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清》第212章 驚世1祭
閻應元這座祠廟,確實是“奉旨準建”的,理論上來說,誰都可以上祭,自然也包括咱們的輔政王,可是

 第一,不能把“準建”當成“敕建”。

 打個不大恰當的譬喻,所謂“準建”,不過是說,給你發張營業執照,從此之後,你可以合法經營啦較之“敕建”,二者區別之大,猶如民營加油站之於“三桶油”。

 政府總理視察“三桶油”,天經地義;可是,跑進路邊一個小小的民營加油站,想幹什麽呢?

 第二,一定要了解這個“準建”的背景。

 當年,江陰城破之後,屠戮極慘,幾乎到了老少無遺的地步,打那兒之後,整個江陰地區,都對清廷采取了不合作的態度,不出仕,不應舉,以為沉默的抗議,朝廷百般勸誘,皆無如其何。

 直到乾隆二十四年,高宗下旨,準為閻應元在江陰修祠,這個中央、地方尷尬對峙的局面,才算告一段落。

 某種意義上,朝廷的這個“準建”,是被迫的,究其竟,只是給對峙雙方搭了一個台階好了,各退一步,別再強下去了!

 說的再明白些,這座小小的祠廟,對於朝廷和江陰來說,僅僅是一個和解的由頭事實上,即便沒有這座祠廟,雙方也不可能永遠對峙下去,問題只在於,選擇一個什麽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由頭來“破局”罷了。

 “準建”歸“準建”,一切工費,包括日後的維護,都不是出自公帑,而是出自“公所”即由地方士紳集資。

 當然,江陰富庶,小小一座祠廟,所費有限,並不在話下。

 祠成之後,一百余年來,從來沒有過任何官方的祭祀活動,隻由守祠之人,年節之時,做簡單的供祭。

 實在也不曉得該如何做官方的、正式的祭祀別的不說,單是這個祭文,就不曉得該怎麽寫?

 來自民間的香火,也很單薄。

 原因並不複雜,閻應元的身份、事跡,實在太過敏感了,人們會不由自主的自我設限我去祭奠閻麗亨,會不會被人說成“心懷前朝”?如是,雖然台面上不會有人以此相責,可是,背地裡,官府會不會因此而給我穿小鞋?“心懷前朝”的印象一旦坐實了,出仕什麽的,更是完全不用指望了。

 所以,這座祠廟,對於朝廷和江陰來說,都僅僅是一個擺設。

 現在,輔政王位在諸王之上、國朝第一人要替閻麗亨上祭了!

 這個,這個

 殿內不止一人,感覺自己的三觀有些不大穩當了!

 輔政王說他“受閻麗亨惠甚重”確實,輔政王和楊側福晉,是在這座祠廟中相遇的,可是,把這樁姻緣,算成閻應元的功勞,是不是太勉強了些?

 又說什麽“沒有他的庇佑,軒軍從長毛手中克複江陰,也未必就能收功如斯之速”輔政王一向講究西學,什麽時候信了這套冥冥渺渺的東西?

 有人甚至暗自嘀咕:就算閻某人真的“靈驗”,是不是肯保佑大清兵打長毛,怕也難說的很吧?

 嘿嘿。

 但輔政王“請香”二字既出,何人敢磨磨蹭蹭?守祠的老人哆哆嗦嗦的點燃了三支香,交給縣主簿,縣主簿再恭恭敬敬的遞到了輔政王的手上。

 關卓凡接過來的時候,發現這個縣主簿的手,也在微微的顫抖。

 一眾下屬,退向兩旁,關卓凡雙手持香,緩步走到殿中央,轉過身來,正面神像。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攏在輔政王身上。

 青煙嫋嫋,隱約明暗。

 “後輩末學,輔政關氏,”關卓凡朗聲說道,“謹以馨香一束,達誠申信,致祭於閻忠烈神將軍靈前”

 輔政王一開口,就很有特色了:一是自稱“後輩末學,輔政關氏”自謙之余,自佔身份;一是以“閻忠烈神將軍”稱呼閻應元。

 高宗“準建”閻祠的同時,將江陰城守的三位主將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分別賜諡“忠烈”、“烈湣”、“節湣”,陳明遇的“烈湣”、馮厚敦的“節湣”,尚多少有一層“惜其未識天命,議其梗化之非”的意味,但閻應元的“忠烈”,卻是堂皇正大,無可挑剔,顯示朝廷和解的誠意,確實是十足十的。

 而“神將軍”,則是民間對閻應元的稱呼,輔政王將官方的諡號和民間的俗稱,揉在一起,倒也別致。

 “《尚書》曰:‘成周既成,遷殷頑民。’”關卓凡聲音清越,“卓凡則以為,於周則頑民,於殷則義士,固各為其主哉!”

 各為自主?

 這……

 “當乙酉之時,勝國天下,亡於李闖,本朝入關討賊,率土歸仁,大人先生,熠耀景從!”

 乙酉,即一六四五年;“勝國”,不是勝利之國,剛好相反,敗亡之國才稱“勝國”,也即本朝稱前朝為“勝國”,隱含“為我所勝之國”之意。

 至於“大人先生,熠耀景從”,譏諷的意味,就很重了。

 “江陰,彈丸下邑;典史,微秩末吏,然忠烈神將軍從新朝革命之余,為故國回天之舉,奮臂於蟣虱編氓之中,嘯傲於江頭片壤之上,獨膏二十四萬大軍之斧鉞,樹立卓然,前後凡八十一日!其驚心動魄、蕩氣回腸,百年之後,尤令人不能安坐”

 微微一頓,“我高宗純皇帝讀史至此,扼腕掩卷,悵然太息!”

 這一段,“彈丸下邑”、“微秩末吏”、“蟣虱編氓”、“江頭片壤”,無不點明江陰抵抗力量的卑弱,如是,才有“獨膏二十四萬大軍之斧鉞,樹立卓然,前後凡八十一日”的“驚心動魄、蕩氣回腸”。

 至於“不能安坐”以及“讀史至此,扼腕掩卷,悵然太息”的,其實是關卓凡自己;不過,這個鍋,扣到高宗的頭上,想來亦無不可反正,賜諡、建祠,都是高宗手上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關卓凡含蓄的指出,高宗純皇帝早就替閻應元“平反”啦。

 “明季綱常節義,誠所難言;其掌國柄者,無論賢愚,皆固步自封,以鄰為壑,視友如仇,若匪此,列郡何至望風披靡,王師何至勢如破竹?”

 “而以忠烈神將軍之區區,非獨能顧綱常、思節義,更以置錐之地,勞百戰雄師,反覆無功,則忠烈神將軍之忠、之能,光烈千秋矣!”

 “或謂忠烈神將軍愚甚,卓凡則謂忠烈神將軍忠甚、烈甚!或謂忠烈神將軍事不忍傳,卓凡則謂豈忍不傳?或謂當諱、當諱,卓凡則謂此一時、彼一時,何諱之有?且聖朝寬大,國史褒忠,錫微臣以通諡,許士民以祠祭,豈曰仇之?直甚予之!”

 “發烈士之孤忠,彰聖朝之盛德,周頑、殷義,一視同仁,此其時矣!”

 “既不論周、殷,又何分旗、漢?今時今日,其惟知華夏矣!”

 聽到這兒,殿內眾人無不心神激蕩

 “題眼”出來了!

 “辛酉以來,篳路藍縷,生聚教訓,吐故納新,中國面目煥然,忠烈神將軍在天之靈,亦必欣喜!”

 咦, “辛酉以來”什麽的,不是對法蘭西宣戰詔書裡的話嗎?

 是滴,下頭還有呢。

 “然有法蘭西國,自恃力強,以橫逆加我,想我中國雖為至熱愛和平之國度,我華夏卻為至堅忍果敢之族群,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法夷無知,曉乙酉之江陰事乎?曉神將軍之忠烈乎?十萬編氓,猶不可侮,況我四萬萬華夏赤子,揮汗可成雨,眾志可成城?”

 “卓凡不才,領銜軍機,輔政王事,深知鐵石雖堅,非淬火不能成鋼,中國非有此一戰,不能為東方巨擘,比肩泰西諸強,屹立世界之林,則此役為我華夏淬火之役,明矣!”

 “戰端一開,地無分海南漠北,人無分老幼男女,凡我率土之濱,皆應慷慨以赴,前線後方,戮力壹心,則全捷可期!盛世可待!”

 “忠烈神將軍在天之靈,其佑我中華矣!”

 “嗚呼哀哉!尚饗!”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