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鑒定師》第493章 奇怪的書法
對於黃庭經,陳逸並不陌生,哪怕之前沒有接觸過古玩時,也是有著一定的了解,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也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

 只不過他之前的了解,完全是建立在一幅著名的書法作品上,那就是王羲之的楷書《黃庭經》。

 王羲之可以說是華夏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有著書聖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廣采眾長,治於一爐,擺脫了漢魏時期的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極遠。

 其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與其子王獻之,並稱二王,其所書作品,被後世眾多書法名家摹仿。

 說起王羲之,陳逸不禁想到了一個成語,便是與其有關,那就是東床快婿,當時晉朝一位書法家,太尉郗鑒有一個女兒,年方二八,貌有貌相,只是尚未婚配,郗鑒對女兒非常疼愛,所以要為女擇一良婿,他與當時的丞相王導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中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所以便將自己的擇婿想法告訴了王導。

 王導隨即便答應了下來,讓郗鑒隨意到家裡挑選,只要他相中的不管是誰,都會同意。

 於是郗鑒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中,王府子弟聽說郗太慰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發現少一人,於是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只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

 之後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講述了此事,說王府年輕公子二十余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

 郗鑒急忙讓管家帶著他去王府,說他選的就是這樣的人,來到王府後。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可謂是才貌雙全,當場便下了聘書,擇為快婿,這就是東床快婿的故事。

 這既然是摹本黃庭經,那自然不會是道教經典書籍了,而只能是別人所臨摹的王羲之書法黃庭經。

 陳逸緩緩打開了這一個隔子。準備一觀這沒有作者姓名的摹本黃庭經,究竟是何種模樣。

 這由王羲之所書寫的黃庭經,又稱換鵝帖,是其楷書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作品,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為知道王羲之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並專門找人打聽王羲之出遊的路線,並在其路線上放鵝。

 王羲之出遊時,看到這一群白鵝。果然十分喜愛,想要買下。因為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於是他便找到放鵝的道士,商量著買下這群鵝,這名道士說只有王羲之為他寫一段經文,他才會將這群鵝相送,王羲之欣然答應,寫了六十行的經文,高興的籠鵝而歸。

 只不過無論是黃庭經亦或是蘭亭集序,其原本真跡都已然不複存在,所剩下的只有後世的摹刻本,以唐代摹本最為傳神,而且極具價值,歷來被當做真跡看待。

 如果是唐代的黃庭經臨摹之作,哪怕沒有作者款識署名,其價值也非同尋常。

 陳逸緩緩打開這一個隔間,裡面一幅裝裱好的卷軸,看其材料,應該是絹本。

 紙在西晉以後才用於書畫,但是直到宋代才大量應用,而唐代盛行絹,紙的使用是非常少量的。

 他之前在練習畫作時,也曾在一些絹上作過畫,只不過絹底色不如宣紙潔白,而且繪畫之前要做許多的準備,沒有宣紙那般的方便快捷。

 近現代的許多書畫家,基本上都是使用宣紙寫書作畫,至於絹,其價值昂貴,而且不如宣紙易保存,特性明顯,不過是偶爾興起之時才會使用。

 從隔子中,將這一幅絹本立軸作品拿了出來,其絹質十分的柔軟,看起來所用的裝裱材料,也是非同尋常,從此可以知道裡面作品所用的絹質量如何。

 這一次,陳逸沒有直接在原地拉開,而是將這幅絹本作品,拿到了書架一旁的桌子處,準備在桌子上將其展開,本來他覺得這一處地方,平常不會有人在這裡看書,所以他還準備拿塊抹布將桌子擦一擦呢,可是到了桌子旁,向著上面一看,桌子卻是一乾二淨,沒有半點灰塵。

 用手在桌子上摸了摸,手上沒有半點汙漬,陳逸笑了笑,看來應該每天專門有人負責這裡的清潔,這倒是省了他的事情,三清觀對於這藏書室的維護,超出了他的意料。

 從卷起來的長度看,這一幅絹本書法應該有二米之多,這裡的書桌基本上都是兩張桌子拚在一起的,所以展開來應該沒有絲毫問題。

 陳逸將這幅作品慢慢放在桌子上,然後緩緩的展開,映入眼簾的便是黃庭經三個楷書字體。

 不過這字體卻是給了陳逸一種奇怪的感覺,好像是照著其他人的作品抄下來的,而不是自己臨摹出來的,看起來似乎沒有一點生命的氣息。

 臨摹,自然的照著別人的作品,在紙上一筆一劃的寫下來,有些人臨摹原作者的書法,幾可亂真,這已然是其書法水平達到了與原作者達到了相差無幾的程度。

 這所臨摹的不僅僅只是原作者的字體而已,還有其中的筆意與氣勢,而不是僅僅將字體照抄下來,就像是現在的書帖一樣,就是照著一些名家書法進行描摹。

 描摹出來的只是字體的形,需時較短,盡管可以成型,但水平達不到更高,而臨帖,成的是神韻,一旦有韻便是佳品。

 三個字並不能說明什麽,陳逸慢慢的展開,向下面觀看著,王羲之所書的黃庭經,其實是黃庭外景經,在這一幅書法上,得到了體現,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這正是黃庭外景經的內容。

 只不過放眼看去,這後面的字,真的就如同前面的字一樣,是照著描摹下來的,簡單的說,只有其形,而無其神。

 陳逸不禁歎了口氣,不知道是哪個人,描摹成型後,便迫不及待的用絹書寫,變成了現在這樣沒有任何神韻的模樣,本來還以為能夠看到一位不知名的唐代名家的書法作品,卻不料,只是一幅只有形體,而無神韻的東西罷了。

 這形體上,倒是與王羲之的字體十分的相像,但是卻根本沒有王羲之秀美開朗,自然之態。

 一直看到最後,陳逸不由搖了搖頭,果然沒有留下任何的款識姓名,而傳說中王羲之為了換鵝所書寫的黃庭經同樣是沒有落款,只在末行寫下了‘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陰縣寫’,為此那道士似乎還少給了幾隻鵝。

 只是,無論落款與否,這都不妨礙黃庭經成為一幅絕世的書法作品,引得後世名家爭相摹仿。

 看到最後,陳逸又接著再仔細觀看了一遍,依然是與剛才一般無二的感覺,沒有感受到半點的神韻氣息。

 這最後一個隔間的幾個書架,似乎專門是放置書畫的地方,而在此前的幾個隔間中,陳逸都沒有發現這樣的書架存在,恐怕這也是此幅有形無神的作品,能夠存在於這最後一個隔間的原因所在。

 陳逸又仔細觀察了一下絹質,就用手摸了摸,高存志曾跟他特別講解過各代絹的特點,而從晉代至唐代,基本上絹質沒有太大的發展,都是單絲絹,唐以後的五代到南宋時期,絹較前代有了發展和變化,除了單絲絹還出現了雙絲絹,元代的絹總的來說比宋絹顯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絹細密潔白,並且出現稀松的狀態,而明代的絹看起來也是比較粗糙,這也是造紙發達,用絹不多所導致的造絹工藝下降。

 從絹的材質上,倒是與唐代或者說之前的絹相差無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絹都是一種價值昂貴的材料,不知道是哪個敗家子描摹了幾天,便以為自己是書法大家,所以便在這絹上面書寫黃庭經。

 只不過,哪怕是書寫的如此沒有神韻,也是有著一定的價值, 原因也只是因為物以稀為貴,唐代的一些書畫作品,流傳下來的非常稀少,別說是描摹下來的,就算是唐代一個傻子寫出來的,保留到現在,也是有價值的。

 當然,對於一些書法家來說,這一幅作品實在沒有什麽價值,他們又不是搞科研的,收藏古代名家書法,主要是學習裡面的筆意風格,而現在這一幅作品,只有形,沒有意,買下來臨摹,恐怕到最後連之前的水平都沒有了。

 陳逸下意識的打開鑒定系統,準備鑒定一下,忽然想到了什麽,不由苦笑了一下,他還想著鑒定一下這幅作品,看看是不是唐代的作品,看一看鑒定術能否將作者鑒定出來,可惜的是,這一幅作品是唐代的,以他現在中級鑒定術,也只能鑒定距今一千年以內的物體而已。

 以他對書法的了解,這個描摹者,完全描的是王羲之的字跡形體,所以哪怕不是唐代,而是處於一千年以內的宋代書寫出來的,也無法被鑒定出來。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陳逸鑒定了一下,果然得到的是鑒定失敗的結論。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