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元豐二年初、大夏大興三年這一年,如果開一個天眼,便能夠看到在東亞這個地方有三個地方的人類在進行極為繁忙的活動。
在西面,陝西六路有很多的軍隊在調動;
在中間,汴京城裡不斷有人流出,湧向東南;
而在東面的海上,則是由無數的大船在緩緩向東南沿岸而去。
這對於亞洲這塊大陸是一個及其重要的變化,對於牽扯在其中的三個大國,以及周邊的國家,都是一個非常異乎尋常的信號,因為此次有可能產生一個超級大國。
而對於這個古老的亞洲國家來說,一旦崛起,就是一個及其撼動人心的消息。
這是一個古老且擁有極大韌勁的國家。
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國,大約都各自有一個文明巔峰,但是短暫的燃燒一把之後,很快就歸於平靜。
而對於中國這個文明古國來說,總是這麽生生不息,有低潮,但總是會崛起。
對於周邊的國家來說,這個中國邪性得很。
這個國家的文人一口一句仁義道德,記載在他們史書的也大多是什麽王道仁道,什麽八方來朝,禮儀之國,聽起來好像是聽和平的樣子,但實際上在周邊的國家眼裡看來,這個國家……嗯……反正從古至今,他們的版圖就一直在變大,至於是怎麽來的,當然是周邊國家的歸化。
人對於事物的認識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們是覺得自己是熱愛和平的,即便是戰爭,那也是別人來招惹自己的,所以中國人民是愛和平的嘛。
所以一旦中國從低潮中發出聲音,說中國要完成偉大複興的時候,中國人自己是聽得開心的,但對於周邊國家來說,那簡直就是毛骨悚然了。
比如說大理國、比如說交趾這些國家來說,在他們的史書中,歷史大約一千年,可一千年的時間裡面,中央王朝就沒有停止過對他們的欺壓。
什麽特麽的朝貢,八方來朝,特麽的,你當我們是願意的?
宋朝是個不錯的國家。
對於大理交趾吐蕃諸部這些國家和地區來說是如此,因為宋朝雖然富,但不強,雖然打戰隊他們來說也是難受,但大宋無法真正將他們打疼嘛。
因為大宋畢竟只是一個不完整的王朝,中央王朝的土地被遼宋夏三國所分,宋國雖然佔有了南方的膏腴之地,但失去了屏障燕雲之地,又失去了養馬地河套地區,所以大宋是一個不完整的中央王朝。
一個完整的中央王朝,應該是易守難攻、經濟富裕、且擁有極強武力的國家,而不是現在這個光是富有,但失去了屏障,沒有了馬匹來源的國家。
這對於宋人來說是痛苦的,但對於周邊的國家來說,這樣的中央王朝才是可愛的嘛。
只是如今一個強大的西夏在崛起,已經打下了陝西六路,並且看起來有吞並天下之意,這不得不讓周邊的國家都不免關注起來。
不僅僅是遼國如此,還有吐蕃諸部、回鶻、還有大理、交趾這些國家,一個個都瞪大著眼睛看著陝西。
汴京城裡面亂成一團,大家都盯著自己的家產,深怕漏下了什麽,但對於趙頊來說,他不能光盯著這麽一點東西,他還得盯著他的天下呢。
只是前線傳來的消息,令他感覺到毛骨悚然。
他原本以為陝西六路已經足夠歐陽辯消化一段時間了,但前線的李憲傳回來的消息卻是——歐陽辯在陝西大范圍的調兵遣將!
宋夏新的邊境線上,西夏已經堆積了二十多萬的兵馬,但調兵遣將的力度依然還沒有消減,依然有源源不斷的兵馬在四處調動。
這是要滅國麽?
趙頊是又氣又怕。
氣得是歐陽辯毫不留情的做法,而且還如此的貪婪,怕的是,如果歐陽辯當真要滅了大宋,大宋真的能夠抵擋得住麽?
朝堂上依然還在爭執,不過主題已經有所變化,從一開始的要不要南巡,變成了現在要不要抵抗,以及如何抵抗的話題上。
主戰派認為,歐陽辯不會滿足於陝西六路的,這是基於他們對於歐陽辯的認識,在西夏佔據了軍事上的優勢之後,一定會尋求佔據中原這個地方的。
因為這對於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來說,中原之地,必須佔據下來,才能夠名正言順。
所以,求和是不可能的達成的,只有打疼西夏,打疼歐陽辯,才能夠真正走上談判桌,達成短暫的和平。
而對於主和派來說,他們認為,可以利用與遼國聯合施壓,逼迫西夏談和,因為西夏如此一直這麽咄咄逼人,遼國想必也不會看到大宋衰落下去的。
因為三國鼎立的姿態畢竟還是比較穩固的,如果大宋被趕到了江南,那麽遼國就要獨自面對西夏的壓力了,所以,遼國那邊一定會站出來的。
而西夏面對宋遼兩國的壓力,如果還非要東出,那麽將會面臨腹背受敵的窘境,西夏雖然表現得很強,但也絕對打不過遼宋兩國的聯手而擊。
這種情況下,逼迫西夏談和是大概率可以達成的,這樣爭取到的時間,大宋就可以編練軍隊,找個好時機, 將西夏趕回去,甚至可以借機首付西域也不一定呢。
趙頊並沒有下定決心,但他的行為已經表達了他的傾向。
趙頊連續派出三路使者前往遼國,又派出三路使者去往西夏,裡面是什麽用意已經不言而喻了。
不過這也正常,正常人都能夠看得出來,如今正面抵抗是很難的,失去了陝西六路,就失去了天然防禦線,從河中府到汴京城,已經沒有了天險可以依仗。
一旦西夏騎兵突破他們臨時布置的防禦線,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大宋的腹心。
——這怎麽抵抗?
趙頊已經心急如焚,若不是怕擾亂軍民之心,他大概率想著自己先逃為上了。
不過現在趙頊雖然還是穩著沒動,但他的心已經飛去了杭州。
蔡京已經先行去了杭州,為他緊急布置出一個行在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