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我也不同意!
蘇轍的眼神逐漸變得迷茫起來。
“是啊,又有何乾呢……季默說,獨裁之害在於,妄想以一人之才智,治天下九州之地,理萬萬人之事,天下之大,千萬人一起來治理尚且困難萬分,何況以一人之才智,是以獨裁乃最為愚蠢之舉。”
呂惠卿詫異道:“可咱們三省六部之體制,不正是靠讀書人來一起治理麽,皇帝統禦四方,自然要有手足眼線,三省六部之制度,不正是發揮眾人之力麽?”
蘇轍點點頭:“我與他討論的時候也是這麽說的,季默當時笑了笑才道,皇帝可以不太管事,但一旦皇帝有足夠的意願,三省六部也只能是淪為皇帝一人的工具而已,所謂製衡,對於皇權來說不過是笑話。”
呂惠卿聞言沉默了下來,一會之後才道:“遍觀史冊,似乎越是接近當今,越是符合季默之言,季默之智慧敏銳,的確是頂尖的,那季默的解決方案?”
蘇轍歎息道:“便是這政治協商會議類似之機構,所謂集思廣益,收集天下才識之士之良策,歸納總結,民主集中,最後形成國策,交由三省六部監督執行。
至於皇帝之角色,在季默看來,非常不是天下之福,還認為是天下之害。
季默認為,要使天下長治久安,便得代代有英明才智之人統禦天下,非如此,朝代更迭雖然還是隔一段時間還會發生,而且大部分時間還是混亂之狀況。”
呂惠卿有點糊塗了:“季默說不要皇帝,為什麽還要有一個人來統禦天下?”
蘇轍哈哈一笑:“到了這裡季默又怪了,他說,不要皇帝,但得有元首。
所謂蛇無首不行,但只要保證這個腦袋是睿智的,便不能用繼承制度來統治天下,得用擇優制度。”
呂惠卿不解道:“每一代的帝皇,條件允許之下,都會用最好的教育,這不是很好麽?”
說到這裡,蘇轍神色其實也有些變化了,他說道:“其實,季默的話離經叛道,但這一塊上面,我覺得還是蠻有道理的。
繼承製制度自然有它的缺陷所在。
首先,嫡長子繼承制度,我們並不能保證嫡長子的心智才能都是最好的;
其次,我們甚至都不能保證這個繼承人是個正常人。
其實大部分時候,大約就是逮到好的就算是好的,逮到不好的也只能將就,可朝政往往就是這麽被敗壞掉了的。
按照季默的說法,不用繼承制度,而用擇優制度,則是可以推選出最為優秀的元首。
最優秀之元首,是最優秀之讀書人,經歷過州郡之歷練,一步一步走上來,受萬眾之希望以治理萬萬民。”
呂惠卿不由得笑了起來:“這不就是宰相出州郡麽,咱們的宰執不就是最優秀、最會做事的讀書人麽?”
蘇轍看著呂惠卿,沒有半點的笑意:“季默的意思是,世間再無皇帝,也不再有皇室,國家最高之元首,便是這五年一換之元首,這元首最多只能做兩屆,也就是十年的時間。”
呂惠卿悚然而驚:“沒有皇帝!這世上怎麽能夠沒有皇帝,自從秦始皇開始,中國一代有一代的皇帝,沒有一天是沒有皇帝的,我們大夏怎麽可以沒有皇帝!”
蘇轍認真道:“所以,季默不封父母,不封兄弟,不封皇子,也不承認所謂皇室,他大約是隻想當元首,大約國家定鼎之後,季默就會著手這個事情了。
而現在的政治協商會議,就是季默試驗的關鍵,探索出來一個沒有皇帝的制度來。”
呂惠卿震驚地看著蘇轍,嘴巴張合幾次都沒有說出話來。
蘇轍苦笑道:“很不可思議對不對,我剛剛聽到的時候也是這麽想的不過,這就是季默啊……”
一句【這就是季默】讓呂惠卿不由得心情平複了下來。
是啊,這就是季默啊。
他總是在乾不可思議之事,不是嗎?
孩童的時候,就已經是開一派之詞宗,稍微大了一些,已經是天下首富,在之後便是最年輕的狀元,再之後,一步一步成為大宋最年輕的宰執,在之後,便假死成為大夏的皇帝……這樣的經歷,換了誰來都不敢相信啊。
但這就是季默啊。
“換了別人,我是絕不敢相信的,因為無數人想要成為皇帝,想要皇帝的滔天權力。
但季默如果說他不想做皇帝,我是相信的,因為……”
呂惠卿咀嚼了一下自己的話語:“……因為季默是真正的無私,你看他少年時候喜歡華服美食,但現在卻已經返璞歸真,他看似閑適,但卻心懷天下,他看似權力無邊,但卻將朝政盡數托付給我們這般同年,我看不到他對權力渴望與眷戀。”
蘇轍點點頭:“你的意思是,讓我支持季默,讓我支持商人參政?”
呂惠卿搖搖頭:“不,這個事情我不同意,季默曾經是商人,但他終究是個讀書人,他的心中只有兼濟天下, 而不是商人的錙銖必較。
商人對於經濟發展有益,但必須讓商人處於讀書人的掌控之下,因為他們是一群沒有良知、貪婪、自私的家夥,如果讓他們掌控朝政,他們不會顧忌天下,他們只會盲目的、如同饕餮一般、到處掠奪百姓的財富!
如果是這樣的話,天下危矣,現如今這大夏,欣欣向榮,隻待時機合適,揮師南下,將最後的失土收回,便可以恢復漢唐之風,魏巍華夏、中央王朝將會重新建立,在這等偉大民族複興的時刻,怎麽可以將權柄交予商人這些人手上!”
呂惠卿斬釘截鐵說道。
蘇轍臉上露出笑容,大力地點點頭:“我們一定要阻止季默,不能讓他將這大好的形勢葬送在那幫商人的手裡!”
呂惠卿點點頭:“不過……”
他眼神犀利地看著蘇轍:“……子由,我們若是阻止季默,有可能會與季默反目成仇……”
蘇轍搖搖頭,過了一會說道:“唐太宗有魏征,宋仁宗有包拯,大夏皇帝歐陽辯也該有一個敢勸諫的大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