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極品鑒定師》第977章 蘭亭序
“黃老師,不久前我曾經偶然間得到過一張大龍郵票,現在論起來,大龍郵票的日封一直沒有找到。”駱天靈機一動,馬上想起這樁心事來了,自己還曾交待一些熟人幫忙留意,看能不能撞運找到大龍郵票的日封。

 “沒錯,這對於中國的郵票吏來說,畢竟是中國人發行的第一枚郵票,這可是重要的一筆,小許,這個也要記錄下來。”黃立德閉目起了一會兒,也說道:“我也想到一件。”

 “是什麽?”駱天問道。

 黃立德說道:“就這麽講出來也無趣了,不如你猜一猜?我可以告訴你一條線,是一幅字。”

 “蘭亭序。”駱天肯定地說道。

 “沒錯,就是蘭亭序。”黃立德背起雙手歎息一聲:“東晉永和九年月日,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名流及親朋共41人聚會於蘭亭,行修禊之禮、飲酒賦詩。後來王羲之匯集各人的詩編成集,並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傳說當時王羲之是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複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

 “可是它的下落也成了謎,一直以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到了唐宗手裡,他愛不忍釋,臨死時竟命人用它來殉葬。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裡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推薦百度/棋-子*小/說/網閱讀』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麽十有《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駱天說道:“說不定飛天叔叔能夠知道一些什麽。”

 看了一眼小許,黃立德說道:“晚上請他過來坐坐,看這瘦猴兒知道些什麽。”這種會面得是非正式的,駱天明白。

 小許這時候插了一句話:“黃老師,我覺得你們漏了一件最重要的。”

 “你說的是九鼎吧?”黃立德一語道破。

 “是,是。”小許有些汗顏,自己是小瞧了眼前這兩個人了。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鼎,大夫用五鼎,而天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鹹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

 駱天說道:“其實九鼎還帶有一些神話傳說,鑄造九鼎時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去之處,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據說此舉深得上天的讚美,因而夏朝獲得了天帝的保佑。”

 黃立德說道:“古時通常都以神話治國,宣揚天權,這一點嘛,可信可不信,最關鍵的是,也有史家認為,九鼎並非是九個,而是只有一個,因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簡稱九鼎,九鼎丟失以後,後世也曾經重新鑄造,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年兩次最為有名。”

 “武則天當時政權穩固,這九鼎一直被視為權力的象征,她重鑄九鼎就是要向天下人昭示她的皇權,其實也是一種政治手段。”駱天說道:“宋徽宗也是如此,九鼎之所以這麽牽動各朝皇帝的心,無非是它的象征意義。”

 “這鼎的形狀製式,只有《拾遺記》裡提到過——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使工師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鼎中常滿,以佔氣象之休否。當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將末,九鼎鹹震。皆應滅亡之兆。後世聖人,因禹之跡,代代鑄鼎焉。”黃立德說道:“看這裡面記得詳細,這九鼎應該是確實存在過的。”

 “據現已出土的當時陶器紋飾推測,九鼎的紋飾也不外於獸面類、龍鳳類、動物類、雲雷類、火類、幾何類等。”駱天說道:“至於《拾遺記》裡提到的, 雄雌兩種金……”

 “有可能是依金屬的硬來分的。”黃立德說道:“這九鼎啊,比起傳世玉璽來,還要神秘,不但東西是什麽樣的沒有肯定的依據,最終在哪裡丟的也不知道,這恐怕真是千古之謎了。

 小許迅速查找著資料,這一回他總算走在了兩人的前尖:“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此。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雒邑,將九鼎遷至該城,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廟之中,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次“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後楚靈王一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齊國國王亦希望爭奪寶鼎。周赧王周旋於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令其相互製約,得保九鼎不失。這些內容來自於《墨•;耕注》。”

 駱天說道:“這裡面還少了一點,那就是之後的事情,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鹹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可是是如何丟失的,居然沒有一點記載,徹底成了一個謎。”( 極品鑒定師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