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清》第62章 關天下
手機閱讀

 恭親王上折,自請開去一切差使,立時朝野轟動。

 折子是這麽開頭的,“伏念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五載以來,朝乾夕惕,備極勤勞,勵精以綜萬機,虛懷以納輿論,聖德聰明,光被四表,遂致海宇升平。”

 接著,“臣歡欣鼓舞,效力奔走,期睹盛世中興,雖肝腦塗地,亦所甘心。”

 大好局面,盡歸美於兩宮皇太后,說到自己,不過一句“歡欣鼓舞,效力奔走”,這是非常高明的寫法。

 誰都知道,所謂“同治”,不但是兩宮“同治”,還是君臣“同治”,說的明白些,其實就是兩宮和恭王“同治”。不論今日之恭王,是否已被邊緣化,今日之大好局面,始作俑者,推原論始,還是恭王。

 恭王將兩宮捧得愈高,他自己的功勞就愈大,此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也。

 再往下就開始轉折了,說自個兒“體氣不足,宿疾時發”,軍機處總攬樞務,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責外交,動止得失,皆關國體,自己“精力不濟,難勝繁钜”,疏忽不免,如果繼續留在軍機和總署,必有耽誤大事之日,到時候,就算兩宮皇太后不忍加責深究,自己又如何能夠心安?

 因此,請開去軍機大臣和總理大臣之職。

 其余本兼各職,亦請一並開去。

 恭王的兼職中,最重要的是“照看內務府”。這是個很含混的說法,不算一個正式的銜頭,但既然有了這麽個說法,以恭王的地位,在涉及內務府的事務上,他的話語權,便猶在“掌管印鑰”的首席內務府大臣寶鋆之上。

 剛剛說過“肝腦塗地,亦所甘心”,就聲稱“精力不濟,難勝繁钜”。原因呢,是“體氣不足,宿疾時發”。可是,“體氣不足”,似乎不算什麽大毛病;“宿疾時發”呢,也沒具體說是什麽“宿疾”。

 這個話裡話外的意思,嘿嘿。就頗值得玩味了。

 折子遞了上去,次日便發了下來。毫無耽擱。

 “上頭”如此批複:“該王公忠體國,勤勞夙著,與社稷同戚。於此王事未畢、大治未洽之際,何忍輕言遽去?王當深體朕心,所請開去差使,固毋庸議。”

 “上頭”的反應,“恭系”非常滿意。

 以恭王的地位、身份,請求“開去一切差使”,對此。不論“上頭”的真實想法是什麽,先做出挽留的姿態,都是題中應有之義。不然,一請即準,同直接黜落,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了。

 關鍵在於上諭的遣詞用字,是猶豫吞吐。還是斬釘截鐵?若是前者,說明恭王簾眷已衰,走的就未免有些灰頭土臉;若是後者,說明恭王簾眷不替,走也走的風光。

 “固毋庸議”之“固”字,恭系尤其滿意。

 一般來說。“應毋庸議”就是很明確的拒絕了;“應”改為“固”,更加擺出了一副斬釘截鐵的模樣。

 於是,恭王的第二份折子,就顯得情深意切了。

 恭王首先講了一個故事:宣宗成皇帝在日,曾賜給先帝和他一對刀槍,刀賜名“寶鍔宣威”,槍賜名“棣華協力”。寓意兄弟同心,棣萼情聯。

 接著說,鹹豐末年,天下多故,“先帝夙興夜寐,孜孜求治。何圖昊天不吊,龍馭上賓。臣乍聞噩耗,天旋地轉;哭叩梓宮,更是五內迸裂。其時已覺氣體難支,尤思力濟艱難,盡事聽命。”

 再往下,就扯出開篇那個“兄弟同心,棣萼情聯”的故事了。

 恭王說,前幾日,在內務府,他看見了當年那一對“寶鍔宣威”和“棣華協力”,霎時間,往事歷歷,湧上心頭,先帝禦容,有如生人,他“涕泗交流,情不可盡,心神俱迷,惘知所措”。

 回到家中,“身戰心搖,如癡如夢,致觸犯舊有肝病等宿疾,委頓成廢。”

 好了,到這兒,總算說出來自己的“宿疾”是什麽了。

 病根兒呢,早在辛酉年的時候就種下啦。

 反正呢,都是我和我的皇帝哥哥感情太好鬧的啦。

 最後,“唯有哀懇我皇太后恩施格外,洞照無遺,曲賜於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靡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使臣受帡幪於此日,正丘首於他年,則生生世世,感戴高厚鴻施於無既矣。”

 不但情深意切,而且哀婉動人,真正是聞者淚下。

 “上頭”也表示非常感動,口氣亦有所松動了,不過,還是沒有批準恭王的辭呈,隻說,該王勤於國事,深堪嘉尚;積勞成疾,朕心惻然,這樣吧,開去差使神馬的就不必了,給假兩月,好好調養,痊愈之後,銷假回到原崗位繼續發光發熱吧。

 一次開出兩個月的病假條,在台面上,幾乎是不能更長的了,這代表朝廷也認可了恭王的“病情”確實嚴重,埋下了答應他求去的伏筆。

 於是,恭王第三次上折,說自己對皇太后、皇上的關懷,感激涕零。可是,自己曉得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宿疾”,不是旬月之內可去的,縱然遍延名醫,也只能殘喘延年而已。自己身上的差使,都非常重要,不能因為自已“養疾”隨意耽擱,為不誤軍國政事,還是請開去一切差使。

 又說,倘若僥天之幸,托賴皇太后、皇上的洪福,自己真有痊愈的一天,朝廷又不棄菲材,自己出來為朝廷效力,自然是分所當為的。自己身為親王,與國同體,為國效力,原不必居何名義。

 話說到了這個份兒上,三推三讓,一切該走的程序都走完了,彼此的面子都足了,“上頭”終於答應了恭王的請求。

 在答應了恭王開去一切差使的請求的同時,上諭將恭王大大誇獎了一番,並有“無恭親王無今時局面”之說法。

 這是高得不能再高的獎諭,且語出格外,恭王看了,觸動心懷,淚如泉湧,真正是“感激涕零”了。

 另, 恭親王賞食雙親王俸。

 這份恩典,自辛酉年始,恭王一直推辭不受,這一次,他不再推了。

 還有,恭親王長子載澄,加郡王銜,並賞食貝勒全俸。

 同治元年,載澄還是個四、五歲的小孩子,就進了多羅貝勒。不過,那個時候,他太小了,只能“食半俸”——一般情況下,是成年或襲爵的時候,才“食全俸”的。現在的載澄,既未成年,更未襲爵,提前“食全俸”,算是“恩施格外”。

 十來歲的孩子,就加了郡王銜,更加是極罕見的“殊恩”。

 恭王既去,所有的目光,都落到了關卓凡的身上。

 私下底,一種說法迅速流傳開來:

 “關天下”,開始了。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