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清》第103章 你可要當心!
終於,因為有了共同的敵人,昔日之敵,變成今日之友,惇王開始和恭王合作對付關卓凡了。 *,,

 當然,某種意義上,這也是被迫的:再不示好於老六,自己什麽時候才能結束閑廢的狀態?什麽時候才能“出山”?

 老六最大的對頭是關卓凡,除了幫著他對付關卓凡,自己也沒有別的什麽能拿得出手“示好於老六”了。

 惇、恭的第一次合作,是告祭太廟那一次。惇王接受恭系的暗示,稱病請辭告祭太廟後殿的差使。“奉旨辦理告祭太廟事務”的恭王便舉薦關卓凡接任,乃有之後禦史吳鳳閣彈劾關卓凡“失儀”的風波。

 可惜,聖母皇太后目光如炬,“恭系”此役,不但沒賺到任何便宜,還賠了夫人又折兵。大夥兒都鬧得灰頭土臉,惇王也就沒有從和“恭系”的合作中撈到任何好處。

 惇、恭的第二次合作,是蔡壽祺攻訐恭王、恭王君前失儀、兩宮廢黜恭王、掀起天大政潮的那一次。惇王接受文祥和寶鋆的請求,上折為恭王求情。

 曹毓瑛代筆的折子寫的不錯,可慈禧說:“我也不曉得五爺是怎麽回事,今個兒他上折子給六爺說好話,可辛酉年在熱河,不就是他說的六爺要謀反嗎?到底他哪一句話才是真的呀?”

 輕輕幾句話,就把惇王這個折子貶得一錢不值了。

 折子沒有發揮什麽效力,加上恭王當時泥菩薩過河,所以這第二次的合作。惇王還是沒從“恭系”那兒得到什麽直接的好處。

 不過。經此二役。至少在表面上,惇、恭二王,“前嫌盡釋”,這就有了第三次“深度合作”的“政治基礎”。

 同上兩次不一樣的是,這一次的合作,是由惇王方面主動提起的。

 剛開始的時候,“恭系”這邊,對惇王的提議。並不積極。寶鋆問起恭王的時候,恭王總是說,“放放再說”。

 寶鋆卻是有點著急的。但他明白恭王的心氣已不比從前,也不敢逼得過緊。惇王那頭,只能先敷衍著。

 這一放二放,就放到了“太后閱兵”。

 寶鋆對恭王說:“六爺,那兩位現在都不在北京,咱們如果有什麽動作,這是最好的時機——過了這個村兒,可就沒有這個店了!”

 恭王的口氣終於松動了。但是——

 “你不知道我這個五哥?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想想他以前辦的那些事兒。你跟他搭夥計,你放得下心?”

 寶鋆“哼”了一聲,說道:“六爺,我看你就是‘想吃魚,又怕腥’!你放心,我心裡有數:咱們這邊,隻栽花,不種刺;但凡會‘濕手’的活兒,一律不碰——都叫燒酒胡同那邊做去!成則收利,敗則保身,有什麽好擔心的?”

 燒酒胡同——惇王府在朝陽門內大街燒酒胡同。

 寶鋆的意思,是恭王這邊,不論對誰——惇王也好,關卓凡也好,都隻唱紅臉。

 比如,若惇王要乾求什麽位子,只要那個位子已經空出來了,就“樂觀其成”,方便的的話,還可以推他一把。

 又比如,若母后皇太后要求“徹查揭帖案”,就勸上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陰私密事,只能盡力遮蓋的,怎好四處張揚,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大夥兒一齊裝傻,難道不是正辦?難道不是與人為善?“西邊的”和關卓凡,對此也不能說什麽吧?

 深更半夜偷偷刷帖子,甚至把誰弄“出缺”了——這些會“濕手”的活兒,就全由“燒酒胡同”那邊折騰;恭王這邊,裝傻就好。

 恭王終於默許了:“算了,這個事兒,我不管了——不過,佩蘅,你可要當心!”

 天津這邊,關卓凡和慈禧兩個,自然還不知道,有人正在密謀算計他們,全副精神,都在次日的“演炮”上面。

 “演炮”——火炮實彈射擊。

 辰正二刻,聖母皇太后鑾駕來到靶場,禦姐下車,登上看台。

 軒軍小站軍營的靶場,設在一個山坳之中。這個“山”,不過一個小小丘陵,山前地勢開闊平緩,以山為托,正好拿過來做靶場之用。

 看台在東,山坡在西,射擊方向,由東向西。

 今天的天氣比昨天好的太多,天空幾乎一碧如洗。清晨的太陽從東南方向升起,射界無比清晰。

 三十六門十二磅拿破侖炮,自北而南,一字排開,威風凜凜,殺氣騰騰。

 晨光之中,錚亮的青銅炮身,閃著耀眼的光芒。

 每門大炮旁,各有八名炮手兀立。

 “演炮”的火炮,全部選用拿破侖炮,沒有“維特沃斯”炮。這是因為,發射的時候,拿破侖炮的“聲光效果”更好一些——考慮到今天的“演炮”的對象的特殊性,介麽安排,似乎更加適合些吧。

 山腰上,壘起了三十六個方方正正的土墩,白粉畫邊,標志請楚。另外,每一個土墩上面,都插了一面三角紅旗。

 土墩距大炮大約一裡半的光景。

 距大炮半裡左右的山前平地上,設有一個“木人陣”——這是一種特殊的標靶,雕成半身人形,插在木棍之上。每門大炮前方,各有三排“木人”,每排十個,一門大炮便有三十個“木人”標靶。整個靶場,總共設置了一千零八十具這樣的“木人”,一眼望去,蔚為大觀。

 這種標靶,從未在靶場上出現過,不曉得是拿來做什麽用處的呢?

 再往看台上瞧,只見一左一右,豎起兩根木杆,拉起了一副極薄的明黃紗幔,聖母皇太后和關爵帥,就在紗幔之後觀看“演炮”。

 咦, 這個東東,閱兵的時候,閱兵台上,可沒有見過啊。難道,是拿來方便太后和貝勒爺……

 咳咳,想多了,這麽薄,啥也遮不住啊。

 如此設置,只是因為觀看“演炮”,要借用望遠鏡。禦姐戴著面紗,操作長長的鏡筒,太不方便了,於是便改為“垂簾看打炮”——這樣,就不必戴面紗了。

 禦姐看“打炮”,倒不必像閱兵的時候那樣站著了。明黃紗幔之後,看台正中位置,擺了一張大大的禦案,禦姐從容端坐,關爵帥則站在旁邊侍候。

 關卓凡如果也要坐的話,位子距禦案就得遠些,不能像閱兵“並立”那樣,跟聖母皇太后“並坐”,不然就僭越過甚了,禦姐自己也會覺得不對勁。但是,“演炮”的過程中,關卓凡又要負責給禦姐講解照應,不能遠離,所以索性站著算了。

 反正靶場上除了炮手和衛兵,只有少數隨侍高級將領,不需要處心積慮地給廣大官兵製造什麽錯覺。

 *
出門在外,就上移動版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