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我的黑科技庇護所》第13章 生物製氧機與高能電池
  5月30日早上,陸晨起床後開始準備製造生物製氧機,與工業製氧設備不同,工業製氧是利用物理方法制氧,而生物製氧機就是利用藻類製氧,我們知道,星球上的氧氣是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產生的,而植物和藍藻都可以產生氧氣,

  熱帶雨林被稱之為星球之肺,但是熱帶雨林產生的有機物會很快被消耗掉,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熱帶雨林的氧氣產出與消耗差不多持平;而寒帶的植物的有機物因為寒冷的原因,有機物不會被大量消耗,釋放的二氧化碳就會比較少,會為我們提供更多的氧氣,而佔據星球表面70%的海洋,藻類分布在其中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氧氣,所以生物製氧機就是利用藻類的能力來產生氧氣(個人理解,不對的就當是平行世界,生物法則有不同的吧)。

  隨後,陸晨來到工作間,先是做了一個長寬高各一米的大箱子,然後在內部放了五層的隔斷板,然後隔斷板上面是一塊玻璃密封起來了,水箱的蓋板上面是送風機,內部上面掛著一個太陽燈,隨後陸晨出了庇護所來到一條河邊,打了一盆水,回到庇護所倒入箱子內,又再倒入庇護所內部的水,然後把蓋板蓋上,其中在箱體的上方的兩側各有一根管子,這是用來接入庇護所的通風系統,一邊進氣,一邊出氣,其中出氣的一段接入空調通風系統,通過送風機一邊吸入庇護所內部的空氣,一邊通過管道送入空調系統然後吹入庇護所,形成一個內部的小循環,因為自己沒有培養基,就只能利用水中的物質進行藻類的培育,所以需要定期換水。

  陸晨利用納米核心計算過了,如果生物製氧機內的藻類完全培育起來,那麽可以保證一個10人的庇護所內部的氧氣所需,只要一周換一次水就可以了,如果有條件自己能夠製作培養基,那麽可以直接往裡面加營養液就可以了,水都可以不用換。

  ......

  於此同時,就在陸晨在製作生物製氧機的時候,官方也在行動,在各地製造廠的努力下,一個個大型的設備被運到庇護所,開始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安裝,這個設備就是官方製造的大型工業製氧設備,在運入庇護所安裝好了之後,只要保證電力充足,那麽一台這樣的大型設備就能保證庇護所內部5萬人的氧氣供應,畢竟大氣中氧氣含量只是降低了一點,還有寒帶的植物在負責供氧,在安裝這個設備的同時,官方還動用資源開始培育耐寒植物,準備植物培育成功之後大量移植到庇護所周圍,

  畢竟現在的白天並不是那種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步,相當於是陰天一樣,不過比陰天要暗了很多,這就導致每日的白天時長短了很多,植物的光合作用變短,再加上氣溫變低,許多熱帶植物紛紛死亡,以及火山爆發導致的大面積森林大火,才會導致含氧量下降,以目前的氣溫,暫時寒帶植物還能保證生存。

  就在官方安裝大型製氧設備的時候,也在各個養殖基地配備了生物製氧設備,而且都是大型的設備,選取一些無毒無害的藻類進行培養,通過對藻類的培養繁殖,提供水和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在藻類多的時候,把多余的藻類曬乾製成牲畜飼料用來喂養,而動物的糞便又可以製成肥料對種植基地進行施肥,形成的一個循環鏈條,保證了一部分的口糧以及肉食的供給。

  ......

  這邊,陸晨看了看做好的生物製氧機,接通電源之後,打開太陽燈,就讓內部的藻類自行繁殖,

估計到交易的那天差不多也可以使用了。  隨後陸晨登上論壇,聯系了徐建,問他要不要製氧設備,徐建這幾天也知道了氧氣下降的事情,正在愁呢,沒想到陸晨會製造製氧設備,當即大喜,和陸晨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徐建付出了1噸沙石,500kg水泥,還有1噸金屬的物資來作為交換。

  確定好交易之後,陸晨來到工作間把第二個生物製氧機做好後,就看向納米核心,發現高能電池已經推演完畢,陸晨開始查看這次推演出來的高能電池,發現推演出來的是石墨烯鋰離子電池,添加了石墨烯技術,充電時間比普通的鋰離子電池要快1000倍,能量密度也比原來的鋰離子電池要高五倍,陸晨看到這還是有點小小的失望,畢竟以為可以推演出來更高密度的電池,

  “果然,當時提示只要兩百點能量的時候就該想到不會有那麽大提升。”

  陸晨覺得當時開始推演只要兩百點的時候就該做好心理準備,不過目前來說石墨烯電池也夠用了,畢竟自己也只是在這個城市活動,以後能量充足了可以再去研究,

  隨後,陸晨看向了電池的製造技術,發現下面的介紹中有很多的設備,包括從最開始的投入原料,到最後的電池封裝,一應技術原理的和設備都有著詳細的介紹,包括生產設備的製造技術也有,

  陸晨繼續看下去,發現可以利用納米核心進行製造,直接使用能量的話大概需要100點能量才能製造出一塊電池,陸晨看了一下數據

  ——

  石墨烯鋰離子電池

  製造需求:100點能量

  製造時間:15分鍾

  體積:長20cm,寬10cm,厚5cm

  重量:5kg

  能量密度:100度

  ——

  陸晨發現這個密度還是可以的,畢竟像特斯拉的電動車的電池差不多有60到70多度的電,這個電池能量密度比這個還大,而且體積還減小了,充電速度還快,陸晨估計就這一塊電池的電量,足夠自己穿著防護服活動五個多個小時了,到時候加裝兩塊電池,就足夠自己一天的活動了,而且兩塊電池的重量也就20斤,以防護服中的機械助力裝置的能力來說還是毛毛雨的

  陸晨看到納米核心已經有了400多點的能量,當即就用100點能量製造了一個電池出來,十五分鍾之後,陸晨看著手上新鮮出爐的石墨烯電池感覺科技的偉大,這麽一個小小的電池裡面可以存儲這麽多的電量,實在是不可思議。

  隨後陸晨開始利用工作間設備和納米核心製造防護服,利用機械助力裝置為骨架,加上高強度碳纖維面料,製造出了防護服的主體,然後在防護服的側面添加了一裝置,可以用來存放小的氧氣瓶,還在防護服的後面腰部的位置加上了加上了一個微型製氧機,利用物理吸附法提供氧氣,只要電量充足就能保證氧氣的供應量,至於側面的氧氣瓶是作為備用的措施,萬一因為什麽事情耽誤無法及時返回庇護所,那麽這兩個氧氣瓶就是保證自己生存的救命稻草。

  電池的位置在防護服的背部,而且是可拆卸式的模塊化設計,這樣如果這組電池沒電了,可以直接卸下來,然後安裝第二組電池。

  最後是頭部面罩的位置,陸晨在製造出來頭部面罩之後,加裝了夜視功能,和一個顯示板功能,這個顯示板可以實時看到防護服的整體狀態,包括防護服內的壓力,氧氣含量,溫度等等,避免出現意外,最後,陸晨在製造完成之後,一共花費了150點能量和若乾材料,最後又花費了50點能量整體優化了一下這個防護服,最後呈現在陸晨眼前的就是像流浪星球裡面的防護服差不多的樣式。

  不過陸晨的這個要比電影裡面的要先進,首先是機械助力能夠使陸晨搬起來更重的物體,極限力量達到了500kg,其次是內置的緩衝裝置使得從高處落下的傷害大幅度降低,而且防護的面料是高強度的材料,所以普通的刀具是很難劃破的。

  最後陸晨看著剩余的100點能量, 咬了咬牙,再次製造了一個電池出來,然後兩個電池給裝上了防護服上面,隨後陸晨穿著防護服出了庇護所,開始在庇護所周圍實驗防護服的性能,

  只見在一處公路上,一個紅色的人影在快速的移動,速度達到了每小時50公裡,而且時不時的還跳起來,一躍能有四五米的高度,有時候路邊有輛汽車的話,就能看到這個人影直接就把車給掀翻了,看著及其輕松。

  這個人影就是我們的主角陸晨,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高強度測試之後,陸晨回到了庇護所,看著防護服顯示的剩余電量只有70%了,如果以之前的運動強度,估計還能使用三個多小時,所以這個防護服在平常狀態下能電量能夠維持10個小時的生存需求,但是一旦處於高強度運作時,只能支撐4個小時,所以陸晨在想要不要再加兩塊電池,畢竟這個電池體積也不大,背後的位置放下四塊還是沒問題的。

  隨後陸晨又想到剛剛在測試的時候,自己在快速移動的時,很多周圍的信息無法處理,有時候路邊突然出現一個障礙物的時候會來不及反映,所以還得內置一個計算機,

  “不過不僅僅是防護衣上面,庇護所的其他地方也可以利用電腦控制,而且最好是人工智能,不過以我現在的知識儲備,人工智能我弄不出來,但是一般的智能程序還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我有納米核心,可以製造碳基芯片,而且會比矽基芯片的運算速度更快。”

  陸晨想到這裡,看了看時間也不早了,準備先休息,明天再開始研究。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