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塔防戰略》三百一十九 首位太空嬰兒的待遇
地表局勢敗壞的比年前估計的還快,時間來到十月時,已經轉入全球災難狀態。

  由工業衰敗帶來的影響,遠遠大於此前怪獸引發的地區級災情。

  土球的工業力量和潛力,危機之前的幾十年裡,一直處於過剩狀態。其表現便是實業賺不到錢,絕大多數所謂經營良好的生產型企業,利潤率甚至都到不了1%,利潤率低便意味著市場飽和率高。

  那些較為落後的地區,則處於潛力被壓製的狀態,它主要由西方集團殖民傳統遺留演變而來,這些地區最多只能發展利潤最低的中低端工業,想向上爬,就等著被製裁,或者直接抓捕高管。

  前一階段,怪獸雖然破壞了部分地區,甚至某些區域的核心生產區,但佔全球比值很低,退出生產序列的工業產能,加一起都不到全球6%。

  而七月份的災後擁堵時間,造成的全球大批量貨物延期,以及C國的一些新調整,把局面推上高速下坡道。

  延期的部分,千萬級人口受災的地區,兩個月只夠勉強把大部分道路、電力、管道疏通,人口不但不會恢復,反而幸運躲過一劫的都在大面積外遷。

  這種局面延續下去,無疑會導致C國最重要的經濟都市,工業、科研集中區,以及水運物流中心徹底走向癱瘓。

  哪怕能維持一點點功能,也要做出努力。

  對此做出的調整,為部分商品設置危機出口稅。

  出口稅的調整,會明顯降低商品海外競爭力,讓企業不得不尋求產業升級或轉移銷售目標。

  危機出口稅是一項浮動指標,每月按全球物價變化進行調整,通過該手段,計劃截留6000億A幣(約合災前1600億)的貨物在國內。

  截留物資的方式,早在一兩年前,就有企業偷偷摸摸的做,這次只是把事情明朗化,規模擴大化了。

  借助稅務手段堵截物資,再輔以地方性質的方針,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會流向大江三角區的重建工作。

  重建,又不完全是。

  按智庫團隊去前的分析,除非怪獸突然奇跡般徹底消失,否則全球工業必然進入長期衰敗的走勢。

  問題不在錢或生產機器,產業工人的規模變化才是重點。

  一個合格的熟練產業工人,需要八到十年的基礎教育,至少兩年的技能培訓,一到兩年的崗前培訓和上崗學習。

  怪獸危機環境下,全球受災地區的重建,以及涉及人口遷移的新建社區,首先要考慮怎麽讓人活下來,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教育才有可能一步步走上正軌。

  絕大多數受災地,根本沒有足夠的施工能力和材料,進行現代化重建。而現今的海運能力,也無法提供超大規模的材料援助。

  這些地區維持幸存產業人口的唯一方式是返古,回到師徒傳承模式,而這種模式的效率遠不如現代教育,根本不可能替代教育系統擴大人群。

  所以基本只要被怪獸肆虐過,該地產業人口都可以從全球總數中刪除。

  怪獸襲擊地區,基本都是沿海地區的港口,而人口集中的港口,往往是當地產業人群聚集的地點,損失數字遠比紙面上來得更多。

  在這個未來預期下,直接重建城市明顯不是理性的行為。

  三角區的重建工作,會依賴現有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地下化擴張。

  不要求能回到災前的規模,至少要保住一定的人口,長期維持碼頭群的基本功能,甚至碼頭的運力也不再強求。

  從C國自身的角度出發,相關規劃,有利於軍事力量體系化崩潰後,留下個入海口的錨點,預計數十年後,當飛行器全部癱瘓,水道或許是唯一可行的城際間運輸方式。

  再說為了安置這麽多災民,的確需要那麽多額外物資。

  但相關消息對全球而言,簡直不亞於天地塌陷的災難。

  C國收縮全球供應,讓本就顯得緊張的全球工業品供應,立刻爆發了搶購潮。

  目標地是別國的貨物,被路過的國家扣下來,都屬於常規操作,少數地區乾脆為了一輛貨運列車,出現了交戰的風險。

  很快就在全球迎來了七月以來的第二波物價危機,如傳染病一般,當工業品價格飛速走高的時候,靠銷售礦產等原料維持進口的地區,眼看賣礦都買不到東西,也開始捂緊口袋,延遲或暫停發貨。

  十月,出現了連續大宗貨物交割違約。

  如果七月事件算是導火索,全球多地連續交割違約,便是引爆點。

  這個時候當然有無數的黑鍋往C國頭上飛來,不過稍微想想會發現,就算沒有七月事件打頭,以如今的海運形式,與綠霧怪獸的不可對抗性,類似事件的發生也不過是早晚幾個月的問題。

  其中還有不知道能不能算好消息的消息。

  糧食波動平緩。

  這件事各個強國做了很多努力,UN也在其中多有斡旋,只是大家的目光都被工業門類吸走了,沒什麽人報導。

  糧食平穩除了人為努力協調,還有個因素無法忽視,與產業工人的變化趨勢類似,都是源於港口型城市減少。

  災前,很多不發達地區受某些利益集團壓迫,或是買辦作祟、自身眼光問題,乾脆放棄了糧食安全。

  全球海運縮水,同時港口城市減少,也客觀上降低了非農業人口的佔比,各地缺口並沒有特別大。

  UN糧食署早在黃金運河事件後,就呼籲各大國,增加對缺糧地區的農業技術援助。雖然大多數都敷衍了事,但多多少少也敷衍過了,總是有立項有資金。C國、F國,還實際在黑洲援建了化肥廠。

  有這個過渡期,絕大部分地區,多少也增加了一些糧食自給率。

  到今天效果出來了,工業類崩潰時,沒有立刻牽連到糧食。

  但周期不會太長。

  隨著原材料獲取困難,工業品供應會繼續減少,危機傳遞到全球糧食層面是早晚的事,最後這一段價格平穩期,即使靠著大國們的威嚴也只能壓幾個月。

  眼前的時代,真要找好消息還得上太空。

  首個太空嬰兒,即將在月宮誕生。

  不能用“分娩”,並不意外的,受低重力影響,首個太空嬰兒體型上有過度發育的情況。此外骨質有一點小問題,其他都算健康。

  哪怕地面上有數百人的專家團做支援,采用了熱量控制法,不過為確保母嬰健康,胎兒仍然比同期地表嬰兒大一圈,將無法進行順產,只能剖宮。

  順產生育,是母嬰共同努力的結果,母親受到的痛苦就不提了,嬰兒在該過程中也需要把腦袋變尖(被擠的)全身卷起,才有機會呼吸空氣。

  假如生產前嬰兒健康為1,順產後再加一。

  剖宮首先有手術風險,不止進行中風險,還有孕婦術後健康風險。對嬰兒而言,失去了第一次呼吸前的母嬰協同鍛煉機會,有不小機率獲得“體弱”DEBUFF。

  為了讓首個太空嬰兒能夠順利安全的降世,同時確保寶貴的科研型母親的安全,生產手術早在兩個月前開始做計劃。

  一個月前,也就是九月,月宮上僅有的三個外科醫生中的兩個,就開啟了模擬訓練。

  三位醫生必須提一嘴。

  這三位中,只有一位是正經的一線外科醫生,另外兩個過了實習期隻做了兩年, 就到研究院伺候小白鼠和猴子去了。

  說白了還是名額數量過於緊張,既要滿足太空裡的日常生產生活維護需要,還要考慮太空體系未來發展所需的科研與教育能力,幾百個名額要湊出幾乎完整的現代科學發展系統,裡面可以說各個都是天才中的精英,半個名額都可能淘汰掉幾百人。

  所以全職外科都弄不到兩個,現在只能湊合,將來會盡可能在前面幾十個太空嬰兒中挑選合適的,培養額外的全職醫生。

  這個時候,預產期只剩十幾天,首個太空英格瑞隨時可能落地,兩位參與學習手術模擬的醫生嚴陣以待。

  對了,手術護士將由某些人客串,有一名飛行員轉宇航員的,有個讀過醫護預科的外國妞,最後是月宮副主管,專門調去月宮的總參部參謀。

  連嬰兒的名字都已經準備好了。

  獲得兩口子同意後,國家給孩子準備了兩個名字,太一和羲和。

  太一就是北極星的故稱,眾星圍繞的中心;羲和則是自然崇拜中誕生的太陽神,越接近現代的神話,她地位越低。

  名字不太日常,但自然崇拜時代的名字,到未來的歷史真實人物,或許有那麽點浪漫。

  都到這時候了,是男是女,醫生早就心裡有數,也早就上報了,只是當事人兩口子和天宮其他人員還不知道,所以名字也給了兩個,留個懸念。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