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門國,阿武郡,萩城。
一場激烈的爭論正在進行之中,才回到藩內沒有多久的毛利敬親端坐其上,座下家臣則在激烈的爭論著。
爭論什麽?爭論是否萩城廢城,將藩廳遷移至內陸的山口館去。為什麽好好的海港要城萩城不住了了呢?當然是因為對馬海戰,萩藩的武士眼睜睜的看著非常強大的沙俄海軍,在幕府兩條鐵甲艦無雙之下,飛速瓦解。
那種在戰場上清晰明白感覺,令他們心中惴惴。幕府海軍這樣強大,若是有一天萩藩向幕府舉起了反旗,萩城怎麽辦?
憑借鐵甲艦的強大,萩藩構築的炮台,發射的那些實心炮彈,別說擊沉了,可能連擊傷都非常困難。本身萩藩就沒有強大的岸防巨炮,現在幕府有了鐵甲艦,這萩城就等於毫無防備,變成幕府的後花園啦。
怎辦?
你問我怎辦,那我養你們這幫家臣幹什麽?毛利敬親都好笑了,我難道沒有看到過鐵甲艦嗎?我是坐著鐵甲艦從法國回來的。
誰不知道鐵甲艦厲害,只是沒想到這麽厲害罷了。萩藩在海軍上面肯定競爭不過幕府了,在重炮上面也未必有什麽先進的地方。與其將來被幕府的海軍直接攻擊萩城,不如就放棄萩城,打包袱跑路算了。
“山口館荒廢許久,等閑也難以居住啊。”毛利敬親個人傾向於跑路,但是山口館確實二百多年沒有維護了。
說山口館要是不認識的話,那就是大內家的高嶺城。其實萩城說起來也有名,就是當年大內家的指月城,玩過《信長之野望》或者《太閣立志傳》的應該知道的哇。
“然則山口有一大利!”坐在比較靠後位置的吉田松陰站了出來。
“何利?”
“鐵道!”
沒錯的,山陽鐵道乾線,會經過山口,然後開到下關。如果萩藩的藩廳遷移到山口館的話,那就等於直接成為了鐵道沿線一大站。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就帶動整個山口的經濟發展,還能夠極大地方便毛利家去江戶交代。
以後直接從城裡面收拾好了,買上火車票,坐上兩天一夜的火車,就能夠趕到江戶了。要是嫌累,也可以在大阪歇一天,反正毛利家在大阪城是有屋敷的,不花錢也有地方住。
“鐵道便利,然則自江戶來,同樣便利。”坐在上手的家老宍戶左衛門有些疑慮。
“我往江戶去,亦是同樣。”吉田松陰張口就來。
你不就是怕幕府軍坐著火車一路就開到山口館來嘛,那你怎不想想我們也能夠一路坐著火車打到江戶城去呢。打還沒打呢,就在想要挨打,你這人真是沒有一點兒志氣啊。
“若有事,掘斷路基便是。”比吉田松陰位置要靠前很多的井上馨顯然也讚同遷移去山口。
“正是如此!”桂小五郎也開口讚同,同樣的,桂小五郎的位置也比吉田松陰要靠前。
“山口乃險要之所,只需好生鞏固,有我藩內二萬雄兵,等閑難以克下。”吉田松陰知道毛利家這幫人到底在顧慮什麽。
說白了就是又想要奪權,又不敢立刻出頭,畏畏縮縮,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見萩城容易遭受海上的攻擊,而且自己還沒有什麽有效的反擊手段,就慌了神,想要往內陸搬。
要搬到內陸吧,又怕內陸有火車通過。火車上會拉著成千上萬的幕府大軍,立刻趕來山口館殺你全家。
豎子不足與謀!
“我有陸師二萬,足以當敵!”桂小五郎是毛利敬親的側近,說話總歸能夠更大聲一點,況且桂氏是毛利氏中興家業的元老,有資格大聲說話。
“唔……”只可惜啊,做決定的是毛利敬親。
這位老兄連袁紹都不太比得上,袁紹雖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乾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可到底真要乾仗的時候,他也敢上啊。公孫瓚打過來的時候,他處於弱勢,不照樣能拚命迎上去。
“還請主公三思。”吉田松陰心下暗歎。
以前真是看錯了這幫人了,一個個都是慫包,既想要爭權,又如此惜命,實在是不堪為君。幸好我心中已有他策,視爾等如塚中枯骨爾。
“還請主公三思!”桂小五郎、井上馨也紛紛出聲。
“也罷!先向幕府呈請,若是可行,便遷移至山口館罷。”毛利敬親經歷了一番天人交戰之後,終於下了半個決定。
畢竟他是坐著鐵甲艦回日本的,知道鐵甲艦厲害。你讓他現在掏幾十萬出來買一條鐵甲艦,他倒也有這個錢,可是暫時也沒處買啊。況且他買了,幕府不會買?他買一條,幕府買兩條三條,甚至更多。
拚黃金多的話,恐怕他是拚不過幕府的。
既然如此,那還是把錢拿來募兵買槍炮好了。幕府新軍也不過二三萬,我也有二三萬新軍的話, 那就不怕幕府軍了。至於其他諸藩的軍隊,那就是土雞瓦犬,毛利敬親在江戶看諸侯行列的時候,都看在眼裡的。
所以他還是下了半個決定,為啥是半個?先看看幕府答應不答應,要是答應了,那就變成一個決定,遷移藩廳去山口館。要是幕府不允許,那就之後再說,想想別的辦法,總歸萩藩這個地方有點危險了,不太好呆了。
“主公英明!”毛利敬親決定已下,那諸位大臣也不爭了,隻管應命就是。
大夥兒目送毛利敬親離開大殿,幾位家老也尾隨離開之後,余下的主要大臣,這才紛紛起身,準備離開。
部分人是自顧自的走出殿內,部分人是和自己相熟的親戚朋友什麽的,三三兩兩的結伴離開。
唯有吉田松陰,雖然在家臣團的位置不算多高,可是不少家臣都環繞在他的身邊,跟隨在他的身後。即使在毛利家的地位要比他高的,同樣也是如此。眾人或是以兄長侍奉於他,或是以師傅侍奉於他,總之皆是以他為首。
他們這個小團體,在萩藩已經漸漸成了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