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清》第60章 軍機帝師
這個確乎萬萬沒有想到,恭王呆了半響,長歎了一聲,說道:“好,好,我服了這個人!”

 文祥內心的欣慰,一樣是難以言喻的。 這場天大風波,至此終於濤平浪靜,他在中間費了多少心血還在其次,重要的是國家可以再度從容前進,而且,可以預期,由徐行而快趨,步子將愈邁愈大。

 他今年四十七歲,相信能夠看到中興大治的盛景!

 “明發上諭”中並未指明恭王“重領軍機”,但這是不言自明的。

 “軍機領班”本來就不是一個正式的官稱,大多見於口諭,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也會在筆諭中出現。比如因為當事人資歷有限,新官上任,為強調身份,講其他事情的時候,順帶一筆。

 恢復恭王“內廷行走”和“仍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上諭中,點明關卓凡的身份是“軍機領班”,就屬於這種情況。

 以恭王的身份資歷,不須做這種強調;在“裁抑”恭王的背景下,也不可以做這種強調,不然,一定有人會琢磨出事實上不存在的“意思”來的。

 中國近現代之前的官稱,大都如此含混、微妙,當然,非常討厭。

 根本原因,是皇帝為了集權於自己的手中,不把明確完整的權力賦予臣下,以方便自己隨時掌控整理調度。

 比如軍機大臣,本身沒有品級,儀製上互不相屬。皇帝既可以全班召見,也可以隨時召見其中任何一人;而任何的一件事,可以交給任何的一位軍機大臣辦理。

 不過,這個制度,對關卓凡不是沒有好處。如果他“簾眷獨渥”,軍機處真就是他的“橡皮圖章”了。

 因為就制度而言,皇帝交代某位軍機大臣辦理的事項,雖無需軍機處其他成員“公議”。卻是以軍機處的名義對外發布的。

 比如,一件差使,明明是由“顧委會”辦的,但關卓凡可以“管部”的緣由,請旨以軍機處的名義施行。

 而這件差使,如果關卓凡不願意,軍機處其他成員,其實毛都碰不到一根。

 至於兩個“軍機領班”,如何“排班”。“站位”?

 這個問題,重要而微妙,但並不難解決。

 單獨覲見。沒有這個問題。

 如果“叫起”的是軍機全班。進養心殿東暖閣的時候,恭王年齒較長、爵位較高、資歷較深,當然走在前面。

 這個不會引起對恭王和關卓凡在軍機處的地位的任何誤會。就像朝廷大典上,老惠親王的排位一定在恭王之前,但沒有人因此認為,老惠親王的話比恭王管用。

 奏對的時候。恭、關並排站立——已經給了關卓凡“免跪”的恩典。

 其實禦姐還是愛看關卓凡跪在自己面前的,只是為了和恭王“相敵”,隻好請這位情郎站起來。

 回事情,一人一件,交替進行。

 只要沒有人故意搗亂。應該是井井有條的。

 第二天,恭王一大早就來到了軍機處。

 他早。其他幾個大軍機也不晚,關卓凡和他更是幾乎前後腳到的。

 恭王見了關卓凡,極其熱情,握著他的手說:“逸軒,你剿回剿撚、凱旋回京之後,可還沒去我那裡坐過。昨兒晚上,你六嫂還跟我嘮叨,‘關逸軒’三個字,聽得耳朵裡已經長出繭來,還不曉得人什麽樣子?你說,都是一家人,這成什麽話?揀日不如撞日,今兒下了值,晚飯在我那裡吃,你也該見見你六嫂!”

 好家夥,這就成兄弟了?還有嫂子?這個……是不是太客氣了?

 關卓凡入玉牒,宗人府頗費心思,把關卓凡算成了文宗這一輩。雖然關卓凡的這一支和大宗遠了一點,但既然都是宗室,又是同輩,叫一聲“六哥”“六嫂”也不為過。

 關卓凡笑道:“六爺太客氣了,我恭敬不如從命,那,今兒就叨擾了!”

 軍機“叫起”,恭王含笑目視關卓凡,意思是咱們倆誰走在前面啊?

 關卓凡做了一個“請”的手勢,清清楚楚地說道:“我附六爺驥尾!”

 恭王拱了拱手,道了聲:“有僭。”然後帶上大帽子,第一個走出了軍機處。

 今天軍機“叫起”,純粹“見面”,猶如“演習”。誰先誰後,如何“站位”,兩個領班如何輪流奏事,其他的軍機大臣如何“越次回奏”,等等。因此事先君臣已有默契,重要的事情,只要不是急務,不必放在今天交辦或者上奏。

 “演習”的結果,確實“井井有條”,於是彼此滿意。

 軍機大臣“跪安”之前,慈禧說道:“關卓凡,你留一留,有幾句話要問你。”

 這個原在關卓凡意料中。昨天下午,他上了一個密折。密折裡的提議,茲事甚大,關節甚多,今天兩宮非當面向他問個清楚不可的。

 既然是密折,自有不足為外人道處,所以得單獨回奏。

 其他的軍機退出之後,慈禧高聲說道:“來呀,給關卓凡搬一張凳子來。”

 外面的太監,趕忙進來,搬了張錦凳過來,在禦案的左手邊輕輕地放下。

 這就是“賜坐”了——這是關卓凡首次在兩宮皇太后面前享受到的“恩典”。

 他恭恭敬敬地謝了恩,坐下了。心裡想:什麽“待遇”都得比著恭老六,挺好。

 看著他坐下來,兩位禦姐的臉上,自然而然地露出了笑容。

 慈禧的笑容裡,還多少帶了一點俏皮的味道,好像關卓凡是一件什麽有趣的物事。

 她緩緩說道:“你那個折子,教皇帝‘兵事、洋務’的師傅,是不是就是你自個啊?”

 關卓凡顏色不變,說道:“臣的一點小心思,難逃兩宮皇太后洞鑒。臣厚顏,是打算毛遂自薦來著。”

 關卓凡的這個密折,就是關於為小皇帝添加師傅的事情。

 關卓凡建議的第一個人選,是翁同龢。

 翁同龢是鹹豐六年的狀元,那一年,他不過二十七歲。翁同龢是有真學問的,而且,人也開通,不是倭仁那種老古板,也非徐桐那種道學家,拿來教小皇帝寫字、做文章,做基本的語文訓練,一定是好的。

 至於在政治上影響小皇帝,像原時空他做光緒帝的老師那樣,關卓凡以為,這個時候的翁同龢,還沒有這個意識,也沒有這個能力。自己先不需要操這方面的心。

 翁家是常熟望族,祖孫三代,都出牛人。

 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在鹹豐朝做到大學士,也做過同治小皇帝的師傅。

 翁同龢的大哥翁同書做過安徽巡撫。

 翁同書的兒子翁曾源幼承家學,惜乎屢試不中。翁存心死後,以帝師故,朝廷賜其孫翁曾源舉人,免會試,直接參加殿試。結果翁曾源一舉大魁天下。

 如果翁同龢進“弘德殿行走”,那麽翁家前有“叔侄狀元”,後有“父子帝師”,算是佳話加佳話了。

 關卓凡舉薦翁同龢做小皇帝的老師,除了翁同龢確實是合適的人選外, 和翁家的籍貫、背景也有關系。

 翁同龢既然是江蘇人,那麽和潘祖蔭一樣,可以算到“軒系”裡面。對於讀書人來說,成為帝師,既是絕大的榮耀,也是踏上入閣拜相的捷徑。“薦主”的情分至重,翁同龢必然感激。加以經營,翁某一定會成為自己的羽翼。

 除了舉薦翁同龢,關卓凡建議,為小皇帝的功課,加一門“兵事、洋務”。

 “洋務”——關卓凡在折子裡說,現在這個世道和以前已經不同了,不論是友是敵,總得和洋人打交道。既然要打交道,就得知己知彼,這樣才不會吃虧,才有勝算。

 還有,咱們現在大辦洋務,曉得洋務是怎麽回事,才不會被下面“蒙蔽聖聰”。

 *

 ps:

 明天公事加私事,得辦一天,只能一更,放在傍晚,抱歉。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