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眼站在旁邊的徐輝祖,朱標笑著問道:“你昨天見過妙薇了沒有。”
“是啊,殿下。”徐輝祖笑著對朱標說道:“要不是殿下,我還見不到她呢。”
擺了擺手,朱標無所謂地對他說道:“一家人,不要說這種兩家的話,你在國士院忠心耿耿,踏踏實實的做事,陶掌院都與孤說了。你們是一家人,如今她在宮中,你們相見也不方便,孤於心不忍,總得近人情。”
“回殿下,這都是我該做的,自該為大明忠心耿耿,何況殿下對我徐家不薄。能來國士院,也是我徐輝祖的幸事。”
湯鼎站在一旁,看到徐輝祖與朱標這麽親切,心裡徒然多了一絲羨慕,要是自己妹妹在大些,該多好,嫁給太子,那就是皇親國戚。
“湯鼎,這些日子你們在國士院中,有沒有聽到什麽,看到的都可以說一說。”
“回殿下,說了。”湯鼎如實對朱標答道:“他們好像有一些輕微的埋怨。”
“什麽意思?”聽了這話,朱標皺起眉頭,臉色也沉了下來,問兩人道:“他們埋怨了什麽?”
“回殿下,國士院的說整日這麽辛苦,修直道的水泥,做的農具和火器,都不能親眼去看看它們的效果,待在這高牆中,造不出來好東西。”
朱標點點頭,臉上的表情也開始松懈下來:“現在李炎已經主管工部,既然他們也想出國士院這幾面高牆去實練,別急,很快他們就有立功的好機會。”
那水軍學校的將士和水手都在長江邊的高地操練水戰,往後國士院的事情會更多,想到這裡,朱標肯定道:“暗示他們,稍安勿躁。好好的改進常勝將軍,水雷這些都不能放過,火藥顆粒化都達不到,還嫌棄自己待在高牆內。”
正在這時,陶成道從遠處匆匆過來:“殿下來了,臣有事想要和殿下稟報。就是何農官他們按照殿下準備的魚苗池,今年已經孵化出不少的魚苗。送往揚州,京城外的稻田中當時也送了不少。
留下幾百條在國士院,有些魚已經長到了一兩斤左右,所以院士們就……”
“就怎麽了,陶掌院。你何時變得婆婆媽媽。”朱標問道。
陶成道小心翼翼道:“院士們就自己抓了幾條去吃。上個月去江邊的專用場地實驗水雷。意外獲得了很多江魚。
誰知被旁邊國子監的監生知道了,讓我們也幫他們炸些魚,臣拒絕了,他們說要把事告訴禦史,讓彈劾我們,說魚屬於朝廷的,該交給光祿寺。院士拿了炸死的江魚屬於貪汙,死罪。”
聽了這話後,朱標把眉頭皺了起來,轉頭看著旁邊的三寶,詢問了這事:“父皇那邊,言官周清這些日子有沒有去,這事情你有沒有聽說什麽。”
三寶聽了這話,連忙向前走了幾步:“啟稟殿下,這些日子周清倒是沒去。倒是聽說有官員說國士院偷吃貪汙,但陛下並沒有說什麽斥責的話。”
“既然父皇知道了,這事情孤回去問問。”朱標轉身看著陶成道笑著道:“你們沒日沒夜乾活,孤給你們的俸祿也少,既然魚是農官們用飼料喂的,江魚是實驗水雷意外得到的,你們吃便吃了,不算死罪。
對了,今兒去把那些足斤的大魚給撈了,讓院士們每人分一條拿回家去,給家眷嘗嘗鮮。”
這些瑣碎事情,國子監每天都要過來指責幾句,動不動就動用言官禦史的,還敢佔便宜。
三寶道:“殿下,奴婢待會兒就去國子監,堵堵他們的嘴,正巧北方修直道的還差幾個監工。”
收買人心,拿幾條魚把國士院的院士心安撫好,讓他們安心的給大明搞科技才對。
說到魚,既然養牛場和養肥肥場都可以讓沈千城規模化,那養魚也可以,由朝廷組織人手,把沿海地區的百姓養魚規模化。
直道修建好,沿海的魚蝦可以送往大明南北各地。不僅各地隨時可以吃到魚蝦蟹,還能讓沿海的百姓們多賺錢,還能相應發展出不少的相關產業,帶動百姓富裕。
要想富,先修路,所以直道普及全大明是必須要做的,製造土水泥的法子,北方各府,朝廷早就已經派工匠掌握,只不過質量能稍微差一些。
如今的郵驛,是在元代的基礎上注重創新,各地成立了大明遞運分所。但是,專門負責運送軍需品和貢品。
遞運所的設置是運輸的一大進步,定點、定線、接力運輸,並把陸路、水運很好地結合起來。如今主要還是由通政司掌管。
但朝廷掌握,有局限,需要和有能力的商戶一起合作,設立由朝廷監控的民間貨運鏢局。運輸各地的蔬菜,魚米,木材……
回到宮中,朱標把事情簡單的和老朱說明白,他的意思就是朝廷的驛站都是由通政司主管。
要想讓南北的東西可以互相流通往來,可以設立鏢局,由朝廷監控領導,與有能力的商戶一起,把民間的郵驛辦起來。
以南京,西安府,北平府,河南府為郵驛建成中心郵驛。輻射西北和西南,東北。
不斷重視邊關驛站建設,開設雲貴地區,福建,廣東等,都開辟驛路。監察郵驛運行不正之風,打擊特權私用驛馬等。
自從上次,老朱讓人在禦書房給朱標專門放了把椅子開始。很多事情老朱都有默許的意思,所以朱標也可以展開手腳。
后宮倒也安寧,自從常美榮生了皇長子朱允熾,她的心思都在孩子身上,每日與徐妙薇跟著馬皇后打理后宮事情,也樂的不理朱標。
他倒是清閑了很多,剛好專心給大明想點致富的事情,順便趕緊督促他們修直道。
北方一帶,不少的地方官員嫌棄修的慢,不斷的向朝廷請旨,說他們等的急,是否可以自己進行籌備石料和人力。
一時修不到的地方,地方官請旨,順錢不用朝廷來出,這些地方的商人士紳願意出錢,百姓也願意出力,一起修橋補路。
修橋補路,是這些商人最喜歡乾的事情,他們認為修橋補路是積陰德,有個好名聲,為後代子孫積累福氣,留名後世。
各地方官為了政績,也死死抓住修直道和建皇明衛館的機會,給下鄉的退役將士,積極響應。
對於學校的修建,地方官員也很願意。畢竟往後,國士院每年評選各府縣鄉的幼學,中學,學院等政績。把學院招生,成績,以及被國士院錄取的的人數,都會作為各府的政績衡量官員。
這些事做好了,政績絕對是很大的,他們互相較勁兒乾事,錢和人力的事,竟然都自己解決了,朝廷省了不少錢和人力,只需要派下去工匠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