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清》第75章 集議重臣
?

 軍機處傳出旨意,皇上奉兩宮皇太后禦乾清宮,集議重臣。

 這個“重臣”,包括軍機大臣,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內務府大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六部滿漢尚書,顧委會主委,都察院左、右都禦使,翰林院掌院學士,詹事府詹事,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祿寺卿,鴻臚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國子監祭酒,和宗人府的堂官: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以及府丞。

 除此之外,還有恭親王、醇郡王、鍾郡王三位近支親貴,以及睿親王仁壽、莊親王奕仁、怡親王載敦、鄭親王承志、禮親王世鐸、豫親王本格等各支親貴的首腦。

 肅親王華豐宿疾纏綿,不良於行,請了病假。

 翎頂輝煌,濟濟一堂。

 當然,這裡邊兒,不少人的身份是相互重疊的,譬如:

 關卓凡既是軍機大臣,又是禦前大臣。

 軍機大臣裡的文祥、曹毓瑛、郭嵩燾,分別是工部、兵部、顧問委員會的堂官,文祥還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首席大臣。

 寶鋆這個內務府的掌鑰大臣,也“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上行走”。

 倭仁既是大學士,又是翰林院的掌院學士。

 近支親貴中的醇王,既是禦前大臣,新近又派了領侍衛內大臣的差使。

 睿親王仁壽,出了代表本支出席會議外,還是宗人府的宗令。

 今兒與會的衙門中,宗人府是最扎眼的一個,這是因為,宗人府主管皇族事務。平素並不參與國家大政,不曉得他們過來,能“議”些什麽?還有。大部分的衙門,與會的。只有正堂官,唯有宗人府,正、副堂官到齊,連介乎堂官和屬官之間的府丞也到了。

 如此“集議重臣”,是很少見的情形。

 與會的朝臣中,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祿寺卿、鴻臚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國子監祭酒,掌管的都是冷曹衙門,品級也不高。平時決議大政,是沒有他們的份兒的。其中品級最低的國子監祭酒,雖然勉強可以歸入“小九卿”,但論起位份,不過一個從四品,怎麽說也算不得“重臣”,他們與會,又能“議”些什麽呢?

 類似的情形,只有過一次,就是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召開的那次“鐵路會議”。不過。會後,與會人員心裡邊兒都明鏡似的:是次會議,“會議”神馬的。根本不是重點,重點在於“聯署”,其實就是軟硬兼施,逼著大家夥兒簽字畫押,表態支持興辦鐵路。

 這一次呢?

 有的人心中嘀咕,是不是“上頭”又出了什麽新鮮花樣兒,又要拉俺們過來按手指模兒啊?

 兩宮皇太后禦乾清宮會議朝臣,更加是垂簾聽政以來的第一次。

 乾清宮為天子正衙,或曰:天子正寢。前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十五個皇帝中,有十四個以乾清宮為寢宮;本朝定鼎。世祖、聖祖二帝,亦以乾清宮為寢宮。世宗移居養心殿。從雍正朝始,紫禁城的政務中心轉移到了養心殿,不過,在理論上,乾清宮“天子正衙”的地位,並未改變。

 除此之外,乾清宮的南廡,即乾清門兩側的房子,西邊的為“南書房”,內廷詞臣直廬,皇帝文學秘書辦公的地方;東邊的為“上書房”,皇子、皇孫們讀書的地方,包括每一位登基之前的皇帝,也包括今上。至於現在小皇帝改在弘德殿念書,那是後來的事情,剛從熱河回到北京的時候,一樣是在乾清宮“上書房”念書的。

 乾清宮這樣一個有重大象征意義的地方,兩宮皇太后本是不宜臨禦的。兩宮垂簾,祖製所無,格於形勢,不得不行,但防微杜漸,不使牝雞司晨,變成陰陽顛倒,是掌國親貴大臣的責任。因此,皇太后在儀製上若有逾距之處,一定要堅決諫阻。

 垂簾五年余,慈禧不止一次暗示,有意臨禦乾清宮。但恭王每一次都裝作聽不懂,或者王顧左右而言他,或者乾脆一聲不吭,總之根本不接她的話頭,慈禧自己沒趣兒,隻好罷了。

 在此之前,兩宮皇太后唯一一次臨禦乾清宮,是接見“美利堅訪華代表團”。不過,那算國家典禮,和“會議朝臣”的性質,有著本質的不同。

 而且,選在乾清宮接見友邦俊彥,主要目的,是為了強調中、美“血盟”之誼,重點在於美國人,皇太后臨禦,不是事情的重點,也就不算“逾距”。

 這一次,可不同了。

 怎麽,恭王一退,路數馬上就改了?這……

 有人心中不免嘀咕:唉,若論風骨,軒王似乎……不及恭王啊。

 臨禦乾清宮,用的理由倒是簡單:人太多了,養心殿地方不夠大。

 如果僅僅是舉行什麽典禮,大夥兒磕過頭就走人,隊伍就算排到殿外去,也沒有什麽大關系,可俺們今兒是“集議”,每個人都得裝到屋子裡頭呀。

 不過,“上頭”還是做出了“避嫌”的姿態,不用明殿,會議的地點,選在了西暖閣。

 乾清宮闊九間,深五間,暗合“九五至尊”之意。中三間為明殿,設寶座;左三間為東暖閣,即著名的“三希堂”,收藏著高宗的心頭之好——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三通貼”,並因此得名;右三間為西暖閣,取名“溫室”。

 今天的“集議”,就在“溫室”中舉行。

 大臣們經過明殿進入“溫室”的時候,許多人都忍不住抬頭,偷偷看了眼寶座上頭的那塊“正大光明”匾,心中不由生出感慨:鑒於康熙朝九王奪嫡之亂,自雍正朝始,本朝不立太子,聖心默定哪個皇子承繼大統,生前擬好旨意,收在這塊“正大光明”篇後的“建儲匣”內。

 再進一步想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都是按這個制度繼統踐祚的,然而,因為今上是先帝唯一的兒子,今上繼統,這個秘密建儲的制度,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意義,今上登基,也就沒有經過“打開建儲匣,顧命大臣共同驗看,再和大行皇帝秘藏身邊的詔書對照”這道程序。

 大清的皇祚,如此之單薄……唉!

 有人還在心中嘀咕:不在明殿會議,只怕是不得已為之,未必就是什麽“避嫌”——寶座的格局,隻為一人而設,根本沒法子把一位皇上、兩位太后同時擺上去啊。

 “溫室”地方不小,可也烏泱泱跪得滿滿當當的,站立的只有四人,兩位當值的禦前大臣:醇郡王和科爾沁親王伯彥訥謨詁,兩位奉旨“召對宴筵,免行叩拜禮”的親貴大臣:軒親王、恭親王。

 黃幔後面,聖母皇太后清朗有力的聲音說道:“這兒有一道旨意,我們姐倆兒已經用過印了,奕譞,你交給文祥,替大家夥兒念一遍,然後,即轉內閣明發。”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