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個行星的臨近,更多的數據被采集到,由於兩個核心的距離是不斷的在旋轉壓縮的,所以所收集到的空間信息也是不斷的被壓縮的,所以他們看到了更多能夠支持他們對於空間壓縮的數據支持。
“這種數據看起來好眼熟啊。”
隨著兩人把注意力放到這些數據上,他們看到這些數據,似乎在呈現某一種規律的排列。而且這種規律似乎兩個人都比較熟悉,所以王箐這邊才會說看起來很眼熟。
“這些數據看起來還是不完整的,不過大體已經可以通過光腦進行推算了,靈韻現在正在把注意力轉向探測中,至於說推算的話,我們兩個人來試一試吧。”
聽徐光亮這麽說,王箐自然是願意的,畢竟兩個人剛剛將外掛計算機弄好沒多久,自然非常想要試一試外掛計算機的能力,正好趁著靈韻正在忙著收集數據,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外掛計算機進行一波運算。
如果是以往的話,到了現在這個狀態,兩個人要不就讓靈韻分出一定的計算力去計算這個數據,要不然就等著靈韻收集完數據之後再去計算,然而問題就在於,通常來講,這兩種方法不管是哪一種,都是對實驗的一種損害。
讓靈韻分出計算力,那麽對於信息的收集,就有可能出現遺漏,但是如果等他將信息數據收集完畢的話,那麽就可能要等很長時間,對於科研來說,這兩者都是不太能讓人接受的,一個會導致實驗數據不全而失敗,一個會導致等待時間過長,因此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
現在有了外掛計算機兩個人自然希望能夠分擔一些,因此兩人決定自己去推演這個數據。
兩個人的外掛計算機的能力雖然不如靈韻,但這並不代表著兩個人的計算機就差了,畢竟都是光腦,差又能差到哪裡去?
當然這個數據還是非常複雜的,兩人進行推算,也需要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好在並不需要兩個人處理,兩個人只需要將數據輸入到計算機之後,你會根據兩個人的意志進行演算,不需要兩個人再去分心多管。
就這樣三天時間過去,最終的結果終於被演算出來了,通過投影兩個人一看都有點吃驚,因為面前所展現的狀態來看,這些數據密密麻麻的,一層一層的重疊上去,竟然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金字塔形狀。
對於這個狀態,兩個人進行了仔細觀察之後發現,這些數據的排列都是有規律的,並且隨著星球距離的遞減而遞減。
很快兩個人就弄明白了,這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狀態,兩個人經過多次計算之後,發現其實很簡單,這就是兩個人之前想要研究的空間縮放技術,要注意的是並沒有切割技術。
兩個人一直以為空間縮放技術一定要將空間進行切割之後才可以完成,然而今天看到這個數據模型之後,兩人突然明白了,是自己想多了,其實空間並不需要切割,就可以進行縮放,這一點可以類比於水,你並不需要將一瓢水拿到外界去,才能夠進行壓縮,你可以利用某種容器完全在水中就可以進行壓縮,因此空間說話技術並不需要利用切割技術作為前提。
有了這個數據模型,讓人突然對空間戒指之類的裝備有了一定的把握。
為此兩個人甚至利用自己的外掛計算機進行聯合之後,又去關聯地球上的一些備用計算機,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光腦群,對這個數據模型以及克萊因瓶空間狀態進行展開融合,之所以這麽做,因為兩者都認為,如果能將這兩個模型進行融合的話,那麽他們就會得到一個能夠縮放的克萊因瓶,而瓶子內部的物體將會隨著控件的縮放而縮放,這樣兩個人就可以製作出類似於空間戒指之類的裝備。
只不過這一次的數據則更為龐大,即便是與光腦群這樣的計算能力仍然進行了好長時間也沒有完成,裡面涉及到的計算量實在是驚人,當然如果空間戒指技術那麽好研究成功的話,也不至於這麽多年來人們只有設想,而沒有做過任何實驗。
不過幸好這一群光腦的計算力實在是驚人,即便是如此複雜的計算,仍然不能阻止光腦的發揮,很快,最終數據模型被計算了出來。
兩人開始對這些數據進行檢查,更多的是根據數據模型,去計算出如何才能在現實中實現這個模型。
通常來講,從紙面的研究到做實際運用,這仍然是一個非常大的困難,有時候理論上突破了並不代表著實際就能夠進行運用,會受限於當時的科技而無法完成實驗,因此,雖然數據模型已經知道,但並不代表著夫妻兩人已經能夠去完成空間戒指這一類的裝備了。
不過這一次兩個人都比較幸運,他們發現想要完成空間禁止的研究,最大的難點並不在於材料上,反而是在磁場的運用之中,其實兩個人都已經做好了準備,那就是攻克空間介質材料的準備,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空間介質對於材料上的要求並不高,反而對於磁場的精準應用提出了要求,而這一點兩者是最不怕的。
兩者很快就開始針對這個模型進行研發實驗。
當然玩弄空間的技術肯定也是很危險的,因此兩人派出了實驗機器人代替兩個人進行實驗。
第一次嘗試很不幸的是失敗了,原因很簡單,磁場的應用,沒有達到精準,被收縮的空間之力瞬間爆發出來,強大的膨脹力,將整個實驗都給毀掉了。
無奈之下,兩個人只能動用儲備資源,進行大量的實驗機器人的製作,因為通過剛才的研究可以看得出來,空間收縮技術其實是非常危險的,為了保證安全,多做一些實驗機器,人還是有必要的。
就這樣兩人對空間收縮技術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終於在兩顆星球正式相撞那一天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結果,一個被壓縮到原來90%的空間出現在了他們的面前。
這一次實驗成功讓他們看到了成功的曙光,雖然隻壓縮了10%,但這無疑證明了他們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所以夫妻兩人再次投入了新的研究中,對於他們來說,最好能夠將壓縮比壓縮到1%,甚至是1‰,那樣才更好。
不過由於兩顆行星已經正式向撞,大量的微觀數據被存儲起來,徐光亮對於這些數據是非常感興趣的,所以兩個人再次進行了分工,徐光亮去查看微觀世界的數據,而王箐則繼續進行空間縮放的研究。
微觀世界的數據,其實並沒有什麽可以研究的,至少說在他看來,目前的數據並沒有什麽能夠讓人驚豔的東西,因為很多東西都已經通過粒子加速器驗證過了,所以即便是在行星相撞這種比較極端的環境下,產生出來的數據其實並沒有什麽不同,因為這屬於宇宙底層的物理量,如果發生了變動,那麽整個宇宙都會大變樣。
因此這一次查看完數據,徐光亮就沉默了,畢竟並沒有什麽好探查的所以他很快又回歸了空間縮放技術的研發,畢竟這個研究起來還比較新鮮,總比在投影中去觀察早已經知道了的數據要好的多。
星球的碰撞可能要持續很久的時間,然而之後的數據都是可以預計到的重複數據,可以說這一趟除去空間縮放技術的數據,其他的數據基本上沒有什麽作用,雖然說有了空間縮放技術不算太虧,但是對不起,所花的時間來看,可也算不上賺,只能說是五五開。
幸好空間縮放技術有了一定的收獲, 經過這麽長時間的研發,現在空間壓縮技術已經能夠達到50%左右,也就是說,如果某一個物體放在了壓縮空間之內,那麽它也將會隨著空間的壓縮而變為原來的50%的大小,研究到這其實已經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了,因為這代表著原本可以成100噸的同樣的物體的空間,現在可以再放上100噸,這對於某些靠數量取勝的礦石飛船來說,實在是再友好不過的裝載技術了。
但是這對於正在研發的兩人來說,並不令人滿意,兩人所需要的是能夠將物體收縮到1%,這樣大小才算合格,甚至縮小到1‰,那才是比較實用的空間裝備。
當然,後一個目標其實是比較長遠的規劃,兩個人現在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夠將物體收縮到1%的狀態。
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兩人根據數學模型多次改進了磁力的運轉方式,希望能夠得到更為強大的空間收縮技術,然而很不幸的是到了50%,似乎就達到了一個瓶頸,想要往下再進一步,簡直是千難萬難,不管如何調整磁力的運轉方式,都無法達到他們想要更進一步的目的,因此兩人不得不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到底在哪裡出現了問題,導致實驗一直處於失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