陸軍小學第二期招生,他與同窗好友張廷輔、袁煦圻等一起報名應試,被錄取。經同學陳銘樞介紹,蔣光鼐在入學後不久就加入了同盟會。

  1909年,蔣光鼐自陸軍小學畢業,升入南京第四陸軍中學。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發動起義的消息傳到南京後,南京第四陸軍中學的同盟會會員們立即籌備起事。因校方藏匿武器,學生們認為赤手空拳難於成功,遂決定到武昌參加起義隊伍。蔣光鼐、李章達、袁煦圻、張廷輔及江蘇陸軍小學的陳果夫等在第一批,由陳銘樞帶隊,於10月下旬到武昌都督府報到。他們被編為中央第二敢死隊,第二天即參加了漢口龍王廟的登陸作戰,失利後撤回武昌。

  11月16日,黃興親自指揮發起對漢口的總攻,蔣光鼐作為總司令部的督戰隊員,隨第三路義軍從漢陽向漢口進攻,但因一、二路義軍未予配合,戰鬥失利。蔣光鼐退到漢水岸邊時,浮橋已被擠斷,不少士兵墜落水中,他幸運地搭上最後一條接運小船,返回漢陽。

  進攻受挫後,有些學生萌生退意,不辭而別,蔣光鼐則留下來堅持戰鬥。先在漢陽阻擊清軍,漢陽失守後轉移到武昌,繼續與清軍對峙。

  南北和議簽訂後,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元旦成立,隨即開始遣散軍隊。蔣光鼐恰好收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的入學通知書,得以繼續學習。在報到前,他回到家鄉,與同縣大寧鄉的譚妙南結婚。婚後不久,他就進入保定軍校騎兵科學習。

  1913年6月,江西李烈鈞準備討袁的消息秘密傳到保定軍校,蔣光鼐與同學張廷輔、季方等30多人毅然離開學校,奔赴江西。李烈鈞就任討袁軍總司令,通電全國,討伐袁世凱,正式掀開“二次革命”的序幕。李烈鈞委派方聲濤為右翼軍司令,蔣光鼐為右翼軍司令部少校參謀。討袁軍因寡不敵眾,被袁軍擊潰,蔣光鼐與同學張廷輔隨一群潰兵沿小路退入福建,歷盡艱辛到達福州,又乘船到上海。1913年底,他與張廷輔通過關系,在一艘開往長崎的貨輪上充當鍋爐工,平安抵達日本。

  當時,黃興、李烈鈞等在東京郊外的大森創辦一所軍事學校,收容流亡海外的革命同志,加以培訓,作為回國與袁世凱抗爭的基本力量。為掩人耳目,稱為“浩然廬”,由殷汝驪主持。蔣光鼐與張廷輔從長崎到東京後就進入“浩然廬”學習,與他們同時學習的還有陳銘樞、胡景翼、呂超等近百人。

  1915年初,國內搜捕革命黨人的風聲已較為緩和,蔣光鼐在春節前回到久違的故鄉,看望新婚不久即離別的妻子與尚未謀面的兒子。這時家徒四壁,三位兄長相繼故世,姐妹也已出嫁,家中隻有還未成親的弟弟,妻兒全靠嶽父家的接濟,勉強度日。但他迫於形勢,僅停留了20來天,就又懷著對親人的歉疚匆匆離去。

  蔣光鼐與張廷輔、李章達三人離開家鄉到香港,在九龍塘邊租住一間木屋,靠種植與販賣花卉來維持生活。後經袁煦圻協助,他們出版一份宣傳革命、聲討袁世凱的《平民日報》,當時頗受民眾歡迎。

  早歷戎馬:

  1916年春,蔡鍔等人在雲南發起護國運動,起兵北伐。李烈鈞則統率護國滇軍第二方面軍揮師廣東驅逐龍濟光。蔣光鼐等4人繞道越南,進入廣西參加護國軍。他被派到老上司方聲濤手下,擔任第二梯團少校參謀。在向廣東進軍途中,傳來袁世凱在北京病死的消息,護國軍士氣大振,順利進抵廣州。但到達廣州後,蔣光鼐發現龍濟光雖已被趕走,但廣東的實權卻落在廣西軍閥陸榮廷手中。在頗感心灰的情況下,蔣光鼐與好友李章達、張廷輔、袁煦圻一起住進六榕寺大梅堂,拜師學佛。不久,陳銘樞也來與他們一同學佛。

  在六榕寺期間,他們跟隨主持鐵禪法師學習佛教經典,並起了法號,如李章達號“南溟”,陳銘樞號“真如”,蔣光鼐則為“憬然”,因“憬”與其原名“”古音相同,且隱喻了對人生的感悟,故後來他一直以“憬然”為字。

  1917年9月,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ZHMG軍政府大元帥,以方聲濤為大元帥府衛戍司令。蔣光鼐離開寺院,出任警衛營第一連少校連長,後改任參謀。孫中山組建援閩粵軍時,以陳炯明為司令,蔣光鼐任少校參謀。1919年6月,他隨朱執信到香港設立討桂辦事處,配合援閩粵軍回粵的軍事行動。

  1920年夏,蔣光鼐受朱執信派遣,與統率四營肇軍駐守陽江的陳銘樞聯絡,將部隊開赴虎門。但不幸的是,朱執信卻在調解虎門駐軍與民團的糾紛中遇害。

  1921年5月,孫中山就任ZHMG“非常大總統”,組建總統府警衛團,蔣光鼐調任警衛團少校副官。1922年6月,他升任警衛第二團中校團附。6月16日陳炯明炮擊總統府時,蔣光鼐率隊參加保衛總統府的戰鬥。後他又受孫中山委派,到香港等地去招撫被打散的官兵。

  返回廣東後,蔣光鼐調任第2旅第4團第3營營長。但在未到任之時,卻聽到該營連長蔡廷鍇棄職而去的消息。原來蔡廷鍇是該營資歷最老的連長,又戰功卓著,故在營長升遷後,全營官兵都認為他會升任營長,已經紛紛祝賀,當得知從外面調蔣光鼐為營長時,蔡大出意外,一氣之下遂棄職而去。不過,蔣光鼐上任後,很快就以自己的能力與處事公正、待人寬厚的態度得到部屬的擁戴。

  1923年8月,蔣光鼐升任第1師補充團團長。1924年1月,孫中山改組粵軍,他調任建國粵軍第1師第1旅第2團團長,曾經出走的蔡廷鍇被任命為第2團第1營營長,從此開始了他們長達數10年的合作經歷。

  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馮玉祥的邀請,北上共商國是。盤踞廣東北江一帶的軍閥陳炯明乘機起兵,廣東軍政府發動第一次東征。蔣光鼐率領第2團充當全軍前衛,屢敗敵軍。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因病去世,廣東革命政權失去最有權威的領導人。受命擔任東征左翼軍和中路軍總指揮的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不僅按兵不動,而且與叛軍相互勾結,率部發動叛亂。6月,蔣光鼐奉命率部與其他東征軍星夜趕回廣州,平定叛亂。

  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隨後成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重新編組國民革命軍。原建國粵軍第1師擴編為第4軍,由李濟深任軍長,陳銘樞為第十師師長,蔣光鼐任副師長兼第28團團長。

  8月20日,GMD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廖仲愷遇刺身亡。在追查凶手過程中,GMD元老胡漢民因涉嫌而被派赴蘇俄“養病”,粵軍總司令許崇智被逼出走,軍政大權落入蔣介石手中。已經退到閩、粵邊境的陳炯明殘部,乘機重佔東江,並向廣州進犯。陳炯明的同黨鄧本殷也糾集其余反革命勢力,由雷州半島向西江進攻,企圖與陳夾擊廣州。國民政府於10月發起第二次東征,同時派軍進行南討。蔣光鼐率領28團作為南討軍的先鋒,與12師一道前進。當得知12師與敵方勾結時,蔣光鼐臨危不懼,率部扼守通往江門的咽喉要地單水口,抗擊數倍於己的敵軍,激戰三晝夜。最後在友軍的協助下,一舉將敵軍擊潰。他又率部作為全軍前衛,繼續追擊,終於全部肅清南路殘敵,為廣東根據地的統一做出了貢獻。

  殘敵肅清後,蔣光鼐率部在北海、欽州一帶駐防休整,在這一時期,他結識了劉慕雨,不久兩人結為夫妻(蔣的元配夫人譚妙南因患肺結核,已經過世)。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北伐,第4軍擔任前鋒。這時蔣光鼐已因師裡事務繁忙,不再兼任28團團長,由蔡廷鍇升任團長。

  在民眾的支持下,北伐軍進展順利,蔣光鼐率部參加進攻平江、嶽州的戰役。在圍攻武昌時,第10師28團利用敵軍投誠機會,率先破城。蔣光鼐曾將此次戰役的經驗與教訓加以總結,寫成《武昌圍城之役經過概要》。

  在武漢稍事休整,蔣光鼐受命與張發奎率軍支援江西南潯,在馬回嶺、德安一線大敗孫傳芳軍主力,穩定了戰局。同年11月,第4軍第10師擴編為第11軍,陳銘樞升任軍長,蔣光鼐任副軍長兼第10師師長,戴戟為24師師長,蔡廷鍇為副師長。

  國民政府遷到武漢後,與蔣介石的矛盾加劇。陳銘樞不願與其他兄弟部隊同室操戈,於1927年3月從武漢辭職出走,投向南昌的蔣介石。蔣光鼐、戴戟亦相繼離去,蔣光鼐被蔣介石任命為第22師師長。武漢政府任命第4軍軍長張發奎兼任第11軍軍長,張發奎委任蔡廷鍇為第10師師長,葉挺為第24師師長。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共清黨行動,隨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形成寧漢對峙的局面。同年7月,11軍奉武漢國民政府命令,自武漢東下,討伐蔣介石,葉挺率第24師為前鋒。蔡廷鍇師歸葉挺指揮,到達南昌後,參加由中•共領導的“八一起義”。但在起義部隊南下廣東時,蔡廷鍇率部行軍到進賢就脫離起義隊伍,並將師裡的GCD員全部遣散,派兵護送他們安全離開。蔡廷鍇率部到達鉛山縣河口鎮,靜觀變化。

  9月,蔣光鼐自滬攜帶現金10萬元抵達河口,解決部隊最急需的夥食費用,並決定服從寧漢合流之後的南京中央政府。恢復第11軍建制,蔣光鼐仍任副軍長,由第10師分編出第24師。蔣、蔡率部隊進入福建,到達福州後,應當地民眾代表的要求,將禍害百姓的新編第1軍譚曙卿部繳械,所獲槍械充實第24師。福州局勢穩定後,蔣、蔡去電歡迎在日本的陳銘樞回軍複職,陳接電即回國複職。陳銘樞與時任廣州政治分會主席的李濟深聯系後,決定返回廣東休整。

  當時張發奎等已先率第4軍進入廣東,對11軍入粵持有戒心,所以11軍部隊先開至閩、粵邊境地區待命。11月,張發奎等發動“廣州事變”,驅逐李濟深、黃紹f在廣東的勢力,11軍在陳濟棠及桂系黃紹f部的配合下,擊退第4軍。

  1929年1月,國軍編遣委員會決定全國軍隊一律縮編,第11軍縮編為廣東編遣區第3師和第2獨立旅,蔣光鼐任第3師師長,蔡廷鍇為第2獨立旅旅長。第一次粵桂戰爭爆發後,蔣光鼐、蔡廷鍇等率部擊退桂軍的進攻,保住廣州。8月,南京國民政府調整全國陸軍番號,蔣光鼐的第3師改為第61師,他仍任師長,蔡廷鍇部改為第60師,由蔡任師長。

  同年底,張發奎聯桂反蔣,進逼廣州,爆發第二次粵桂戰爭。蔣光鼐任右翼軍指揮,擊退張、桂聯軍,並乘勝追擊到廣西梧州。1930年2月,張發奎率軍再度入粵,駐守梧州的蔣光鼐則率部進逼位於廣西的桂軍黃紹f部,迫使黃向張發奎求援,使張自廣東回師。雙方在北流展開激戰,蔣光鼐指揮得當,經數度反覆,終取得此戰的勝利。

  這時,桂系加入以閻錫山、馮玉祥為首的反蔣聯盟,決定與閻、馮合力夾擊蔣介石。6月初,張、桂聯軍攻陷長沙,繼續北進,威脅武漢。蔣介石急調60、61師入湘,截斷張、桂聯軍的後路。張、桂軍回師應戰,蔣光鼐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擊潰張、桂軍。

  蔣介石得知他們獲勝後,因津浦線戰局危急,即令蔣光鼐率軍火速增援。以蔣光鼐為第1縱隊司令,下轄60、61師及陳誠的第18師。蔣光鼐率軍迂回到閻錫山晉軍後方,擊潰泰安周邊晉軍,並截斷大汶河等處晉軍的後路,致該處晉軍不戰而潰。接著,他又奉蔣介石之命,率軍迅速攻佔濟南,扭轉了先前的被動局面。8月17日,蔣介石將60、61師組建為第19路軍,任命蔣光鼐為總指揮,上將。蔣介石親臨濟南進行嘉獎,並調19路軍到隴海線進攻馮玉祥部。

  蔣光鼐被委任為第6縱隊司令,率領19路軍及胡宗南的第1師攻擊位於汝南、新鄭一帶的馮玉祥部隊,切斷馮軍的退路,迫使3萬余馮軍向19路軍投誠。此後不久,張學良率東北軍進關,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中原大戰遂告結束。年底,19路軍奉調到江西,1931年初,到達興國。

  1931年4月,蔣介石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19路軍奉命參與了這次軍事行動。“圍剿”剛開始,蔣光鼐就因病離開部隊,到上海同濟醫院治療,部隊由蔡廷鍇指揮。蔣光鼐的夫人劉慕雨婚後不育,而譚夫人所生的長子蔣慶瀛又患有神經疾病,故劉慕雨極力勸說蔣再娶一位夫人,在劉夫人的安排下,蔣光鼐與黃晚霞結識,並在上海完婚。

  1931年2月28日,蔣介石因約法之爭,扣押了GMD元老胡漢民。胡漢民派系與汪精衛及桂系合作反蔣,在廣州另行成立國民政府,形成寧、粵對立局面。在得知日本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件”後,陳銘樞力主統一對外,出面調解寧、粵雙方矛盾。作為雙方合作的中間人,陳被任命為京滬衛戍司令長官,19路軍也應粵方要求調到南京、上海一帶,以保障粵方代表的安全。

  職業生涯:

  蔣光鼐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北伐和中原大戰,後任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1932年,日軍製造“一•二八”事變,進犯上海。當時駐守上海的中國軍隊為第十九路軍,蔣光鼐擔任最高指揮官。在全國人民抗日gao潮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號召的影響和推動下,十九路軍全體將士士氣高昂,決心抗擊日寇,保衛上海。蔣光鼐召開十九路軍營以上幹部緊急會議,布置應戰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隨時做好戰鬥準備。入夜,日軍以鐵甲車為前導,兵分5路進攻閘北,十九路軍奮勇抵抗,當即予以迎頭痛擊,著名的淞滬抗戰由此開始。日軍憑借陸海空三軍優勢,氣勢囂張,對我軍陣地及民宅、商店狂轟濫炸,發動了四次總攻,卻均遭敗績,四易主帥,死傷累萬。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以誓死犧牲的精神,組織敢死隊與敵白刃肉搏數十次,衝鋒陷陣,奮戰月余。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廟行、瀏河、八字橋一帶展開了多次戰役,予敵以重創。僅閘北一役,便使日軍開戰一周,未取得絲毫進展,損失逾千。十九路軍的英勇抗戰,鼓舞了中國軍隊的愛國熱情,張治中率領第五軍抵達上海增援助戰。全國同胞感奮覺醒,上海各界、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展開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給予十九路軍大力支援。淞滬抗戰,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氣焰,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為以後的全面抗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淞滬抗戰後,蔣光鼐調福建任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發動反蔣政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財政部長,失敗後去香港。1935年聯合十九路軍將領通電反蔣,主張聯共抗日。1946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GMD民主促進會。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一屆常務委員,民革第二、三、四屆中央常委。

  抗戰事件:

  抗戰計劃他親率抗日勇士,在上海英勇殺敵,重創日軍並使之三換主帥。他就是原GMD陸軍上將蔣光鼐。1932年1月,日軍在上海蓄謀製造事端,向上海市政當局發出通牒,並從國內調兵,派遣軍艦30余艘和陸戰隊數千人登陸,蓄謀佔領上海。南京GMD政府繼續執行不抵抗政策。擔負滬寧地區衛戍任務的第十九路軍,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的指揮下,進(1932年蔣兆和畫於前線)行了緊張的準備。蔣光鼐慷慨動員:“我國自甲午敗衄以來,已不敢作對外之戰爭,帝國主義者予取予求,我則俯首退讓;帝國主義者長驅直入,我則望風而逃。國人皆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戰,此帝國主義日益張牙舞爪而國民悲憤不可抑也。從物質而言,我遠不如敵,但我們有萬眾一心的精誠,就可以打開一條必勝之路。”並向全軍發出密令:如日本軍隊確實向我駐地攻擊時,應全力以赴,奮起反擊。1月28日夜11時日軍向閘北駐軍發起了進攻。日海軍陸戰隊數千人,分布在虹口租界和黃浦江上,由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分三路突襲,攻佔了天通庵車站和北站。我駐軍奮起抵抗,2月1日,蔣光鼐親臨閘北前線指揮作戰,再次將日軍擊退。戰火雖經一個星期,始終在閘北范圍進行,日寇進攻沒有任何進展。4日,日軍又發動了總攻,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十九路軍在包圍並殲滅日軍一個聯隊後,乘勝追擊,發起反攻,最終完全粉碎了日軍的總攻擊。這是我軍的首次勝利,也是敗軍的首次換將,艦隊司令鹽澤幸一被免職,調回日本。2月7日,蔣光鼐擬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待敵以主力進攻江灣、蘊藻浜之間時,即在該地區與敵決戰以圖殲滅之。敵以久留米旅團主攻吳淞,陸戰隊助攻江灣。守軍依托吳淞要塞及蘊藻浜水網地帶與日軍激戰,消滅1932年2月14日,蔣光鼐電告了進攻紀家橋、曹家橋及偷渡蘊藻浜的日軍,何應欽:“我雖欲求和,而日寇其余日軍龜縮租界。十九路軍將士浴血奮戰,決無誠意,為民族生存、國家體面,隻有決心一戰。”重創了敵軍,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部隊傷亡很大。2月10日,蔣光鼐在向國民政府的報告中表示:“敵增兵已到,大戰在即,誓拚犧牲與敵一決!”13日清晨,日軍向十九路軍發起總攻。雙方的戰鬥異常激烈,並展開數度殘酷的肉搏戰,最後迫使敵主力潰退。由於十九路軍的戰績,迫使日軍再次易帥,日艦隊司令官野村吉三朗交權下台。2月14日下午,蔣光鼐電告何應欽:“我雖欲求和,而日寇決無誠意,為民族生存,國家體面,隻有決心一戰。”16日,張治中所率第五軍全部抵滬,增加了我軍的力量。後幾天,守軍以第五軍為左翼,第十九路軍為右翼,密切配合,經反覆爭奪,使我方陣地轉危為安,收復了失去的陣地,並給日寇以重創。日軍被迫第三次為帥。中國軍隊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奮戰,使日軍三易主帥,數次增兵,傷亡逾萬,日軍受到沉重打擊。史稱一二八淞滬抗戰。

  1932年10月,因淞滬抗戰有功,蔣光鼐獲得青天白日獎章。後來蔣光鼐因為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簽署賣國的《淞滬停戰協定》、《塘沽協定》,回家閑居。後經勸說才出任駐閩綏靖公署主任、福建省政府主席。他主張共同抗日、反對內戰,雖被派往江西圍剿紅軍,但數次派代表到蘇區與紅軍聯系。毛•澤•東、朱德等在瑞金會見了他派的代表,經過雙方共同努力,10月26日簽署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11月20日蔣光鼐在福州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反蔣,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變。蔣介石一面重兵壓境,另一面瓦解十九路軍內部,主力易旗,福建革命最終失敗,蔣光鼐悲憤地流亡香港。毛•澤•東在1936年9月22日曾給蔣光鼐、蔡廷鍇寫信,對他的抗戰給予高度民主的肯定和希望:“光榮的十九路軍系統在先生等領導下,繼續奮鬥,再接再厲。”“真正之救國任務,必須有許多真正誠心救國之志士仁人”,“熱忱愛國如先生”。蔣光鼐出生於名門望族、書香世家。但到他這一代,已一貧如洗。1903年母親臨終時對他說:“將來的世界是軍人的世界。你還年輕,既然文字不足以救國, 你就棄文從武,奮發做人吧!”剛滿15歲的他投筆從戎,進入了軍校,開始了戎馬的一生。

  1905年17歲的他就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赴武昌參加了武昌起義,在黃興指揮的部隊英勇作戰保衛武昌,積極地參加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後,棄學奔湖口,參加了討袁戰爭。1917年他在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中擔任了警衛營連長。1921年任大總統府警衛團的副官,並參與討伐陳炯明、出師北伐。在寧漢分離時,投奔了南京政府。後又參加了蔣桂大戰、蔣、馮、閻大戰,因屢出奇兵、屢建奇功,兩次榮獲寶鼎勳章。1931年4月,蔣光鼎奉命率第十九路軍參加對中央人民政府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因不滿蔣介石的內戰政策,離開部隊到上海養病。蔣介石又任命他為“剿赤”軍右翼集團軍第一軍團總指揮,蔣光鼎稱病托辭,拒不赴任。這位深受蔣介石重視和喜愛、能征能戰的軍事將領不聽調遣,蔣親自到醫院看望並做工作,蔣光鼐仍不回部隊,在滬休養。蔣光鼐在直接指揮淞滬抗戰後,經過福建事變,更加認識了蔣介石的本來面目,更加積極進行反蔣抗日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共組中國GMD民主促進會,公開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1933年11月,時任福建人民政府委員兼財政委員會主席的蔣光鼐。1939年蔣光與周恩來合影於重慶曾家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