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清》第215章 唉!史閣部!孰人壞我半壁天下?
趙景賢萬料不到輔政王來了這麽一句,他張了張嘴,沒說出什麽,再張一張嘴,還是說不出什麽,最後,艱難的咽了一口唾沫,囁嚅著說道:

 “似乎……也不止一天……”

 “四月十八日順治二年四月十八日,”關卓凡說道,“豫親王兵臨揚州城下,但沒有立即攻城,延至二十四日夜,紅衣大炮運到了,方始攻城,二十五日,揚州即城破,不是一天是什麽?一天還不到呢!”

 微微一頓,“不過就是一個晚上的光景!這就是史閣部的能耐!”

 呃,輔政王史實居然如此之熟稔!

 趙景賢滯了一滯,再想了一想,道:“王爺,彼時,揚州城內,軍心已亂,降的降,走的走,兵力單薄,史忠……呃,史可法也是無可如何啊……”

 他本來是欲以“忠正”的諡號稱呼史可法,一轉念,算了,還是跟隨王爺的口徑吧!

 “兵力再單薄,”關卓凡說道,“到底還有劉肇基、何剛的兩支兵;江陰呢?有一支正經的兵嗎?人家守了天,他史可法隻守了半天,怎麽說?”

 “這……”

 “再者說了,”關卓凡說道,“兵力單薄,民力不單薄吧?江陰城守,靠的是兵還是民?江陰彈丸之地,揚州卻是一等一的大城!八十萬生民,留著做什麽用?留著給人家一刀一個,像殺雞一般,殺的乾乾淨淨嗎?”

 說到最後一句“殺的乾乾淨淨嗎”,冷峭的語氣之下,已是掩蓋不住的激憤。

 揚州城破之後,多鐸以揚州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城,是為“揚州十日”。

 屠殺主要集中在城破當天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一共七天,據王楚秀《揚州十日記》載,直到五月初二,清軍才安官置吏,“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余。”

 這是關卓凡“八十萬生民”之說的由來。

 這個話題太敏感了,趙景賢下意識的舔了一下自己的嘴唇,真不曉得該怎麽答話了連個“這”或“呃”都不大好說了。

 還有,輔政王的語氣,十分的古怪,他那種隱約的激憤,似乎不止是對著史可法的無能去的啊!

 王爺可是滿人,總不能

 呃……

 “民氣可用,”關卓凡繼續說道,“可是,史可法用不了!他也根本沒有想過去用!”

 “這……”

 “這不是憑空汙人清白!”關卓凡說道,“其實,別說‘民’了,就是‘軍’竹兄,考諸於史,平心而論,你說,史可法到了揚州之後,到底做了哪些戰守的準備?”

 趙景賢愣了好一會兒,說道:“史可法檄調各鎮援兵,可是,無一至者……”

 關卓凡“哈”了一聲,說道:“對,他也就做了一個‘檄調’的活兒!除此之外,坐困愁城,一籌莫展!”

 頓了頓,“咱們倒來看看,閻麗亨守江陰,做了些什麽?”

 關卓凡開始一個個的扳手指頭

 “第一,將全城戶口,分丁壯老幼,詳加調查,挑選年輕力壯的男子,組成義兵,分班上城,按時換班。”

 “第二,劃區分守,責權分明,其中,閻麗亨自守北門之余,又同陳拱辰一起,兼負晝夜巡查四門之責。”

 陳拱辰,即陳明遇,字拱辰,“江陰三公”之一,高宗賜諡“烈湣”的。

 “第三,嚴加盤詰過往人員,肅清內奸。”

 “第四,委任擅長理財之人士,將城內公私物資,分類征集,統一分配使用這一點非常重要,相當程度上,緩解了軍械糧餉供應的困難。”

 “第五,全力趕鑄守城工具,招各類工匠千余人,造弩千張、箭數萬枝;又用火藥敷於箭頭,中人立死;又造火磚、火球、木銃、撾弩,無不精妙犀利。”

 “其中的木銃、撾弩,很有意思。”

 “木銃類銀鞘,木製,內藏火藥、鐵菱角,投出之後,機關暴發,木殼崩裂,鐵菱角飛迸而出,觸人即死哎,這不跟手榴彈或葡萄彈仿佛嗎?”

 “撾弩,則仿佛‘鉤鐮槍’,‘槍’身之上,裝了好幾個鋒利的倒鉤,杆尾系繩,激射而出,射中或勾住敵人,拖了回來,近前斬之!”

 頓了頓,“這樣東西,咱們現在是洋槍洋炮,用不著了,不然的話,倒要找能工巧匠,造了出來,用上一用。”

 呃,聽起來,略有些滲人,不過……好吧。

 “第六,收集人糞,摻上桐油,敵軍登城之時,煎滾澆下,可以燙穿皮甲,沾肉即爛。”

 “第七,儲備石灰,召集石匠,加固城牆。”

 “第八,請諸生許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轉曲》等,俾善歌者登高傳唱,以笙笛簫鼓相和,悲歌慷慨,鼓舞士氣。”

 “閻麗亨領袖之下,整個江陰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一切戰守的準備,井井有條不然,怎麽可能力抗二十余萬大軍八十余日?”

 趙景賢不由暗自驚歎了:閻麗亨的“功課”,王爺是真正做足了!他祭祀閻祠,真不是心血來潮的事情!

 “反觀史可法,”關卓凡繼續說道,“做了些什麽?除了檄調援兵、毫無結果之外,什麽也沒做!乾耗著!耗到城破身死,耗到幾十萬揚州人跟他一起,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那種異樣的激憤,又出來了。

 趙景賢暗暗透一口氣,正想說話,關卓凡又搶在裡頭了:

 “啊,不,史閣部也是做了點兒事情的,他寫了遺書專門登上揚州城西門樓,擺開架勢,吮毫搦管,一口氣寫下了四封遺書”

 微微一頓,“遺書中,他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國;他自個兒呢,願歸葬鍾山明太祖孝陵之側嘿嘿,嘿嘿,哈哈,哈哈!”

 刻薄的冷笑聲中,充滿了毫不掩飾的譏諷之意。

 趙景賢聽的背上隱約冒汗,想出口的話,又咽了回去。

 “另外,”關卓凡冷冷的說道,“史可法‘檄調’的援兵,可都是歸他本人節製的!他以閣部之尊,督師江北,經營一年,虛耗無數人力、物力、財力,結果就是臨到了兒了‘無一至者’!”

 再頓一頓,“還不止這班將領,非但不奉他的調,更幾乎都投降了本朝,掉過頭去,反成了攻滅南明的勁旅!這就是他史閣部馭下的本事!”

 趙景賢默然片刻,開口說道:“南明藩鎮跋扈,尾大不掉,這個……驕兵悍將,也確實難製。”

 “那得看怎麽個‘製’法兒!”關卓凡說道,“天底下豈有真正不可‘製’的兵將?”

 “是!”這一回,趙景賢重重點頭,“這個話,換一個來說,或許不能完全令人信納,不過,出自王爺之口,我是百分之百心悅誠服的。”

 這既是趙景賢的真心話,同時,也不著痕跡的捧了關卓凡一把。

 關卓凡微微一笑,“竹兄,你也會說奉承話了不過,我倒大致可以居之不疑!”

 趙景賢正色說道:“王爺,事實如此,實非虛諛!”

 “好,好!”關卓凡再一笑,“咱們說回南明的藩鎮”

 微微一頓,“都說南明亡於藩鎮不錯,南明確實亡於藩鎮!可是,這班藩鎮,是怎麽冒出來的?弘光朝之前,除了一個左良玉跋扈些之外,哪兒有什麽真敢不聽朝廷調令的‘藩鎮’?說到底,還不是弘光君臣包括史可法在內自個兒造出來的?”

 自個兒造出來的?

 趙景賢沉吟了一下,說道:“我明白王爺的意思:弘光帝賴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劉澤清等四鎮而立,武人由此坐大,終不複可製不過,聯絡四鎮,擁立福藩,似乎只是馬士英和鳳陽守備太監盧九德兩個人的首尾”

 頓了頓,“在這件事情上,史可法應該沒有什麽責任吧?他可是不讚成立福藩的啊!”

 弘光帝登基之前的身份,是福王。

 “沒有責任?史可法的責任,就在他不讚成立福藩!”

 啊?

 弘光帝可是昏君啊!

 “王爺,”趙景賢疑惑了,“我不大明白了您什麽意思呢?”

 “竹兄,”關卓凡說道,“請你仔細想一想,彼時思宗殉國之後,以倫序而論,福、桂、惠、潞四藩,到底哪個才最有資格承繼大寶?”

 福、桂、惠、潞四王,是彼時南明政府能夠找得到的、血統上同帝系最接近的四個候選人。

 趙景賢眉頭微皺,想了想,說道:“福藩為神宗孫,桂、惠二藩為神宗子,潞藩為神宗兄弟之子,以倫序而論,自然是福、桂、惠三藩先於潞藩”

 說到這兒,心中一跳,似乎已隱約知道王爺的意思了

 “福藩和思宗同輩,”他繼續說道,“桂、惠二藩,卻長了思宗一輩”

 頓了頓,“因此,福、桂、惠三藩之中,又以福藩的倫序最為合適這個,‘兄終弟及’嘛!”

 關卓凡點了點頭,“是啊!如果是桂、惠二藩承繼大寶的話,就變成了叔叔接侄兒的位子那不是太別扭些了嗎?”

 趙景賢心想,之前,老朱家也“別扭”過這麽一回的成祖不就是“接”了他侄兒的位子嗎?

 不過,這兩件事情,沒有什麽直接的關系,桂、惠二藩,也不可能拿成祖的例子,來替自己繼位的合法性背書,所以,不必把話頭扯遠了。

 他歎了口氣,說道:“如此說來弘光帝之得位,其實是最正的了!”

 “不錯!”關卓凡說道,“本來,這張金鑾寶座,弘光帝大可以理直氣壯的坐上去,怎麽會弄到非‘四鎮迎立’而不能得的地步呢?”

 “這個……朝中反對福藩繼位的聲音很大啊!”

 “誰反對啊?”

 “呃……東林。”

 “東林為什麽反對?”

 “福藩不賢。”

 “不錯,福藩確實不賢,”關卓凡說道,“史可法還寫信給馬士英,說什麽福藩‘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乾預有司’‘七不可立’嘛!”

 頓了頓,“那麽,東林主張立誰呢?”

 “潞藩。”

 “潞藩賢嗎?”

 “呃……也不賢。”

 “那就有趣了!”關卓凡說道,“賢愚之辨,福、潞二藩,半斤八兩,可福藩是‘近支’,潞藩卻是‘疏宗’,請問,東林為什麽反對立福藩而欲立潞藩呢?”

 “這……”

 這確實不對勁兒啊!

 “竹兄,”關卓凡說道,“請你想一想東林和老福藩的恩怨!”

 “老福藩”,即弘光帝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

 趙景賢輕輕的“啊”了一聲,“當年,神宗和鄭貴妃,欲立老福藩為太子”

 我明白了!

 “著啊!”關卓凡說道,“神宗和鄭貴妃想廢長立幼,東林堅決反對,雙方你來我往,什麽‘妖書’、‘梃擊’、‘移宮’的么蛾子,都是那個時候鬧出來的,最後,鄭貴妃終於不逞,老福藩只能乖乖去洛陽做他的福王”

 頓了頓,“說的難聽點兒,東林一系、福藩一系,那是生死的冤家!所以,東林怎麽能夠樂意福藩繼位呢?”

 趙景賢呆了半響,緩緩點頭,“王爺睿見!”

 “至於為什麽欲立‘疏宗’潞藩”關卓凡說道,“就是因為潞藩是‘疏宗’才要立他!”

 趙景賢轉著念頭,“是不是這麽回事兒不考慮彼此恩怨的話, 立福藩,理所當然,談不上什麽‘定策之功’;而潞藩立,則是以‘疏宗’得繼大位,這個‘定策之功’,可就大了!”

 關卓凡雙掌輕輕一擊,“就是這麽回事兒!這就是東林的算盤!”

 微微一頓,“結果,拜東林之賜,這個‘定策之功’,落到了馬士英和‘四鎮’的頭上了!”

 “唉!”趙景賢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思宗殉國,新帝未立,”關卓凡繼續說道,“彼時,東林在南明朝內有極強的勢力,官居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更是事實上的在朝第一人,大權在握,福藩如果不聯絡四鎮,這個大位,還能有什麽指望?”

 “就是說,”趙景賢面色凝重,“如果史可法不存門戶之見,一開始就以倫序擇福藩繼位,也就沒有藩鎮割據這一回事兒了!”

 “是的!”關卓凡說道,“而且,也沒了那麽多沒完沒了的黨爭!”

 *8)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