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秦皇室》第41章 紙與糧
  第四十一章紙與糧

  “現今紙張貴否?”

  趙征沉吟少許,又問了一個問題。

  “回陛下,如今販賣的紙張多粗糙,卻著墨差,墨跡易暈染紙張,好的紙張多為世家把持。很少販賣。”

  趙征看著眼前的老頭兒,幾日不見,他發現這老頭兒對於狠插世家大族幾刀的功力愈發的見長了。

  “而且好的紙張製作靡費不菲。因此,就算販賣價格也會十分高昂

  好的紙張從選材到製作所添加的藥水均十分精細,因此價格一直降不下來。”

  趙征繼續問道

  “朕聽聞上好的紙張需要添加專門提取的藥水,既然藥水貴重,為何沒有專門種植這種原料?”

  “回陛下,眼下百姓吃飯尚且成問題,如何會有閑田種這種無用之物?”

  趙征算是聽出來了,在薑淵眼裡,他的這個問題已經約等於“何不食肉糜”了,因此老頭兒語氣有些不高興了。

  事實上趙征自己也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大約就是老頭兒回答的這樣。在這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全年拚命種糧食尚且不一定吃飽飯,誰有閑心種什麽經濟作物去。只有填飽了肚子,人們才會有閑心關心錢。事實上比起兜裡的錢,人們更關心倉裡的糧。

  別把古人想的一文不值。實際上經過長久的經驗總結,古人早已發現有錢不一定能吃上飯的道理。貨幣只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代換物,並不等於物品本身。人們只是人為的賦予了貨幣價值,實際上脫離了物品本身,貨幣一文不值。

  想到這兒,趙征覺得自己現在有些冒進了,於是他又與薑淵聊了一會兒有的沒的,最後交代薑淵回去研究如何降低墨與紙的成本後,賞賜了一盒墨後,就放薑淵離開了。

  薑淵離開後,趙征又召了戶部尚書寧瑜。在等待寧瑜面聖的時間裡,趙征一直感歎著趙氏祖先的先見之明以及識人之明。老早準備了河東道這麽一個地方以備不時之需,這是先見之明。找了薑淵、寧瑜這麽一幫公心為上的老人是為識人之明。

  寧瑜作為朝廷戶部尚書,管著朝廷的錢袋子,可以說是一個十分難打交道的人。寧瑜不是什麽世家大族出身。前面說了,即使不是世家大族出身,當幾年官也變成了世家,但是寧瑜是個例外。

  寧瑜把自己做成了孤臣,與朝堂上所有大小官員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就連家裡的子孫娶妻,也從不挑有官身的人家。

  同時寧瑜對遞上來的批款條子審查極為嚴格,他甚至會親自計算每一次請款條陳中每一分錢的用處,然後給出一個他計算出來的數目遣回去,如果對方認同他就照著自己計算的數額批款,如果對方不認同,他就不再理會,直到對方認同為止。

  總結下來,寧瑜就是一隻鐵公雞,錙銖必較的那種,

  寧瑜很快就來了。他對趙征要比薑淵對趙征隨便的多。不緊不慢的步伐走進來,規規整整的行禮,然後坐到坐席上,準備聽趙征用什麽理由從他手指縫兒裡扣錢。他來的路上已經想好了,不管說啥,先回答兩個字——沒錢!

  “寧卿,現如今我大秦稅收幾何?”

  這個問題讓寧瑜有些愣住了,這跟他想的並不一樣。但是沒關系,他回過神來後幾乎沒有思考張口就來

  “回陛下,國朝稅收為全年一次,十稅其四。這其中三成必須用糧食繳納,剩余一成可用他物代替。”

  十稅其四,

講道理,趙征不認為這是一個十分高昂的稅收標準。秦國與其他國家不同,與以往朝代也不同,秦國是秋天收稅,且只有這一種稅收,上到朝堂袞袞諸公,下到牙牙學語的幼童,都知道大秦嚴禁巧設名目橫征暴斂,朝廷隻承認這一種稅收,且除了災荒之年從未變過稅率,十稅其四,從未變過。因此老百姓交完四成稅後,剩下的六成全歸自己處理。  放在封建王朝,這已經是十分合理十分人性化的稅收比例了。雖然歷朝歷代不乏十稅其一的稅收比例,但是加上層層盤剝疊加,到了老百姓頭上,那就是十稅其六十稅其七的程度了。兩廂一對比,就會發現秦國的稅收比例真的十分合理。

  “既然是十稅其四,那黎民百姓可能吃飽肚子?”

  “回陛下,不能。”

  “為何?”

  “雖然我大秦嚴禁巧設名目盤剝百姓,稅收自太祖開國以來就定死了十稅其四,但是土地是變化的。遇到災荒之年,百姓只能變賣土地換取口糧,如此歷經數百年來,土地多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上,十稅其四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對世家大族的保護。世家大族擁有大量土地,他們繳納四成稅糧後,余下的六成實際上是屬於他們的,並不是屬於百姓的。百姓拿到的是世家的工錢。”

  土地兼並!

  這又是一個常見的弊病!

  隨著一個朝代的延續發展,土地會逐漸集中於世家手中。百姓手上的土地會越來越少。為了種田,為了口糧,百姓只能從世家手中租地種。而秦國規定嚴禁擅加稅名,租種就變成了打工,世家付給租種土地的百姓的是打工錢!

  趙征暫時放下世家這個難題,轉而問道

  “愛卿可知那種糧食產量最高?”

  “回陛下,關中多種稷,產量可觀,其次為麥。南方多種稻。還有黍、麻、菽等。其產量視土地不同,產出不同。”

  古代多種植五谷,就是稻黍稷麥麻,南方多水,因此多種稻,北方水少,多種稷、麥。古代還沒有什麽紅薯白薯玉米這類產物。這類產物實際上是外來品種。

  “最好的土地,畝產高否?”

  “據史書記載,畝產最高為二石。為前朝崇炎四年潞州所記。”

  趙征大致算了算,秦國一石約等於一百斤,也就是說最高紀錄是畝產兩百斤。按照古人的開墾能力及耕種能力, 一個五口之家,算兩個兒子,一共三個勞動力種四十畝田頂天了,三十畝田按照最高產量算就是六十石糧食。繳納稅收後剩余三十六石,也就是三千六百斤。按照古人這種沒啥油水的吃法,一個人一天三斤糧食不能再少,五口之家一天就是十五斤。一年下來要五千余斤糧食。這其中兩千斤的缺口,趙征不認為憑借一點山貨野味能補得上。【注1】

  這還是按照最佳的產量計算出來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來,即使朝廷稅收不重,沒有旱澇災害,風調雨順,一年下來百姓依然吃不飽肚子。

  想想那畝產八百,畝產一千的時代,趙征深深地覺得差距的巨大。

  “你回去召集你戶部的人員,仔細研究一下,將產量提高到兩百石。朕今年要出征河南道河北道,朕希望待朕凱旋歸來之時,能聽到愛卿的喜報。”

  想了想,趙征下達了命令,又道

  “朕以前聽經年的老農說過,春種之時選種也十分重要。你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先期選出最好的種子,種下後反覆篩選。”

  “不要辜負朕對你的期望。”

  大秦沒有農業部門,這讓趙征頗感意外,沒有辦法,他只能將改良種子的使命交給管理土地的戶部了。

  【注1】這裡計算的數據基本真實。由於古代歷朝歷代的重量計量單位及面積計量單位存在差異,可能會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再怎麽偏差也不至於差兩千多。因此,這個數據是基本可信的。這也可以看得出,古代即使老天爺給面子,官員清廉,百姓依舊吃不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