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清》第257章 天下第1戒
軍機“叫起”,李鴻章、瑞麟的折子,自然發了下來。

 瑞麟的折子也罷了,李鴻章的折子,卻是極盡危切之言。其中幾句話,四位大軍機,都印象深刻。

 李鴻章說,軒親王為“社稷長城”——吹捧某人對國家的重大作用,一般是用“社稷乾城”這個詞兒,“社稷長城”的說法,四位大軍機都是第一次見到,不過,這絕非李少荃幕賓的筆誤,因為,接下來就是——

 “王一旦去位,萬國必以我自毀長城,自撤樊籬,則今日之友邦,明日之敵國,恩仇易位,外侮迭起,無可禦之者矣!”

 這是拿洋人來嚇唬“上頭”,可是,雖然故作危言,但某種意義上,也是事實——滿朝朱紫,只有軒親王一人,在洋人那裡長過臉;咱們的“友邦”,不論是“血盟”的美利堅,還是以利害相結的英吉利、普魯士,真正看重的,也只有一個軒親王。

 如果軒親王去位,泰西各國,極有可能認為,中國政府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發生了重大改變,“今日之友邦”,未必不為“明日之敵國”,“恩仇易位,外侮迭起”的情形,是很有可能出現的;而“王”之外,也確實“無可禦之者矣”。

 不過,母后皇太后倒沒有什麽被嚇到了的樣子,她的神情,反頗為興奮:“李鴻章和瑞麟兩個,算是懂事兒的——你們看,公道自在人心嘛!”

 呃……原來您是這麽想的。

 母后皇太后的想頭,不能說錯,可是,幾位大軍機想的,卻要更加深遠些。

 “母后皇太后聖明!”

 文祥先頌了句聖,然後說道:“有些話,以臣等的身份,說出來,有僭越之嫌,呃,不曉得……該不該說?”

 慈安聽了出來,下頭這幾位,其實並不以為自己的話有多麽“聖明”,笑道:“說呀!哪兒有那麽多的忌諱?”

 “是。”

 頓了一頓,文祥說道:“軒親王‘自請退歸藩邸’,衍生於嗣皇帝之爭,而嗣皇帝之爭,坊間有一種說法,以為應該視作愛新覺羅氏‘鬧家務’。”

 “哦?愛新覺羅氏……‘鬧家務’?”

 “是,”文祥說道,“這個說法,雖然稍嫌俚俗了些,但臣等以為,其實明達通透,鞭辟入裡,頗有可取之處。江山社稷,愛新覺羅氏之江山社稷,大位誰屬,本就非臣下所得妄議的。”

 微微一頓,“更重要的是——如果將嗣皇帝之爭,視作愛新覺羅氏‘鬧家務’,那麽,不論嗣皇帝最終誰屬,風波所及,不出樞庭,‘鬧’得再厲害,國家受到的影響也是有限的,無論如何,不傷元氣。”

 “這……”

 “臣請母后皇太后想一想辛酉政變的情形,”文祥繼續說道,“當然,當年之辛酉政變和今日之立嗣皇帝,不是一碼事,臣擬於不論,實屬荒唐,不過,細細想去,究其竟,其勢雖不同,其理卻仿佛。”

 慈安明白了:“啊,李鴻章和瑞麟,都是地方督撫!這個事兒,折騰來,折騰去,把他們扯了進來,這個亂子……可就鬧大了!”

 “是,母后皇太后明鑒。”

 至此,慈安才緊張起來:“那,該怎麽辦好呢?呃,把這個兩個折子……淹了?”

 嗣皇帝之爭起來之後,君臣奏對的時候,母后皇太后頗有不少叫人刮目相看的言論,那個“笨笨的”母后皇太后,似乎一去不複返了,不過,這個“淹了”,卻叫母后皇太后原形畢露——督撫的折子,又是如此重要的折子,怎麽敢“淹了”?上折子的人,會怎麽想?再者說了,這不是……掩耳盜鈴嗎?

 還有,這兩個折子,既然已經發了下來,進入了軍機研議的階段,一言不合,又收了回去,裝作俺從來沒有下發過?

 母后皇太后真真是詼諧的。

 “回母后皇太后,”文祥說道,“如果‘留中’,李鴻章和瑞麟兩個,難免會有想法,不是十分妥當。”

 “啊?啊,對,對!那……”

 “這兩份奏折,”文祥說道,“還是請母后皇太后發了下來,臣等斟酌複旨,要言不煩,隻說‘朝廷已連降溫旨,剴切宣諭,督促軒親王銷假入直,伊等無須過慮’,雲雲。”

 “啊,好!”慈安說道,“這麽一來,人心就……安定了。”

 這句話,卻是說到了點子上,四位大軍機齊聲說道:“母后皇太后聖明!”

 “母后皇太后明鑒,”曹毓瑛說道,“如此複旨,只是權宜之計,如果軒親王遲遲不銷假入直,不過數日,浮言必然再起,且會愈演愈烈,以致天下人心不安,為今釜底抽薪之計……”

 “對,對!”這一次,慈安的反應很快,甚至打斷了曹毓瑛的話,“關鍵還是‘他’得快回來——‘他’一回來,就什麽‘浮言’也沒有了!”

 頓了一頓,“嗯,一會兒你們幾位,就趕緊去朝內北小街吧!那兩份東西——西征大軍的檄文,還有給俄羅斯的照會,我就不看了——反正也看不大明白,還浪費辰光!他說行,就行了!”

 呃……

 “是。”

 “是。”

 “啟稟母后皇太后,”文祥說道,“有一個事兒,臣等要請旨,並面稟軒親王施行。”

 “什麽事兒呀?”

 “大行皇帝的廟號和諡號,”文祥說道,“既然已經定了下來,臣等請懿旨,盡早公諸天下。”

 慈安並沒有意識到,大行皇帝的廟號和諡號“公諸天下”意味著什麽,說道:“好啊,什麽時候‘明發’,你們和他定就好了。”

 呃,顯然的,母后皇太后尚未解其中深意。

 文祥先說了聲“是”,然後說道:“回母后皇太后,大行皇帝的廟號,一經明發,即謂大行皇帝可入祀太廟;諡號明發,即謂已對大行皇帝蓋棺定論,廟、諡公諸天下,即謂天下:大統之傳承,已經完成了。”

 慈安呆了一小會兒,突然明白過來了,不由得“啊”了一聲。

 “你是說,嗣皇帝……”

 “是,”文祥鄭重說道,“彼時,天命當已有歸。”

 “臣等皆以文祥之言為然!”曹毓瑛、許庚身、郭嵩燾三人齊聲說道,“伏乞母后皇太后嘉納!”

 慈安被曹、許、郭的話點醒了,又輕輕的“啊”了一聲——她明白了文祥做如是說的另一層深意了。

 和曹、許、郭的反應是一樣的,慈安的整張面龐,都似乎放出光來,她用極欣慰的眼光看著文祥:“好,我明白了——就這麽辦吧!”

 “是!”四位大軍機齊聲說道,“謹遵母后皇太后懿旨!”

 *

 *

 回到軍機處,先草擬給李鴻章和瑞麟的複旨——這個是直接寄給督撫的“廷寄”,不經內閣“明發”。旨稿上呈母后皇太后禦覽之後,用軍機處銀印,交兵部捷報處發遞。

 公文之上,加注“六百裡”——這本是指每日的行程,有“四百裡”、“五百裡”、“六百裡”、“六百裡加緊”和“八百裡加緊”幾種名目,其中,“六百裡加緊”和“八百裡加緊”,只在軍情緊急之時使用。

 不過,武漢也好,廣州也罷,現在都已通了電報,這個每日行程的名目,於武漢和廣州而言,其實已沒有意義了。可是,這個“每日行程”,相當一段時間內,還不能廢除,因為還有許多地方未通電報,發往這些地方的公文,還是得依靠驛馬傳遞。

 於是,對於已經通了電報的地方,“四百裡”、“五百裡”、“六百裡”、“六百裡加緊”和“八百裡加緊”,就演變成一種表示公文重要等級的標識了。

 “六百裡加緊”和“八百裡加緊”,只在軍情緊急之時使用,發給李鴻章、瑞麟的廷寄加注的“六百裡”,在承平之時,算是最高的一等了。

 處理過兩份廷寄,四位大軍機立即出宮,往朝內北小街而來。

 沒有想到的是,興衝衝的趕到了軒親王府,卻吃了一個閉門羹。

 不是軒親王“不納”,而是……呃,他老人家不在家。

 軒王府的“門上”,是這樣子說的:“回各位大人的話,王爺不在府上,今兒一大早,天還沒大亮——也就是剛剛開城門的時候,王爺就出門兒了。”

 四位大軍機一起愕然。

 “王爺有沒有說去哪裡?”

 “有,去西山——王爺說,去那兒透透氣兒。”

 透透氣兒?

 “西山?王爺有沒有交代,他是隨便逛逛呢,還是……具體什麽地方?”

 “呃,這就不大好說了……”

 頓了頓,“哦,王爺好像提過,他要到戒台寺去看一看。”

 戒台寺?

 “王爺有沒有說過,什麽時候回來呀?”

 “這個倒是沒有,不過……呃,也沒有說要在西山過夜——我想,總在城門關閉之前,就該回來了吧?”

 你想?哼。

 “各位大人,這個,要不要……裡面奉茶?”

 “不必了。”

 幾位大軍機,走開幾步,圍在一起,他們得趕緊確定下來:是回宮複命呢,還是也趕到西山去呢?

 這一次過來,是拿西征大軍的檄文和給俄羅斯國的照會,請軒親王過目,並不是傳旨的欽差的身份——如果是來傳旨的,就可以一路追到西山戒台寺去;或者就在軒親王府等著,派人將軒親王叫回來聽旨。

 當然,之前君臣奏對的時候,也有“請旨”的說法,不過,“請旨”的事由,是將大行皇帝的廟號和諡號,盡早公諸天下,並不直接涉及軒親王;公布大行皇帝廟、諡這件事情,自然是要通報給軒親王,並由他來主持的,不過,通報的方式,是由軍機大臣“面稟”,不是明頒懿旨,甚至連“口諭”都沒有。

 唉,一念之差呀。

 現在該怎麽辦呢?

 西征大軍的檄文、致俄羅斯國的照會,都屬於外交上的折衝樽俎,並非軍事上的排兵布陣,再緊要,也不爭這半天、一天的;公布大行皇帝的廟號和諡號,更是如此,沒理由說,“大行皇帝”晚個半天、一天做“穆宗毅皇帝”,就火燒了誰的眉毛了。

 因此,實在沒有足夠的理由,跟著軒親王的屁股,追到西山去。

 郭嵩燾皺眉說道:“戒台寺……是個什麽名堂?”

 “這個地方,”文祥說道,“我倒是去過一趟,其實該叫‘戒壇寺”才對——山門上面的匾額,就是‘戒壇寺’三字,民間以訛傳訛,呼之為‘戒台寺’。“

 頓了一頓,“寺中的戒壇,號稱‘天下第一戒壇’。——寺名即由此而來。”

 “‘天下第一戒壇’?”郭嵩燾說道,“口氣不小啊。”

 文祥笑了一笑,“倒也不為虛飾。這座戒壇,高達丈許,以漢白玉砌就,雕飾繁複,極盡華美。壇身雕有一百一十三尊戒神,個個一尺多高,姿態各異,確實足以炫人眼目。”

 頓了一頓,“這座戒壇,與杭州昭慶寺、泉州開元寺戒壇,並稱三大戒壇,三者之中,又以戒台寺居首,因此,有了這麽個‘天下第一戒壇’的名號。”

 又頓一頓,“哦,我還記得,戒壇前面,擺著十把雕花木椅,我問主持,這是做什麽的?答曰,此乃比丘受具足戒之時,‘三師七證’的座位。”

 最後這段話,純屬客觀描述,並沒有什麽深意,然而曹、許、郭三人,聽在耳中,莫名其妙的,神色微變。

 文祥發覺了同事們的異常,他也隨即想到了一件事情,不由心中“咯噔”了一下。

 曹毓瑛沉吟說道:“我觀軒邸,於儒、釋、道三教——呃,不,是於釋、道二教,皆……不甚以為然,怎麽會對‘戒台寺’這種去處感興趣呢?”

 事實上, 軒親王確實“於儒、釋、道三教,皆不甚以為然”,這一層,不僅曹毓瑛,文、許、郭三人亦心知肚明,不過,想那軒邸,從來不曾“進學”,玩兒的滴溜溜轉的,都是西洋的那一套,不大看得上儒教,亦無足深怪。

 可是,身為國家親王、樞府領袖,是不可以公開對儒教“不以為然”的,因此,曹毓瑛及時改口,將儒教排除在軒親王的“不以為然”之外了。

 至於軒親王對儒教“不以為然”的真正的原因,四位大軍機,那是打破了頭也想不到的。

 許庚身微微壓低了聲音:“恭邸呆在碧雲寺的時候,比鳳翔胡同和鑒園還要多;現下,軒邸又往戒台寺跑,這哥倆兒……”

 文、曹、郭三人,相顧失色。

 *

 (不曉得四千兩百字算不算“大章”?不過,還是厚著臉皮,請書友們賜票票一張!獅子稽首叩謝!)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