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兵的速度很快嗷,原本定額是不超過五千人,最後實際入伍的有的足足五千七百多。許多來遲了,聽到說招兵結束的,還哀歎不已,猶自詢問下一次募兵是什麽時候。
我哪知道?
下次什麽時候募兵,那得看井伊直弼、松平齊宣他們是不是豁出老臉不要又去借洋債,或者幕府的財政又能多盈余一點錢什麽的。
井伊直弼就在大阪,聽說募兵順利,很是高興的趕過來視察。到底這年頭還是忠臣比反賊多,這麽多人願意為德川將軍扛槍,我們將軍様還是得人心的嘛。
為了這麽一個事情,井伊直弼還招呼鴻池和三井兩家幕府禦用大豪商,貢獻五千多俵大米,作為募兵們的安家費,拿出來賞賜諸軍,激勵諸軍好好操練。既是為了增強幕府的軍事實力,也是為了整肅幕府在畿內的軍事實力。
想來若是還有新編第三師的計劃的話,忠右衛門估計第三師肯定在長崎。長崎可以輻射(各種意義上的輻射)九州和西國,有一個師的軍隊鎮守長崎,那麽西南的邊防也更加有力了。
“法國所遣教官,情形如何?”井伊直弼就見了見羅什伯爵和沙諾努瓦中校,其他洋人,他是不屑於去見的。
“戰技嫻熟,教學認真。”忠右衛門今天肯定不乳法啊,人家確實是來幫咱們的,只不過居心有點不良而已。
“如此便很好……”井伊直弼還是相信忠右衛門的眼光的。
等他為幕府練出了五六萬雄兵,那麽他也對的起德川家慶臨死前的托付啦。德川宗家本來的兵力就是所謂的旗本八萬騎,也就是旗本五千家,禦家人一萬八千家。加起來鼎盛時期,有八萬人的直屬大軍,就足以號令諸侯了。
日本並非什麽大國,幕府只要有壓著老二和老三打的實力,後面的人見沒個厲害的帶頭,也跳不出什麽妖來。
“到是有樁事,說笑一下也無妨。”忠右衛門突然想起了前兒在演武場上碰著的事情。
第二大阪師不是要編練一百二十名騎兵嘛,那麽幕府肯定要選用騎兵軍官啊。在法國人想來,幕府怎麽可能會有近代騎兵軍官的,根本不存在的,最後肯定是他們親自上。
事實也確實和他們預料的一樣,幕府原本還真的沒有。可架不住有忠右衛門這麽一個蝴蝶翅膀,大夥兒還記得那名被忠右衛門選去英國,留學五年,最終學成歸來,結果只能拉著那匹英國大洋馬,給傳習隊做傳令兵的小夥子嗎?
小夥子叫江連堯則,系幕府目付志村源一郎的弟弟,過繼給了幕臣江連家。對了,多嘴插一句閑話,這小夥子的老婆是榎本武揚的妹妹。橫豎反正是幕府的自己人,對幕府也算是比較忠心的。
所以在法國人建議建立騎兵隊之後,幹了好幾年傳令兵的江連堯則被幕府從江戶調到了大阪,準備擔任騎兵頭。他這樣的幕府旗本,就不需要和小兵們一樣,從士官做起熬資歷啦。況且他從念軍校開始,到現在都八九年了,資歷早就夠了。
結果見到一身英國輕騎兵少尉軍裝的江連堯則,前來擔任騎兵頭,法國人不樂意了。
怎麽著?是覺得我們法蘭西的騎兵,還比不過區區英國佬的騎兵了?
江連堯則本身興高采烈的來接管隸屬於自己的騎兵隊,結果撞上幾個人五人六的法國槍騎兵和輕騎兵軍官,請問會撞出多激烈的火花?
好家夥,三法戰一英!
乒鈴乓啷在馬上打了好一陣,最後不分勝負。主要是你一個法軍騎兵和一個受英國人訓練的英式騎兵,就在馬上乾架,又不是殺人使絕招。這互相能打出什麽花來?還不是最後糾纏了一陣,氣喘籲籲的分開。
得了,兩邊眼瞪眼,只能在激情的火花中湊合到一塊兒。傳習隊肯定是要幕府自己的旗本禦家人擔任軍官的,幕府好容易培養了這點子近代軍官,怎麽舍得投閑置散。你們就在訓練中磨合算求。
況且主管第二大阪師的江川英敏和江連堯則還是一屆的留學生呢,只不過江川英敏是去學得海軍,而江連堯則是學得陸軍騎兵科,沒有在一個學校就學罷了。
整個隊伍展開了正式的訓練!
與此同時,鐵道終於修到了大阪。從設計規劃,到實地勘測,最終建設成行,東海道鐵道乾線這一重大工程,歷時三年多,終於宣告竣工。日本東西兩地的中心,同時也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終於溝通到了一起。
大阪的諸多豪商格外的喜悅,以後不管是送消息去江戶,還是肉身趕去江戶,都將不再困難。甚至有可能做到,在江戶的店鋪和在大阪的店鋪,保證隔天一對帳。
這看似只是正常的發展,實際上有一個非常大的作用。已經有了一定金融信用貨幣發行經驗的大阪和江戶豪商, 可以憑借電話和鐵路,快速的核對整理兩地的帳目。
以後大額的票據在江戶和大阪開出之後,另外一地的收兌難度,將大大下降。實在拿不準的,你今天就拿著人家來兌換的大額票據,飛奔去大阪,一夜的時間給你確認,第二天回江戶,兌換給別人,也不是不行。
正常情況,直接用電報確認一下上面的記號和細節,便能夠兌付。或許再這麽發展幾年,銀行的雛形就有可能在江戶或者大阪出現。
不用懷疑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資本所擁有的活力。反正他們的活力,肯定比已經知道幕府江河日下,但是還醉生夢死的絕大多數旗本禦家人來的強。
忠右衛門不準備刻意引導這個事情的發生,最好還是等市場自己演變發展出一套成熟有效的運行方式再說。
到是咱們從薩摩解來的大量黃金現貨,可以交給銀座鼓鑄錢幣了。等二宮尊行在農村發展副業成功,忠右衛門便會把這筆錢,漸次投入到農村市場上去,流入農民的手中。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