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清》第177章 響應之快,不旋踵矣
我們來看看安徽巡撫衙門和“揭帖案”及後續形勢的“互動”。

 “揭帖案”是凌晨時分爆出的,當天上午,恭王領銜的“專案組”,假座軍機處召開“工作會議”,會上,恭王三令五申,“為免謬種流傳”,厲禁外泄案情。

 事實上,這是根本辦不到的事情。莫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就是這個“專案組”,從上到下也是各懷心思,有人就是要向外偷偷泄露案情的。

 到了晚上,整個北京城,已是滿城風雨。

 安徽在北京是駐有“提塘官”的,他們的差使,除了在安慶和北京之間遞送廷寄、奏章之外,也負有打探京城消息之責。現在已經通了電報,“揭帖案”的事兒,正常情況下,案發第二天一早,英翰便應該收到了消息。

 我們繼續瞅瞅,案發第二天,還發生了什麽?

 上午,軍機全班“叫起”之後,軍機“承旨”,內閣“明發”“諭內閣:朕奉兩宮皇太后懿旨,著惇親王奕誴,閉門讀書,禁絕交通,欽此!”

 聖旨極短,攏共不過二十八個字,也沒有說明任何事由,但誰都看得出來,既然“禁絕交通”,就絕不僅僅是“面壁思過”了老天,惇親王竟是已被軟禁了!

 這是潑天$⊙,..大的事情,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把這個事兒和昨天凌晨發生的“揭帖案”聯系起來天爺,這事兒,是惇王乾的?!

 很快。有傳言出來。說是昨兒晚上。深更半夜的,寶佩蘅給宮裡邊遞了一道密折,今兒軍機“叫起”,他還痛哭流涕的這是為了啥呢?難道,他和“揭帖”的事兒,也有啥關聯?

 到了吃晚飯的時候,更可怕的說法流傳開來:昨兒晚上,睿王府有個廚子。落毒弑主,被捉了現行,緊跟著,惇王府清華園管家立海就被宗人府拿下了睿王府這件駭人聽聞的案子,燒酒胡同撇不清關系!

 情報小組謁見英翰的時候,英翰未必知曉關於關於寶鋆和敖保落毒弑主的消息,但第二天也即揭帖案發第三天,他應該是知曉了。

 於是,又經過了一整天的各種打探消息、各種權衡利弊,英翰終於痛下決心。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現在是揭帖案發第四天,事情的發展。幾乎全在關卓凡算中。他不由大為得意:*,老子真真是關半仙!

 *

 *

 電報中,英翰先將軍費案來龍去脈,一一如實相告。

 事情比關卓凡原先想的要複雜得多。

 李宗綬是安徽糧道,乃負責上京報銷軍費之“正辦”;宋尊邦是鳳陽知府,軍費報銷原本和他是無關的。

 但是,宋尊邦和其時兼任軍機章京、本職為鴻臚寺少卿的毛英章是世交,而毛英章除了奔走樞府、位居要津之外,還是戶部侍郎黃紹祖的同年,兩人的私交更是極好,毛英章在黃紹祖那兒,說的進話。

 在戶部內部,黃紹祖該管山東司,山東司該管安徽,因此,上京報銷軍費,英翰就交代了宋尊邦和李宗綬一起去辦。

 事實上,宋尊邦早於李宗綬到京,前期各種“勾兌”,所有緊要關節,都是宋尊邦包辦,因此,在這個案子中,“協辦”的宋尊邦,其實比“正辦”的李宗綬更為重要。這也是為什麽刑部向安徽要人,李宗綬只是“不良於行”,宋尊邦卻根本不見蹤影的緣故。

 英翰說,宋尊邦、李宗綬送了戶部書辦多少銀子,他並不清楚,也沒過問,他知道的是,和戶部書辦的交道,宋尊邦大多委托給了一個叫做“順日祥”的銀號去打理。

 另外,最緊要的三個人收了多少錢,李宗綬、宋尊邦回來後是向他匯報過的:

 第一個,毛英章,一萬兩。宋尊邦用的是向毛英章清還舊欠的名義,當然,借據神馬的,是二人勾通偽造的。

 第二個,黃紹祖,三萬兩。雙方說定,先付“定銀”一萬兩,事成之後,再支付其余的二萬兩。但是,安徽軍費案不久便被人捅了出來,不能叫做“事成”,這二萬兩“尾數”,一直還留在安徽糧道在“順日祥”開立的戶頭裡。

 關卓凡想起顏士璋和剛毅的調查結果:

 安徽匯到京裡的款子,公款十二萬兩,匯到“順日祥”;私款二萬四千兩,匯到“乾通盛”,私款已全部提出,公款提出了十萬兩,還剩二萬兩這和英翰說的,榫頭完全對上了。

 第三個,“管部”的大軍機寶鋆,三萬兩。這個是支付了全款的,不過,過付的方式非常特別。

 英翰當然沒有在電報中直呼毛英章、黃紹祖、寶鋆三個人的名字,但略加暗示,“貝勒自能默喻”。

 不過,這許多本該密室對唔、絕不可入第三者之耳的話,英翰卻在電報中和盤托出,白紙黑字,通通留在人家手裡,再也不能收回更易,這說明了什麽呢?

 這是一種力懲前衍、真心輸誠的表示:看,我都把我的偌大把柄交到你的手裡了,你不應該再懷疑我的忠誠了吧?

 這個“前衍”,並非是指行賄報銷軍費一事這其實不算什麽太大的事情,除了一個閻丹初,大夥兒都這麽乾,你關貝勒也不見得沒乾過吧?再者說了,就算要追究,也有李宗綬、宋尊邦之流頂缸,沒聽說這種事會一路向上追到巡撫總督這兒來的?

 退一萬步,就算真的要俺負責,這是“公罪”,不是“私罪”,頂多降個兩三級,俺檔案中又不是沒有加級的獎勵,輕輕松松就抵消了,有什麽大關系?

 真正有大關系的,是這個事兒同寶佩蘅扯在了一起。

 之前,安徽巡撫衙門盡力遮藏李宗綬、宋尊邦,根本目的,也是為了保護寶鋆。現在看來,以“揭帖案”和“落毒案”的走勢,惇王泥足深陷,是不可能脫身的了;寶佩蘅不曉得和燒酒胡同牽涉有多深?這一次能不能夠免於一劫?但不管寶佩蘅下場如何,都絕不可以叫“上頭”和關貝勒認為,我英翰和寶鋆乃至燒酒胡同是一黨的!寶某人有恭老六罩著,我有誰罩著?!

 所以,當機立斷,和寶佩蘅一刀兩斷!

 前文說過,政治鬥爭,在於立威,在於造勢,惇王一倒,關卓凡威勢立現,響應之快,不旋踵矣!

 英翰雖然平庸,但畢竟是打發撚出身的,既有軍功,也有資歷,於關卓凡,算是“旗人老前輩”。這封電報,言辭懇切非常,一副肉袒負荊的模樣。對後輩做出如此姿態,實在相當可觀,關卓凡心想:英西林倒是乖覺,看來,不能不買你一個面子啊。

 情報小組拍發的電報,其實可視作英翰的另一封電報,只不過裡面的話,實在不適宜他本人來說,因此由巡撫衙門的師爺出面,商之於情報小組,算是請情報小組“代稟”貝勒爺。

 內容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 請求關貝勒不要加重罪於李宗綬、宋尊邦。

 安徽巡撫衙門說,李、宋二員,都是奉命行事,有“公罪”,無“私愆”,如果能夠小懲大誡,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李、宋二員,必感恩戴德,軍費一案,亦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固然是英翰維護下屬,但同時,更是維護他自己。他如果保不住李宗綬、宋尊邦,李、宋二人,自然也不肯替上頭遮掩,到時候非把他牽扯出來不可,就算處分不重,面子上也難看得緊了。

 還有,如果要拿住寶鋆收受賄賂的實在把柄,一定是要李、宋二人配合的。

 這就扯到了第二點:向寶鋆行賄的過付方式。

 安徽給寶鋆的三萬兩賄銀,是“順日祥”掌櫃潘達成,帶著宋尊邦和李宗綬兩個人,到珠市口一家叫做“聚珍樓”的珠寶鋪子“過付”的。

 *

 (啟蒙書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