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清》第75章 步步為營
關卓凡的眼中,中國複興和崛起的道路上,擋路的,有四塊石頭:日本、法國、俄國、英國。
 第一塊石頭——日本,已經搬開了;接下來,關卓凡設定“處理”的先後順序是:法國,俄國,英國。

 之所以把法國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再過五年,即1870年前後,關卓凡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第一輪改革開放和近代化建設成功實施,中國將初步擁有在本土及陸路周邊挑戰列強的能力。而那個時候,按照歷史的走向,普法戰爭爆發,“趁你病,要你命”,正正是對付法國的天賜良機。

 接下來是俄國。

 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也即1875年前後,關卓凡規劃的中國鐵路“一期工程”,即“兩縱兩橫”的鐵路網,應該已初具規模。其中的“兩橫”,都應該有所延展——“京奉線”北延至阿勒錦,即後世之哈爾濱;“石太線”則西延至蘭州。

 如此,若用兵東北、西北兩個方向,就有了足夠的底氣。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得在1891年,即十五、六年之後才會動工——再怎麽“蝴蝶效應”,1875年的時候,這條鐵路也必然還在圖紙上呆著。而沒有西伯利亞大鐵路,俄國就無法大規模用兵遙遠的東方,對彼時已經長出肌肉的中國,就只能虛張聲勢。

 到時候,《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丟掉的場子,我就可以把它找回來了。

 再過五年,第三個“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即1880年前後,就該輪到英國了。

 把英國放在最後,當然是因為英國最為強大、最不好對付,但還有三個原因,也很重要。

 第一。必須等到中國新生的海軍完完全全出了師,才可以和老師翻臉。海軍不同陸軍,不是三兩年就可以草草成軍的,要“完完全全出了師”,十五年,不長不短。算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時間段。

 第二,法國、俄國和英國,是老冤家了,先打擊法國、俄國,會為英國所樂見。甚至會得到英國的明裡暗裡的支持。

 第三,就是要等提前引爆布爾戰爭了。

 提前引爆布爾戰爭,等於提前引發英國的戰略收縮。

 如前所述,布爾戰爭,一來牽扯英國的大量精力,使其無暇東顧,中國彼時若有什麽要求和動作,甚至“趁火打劫”。英國人也只能隱忍;二來,布爾戰爭後,英國開始戰略收縮。對遙遠的東方,更加力不從心,在中國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得的不正當利益,固然不容約翰牛不吐出來;亞洲的勢力的重新劃分,英國亦不能不尊重中國的意願。

 原時空有個“英日同盟”;本時空,弄一個“英中同盟”來玩玩。作為中國完全複興和崛起之前的過渡,關卓凡以為。亦無不可。

 來看看“提前引爆布爾戰爭”的時間點。

 原時空,1884年。約翰內斯堡發現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蘭德金礦;1899年,第二次布爾戰爭爆發。從發現黃金到大打出手,剛剛好也是十五年。

 就是說,如果按照原時空的歷史進程,本時空1880年前後,英國人和布爾人開打。

 時間剛剛好啊。

 英國人和布爾人,為了黃澄澄的金子,終究是要如歷史上那般翻臉的,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這是人性和歷史的宿命。而且,不會再有第一次布爾戰爭,必定是直奔第二次布爾戰爭而去的。

 問題是起點既然不同,終點就未必一樣,沒有人可以保證,英、布雙方必定如期在1880年開片。

 不過,兩個國家間的矛盾,累積、激化、爆發,自有其固定的軌跡,在這個問題上,原時空、本時空,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關卓凡相信,1880年這個時間點,雖不中,亦不遠。

 提前些沒有關系,不大幅度後延就好。

 何況,我可以在其中上下其手,做適當的“調控”呢。

 變量還是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個變量是德蘭士瓦東邊的情形。

 原時空發現黃金的時候,德蘭士瓦東邊最強大的外患——祖魯王國,已經被英國人滅掉了;本時空,眼下這個點兒上,不論佩迪王國,還是祖魯王國,都在德蘭士瓦東邊好端端地呆著,虎視眈眈地盯著布爾人。

 德蘭士瓦共和國暴富之後,一定要向東邊擴張的——布爾人念茲在茲的出海口在東邊。如此,德蘭士瓦必定要和黑人王國大起衝突,而英國人,必定要明裡暗裡地支持黑人王國,對抗德蘭士瓦——關鍵是要掐死布爾人獲得出海口的念想。

 黑人王國並非易與之輩。原時空,窮絲時代的德蘭士瓦,曾在佩迪王國手底吃過大虧;而英國人滅祖魯王國,也花了好大的氣力。兩個黑人王國雖然終究不是暴發後的布爾人的對手,可這仗到底能打成什麽樣子,對英、布之間的關系,又會產生什麽樣的影響,殊屬難言。

 當然,這種影響,大約總是關卓凡喜聞樂見的那種。為了這個,布爾人提前和英國人開片,也說不定。

 第二個變量是布爾人的外援。

 原時空,第二次布爾戰爭,布爾人得到了“文明世界”的普遍同情——對陣雙方都是白種人,布爾人以弱對強,自然容易獲得同情。何況,大家夥兒本來就瞧高高在上的英老大不順眼呢。

 頗有一撥同文同種的志願者,從世界各地跑到南非,加入布爾人民“抵抗侵略的正義事業”中去。不過,這班人熱鬧歸熱鬧,畢竟只是杯水車薪,布爾人真正的外援,是德國——準確點來說,是德皇威廉二世。

 按理來說,從國家層面給予布爾人支持的,應該是他們的祖國荷蘭。可惜,“海上馬車夫”早已無複當年之勇,更不敢和英國人真正翻臉,隻好由民間給南非同胞籌點款,捐贈點醫療設備什麽的;政府只能給予布爾人以“道義上的支持”。

 真正給布爾人送槍送炮的,是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是真正有心和英國人掰手腕子的,瞅出能夠在南非給英國佬添堵,於是和布爾人眉來眼去,勾勾搭搭,十分起勁。

 英國人非常頭疼。最後,雖然英國首相張伯倫終於通過政治交易,引誘威廉二世放棄了對布爾人的支持,但布爾人的實力,已經因德國之前的援助而頗有增長。

 不過,關卓凡認為,即便威廉二世不改弦更張,英、布開打之後,德國也很難持續對布爾人提供支持。原因是布爾人那個最致命的弱點——沒有出海口。英國強大的海軍可以輕松地封鎖南非東海岸,外來的武器和戰略物資,很難順利運抵布爾人手中。

 所以,要對布爾人提供支持——主要是武器彈藥,必須戰前就做,而且,愈早愈好。

 對布爾人提供支持是完全必要的。布爾人實力愈強,英國人的麻煩就愈大;戰後,英國人對中國的“態度”,就愈好。

 那麽,本時空,這個活兒,還能由德國人來乾嗎?

 很難了。

 1880年前後,德國皇帝是威廉一世,當政的首相是俾斯麥,威廉一世跟他那位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孫子相比,性格理性、溫和得多;而以俾斯麥的智慧, 更加不會認為1880年的德國,就有能力挑戰英國的全球霸權。

 所以,布爾戰爭如果提前爆發,德國人應該不會像原時空那樣,插足英國人和布爾人的糾葛的。

 英國人的老冤家,是法國人和俄國人——這兩位如何呢?

 1880年前後,俄國剛剛在第十次俄土戰爭中慘勝,一是精疲力竭,一是要消化勝利成果,肯定無暇他顧。如果布爾戰爭的時間點再提前一點,俄國正和奧斯曼土耳其開片,更加沒有參和南非的事情的可能。

 其實,就算這個時段俄國人無事可做,北極熊的熊掌,也伸不到遙遠的南半球來。

 所以,俄國人就別指望了。

 就剩下法國人啦。

 *

 如果覺得好看,請把本站網址推薦給您的朋友吧!
出門在外,就上移動版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