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清》第36章 異峰突起
雖然每隻艦船都有三個備選名字,但兩宮皇太后並不會真的自己去“選”——排在第一位的那個,其實就是上折子的人最為屬意的一個,這算“潛規則”。 而給軍艦改名,既非兩宮皇太后所長,軍旅細故,兩宮也不會隨意介入,自然關卓凡說什麽就是什麽。

 於是,“翁貝托國王號”改名“冠軍號”;“杜裡奧號”改名“射聲號”。

 還在日本的時候,關卓凡就開始考慮該給兩艘巨艦改什麽名字,想著想著,心血來潮,找了丁汝昌過來,要他也想幾個名字。丁提督謙道:這個事情,標下哪裡懂啊,自然全憑爵帥的意思。

 關卓凡說道:不必客氣,咱們集思廣益,相互切磋嘛。

 丁汝昌領命,興衝衝地去了。

 過了兩天,丁提督捧了一張紙,珍而重之地呈到關貝子的面前。

 關卓凡接過一看,只見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

 翁貝托國王號,擬改定遠、鎮遠、致遠。

 杜裡奧號,擬改揚威、振武、超勇。

 關卓凡立時啞然。

 這上面,除了一個“振武”,其他的五個名字,怎麽都這麽熟悉呢?

 丁汝昌見關卓凡臉上神色陰晴不定,賠笑說道:“標下起的名字,都粗疏得很,自然入不得爵帥的法眼……”

 關卓凡抬起頭來,微笑說道:“不,禹廷,名字都是好名字,不過。不能現在就用。”

 丁汝昌微愕。不曉得爵帥之微言有何大義——現在不能用。什麽時候能用呢?

 什麽時候能用?

 關卓凡在心裡說:等我把所有的場子都找回來之後,就可以用了。

 *

 *

 在眼下,“太后閱兵”,不但成為朝野矚目的第一要務,也成為市井交議的第一熱點。正當人們懷著各種不同的心情,緊盯著這件“百年不遇”的“盛事”,六科給事中王永泰的一個參折,橫插進來。使政局異峰突起。

 王永泰的這個折子,和“太后閱兵”倒是毫無關系。

 王永泰參的是鴻臚寺少卿毛英章,指他“包攬安徽軍費報銷”。王永泰言之鑿鑿,說安徽派了糧道李宗綬、鳳陽府知府宋尊邦二人,攜帶巨款,來京“匯兌銀兩,賄托關說”,戶部和安徽的中間人,就是毛英章。

 朝野上下,立即轟動。

 安徽軍費報銷案。剛好是在閻敬銘進京之前核準奏銷。如果王永泰所參屬實,那麽可就熱鬧了!

 王永泰折子裡提到的。只有毛英章、李宗綬、宋尊邦三人,可誰都知道,一省軍費報銷,糧道也好,知府也罷,不過是個跑腿的,真正“話事”的,是上面的巡撫,則其事若坐實了,安徽巡撫英翰難逃重遣。

 戶部這邊,雖說具體經辦的是司官、書辦,但誰又敢保證,這個大一筆開銷的核準,沒有堂官的參與?如是,戶部的前任尚書、現任侍郎,恐怕都脫不了乾系。

 一翻履歷,毛英章和戶部侍郎黃紹祖原是同年。好啊!大夥兒互相以目,心照不宣:不消說了!

 腦洞再開大一點,戶部的上面,“管部”的軍機大臣是寶鋆。嘿嘿,戶部這條濁水溪,不曉得寶佩蘅常在河邊走,是不是真的沒有濕過鞋呢?

 這個案子,不曉得卷了多少大員進來呢?

 戶部借軍費報銷以自肥,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有了這個先入為主的印象,絕大多數人都相信王永泰所參屬實。只是多少年來,對戶部的這樁積弊,從上到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作不知道。現在,終於有人來掀這個蓋子了!

 那麽,“上頭”肯不肯“一五一十”地來辦這個案子?

 想一想,閻敬銘一進戶部,便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地整頓,參的參,革的革,幾乎把戶部掃了一遍。再想一想,閻丹初後面站著誰?那是關貝勒啊!於是,大多數人都相信了:閻老西兒殺得興起,現在要開扒戶部的老底兒了!這一次,朝廷怕是真要“改弦更張”,動真格的了!

 案子算是“潑天大案”,接踵而至的,會不會是一波絕大的政潮?有的人非常興奮,但更多的人,卻是感覺到或輕或重的不安。

 也有人感到奇怪:這就要“太后閱兵”了,就算要切實整頓吏治,關貝勒和閻丹初兩位,怎麽會選在這個點上“發動”?

 事實上,“感到奇怪”的人裡邊,也包括“關貝勒和閻丹初兩位”。

 關卓凡是支持閻敬銘清理戶部積弊的,也確實要拿軍費報銷作伐子,但兩個人早就達成默契:查辦弊案,現階段,只在暗中調查,收集證據,真正發動要等到“美國訪華代表團”回國之後。不然,大案興起,必然使“太后閱兵”、“美國代表團訪華”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失焦。

 而且,查辦軍費報銷的弊案,也不應從安徽這種地方入手。

 安徽是淮軍起家之地,又是兩江總督轄區,湘淮勢力盤根錯節。雖然這一次安徽的軍費報銷,報的是綠營這一塊,和湘軍、淮軍的關系並不太大,但湘、淮系在安徽經營既久,和綠營之間,彼此一定程度的牽連總是有的。拿安徽開刀,不可避免地,要掃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臉面。損人不利己,關卓凡並無意為之。

 而且,現在的安徽,也算是關卓凡自己的地盤。伊克桑“領安徽提督事”,軒軍負責整個安徽綠營的整編。之前,安徽巡撫英翰對軒軍在安徽的“大操大辦”,一直都是很配合的。事實上,安徽之所以要報銷軍費,正是出於整編的需要——帳數清晰,軒軍才好接手。

 對安徽綠營的整編,現正進入關鍵階段,這個時候,和英翰翻臉,橫生枝節,殊為不智。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在這麽多巡撫裡邊,英翰是碩果僅存的一個旗人。跟兩廣總督瑞麟一樣,英翰也有“強烈的象征意義”。朝廷和作為首輔的關卓凡,都有維持英翰的義務和必要。何況,英翰正兒八經地打過發撚,操守也不太差,整體而言,比瑞麟強得多了。

 關卓凡支持閻敬銘查辦軍費報銷弊案,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追究以前的責任,而是為了阻嚇以後的不逞。辦誰不辦誰,必定是“有選擇的”和“象征性的”。現階段,絕不會“撈到碗裡就是菜”,絕不會做不加分別的大面積的打擊。不然,大夥兒扭在一起,其他的啥活兒也別想幹了。

 這些,閻敬銘是完全了解的。

 原時空,閻敬銘被稱為“救時宰相”。是“宰相”,就得“燮理陰陽”。 所以,閻敬銘雖然清剛,但絕非沒有政治頭腦、一味蠻乾的粗漢,在“原則問題”上,他是不會給關卓凡添亂的。

 閻敬銘對關卓凡表示,王永泰的這個舉動,和他完全沒有關系。非但如此,王永泰在折子裡說的事情,不少還是他的調查尚未涉及的。比如安徽的軍費報銷,閻敬銘隻曉得李宗綬、宋尊邦進京後,有大額“匯兌銀兩”情事,並摸到了為他們承匯的錢莊;但毛英章是他們和戶部的中間人——這是整個案子中最重要的一點,閻敬銘就不曉得。

 這就奇了,一個“風聞言事”的六科給事中,對於戶部的弊案的底細,居然比戶部尚書還要了解?

 基本可以確定:王永泰並非真的“風聞言事”,而是有人傳遞了很確實的消息給他,甚至於直接授意他上這個折子。

 誰會在背後做這樣的事情呢?

 查王永泰的履歷,河南固始人,年紀不小,科名甚晚,在都察院裡,一直默默無聞。其他的,實在看不出什麽問題。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