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清》第52章 不拘1格用人才
關卓凡還不知道,朝野上下,對他用田永敏這個“降人”,做陸軍軍事學校的“總辦”,會有什麽反應?不過,肯定有人不以為然的——包括他的嫡系、甚至軒軍內部,大約也會有人暗自嘀咕。n∈

 還有,關卓凡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但他又非常好奇的是:如果原時空的人們,知道了他用一個歸化的日本人,做中國第一間陸軍軍事學校的校長,又會有什麽反應和評價?

 對“降人”委以重任,不是多麽稀罕的事情。不過,這種事情,大多發生在兩種特殊的情形下:一是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勝負難分,厚待投降的敵人,在政治上,可以起到瓦解敵人軍心的重大作用;二是政權草創之初,人才匱乏,自然求賢若渴,哪有功夫管他什麽來路呢?

 當大局已定,政權穩固了下來,就不能再輕易地重用“降人”了。一是厚待“降人”的政治需求已不存在,二是自身的人才梯隊已經建立起來,既沒有足夠的重用“降人”的人事需求,也要防止“空降幹部”對正常的人才遞升機制造成不良影響。

 關卓凡用田永敏,當然不是為了“瓦解敵人軍心”——對長州藩,軒軍始終保持著壓倒性的優勢,戰事從來沒有“膠著”過,基本沒有“瓦解敵人軍心”的政治需求,何況,他重用田永敏,是剛剛的事情,距征日結束,已經整整半年了。

 那麽,大清開國已經兩百余年。大局早定。政權早就……穩固……下來。呃,“自身的人才梯隊”……

 呃,好像有哪裡不大對勁……

 時逢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帝國猶如一隻老朽巨輪,一頭扎進狂風暴雨之中,使出渾身解數,堪堪闖過風最急、浪最高的險灘,現在的局面。只能說是堪堪從“風雨飄搖”中走出來,看見了天際的一縷陽光,“穩固”二字,是早早就做了明日黃花的。

 帝國的人才培養、選拔機制,同樣老朽不堪。關卓凡感歎過的中國的“人才薈萃”,僅僅是紙上富貴,或者說,最多是隻“潛力股”,在帝國的人才培養、選拔機制不做出全面、徹底的變革之前,

無法真正變現。

 “人才梯隊”神馬的。是根本談不上的。

 就是說,關卓凡面對的局面。就是不折不扣的“草創”。

 因此,不拘一格用人才,就是必須的了。

 在這個時代,田永敏——大村益次郎,是關卓凡能夠找到的、可以為己所用的、最優秀的人才之一。

 日本的“蘭學”,淵源久長,其來有自。大村既通漢學,亦通蘭學,而且,他之“通”,是真的“通”——未必有多麽“精”,但深知底蘊,明曉優劣得失,不是浮光掠影,不是皮相之見。

 這一點,中國絕大多數辦“洋務”的人,都比不了。中國辦“洋務”的人,哪怕最通如郭嵩燾、李鴻章者,對西洋的文明制度,最多也只能說是“知其然”,但人家的裡子、底子,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大村的蘭學,不僅“務虛”,還能“務實”。除了老本行蘭醫,對船舶、機械、土木,大村都有相當程度的涉獵,且都能稱得上一個“通”字。

 在軍事上,大村不僅是指揮作戰的天才,還是理論著述的大家,他著有《兵家須知戰鬥術》、《兵陵戰》、《築城典型》、《舶工須知》等著作。

 這種實踐、理論一把抓的大拿,莫說當時的中國絕無僅有,就是在狂飆突進、英才輩出的幕末日本,也是極其突出的。

 現階段,關卓凡不可能把軍隊交給田永敏指揮,但說到“以我為主”的陸軍軍事學校的校長,關卓凡實在想不出有比田永敏更合適的人選了。

 大村剛剛被俘投降的時候,對軒軍的體系、制度、運作,自然還是隔膜的,但做了半年的後勤參謀和作戰參謀,以大村益次郎——田永敏之能,不但什麽都一清二楚了,且理解之深,拿捏之準,後來居上,超過了大多數的軒軍官兵。

 事實上,即便不指揮作戰,田永敏的能力,也不是一個軍事學校的“總辦”能夠局限的。

 他在長州藩主持的軍製改革,不僅僅是軍事制度上的脫胎換骨,還是極其重大的政治和社會變革。

 其中最重要者,是大村益次郎廢除了日本千年以降的“馬廻眾”制度。

 所謂“馬廻眾”,就是騎馬圍繞在主公周圍的親兵。大名的叫“馬廻眾”,幕府將軍的叫“旗本”。長州藩的“馬廻眾”制度,又稱“八組制度”,由八家重臣世襲藩主的“馬廻眾”——其實就是由這八家子弟世代壟斷藩軍的各級官職。

 因此,對長州藩來說,“八組制度”不僅確定了軍製的格局,還是整個政治和社會格局的根基:大名居中,八大家族環繞拱衛,共同統治長州。

 舊藩軍就是由這八大家族的私兵組成的,大村益次郎大手一揮,通通解散,連藩主毛利家的也不例外。然後,以“奇兵隊”等“諸隊”為骨乾,再選拔舊藩軍之精銳者,重新編成軍政、軍令一統的新藩軍。

 選用軍官上面,一手將大村提拔起來的高杉晉作,首先打破了士農工商的界限,但好歹還弄了個“武士”和“匹夫”的袖標,以示區別。可大村益次郎更進一步,連這個袖標也不要了,徹底打破了階層之間的限制,晉升選拔,不問出身,全看能力。

 如此一來,不但軍製徹頭徹尾地變過了,長州藩的整個政治、社會利益格局,亦重新洗牌來過。

 商人、低級武士、小作坊主、農民,一股股新鮮血液,呼嘯著注入長州的肌體,長州脫胎換骨了。

 原時空,長州能夠以一藩之力,打敗幕府傾國來攻,大村益次郎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原因。

 大村益次郎對政治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但他廢除“馬廻眾”制度,等於在強敵壓境之下,以“強軍”的名義,為長州藩不聲不響地完成了意義極其重大的政治和社會變革。

 甚至,關卓凡以為,可以這麽說:近現代日本國家之濫觴,亦由大村益次郎廢“馬廻眾”制度而來。

 如此一個人才,只要能夠保證他的忠誠,為什麽不予重用?

 辦陸軍軍事學校之外,關卓凡的心目中,田永敏是定位為“軍師”的——參讚一切,並不局限於軍事。

 那麽,能不能保證他的忠誠呢?

 能。

 關卓凡說的“忠誠”,並非要田永敏為他本人上刀山、下火海,而是:能否拋棄殘存的日本族群認同,全心全意為中國服務?

 能。

 首先,大村益次郎不是一個武士。

 這不僅僅指他的出身——大村益次郎出身一個醫生家庭。更重要的,是指他的思維、行為。

 大村益次郎說過這麽一句話:“吃敗仗的時候,與其無謂地繼續抵抗,不如早早撤退為好。”

 他的腦子中,全然沒有“武士之道”這根弦,在幕末一大群狂熱的牛人中,這是極其另類的。

 在當時的日本,沒有武士身份的自我認同,就不大會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因為不存在明確的效忠的對象。

 大村益次郎因此成為了一位“政治上的沉默者”。

 他基本沒有表示過在“尊王”、“攘夷”、“佐幕”、“倒幕”這些“大是大非”問題上的立場。

 他是長州人,卻由宇和島藩入仕。在幕末門戶森嚴而對立的政治格局中,大村益次郎沒有表現過任何明顯的“門戶之見”。

 大村是一個“士”,但不是“武士”,他更像春秋戰國的“遊士”。只不過,他不靠嘴皮子過日子。

 或者,用現在的話說,大村益次郎是一個非常純粹的“技術官僚”。

 這個時代, 日本的國家認同,還遠未形成——也許永遠也形成不了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村益次郎這樣的一個人,不僅可能改換門庭,還可能改宗易籍:從一個“準日本人”變成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為了開好這個頭,關卓凡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先抑後揚,磋磨了大村益次郎大半年,一直到大村所有的不切實際的想法都被磋磨掉了,終於醒悟過來,真正“輸誠”了,才大加辭色,委以重任,酬以厚祿。

 嗯,如此冰火兩重天,這個由大村益次郎而來的田永敏,應該真正爽到了吧?從此以後,應該死心塌地、鞍前馬後,為俺打工了吧?

 好啦,囉嗦了這許多,夠了。

 明天,該去看看我的新艦船了。

 *(未完待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