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清》第5章 鋒芒之銳
在恭王心目中,關卓凡變得愈來愈不可捉摸——不是說關某人喜怒無常,而是不曉得他還有多大的潛力沒有發作,不曉得他下一步棋會擺在哪裡。

 這種感覺愈強烈,恭王和關卓凡正面對壘的意欲就愈弱。

 從關卓凡棄二品總兵之位、赴上海七品知縣之任開始,恭王對他,就開始有這種感覺了。只是那個時候,恭王高高在上,這種感覺可以轉化為居高臨下的讚賞,以及對自己“識人之明”的得意。

 隨著兩人地位的迅速接近,這種感覺很快就變成了威脅和壓迫。恭王起釁於關卓凡,幾乎出於本能——他並不是要打倒關卓凡,只是不希望關卓凡再靠近自己了。

 既不能將關卓凡打下去,在他面前,恭王便本能地想往後退——隻為保持“安全距離”。

 恭王的抗壓力非常有限,事實上,上次被黜出軍機、革去一切差使,恭王就起了隱退的心思,最後是在文祥和寶鋆的鼓勵下才挺了過來。

 但相似的“體驗”,他是真的不想再來一次了。

 因此,對關卓凡,恭王既無心“對撼”,便只能合作,甚至你進一步,我退一步。

 但寶鋆的心思和恭王不一樣。

 恭王是宣宗親子,是地位最高的宗室,縱使“失權”,也不會“失勢”,更不會損他天生的富貴。就是說,恭王有足夠寬闊的退路——這也是他鬥志不堅的重要原因之一。

 寶鋆的情況不同。他出身不高,能夠位居一品,固然是因為本人精明強乾,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恭王與其意氣相投,相互引為知己。恭王竭力為寶鋆奧援,而寶鋆亦為恭王強輔。兩個人同進同退,才有今日共直中樞的局面。

 如果關卓凡繼續上升,那麽很快恭王就會立不住腳——政壇的最頂端沒有那麽寬敞的位置。恭王如果退出機樞,他寶佩蘅還呆得住嗎?

 除非他也像文博川、曹琢如那樣。投靠關卓凡——反正。寶鋆就是這麽理解文祥和曹毓瑛的舉動的。

 可是並不是你主動靠過去人家就會收的。特別是處在這樣高的地位的人物。寶鋆敏銳地感覺到自己和關卓凡氣味不投,不可能真正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

 而且。雖然人還在日本,但是寶鋆認為,關卓凡已經開始對付自己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原因在新任戶部尚書閻敬銘。

 閻敬銘進京。是一貫的做派:一主一仆,弊車布服,行李蕭然。不認識他的,沒有一個人想得到,這個瘦小醜陋的老頭,居然是當朝極品大員。

 進宮陛見的次日,閻敬銘便到部視事。

 戶部立時天翻地覆。

 戶部兩百年積弊。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北檔房為天下財賦總匯,但閻敬銘坐堂,問起存銀、出納、盈虧,滿員司官。總辦、領辦、會辦,皆一問三不知。進而略加考察,這幾個二貨,居然連基本的看帳、算帳也不會。閻敬銘雖然曾在戶部乾過,深知積弊所在,可也沒想到,隻過了二十多年,戶部中樞之地,已經荒唐到這個程度。閻丹初先是瞠目結舌,繼而勃然大怒,把北檔房幾個滿員司官,全部參革。

 閻敬銘上奏:“滿員多不諳籌算,事權半委胥吏,故吏權目張,弄虛作假,治絲愈棼。欲為根本厘清之計,凡南北檔房及三庫等處,非參用漢員不可。”

 軍機會議之後,兩宮準其所奏。

 閻敬銘於是大動乾戈。他不是“參用漢員”,而是“全用漢員”。戶部各個機要部門的中下層官吏,幾乎全部換成了漢人。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清朝的財政中樞,一步步地落入了漢人的掌控之中。

 閻敬銘奏折中提到的“三庫”,指的是戶部名下的銀庫、綢緞庫、顏料庫。

 先說綢緞庫和顏料庫。

 不要被它們的名字騙了,這兩個大庫中,除了綢緞和顏料,還有許多其他物品,包羅萬象,無奇不有,其實是天下貢品總匯。這兩個庫的問題,首先還不在帳目的混亂——這是根本查不清爽的;而是兩百年下來,許多貢品經年累月,腐朽霉爛,完全不堪使用,都成了“死物”,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剩下的能用的東西也統統昏昏大睡,寶貴的資金就這樣長時間地沉澱著。

 閻敬銘的對策有二:

 一是將已經朽爛的物品統統搬出大庫銷毀;庫中所余盤點清楚,除朝廷留用部分外,其余按市價銷售,所得入國庫。

 這個計劃,吃力不討好,亦難免中飽之譏,朝野上下,頗有爭議,朝廷暫時沒有批準。

 但第二個對策就是“德政”了。

 閻敬銘上奏,大幅減少各省進貢的次數和貢品的數量——朝廷根本用不了這麽許多,不曉得有多少人力物力,浪費在地方、京城以及進京的路途上!

 這個奏折,朝廷迅速批準了,並要求戶部,重新核定各省進貢的種類、數量的具體數據。

 對於這項政策,各省固然同聲頌聖,閻敬銘本人也贏得了很好的名聲。

 有人高興,就有人不高興。

 被參革的司官、胥吏,無法再借貢品入庫之機挑剔中飽的人,以及他們背後的人,都不高興。

 還沒完,“三庫”之中,最重要的是銀庫。

 閻敬銘發現,管理銀庫的,司官貪汙;庫兵偷盜;居中職掌出納的書辦,“重進輕出”,即大稱進,小稱出,砝碼不一,這樣,同樣的“一兩銀子”,出庫時,就比進庫時少了些許分量——這個差額去了哪裡,不問可知。

 竟是“洪洞縣中無好人”!

 閻敬銘手起刀落,銀庫的司官吏役,自管庫郎中以下,參的參,革的革,抓的抓,幾乎換了遍血。

 閻敬銘鋒芒之銳,數十年來前所未見!

 台面上,閻丹初興利除弊,沒人敢說什麽;台底下,既得利益被損害的人群,怨聲載道。

 因為閻敬銘的薦主是關卓凡,也因為閻敬銘革除的司官、書辦、差役裡邊,亦有不少漢人,所以,倒沒人在“滿漢之別”上面做文章。但是——唉,哪有這樣做官的?!這不是給關貝子添亂嗎?!

 許多人跑到寶鋆那裡訴苦。

 比如被參掉的那個銀庫郎中景和,和寶鋆兩個,都是鑲白旗下的,也姓索綽絡,算是遠房親戚。這個景和,對寶鋆特別巴結,三天兩頭,上寶府走動。當初,他也是借了寶鋆之力,才謀得了這個肥缺。

 景和哭兮兮地對寶鋆說:“二叔你說我冤不冤?庫銀‘重進輕出’,又不是在我手上生發出來的規矩,怎麽單拿我來作伐子?再者說了,庫銀偷盜難免,多少年下來,不靠重進輕出彌補,難道要我自個兒掏銀子出來賠補不成?二叔,你得給我做主!”

 寶鋆是“管部”的大軍機,名義上確實是閻敬銘的上司。可是,寶鋆苦笑:閻丹初的脾氣,他一發動起來,我哪裡還插得進手去?

 景和繼續“哭訴”:“閻敬銘一到, 咱們那位滿尚書,立刻就變成了鋸嘴葫蘆,啥話也不說了,由得閻老西兒瞎折騰!”

 閻敬銘其實是陝西人,不是山西人,但景和還是叫他“老西兒”。

 寶鋆的臉沉下來了:“閻丹初是你的堂官,你嘴上得有個把門的!”

 景和話裡真的帶出了哭音,說道:“堂什麽官啊,我都被革職了!明兒一大家子還不曉得在哪兒喝西北風呢!”

 寶鋆長長歎了口氣。

 景和來了勁,說道:“大夥兒都說,以前二叔‘管部’的時候,戶部上上下下,何等和睦?閻某人一來,砸門撬鎖,翻箱倒櫃,好好一個局面,弄得亂七八糟,成個什麽樣子?長將以往,怎麽得了?哼,再由得他亂來,二叔,這個戶部,你還管得來嗎?——大夥兒都說,這個閻丹初,張牙舞爪,就是衝著你來的!”

 寶鋆冷冷地看著景和,一言不發。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