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穿越時空之抗日特種兵》昆侖關戰役史料(下)
  五、戰果分析

  據參戰指揮官鄭洞國、鄭庭笈在1983年10月20日完稿的《昆侖關攻堅戰親歷記》,後被收錄到中國文史出版社的《原GMD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粵桂黔抗戰》一書中,1995年出版,內中對於昆侖關作戰的戰果,二鄭宣稱:這是一個漂亮的攻堅戰、殲滅戰。說全殲第21旅團是毫不過分的:除擊斃該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之外,還擊斃了第42聯隊長、接任中村的代旅團長阪田元一大佐;第21聯隊長三木吉之助大佐;副聯隊長生田滕一;第一大隊長杵平作;第二大隊長官本得;第三大隊長森本宮等;班長以上軍官陣亡85%以上;陣亡士兵4000人以上。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更多,(鄭洞國的第五軍榮譽第一師1.3萬人撤下戰場的時候戰鬥兵只剩700人)。但基本幹部仍健全。日軍第21旅團已經名存實亡了。

  有人還說這是日本戰後公布的數字。(參見:《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三卷,第一分冊第68頁。)真正的日本戰後公布資料,例如日本防衛廳戰史室戰後出版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對於39.12.18-40.1.6期間在九塘(含昆侖關)附近的作戰,隻承認前線打得最苦的三木吉之助聯隊二十天總傷亡率45%。當然日本戰史在己方傷亡數字上一向縮水,昆侖關一役估計也是如此,但至少說明日方資料是不承認四千士兵戰死的。二鄭的文章,吹牛最嚴重的是在擊斃日軍高級軍官,中村正雄是確切的戰果,接下來聲稱擊斃的三個聯隊長級軍官――四十二聯隊長阪田元一,任聯隊長至40.12.01,由安藤忠雄接任。此後,阪田晉升陸軍少將,先後出任第71i兵團長、第11警備司令官。二十一聯隊長三木吉之助,任聯隊長至40.10.15,由原田憲義接任,此後在日本國內任東京陸軍少年飛行兵學校教育長、校長,大津陸軍少年飛行兵學校校長,並在1944年2月26日死在大津任上。副聯隊長生田藤一,1945年4月27日以中佐銜出任56聯隊長。怎麽可能有日方資料承認這三個人在昆侖關之戰中的戰歿?

  下面三個大隊級指揮官,暫無證實或者證偽的資料;但《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上,中村旅團長之下,承認的陣亡軍官有第一中隊中隊長迫田廣一,第五中隊中隊長田村能康;另外提到姓名的42聯隊大隊長松本總三郎少佐,另一名姓東的大隊長,以及21聯隊第二中隊長足立半一和第七中隊長旭林世履都沒事。以此印證,二鄭說乾掉的三個大隊指揮官也靠不住得很。

  王輔的《《日軍侵華戰爭》上總結道:敵第5師團的第21旅團,這次昆侖關一戰,是繼南口、平型關、忻口、臨沂、台兒莊之後的又一次大失敗,部隊傷亡很大,其旅團長中村正雄亦被擊斃,所屬第21聯隊參戰人數共1360名,被擊斃198名,被打傷469名,下落不明16人,傷亡和失蹤佔總人數的百分之50;42聯隊參戰人數共860名,被擊斃176人,被打傷271人,下落不明的21人,傷亡和失蹤佔總人數的百分之54(日軍統計)[1]。

  日軍戰史稱之為:“通觀中國事變以來全部時期,這是陸軍最為暗淡的年代。”“中國軍隊攻勢的規模很大,其戰鬥意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在歷來的攻勢中少見其匹。我軍戰果雖大,但損失亦為之不少。”(參閱:《戰史叢書.大本營陸軍部》1,第619-626頁。)

  六、第三階段,桂南會戰的尾聲

  第5軍第三次攻克昆侖關,並殲滅了第21旅團的兩個主力聯隊之後,本以為可以順利進軍,一舉收復南寧。但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第21旅團的剩余部隊、台灣混成旅團的第一、第二聯隊仍在九塘至八塘間。1940年1月1日中午,及川支隊數千主力抵達八塘,今村均命令及川少將接替被擊斃的阪田元一擔任前線總指揮。

  第5軍向南寧方向繼續進攻的第一仗便在昆侖關至九塘間的441高地打響。攻打昆侖關時榮一師便攻佔了高地北側,日軍頑強守衛這高地的南側。1日,日軍飛機對高地北側狂轟濫炸,步兵大舉進攻。榮一師守衛高地的一個團加一個營,戰至僅剩百余人,但仍堅守陣地。2日拂曉,榮一師舉全部殘余兵力反攻,激戰一整天,毫無進展,雙方仍舊維持原有陣地。3日,杜聿明調集200師主力及新22師一部協同榮一師繼續戰鬥,戰況更為慘烈,雙方死傷都極為慘重。入夜,日軍抵擋不住敗退九塘,戰鬥結束。

  4日,榮一師因傷亡慘重,奉命撤出戰鬥移師思隴休整。第5軍繼續進攻。而敗退九塘之日軍也奉及川源七命令,於4日拂曉放棄九塘撤退至八塘固守。國軍新編第22師進駐九塘。第5軍繼續進攻八塘,日軍拚死抵抗,戰至12日,毫無進展。而第5軍在經過苦戰之後,傷亡甚重,人員疲憊,已經不適合戰鬥,於12日奉命轉移至思隴、黃圩、太守等地休整。攻擊任務移交姚純的第36軍接替。這樣,國軍第5軍正式退出戰鬥序列。有人認為這是老蔣保存嫡系部隊的舉措,其實說不過去。第5軍激戰經月,傷亡慘重,本應休整。而戰場上尚有20萬中國軍隊,但這20萬生力軍上陣卻毫無建樹,只因日軍固守待援,他們才得以維持原來的陣地。

  蔣介石於7日飛桂林,10日親臨遷江,與白崇禧、陳誠、張發奎、徐庭瑤、林蔚等討論下步作戰計劃。白提議:乘敵新敗,援軍未到,傾新到廣西的李延年第2軍、甘麗初第6軍、姚純第36軍、傅仲芳第99軍會同第5軍等部隊,發動攻勢,一舉收復南寧。蔣批準了這個計劃。第二天,正當白崇禧發布部署命令準備開戰時,返回柳州的蔣致白一封信,推翻頭一天的會議上的決定。這樣,白崇禧隻好發出改變作戰部署的新命令,中國軍隊全部進入固守狀態。日本方面贏得時間從容部署直至發動反攻。

  日本軍部被中國軍隊的攻勢震撼,派大本營參謀次長澤田茂從東京趕到廣州;第21軍於12月29日派軍副參謀長佐滕賢了、作戰主任藤原五,陪同日軍參謀本部作戰主任荒尾興功、中國派遣軍副參謀長鈴木宗作等到達南寧,但未能改變第21旅團的失敗命運。鑒於今村均企圖親自上陣並以第5師團全力為第21旅團報仇,並打算1月1日與中國軍隊開始決戰,21軍軍長安藤利吉命令其固守南寧待援:“波集團(第21軍)企圖將有力兵團調至南寧,殲滅聚集於南寧方面的敵軍。第5師團仍應確保南寧及附近要地,以利轉用兵團之挺進。”(《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第515頁。)7日起,調往桂南的第18師團(師團長久納誠一中將)、近衛混成旅團(旅團長櫻田武少將)共1.5萬人從廣州上船。10日日本第21軍制定《賓陽會戰指導方案》,定於1月下旬在以賓陽以南地區決戰。

  如果沒有蔣介石的臨時乾預,白崇禧趁敵援軍未到,全殲第5師團的計劃是有可能實現的。

  1月14日,近衛混成旅團第4聯隊3000余人在欽州登陸。一部千余人於16日在欽縣、靈山交界的泗合坳與46軍175師524團(團長巢威)激戰三晝夜,日軍被擊斃二百余人,並致使日軍整個聯隊被46軍包圍。但日軍雖傷亡慘重但主力仍由飛機掩護突圍而去。順便說一句,這個團在12月配合昆侖關戰役的打援戰鬥中,指揮果斷,士氣高昂。該團主動出擊,盡管日軍有飛機助戰,且施放毒氣,渡邊聯隊仍被擊潰,聯隊長渡邊大佐亦被擊斃。殘部逃回欽縣,未能及時支援昆侖關之戰。

  另一路日軍台灣混成旅之部隊也於1月13日與西路軍韋雲菘部激戰於塘報一帶。但所有日軍部隊,基本上實現了在南寧周邊的集結。如果執行1月10日乘勝攻擊的部署,日軍是不可能順利完成反攻準備的。老蔣乾預下級的軍事部署,其後果可見一斑。而且昆侖關戰役勝利所激勵起來的戰鬥熱情也因半個月的固守雲消霧散,直至1月25日,白崇禧才在遷江指揮所召開軍政聯席會議,商討對付日軍大反攻的對策。27日,李濟深、陳誠、張治中等也抵達遷江。

  會議決定的軍事部署為:徐庭瑤指揮第2軍、第36軍、第99軍為中路軍,固守九塘、昆侖關一帶;以甘麗初第6軍為右翼軍,向三莊嶺方向側擊日軍;以葉肇第66軍為左翼軍,在甘棠方向阻敵(程思遠:《政壇回憶》第135頁)。我們不難發現,這個部署與10日會議決定的部署差了十萬八千裡!那個被蔣介石否定的決策,是個乘敵空虛迅速進攻的決策;現在實施的決策,則是被動挨打的防守決策。以中國軍隊的實力,災難已經難免。

  更要命的是,白崇禧沒有料到日軍會采取包抄戰術。23日,安藤利吉中將親臨南寧指揮反攻。24日下達反攻命令。27日日軍開始反攻:第5師團主力、近衛混成旅團主力、台灣混成旅團主力由今村均指揮沿邕賓公路向昆侖關進攻;第18師團全部和近衛混成旅團一部,由久納誠一指揮,沿邕江南岸東進,在永淳渡江北上,迂回包抄昆侖關後路。盡管今村均指揮的正面進攻遭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但白崇禧發現:日軍真正主力在甘棠方向!它極其嚴重地威脅了昆侖關一帶的中國軍隊。

  白崇禧緊急命令剛從廣東調來的鄧龍光第35集團軍之第64軍(軍長陳公俠)急進甘棠;第46軍率其主力175師由江口北渡鬱江,協同阻擊進攻日軍;另以第6軍第49師南下武陵圩,企圖阻止敵軍北上賓陽。不過,這些措施均已太遲了!日軍司令安藤下達命令決定2月1日開始總攻:“此次作戰的勝敗,即在明日一日之決戰,望全體官兵努力奮戰,期其必勝。”(《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3卷,第一分冊,第73頁。)

  蔣介石的錯誤更嚴重了,他恰恰在日軍開始總攻的這天,即2月1日,命令第四戰區長官張發奎接替白崇禧指揮桂南戰役!臨戰易帥,此乃古今中外兵家大忌!

  張上任伊始即命葉肇第66軍固守原陣地,並須側擊日軍。他還命令所有增援部隊向甘棠集結,預定2月2日向日軍甘棠部隊發動攻擊!而此命令尚未傳達到各部,日軍的總攻就開始了!葉肇擅自命令所部稍微抵抗即向黎塘、陶圩撤退,根本不理會他們的防線背後沒有設置預備隊!這導致中國軍隊陣線徹底崩潰。日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向賓陽長驅直入,日軍飛機又炸毀了設在賓陽的第38集團軍總部,通訊中斷導致戰場一片混亂。2日下午,日軍開進賓陽縣城。

  在九塘、昆侖關防禦的第99軍、第36軍、第2軍及第6軍,失去集團軍指揮各自為戰;賓陽失守後路被斷致使軍心潰散,全都倉皇逃竄,沿山間小路各奔東西。3日,今村均部隊順利奪取九塘、昆侖關等陣地。第2軍副軍長兼第9師師長鄭作民中將在撤往上林時中炮身亡(《GMD抗戰殉國將領》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頁)。4日,日軍佔領上林,6日佔武鳴,7日佔黎塘。可憐第5軍將士浴血奮戰半個多月才攻佔的地盤,頃刻間灰飛煙滅。

  2月4日上午,安藤利吉到達賓陽,當晚宣布“賓陽會戰已結束,應將兵力集結南寧附近”之命令,到8日,日軍各部停止追擊,返回南寧。血戰過的昆侖關上,日軍題大幅標語留念:“我皇軍擊潰蔣軍三十余師,已璧還賓陽、昆侖關各地。”

  七、結局

  日軍於2月14日把第5師團、近衛混成旅團、台灣混成旅團組合成為第22軍,由原第18師團師團長久納誠一擔任軍司令官,而該師團則調回廣州。於廣州新設立華南方面軍司令部,安藤利吉任司令官。因為兵力有限,第22軍放棄許多地方,僅由第5師團佔領南寧市及附近十公裡地帶;近衛混成旅佔領邕江南岸;台灣混成旅佔領邕欽公路各要點。

  2月21日,蔣介石飛到柳州,下榻於羊角山。即有漢奸密報,當晚日軍飛機轟炸羊角山蔣之住處。22日蔣主持檢討會。25日會議結束時,蔣宣布:

  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督率不力,由一級上將降為二級上將;

  政治部長陳誠指導無方,由一級上將降為二級上將;

  第37集團軍總司令葉肇扣留交軍事法庭會審;

  第38集團軍總司令徐庭瑤撤職查辦;

  第36軍軍長姚純撤職查辦;

  第66軍軍長陳驥撤職查辦;

  第99軍軍長傅仲芳撤職查辦;

  第36軍參謀長郭肅撤職查辦;

  第49師師長李精一撤職查辦;

  第160師師長宋士台撤職查辦;

  第9師師長鄭作民已陣亡免究, 該師番號取消,改無名師;

  第135師師長蘇祖馨撤職留任;

  第135師405團團長伍宗駿扣留交軍事法庭會審;

  第35集團軍總司令鄧龍光記功一次;

  第46軍軍長何宣記功一次;

  第76師師長王凌雲記功一次。(根據程思遠《政壇回憶》等資料匯總。)此外,蔣還宣布:取消葉肇、徐庭瑤、蔡廷鍇三個集團軍番號;桂林行營不再指揮各部隊,按戰鬥序列歸第四戰區指揮;第四戰區司令部由韶關遷移到柳州。

  26日,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宣布:“當前已無反攻南寧的必要。”整個桂南戰役到此結束。(《抗日戰爭史話》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