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民國戰神》第七章:衝壓技術
在東南亞、澳洲購買礦山的同時,西北集團開始在上海、浙江興建華東地區的鋼鐵廠,華東地區的鋼鐵廠主要依靠外部資源進行發展。{首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賣礦石雖然很賺錢,但是在冶金環節上的利潤同樣很高。

 瘋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原材料環節就有100%之上的利潤,在扣除礦石成本之後,冶金同樣也能產生高於100%的利潤,再往上,在用高價鋼鐵進行造船,還是可以攫取200%的利潤。

 相當於戰時生產一艘船隻,在此時這個經濟蕭條時期,起碼要造個十幾艘船才能達到200%的利潤。

 而在產值上,戰時造一艘船,就比得上經濟蕭條時期造三四艘船,因為鋼鐵價格上漲了。

 為了享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盛宴,西北集團在鋼鐵方面瘋狂擴充產量,同時這一年開始投資建造船塢。

 這是西北集團開始自己製造船塢,而不是靠購買船塢。

 在核心技術上,西北集團已經超過英德,經過五六年的摸索,西北集團在船塢製造上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

 西北集團開始自主建造4萬噸級船塢。

 上半年經過白朗起義,及二次革命之後,全國局勢也開始逐步穩定下來,在西北國防軍的大剿匪風暴中,全國匪患大大減輕,一些省份的匪患甚至是被完全消除。僅存的匪患,也是在那些偏僻,遠離交通線的地區。

 只要交通線不受土匪騷擾,商業就能正常開展。不過為了徹底消滅土匪,西北國防軍還是在依舊存在匪患的地區進行深入圍剿。

 大量土匪下山投降後,西北政府將這些土匪全集中到了西北。

 這些土匪很多都是精悍分子,個人作戰技能方面很是不錯,有一定的軍事底子。不過一身匪氣,不太好用。

 對於主動投降的,西北國防軍將他們送去勞動改造的同時,還讓這些土匪學習文化知識,表現良好的一兩年就能放回去,甚至是讓他們參軍。

 負隅頑抗還被抓的,那就是丟到礦山去勞動改造,起碼得改造個十年八年的才能放他們出去。

 不過只要能出去,活路都是有的。

 在西北找個安生的工作,收入也比較高,避免他們再次淪為土匪。不過一般能當兵的,都編入陸軍的一些特殊部隊。

 或者說是炮灰部隊。

 裝備、軍餉都是一樣的,但是打仗將會衝在前面,能不能活下來,看他們自己造化,立功了也可以一樣晉升。

 這就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中國的這個社會,經常是有能力的上不去,為什麽上不去?因為夾雜了太多其他的東西。

 如軍事,中國歷代都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從命格上來說,能打仗的人必然是最多的。加上文化比較先進,打仗應該不會那麽挫才對。

 但是中國的軍事,夾雜了太多的政治。

 於是一群飯桶掌控了資源,那些有能力的人,卻掌控不了資源。如韓信、嶽飛,打仗很有能力,但最後都被殺了。

 而越發展,就越是這樣。因為中國的文化是以史為鑒,不管是什麽歷史,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會大量的記載。所以中央集權越來越有經驗,想出各種辦法防止下面造反,政治干涉軍事的行為就越來越普遍。

 西方人不是這樣,西方人天生是摧毀歷史。西方人唯一有上千年歷史的,就是宗教史。什麽古羅馬、古希臘,那都是根據傳說編出來的,真的是否存在,那完全沒有太多依據,也就是幾個破石頭,破神廟就能證明古羅馬、古希臘存在嗎?

 西方人一旦政府某個國家,就會大肆摧毀對方的歷史和文化。如西班牙人到美洲去,把瑪雅文明的東西燒了個精光。

 因此西方人沒有歷史可以借鑒,因此很多時候比較蠢,政治對軍事上的干涉不是那麽嚴重,所以拿破侖可以造反當皇帝。好處就是軍事上不會因為政治的阻礙而被限制。

 萬事萬物陰陽共生,蠢也有蠢的好處。

 成熟與幼稚,必然誕生不同的好壞。

 西方人為什麽要學中國的文化?因為他們的文化使他們在很多方面都無意識,這時候用中國的文化去混他們的社會,那就牛逼了。

 而在中國,大家都知道那些東西,想要混得開就不是那麽容易了。這時候西方人那種比較蠢,但又能遵守規矩的團體則佔優勢。

 這就像是腹黑學說的那樣,當別人賣真貨的時候,賣假貨的能賺錢。當別人都賣假貨的時候,買真貨的反而能賺錢。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強大與弱小,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這些東西只是相對性的。

 那些土匪會走上這條路,說明命裡有這個天賦,有從事暴力事業的天賦,把他們送上戰場正是人盡其才。

 全國土匪被清剿了大部分,這就使工商發展的環境比較不錯。

 起碼對於西北集團及西北的那群民族資本家來說是這樣的,沒有土匪騷擾,地方上的統治勢力有西北政府去擺平,或是讓北洋政府去擺平。那些小流氓、地方政府想找麻煩都不是那麽容易的。

 西北工商在各省有優惠稅率,在清末時期是免稅的,但是********成立後,起碼得交一點的,因此變成了優惠稅率。而各項雜稅、厘金稅都是不用交的。

 因此西北工商開始向全國各省擴張,鐵路修到哪裡,就擴張到哪裡。

 只要有足夠市場的地方,銀行、百貨商店、酒店、電力、通訊方面的營業設施都會鋪設起來。

 暫時缺乏足夠市場的地區,則是以輸出商品和購入原材料為主。

 隨著道路的修通,投資的增多,城鎮市場越來越大,市場也會不斷的集中,特別是工業的發展,以及農業技術的提升,未來農業人口將大幅度減少,大量的人口將湧入城鎮,到時候市場就很集中了。

 西北集團在大肆擴張的同時,自然是衝擊了舊有市場的利益群體。在金融業方面,錢莊在西北銀行的步步緊逼下開始大量倒閉,愈加的頹勢。

 而外資銀行,則有市井傳言,把錢存在洋人那裡不安全。大量的水軍到處造謠外資銀行,加上提出支持民族銀行的口號,西北銀行在全國各省擴充速度迅猛。外資銀行在西北銀行的打壓下,逐漸的抬不起頭來。

 外資銀行此時沒什麽錢可以用來擴張業務,此時羅斯柴爾德財團采取貨幣緊縮政策,加上大戰將至,各國資本開始抽調回國支持戰爭,一時間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在華銀行發起像樣的市場****。

 隨著西北銀行的網點越來越多,競爭力自然也越來越強,吸納資金的能力也愈發恐怖起來。

 在商品銷售方面,西北集團的擴張使越來越多的渠道掌控在手上,逐漸覆蓋整個中國。

 渠道有時候比商品更重要,就如日本的市場,其渠道掌控在日本財閥手中,所有商品都要在中間環節被日本財閥拿走不少利潤,從而將競爭對手排擠在市場之外。

 當資本發展得還不是很成熟的時候,大家比的是商品,比的是技術。而當資本發展到了一定程度,雙方技術都差不多的時候,這時候看的就是渠道了。你的商品好,你的商品便宜,就算是我讓你通過了海關,但在具體的市場銷售環節中我不讓你賣,你有什麽辦法?

 當然你可以自己鋪設渠道,每一種商品都要鋪設渠道,其成本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說海外市場是很難開拓的,難就難在渠道方面。

 例如超市,當資本控制了一個國家大部分的超市時,那麽這個資本就可以自己生產商品,然後通過這個渠道進行銷售,從而將競爭對手排擠在外,或是收取高額的入場費,拉高競爭對手的成本。

 西北集團在西北政府行政區域的各個省份都已形成了自己的渠道,而且這些渠道是處於壟斷地位,外來商品想要進入西北行政省份的市場,光是渠道方面就能他們難住。

 現在西北集團開始向北洋政府行政管理下的關內各省鋪設渠道,只要成功了,未來中國的商品市場將是西北集團的天下,沒有任何資本可以於其競爭。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臨近,西北集團的動作愈加頻繁。這一年夏季開始,西北集團開始陸續租用英法等國的商品。

 此時世界經濟蕭條,大量的商船沒有生意,有人來租自然有大批的商船可供選擇,而且租金還很便宜。

 西北集團通過租用的商船,及自己生產的商船,組建了‘中國遠洋運輸公司’,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未爆發,因此遠洋運輸公司的運貨主要是滿足自身的進出口運輸,從而使船不會閑下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利潤確實很大,但是貨物必須得能運得出去。因此必須有自己的船,英國人雖然會承擔大部分的運輸訂單,但那是對於英國本土的進口方面。但要想將商品輸送到各個海外市場,並將原材料運回來,就必須自己有船才不會受製於人。

 就算是不自己運輸,到時候這批租用的商船只要轉租出去就能賺上一大筆錢。

 孫繹龍就集團近來的動作不斷對沈凝雲提出建議:“近來集團支出比較龐大,我們還是應當謹慎一些,留下足夠的資金應對突發事件。”

 “快沒錢了嗎?”沈凝雲問道。

 “資金倒是還有,但是拉得很長。”孫繹龍回答道,“我們的資金經過一系列的運作之後,已經複雜到讓我們自己都感到頭疼的程度了。”

 集團能動用的資金主要也就是商業盈利,以及銀行中的存款,及自己印刷的票子。

 錢花出去,又被存進銀行,財團又拿出來投資,資金在瘋狂的滾動。

 資本的效率確實高了,但是其中的關系也十分複雜。

 銀行是一種非常瘋狂的機構,特別是在這個人們將錢存進銀行逐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必不可缺的行為時,銀行甚至可以用100塊錢周而複始的貸出1萬塊錢。

 孫繹龍感覺西北集團當前的資金鏈確實是太長了一些,如果沒有突發事件的話是可以維持的。

 但是如果有什麽突發事件,抗風險能力就會比較低了。

 這個時候各國都忙著準備歐洲的戰爭,在中國會挑起戰爭的只有一個日本。日本雖然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但卻也不得不防。

 因此沈凝雲隻好將擴大投資的想法暫時先放棄,等西北集團緩過氣來了再說。今年的投資確實比較大,西北集團在各省的擴張都是用錢砸出來的,盡管掌控了大量的不動產,但是錢也花出去不少。

 北洋行政下的關內各省的資金回流速度又不像西北地區那麽快。

 西北地區倒是不需要考慮那麽多的因素,因為錢花出去後,老百姓已逐漸養成投資習慣,很多錢並不會拿去消費,而是拿去投資股票。上市公司拿到錢後,再把錢拿去投資生產規模。加上商品消費及稅收等等,錢就不斷的西北集團手中。

 “我們的資本,還不夠強大啊!”沈凝雲不由歎了口氣,但是資本的壯大需要機遇,也需要時間。

 西北集團是抓住了機遇,但是時間還不是太長。

 人才、技術、渠道、軍事、影響力等等,都需要不斷積累,從而向社會各個領域進行滲透、壟斷。

 不過總的來說就是資本和技術,資本用來推動技術,技術則反過來增強資本競爭力。

 沈凝雲見商業布局已經搞得差不多了,他則再次投入了軍事建設和技術研發方面。

 在技術研發上,西北集團當前正在向機床半自動方面發展,並且發展衝壓技術。

 這方面主要是郭士銘在主持,沈凝雲也時常參與到研發工作中。

 就製造業技術方面,西北集團目前擁有的新技術中,‘電焊’、‘液壓’、‘衝壓’及電動機的應用,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其他國家在其中一兩項技術上才剛開始發展,而有些技術甚至根本沒有。

 流水線生產,美國福特公司已經開始搞了。但是西北集團在流水線生產制度的應用比美國福特公司更早,而且規模要大得多。

 這使得西北的工廠在生產效率上成為世界上最高的,一間工廠在流水線制度下,比得上傳統的幾間,甚至十幾間工廠。西北的工業體系畢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而英國、美國這樣的國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發展起來的,在工業體系的更新換代上自然不是那麽容易就能跟得上的。

 畢竟現有的工廠能用,為什麽要立即建新工廠呢?

 就像是軍事投資一樣,如果投資一種武器裝備可以用個五六十年的話,那回報率就是超級高的。

 西北的工業體系是直接跨越到第二次工業革命,自然也就具備了強大的活力。

 工業技術,自然是比別的國家越高級越好,沈凝雲不放過任何發展的時間,親自參與到衝壓技術的完善上。

 衝壓技術是軍工業重要的技術,這個技術完善後,很多槍械零部件就可以直接衝壓完成生產。

 衝壓加工的生產效率高,且操作方便,易於實現機械化與自動化。這是因為衝壓是依靠衝模和衝壓設備來完成加工,普通壓力機的行程次數為每分鍾可達幾十次,高速壓力要每分鍾可達數百次甚至千次以上,而且每次衝壓行程就可能得到一個衝件。

 衝壓時由於模具保證了衝壓件的尺寸與形狀精度,且一般不破壞衝壓件的表面質量,而模具的壽命一般較長,所以衝壓的質量穩定,互換性好,具有“一模一樣”的特征。

 衝壓可加工出尺寸范圍較大、形狀較複雜的零件,如小到鍾表的秒表,大到汽車縱梁、覆蓋件等,加上衝壓時材料的冷變形硬化效應,衝壓的強度和剛度均較高。

 衝壓一般沒有切屑碎料生成,材料的消耗較少,且不需其它加熱設備,因而是一種省料,節能的加工方法,衝壓件的成本較低。

 由於衝壓具有如此優越性,衝壓加工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應用范圍相當廣泛。例如,在宇航,航空,軍工,機械,農機,電子,信息,鐵道,郵電,交通,化工,醫療器具,日用電器及輕工等部門裡都有衝壓加工。不但整個產業界都用到它,而且每個人都直接與衝壓產品發生聯系。像飛機,火車,汽車,拖拉機上就有許多大,中,小型衝壓件。

 小轎車的車身,車架及車圈等零部件都是衝壓加工出來的。據有關調查統計,自行車,縫紉機,手表裡有80%是衝壓件;電視機,收錄機,攝像機裡有90%是衝壓件;還有食品金屬罐殼,鋼精鍋爐,搪瓷盆碗及不鏽鋼餐具,全都是使用模具的衝壓加工產品;就連電腦的硬件中也缺少不了衝壓件。

 衝壓是進一步降低西北工商產品成本的技術關鍵。

 衝壓技術需要比較好的精密加工,模具需要非常精密,才能使衝壓出來的器件之間的差距只有微米級別。

 這年頭也不需要造那麽精密的東西,衝壓出來的東西,就是有1毫米的差距依舊可以接受。

 1毫米=1000微米,以西北當前的精密製造業水準,不太可能使衝壓件的差別大於1毫米。

 而衝壓件越精密,機器性能也就越高。

 後世美國的那些先進軍事裝備,無不是用超級精密的機床搞出來的。

 當然,因為模具這東西比較複雜,是真正技術性的東西,有的模具甚至需要通過複雜的加工手段才能製造出來,所以在衝壓件上必須形成規模生產才有足夠的效益。

 另外,傳統的衝壓技術,也是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的。如噪音、震動,工人很經常會被機器傷到。但經過安全培訓後,可以大大避免事故。

 在衝壓設備的動力方面,主要是用液壓技術。

 在設備方面西北集團已經解決了,盡管衝壓速度還不是那麽快,可以達到每分鍾幾百上千下,但是每分鍾一兩百下還是問題的,要什麽速度主要靠調整。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模具上的,模具是需要不斷更新換代的。

 因為商品不是不變的,產品會不斷的更新換代,從而模具也需要更新換代。

 西北集團已經開始將衝壓技術應用到小五金、板材的衝壓上,其模具不需要太高的技術性。

 但是在其他複雜的衝壓模具上,則需要沈凝雲進行加工理論方面的指導,在這方面沒什麽人比他更專業了。

 沈凝雲此時正在指導製造MG42通用機槍的模具。

 德國MG42通用機槍,是二戰期間最為著名的機槍,這款機槍在戰後主導了機槍的設計理念。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射速極快,被稱之為‘希特勒的電鋸’,射擊時會發出撕扯帆布一般的聲音。

 是二戰中常規機槍中射速最快(1200發/分鍾,平均20/秒),射程最遠(2000米)的機槍,可靠性和壓製能力極高。

 沒有一個國家的7。62或是7。92,亦7。7口徑的機槍可以在於MG42對射中佔據優勢,不過這種機槍射速太快,沒有經過訓練的機槍手會把槍管玩壞。

 MG42的缺點恰恰是由它的優點帶來的,就是耗彈量極大,機槍手往往連續掃射5秒鍾125發子彈就打光了,所以,德軍不得不將三發點射和掃射結合起來,以打擊更多敵人。而且它的槍管非常容易過熱,二戰中大部分的MG42機槍陣地都是在更換槍管的時候被摧毀的。

 但是這種機槍重量很輕,全槍質量(含兩腳架)——11。05千克,一個士兵就可以抗著到處跑。而且裝上三腳架就是重機槍,可以發射300發子彈的帆布彈,裝上兩腳架就是班用機槍,發射125發子彈的帆布彈。

 相當於這種機槍可以在每個步兵班都裝備一挺,為班級步兵提供強大的壓製火力,並且它的槍管可以快速的更換。

 這種機槍在這個自動火力不發達的時代,就像是來自太空的武器。只要它一出現在戰場上,就能另敵方士兵感到深深的恐懼。

 相比之下,馬克沁重機槍就顯得太笨重了。

 而這種機槍在誕生之初,因為用上了大量的衝壓零件,在英法軍事觀察員們的眼中,就是一種粗製濫造的機槍,從而得出結論,德國人已經徹底不行了。

 這種機槍並不是太適合德國,但又比較適合。德國資源少,這種機槍子彈消耗太大,對德國來說不是很合適。但德國的軍官及士兵素質很高,因此戰鬥中能將子彈用在靠譜的射擊方向,對敵人造成大量殺傷。

 但是在戰爭後期,素質高的官兵都打光了,這種機槍就會經常出問題了。

 而在二戰後發展出來的通用機槍,在采取MG42設計的同時,也限低了射速,畢竟這種射速是馬克沁重機槍近兩倍的恐怖殺戮機器,不是隨便訓練幾個月的士兵就能駕禦的。

 對於西北國防軍來說,這種機槍卻是非常合適的。

 因為西北國防軍的路線與德國相似, 走的是精密化戰爭路線,官兵素質要求較高,而且訓練走的是專業化路線,不會讓士兵練了這個又跑去練那個。而且士兵在軍隊裡學習了文化,具備了文化基礎,同時也注重戰術的訓練,也就是配合作戰。

 中國說缺資源也缺,但同時又不缺。

 因為在這個時代,起碼地下的那些礦產還是足夠支撐戰爭的。如果是戰後大規模的發展,那就很缺。

 而且缺可以去槍,俄國有資源。

 再則製造技術先進,不用怕供應不起足夠的子彈。

 起碼這種能裝備到班一級的通用機槍,在西北國防軍幾百萬人的規模內是很好用的。如果要擴充上千萬的軍隊,那麽必然有大量的新兵,這時候可以設計一種新的班用機槍,把射速限制一下就可以了。

 以西北當前的工業技術,造出MG42通用機槍毫無問題,只要模具能造得出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