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塔防戰略》二百六十二 航天標準化
航天設備關鍵技術項目組雖然被外星人的生產方式給整沉默了,還好他們一開始也沒指望能完全“借鑒”外星人的生產鏈,來生產那些讓各團隊和廠家都頭疼的定製設備。

不過也的確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3D打印就算了,雖然用來生產一些生活用品還可以,但涉及到加工設備、航天部件,現有的3D打印技術完全不夠看。

土球的3D打印,工業化程度最高的成果,是參與到大零件的模具生產……的第一步,沙型,都沒到模具本身。

3D打印存在的問題太多,打印金屬,塑形過程中就自然冷卻了,淬火什麽的都做不了,因此性能稀碎。打印塑料好一些,不過一些對微觀結構有要求的塑料,也只能做出次品。更不用說複合材料、碳纖維等。

粉末灌注比較陌生,想來應該和粉末冶金差不多。而土球上的粉末冶金,是一種燒結技術,類似於燒陶瓷的概念,航天系統實用的很多零件在怪獸危機前用這種技術生產,現在隨著發射頻率越來越高,采購零件數量上去了,早都改成更成熟的模具生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生產力短期內不可能無限拔高,項目組討論下來,只有在標準化和數據庫方面下功夫。

標準化不是什麽新詞,但土球所謂標準化,也就比概念強那麽一點。

而在外星人那,生產飛機零件的專化設備,也能生產坦克中相似零件,其本質沒有差別,都是生產相似結構的零件。

轉到土球上舉個例子,曲軸生產,這是考驗工業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船用曲軸那種大家夥且不論,隻討論車用。

工業比較初級的,采用車床、人力一點點來;稍微好點的用五軸機床來加工。

但要同時獲得加工速度、精度、良品率的全面優勢,必須上專用機床。它生產出來就隻為加工曲軸而存在,那它是不是可以生產更大的曲軸呢?毫無疑問,甚至都不需要重新設計,只在其中預留機械運動的空間余量,多準備點刀頭,就能實現更大或更小曲軸的生產。

當全部的零部件,都以專用機床來生產時,可想而知設備的通用性會拔高到什麽程度,生產十噸和五十噸的飛機可以用同一條生產鏈。

數據庫也舉個例子,某設備需要一個扭四個彎的蛇形零件,A工廠沒做過,只能從頭開始,先上高級師傅手工去做,再想辦法程序化、精密化,哪怕24小時加班,在保證最終精度的前提下很難壓到二十天以內。

可C國工業量如此大,保不齊那裡就存在一個廠子B,曾經因為某種奇葩需求,生產過這種結構的東西,交給這家直接就上自動機床了,效率成本都會大幅度改善。

搜集和整理各廠家數據不太現實,部分廠家肯定會以商業機密之類的理由搪塞。

但標準化和數據庫綜合起來,可以引申出一條新路子。

咱們規劃出五千個標準零部件,以後航天口的新型加工設備,不能隨意超出五千個標準件的框架,如果必須要新增,也要拿出足夠的理由能說服同行專家。

把這些標準零件攤派給各個廠家,讓它們去研究加工工藝,建立數據庫,達到能夠快速生產各尺寸標準零部件的要求。

等各種航天加工設備的量逐漸上去,成本很自然的就降下來了啊,雖然永遠也比不了那些量產機械,至少比現有的航天采購系統要省下很大一筆錢。

航天口對成本不怎麽敏感,可他們更關心的效率也得到了解決。

但話說得容易,幾千個標準零件的數量能夠滿足多少類型的設備?要不要再加幾萬?形狀怎麽定?如何照顧到各種月表開發的需求?都需要團隊一個個調研,

認真的論證,時間、工作量都十分龐大。哪怕組個千人團隊,一兩年都夠嗆,但如果有計劃的去做,幾個月後,或許能先組幾套設備先用著。

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

有,但是只有一點點用,與標準件方案差太遠。

重點現階段的很多設備都有一定的試水性質,談不上訂購多少多少套,絕大多數設備哪怕包括地面備份在內,也不會超過三套。現有框架內,如果不集中超大規模的團隊,效率高不起來,可哪有那麽多重點項目能胡亂用人呢。

標準件方案的優勢在於,它通過限制零件,將真空工業設備的設計也一並標準化,把原本針對任務設計的特殊結構,變成有一定產量的常用件,同時在設計、生產段節約大量時間,並以此降低成本。

初步的討論報告被提交上去。

糾結了一番,還是決定,做!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統一零部件標準,說不定是現在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能做的最優選擇。

這件事受益的也不僅僅是航天口,到時候標準出來效果還行的話,完全可以另推一套大氣內使用的設備零件新標準嘛,甚至不需要另推,直接在航天標準上延申即可。

例如機床的刀具機械臂,根據需求被設定成幾個標準型(大小可調整),當產量足夠高,成本降下去了,自然就可以稍作簡化,取消掉為零重力、低重力、真空環境服務的設計,引入民用領域。

時間走到一月下旬,被地表稱作“怪獸克星”的死亡權杖二號機就位。

二號機的變化,嚴格來講很難算升級。

比如一號機的瞄準具,采用RCS驅動來實現瞄準。

二號機的瞄準具也配有RCS單組元推進系統,但是推力只有一號機的十五分之一,僅僅能進行微調,角度稍微大一點就需要通過安裝在主機上的機械臂來輔助調整姿態。

主機也是一樣的,依賴機械臂實現了與鯤鵬空間站的連接和分離,RCS推進機構推力降低,推進嘴分布做了調整,進一步強調了連續射擊時的防止擺動等需求。

另外供彈機構也有較大改變,原設計圖的左輪式,被改成了雙彈艙,拋棄了物理打擊彈丸,隻留下射線彈和核彈兩種,簡化後,把彈艙也改成電磁懸浮供彈系統,能大幅度提高連續射擊的精度。

物理打擊彈丸有用,但更適合轟大樓,打怪獸用處不大,吵了幾次架,才決定拋掉這個部分。

二號機針對連續打擊精度做了很多改動,減少了備彈量、燃料層級的續航力,增加了電容、電池總容量,不過二號機是放在鯤鵬空間站上用的,沒有補給延遲的問題。

提到續航,二號機的能源除原本的電池、電容系統,還新增了激光電能轉換裝置,直接從鯤鵬空間站獲取能量,以支持連續射擊的能量消耗。

就位後,第一件事還是試射,看看升軌機動有沒有影響到精度。

試射的目標點,在C國東南某島東面的A國J國聯合艦隊門口。

某島正常化讓A國很沒有面子,尤其影響其軍工複合體的利益,所以在這幫家夥的攛掇下,有了這麽一次“演習”。

看起來似乎是針對大員島,其實是在警告旁邊宣布回歸朝貢核心的Phl,以及其他幾個大中洋西部態度越發搖擺的國家。

C國對玩霸權那套沒有興趣,維持成本太高,心疼小錢錢。可也對跑到家門口來耀武揚威的行為感到惱火。

為了達到威懾目的,並且不進一步引發敵對動作,在二號機完成一次機器人艙外校正後,選擇在對方演習了兩天后的現在玩一玩試射。

效果很好,兩發射線彈下去,演習艦隊急忙忙退出專屬經濟海域。

射線彈不是直接瞄準艦隊的,不然以現代艦船皮薄餡大的形態,一發就會打成漏杓。但射線彈的特殊性,使得它能在很遠的地方,威脅到人員的視覺安全。

C國不按套路來,A國很惱火,又不敢真的開打,艦隊撤離專屬經濟區不到兩小時,大中洋戰區司令部發表聲明。幾裡哇啦一通,大意還是老一套,反正只要C國存在在那裡,就威脅到世界安全了。

C國外交口回應稱:先把自己家門口的怪獸清理乾淨了再說這些有的沒的吧。

其他東盟成員則表示:別來問我,問就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麽,無法發表看法。

可私下裡,一個個卻加大了與C國的接觸頻率和層級。

畢竟大家都想活啊。

黑洲安全事務部(暫行)已經公布了怪獸克星的部分資料,哪怕是瞎子,聽專家叨咕幾句就會明白,這東西對比現代武器最大的優勢,是反應速度。

只要算力、大氣監測能力能跟上,怪獸克星可以在七分鍾內對半徑數千公裡的范圍實行精確打擊,比導彈的速度快多了。

另一個重點在於各國的武器裝備產自不同的國家,各裝備的年代、通訊機制也互有區別,實時信息傳遞的基礎有問題,而且為自身信息安全考慮,也不想完全開放給鄰國。這使得當地軍隊與別國導彈系統配合度不行,信息交換還得通過外事部門,會耽誤很多時間。

但怪獸克星有通訊衛星的功能,只要想辦法把包含經緯度、大氣溫度、濕度、風向風力等信息,按標準格式發送去通訊衛星,剩下的交給C國去弄就行,操作起來容易得多。

A國正在玩傳統套路,XX24年二月剛到,家裡後院起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