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清》第1章 開會,開打
升龍,原河寧總督衙門,法蘭西帝國“遠東第一軍”司令部,軍事擴大會議進行中。

 “遠東第一軍”團長以上軍事主官都到了,除了軍長阿爾諾、第一師師長莫雷爾以外,還包括:

 第三十五團團長尼格裡,第四十七團團長伯多列威蘭,第五十一團團長厄德,第五十九團團長艾爾明加,混合步兵團團長熱雷米,混合騎兵團團長居伊,合成炮兵團團長戈爾敦,以及“遠東第一軍”的參謀長康斯坦丁。

 除此之外,還邀請了海軍的兩位頭腦“北京—東京艦隊”司令薩岡以及兼領該艦隊第二分艦隊的西貢海軍司令穆勒。

 這裡,有三點要說明一下。

 第一,關於“遠東第一軍”的組成和番號。

 彼時的法國軍隊,除近衛軍外,臨戰方設軍、師一級編制,“遠東第一軍”成軍後,將包括第三十五、第四十七、第五十一、第五十九等四個基乾步兵團合編為“第一師”同“遠東第一軍”一樣,這個“第一師”,也是一個臨時性的編制,仗打完了,相關番號,就會撤銷。

 所以,同“遠東第一軍”一樣,這個“遠東第一軍第一師”也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不存在“遠東第二軍”一樣,也不存在“遠東第一軍第二師”。

 而“第三十五團”、“第四十七團”、“第五十一團”、“第五十九團”,則為相關基乾步兵團的固有番號。

 其余混合步兵團、混合騎兵團、合成炮兵團,獨立於“第一師”,接受軍長阿爾諾的直接指揮。

 仿佛於“遠東第一軍第一師”,這三個團,不同於四個基乾步兵團的固有建制,雖然也叫做“團”,卻都是臨時編成的,番號也是臨時性的,仗打完了,像“第一軍第一師”一樣,都要撤銷,旗下各營,各自歸建。

 第二,關於法軍的參謀制度。

 貴為軍參謀長,康斯坦丁的級別,卻比幾個團長還要低半級副團級,所謂“團長以上軍事主官都到了”,有點兒不夠準確。

 近現代的參謀制度,濫觴於拿破侖一世,皇帝陛下革命性的改造了軍隊的指揮系統,率先組織起專業的參謀軍官團隊,編組成司令部,輔助其戰場指揮,自此,在指揮和組織的層面,“司令部”逐漸成為決定一場戰爭勝負之最關鍵。

 實話實說,相較於同時代的對手,法軍的武器裝備、兵員素質、以及具體的技戰術,並沒有什麽更突出之處,但是,拿破侖依靠司令部制度,實現了對軍隊的更高效、更完整的指揮、控制,其指揮的部隊,總是能夠比敵人更快速的機動,並以機動調動對手,達致在預期的時間、地點、態勢下,集中己方大部兵力、對陣敵方一部兵力的目的,形成絕對兵力優勢,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

 拿破侖的軍隊,主要由大量缺乏軍事素質的應征市民、農民以及語言、習俗迥異的盟國士兵組成;另外,彼時正處於工業時代前夜,沒有電報、鐵路可用,能夠做到這一點,皇帝陛下端的是天才之中的天才呀。

 事實上,法國大革命之前,歐洲的戰爭,基本上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機動作戰不然,也不能被蒙古人虐的那麽慘;自拿破侖一世始,由於其對軍事指揮和組織的革命性改造,大規模機的動作戰,才在真正意義上至少是以現代化的新面目出現在歐洲戰場上。

 不過,拿破侖的參謀制度,到底還比較原始、粗疏,且主要著力於情報、通訊和後勤,至於策劃、指揮,那是皇帝陛下一個人的事兒。

 這種過分仰賴司令官本人的天才的參謀制度,若司令官不是皇帝陛下本人的話,立馬就玩兒不轉了。

 拿破侖的總參謀長貝爾蒂埃便是一個絕好的例子。

 貝爾蒂埃是拿破侖建立司令部制度的最重要的助手,具有驚人的記憶力,部隊的一切細節,例如人數、各級指揮官、宿營地、輜重以及相關調動等,皆了如指掌;非常善於使用地圖,能夠準確迅速的判斷地形特點;擅長以最簡明的語言描述最複雜的軍事行動;親自監督執行相關命令,確保其得到執行,並不走形、不變樣;另外,體魄強健、精力充沛,可連續工作八晝夜……

 拿破侖如是評價貝爾蒂埃,“工作非常積極,每次我實地勘察和外出巡視都陪侍左右,而又從不耽誤自己的公務”,“很會識圖,通曉一切偵察手段”,“對於複雜的部隊調動,發布命令、有條不紊、指揮自如”,總之,“具有一個優秀參謀長的一切素質”。

 作為參謀長,貝爾蒂埃如此得力,又同皇帝陛下的關系如此緊密,以致獲得了一個“拿破侖的老婆”的雅號。

 拿破侖稱帝,一口氣封了十八員大將為元帥,這十八元帥之中,貝爾蒂埃名列榜首。

 兩年後,貝爾蒂埃又被封為“德紐查特爾親王”。

 然而,這位“具有一個優秀參謀長的一切素質”的元帥加親王,一旦皇帝陛下不在身邊了,要獨當一面了,立即懵圈兒。

 一八零九年,奧地利入侵法國盟友巴伐利亞之時,貝爾蒂埃正代理大軍團司令,皇帝“老公”既不在,“老婆”便驚慌失措、手忙腳亂了。

 貝爾蒂埃無法判斷奧軍的主攻方向,折騰了一輪之後,把軍隊分成了三部分:一半法軍駐界根斯堡,另一半法軍駐奧格斯堡,而把巴伐利亞軍隊配置在他們之間的阿本斯堡。

 力備則分,這三個“堡”,彼此相距甚遠,呼應不及,奧軍若推進得夠快,可以輕易將這三支軍隊各個擊破。

 比較一下“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戰法,高下立現。

 幸好,奧軍統帥卡爾大公也是被逼上戰場的某種意義上,同貝爾蒂埃一樣,都是趕鴨子上架戰鬥意志不高,行動緩慢;另外,皇帝“老公”及時趕到,於是,法軍和“老婆”最終還是得救了。

 於是,戰後,貝爾蒂埃長長的封號單上,又增添了“瓦格拉姆親王”的封號。

 可是,法國入侵俄國,貝爾蒂埃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

 莫斯科大火之後,貝爾蒂埃一再請求準許他隨侍“老公”回法國,但“老公”卻命令他同軍隊一起留在俄國。

 於是,貝爾蒂埃就完全沒了章法了:

 他按照習慣,對後衛部隊發布老一套的命令,就好像後衛部隊仍然有三萬人似的;他甚至把陣地劃給早已不存在的團和師;到了後來,實在不曉得該幹什麽好了,可又不想叫人看了出來,便就一些雞毛蒜皮的、無足輕重的小事發布命令,或者,重複發布之前發布過的命令。

 似乎也不好單單嘲笑、指責貝爾蒂埃一人, 事實上,拿破侖手下的大將,多半都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沒有什麽過硬的證據,表明拿破侖如心使臂、如臂使指的參謀制度,對這些將領,產生過什麽實質性的積極作用。

 而後繼者不爭氣,法軍的參謀制度,時至一八六八年之今日,依舊停留在拿破侖時代的水準,即,所謂參謀,只不過是司令官本人的參謀,所謂參謀長,不過是司令官的“首席參謀”,也即是說,法軍的參謀,始終沒有走出“司令部”,如普魯士和軒軍那樣,建立獨立的參謀部,更加沒有形成“參謀本部”、“參謀總部”的概念。

 像普魯士那樣,以“參謀總部”指揮全軍,就更更更不必說啦。

 這是為什麽“軍參謀長”只是一個副團長的緣故其實,就是一個高級參謀嘛。

 第三,海軍的薩岡其實是很不樂意來參加陸軍的這個會,原因為何,遲一點再說。

 好啦,水的夠多了,該開會了開過會了,就開打!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