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忠右衛門給島津家出這個主意,既是希望拉重富忠教一把,免得他的派系被島津齊彬快速打垮。這樣島津內部的爭鬥可以多持續兩年,為忠右衛門衝擊江戶市長寶座留下更多的準備時間。
而且忠右衛門幫幕府拉來了一百萬兩讚助,這怎麽說都算是一件大功勞吧。德川家慶要是不賞忠右衛門一百石兩百石知行的,說不過去的吧。
重點是,這樣一算,忠右衛門就是憑借本身的功勞起複,而不是因為水野忠邦的提攜而起複。確實水野忠邦年紀大了,咱們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靠的太近。三起三落的事情,忠右衛門不想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當然啦,現在突然發現這一百萬不光在薩摩是個可以操作的事件,在江戶似乎也是個可以操作的事件!
阿部正弘當然是個合格的封建官僚,可是他踩油門的本事比水野忠邦還要厲害,他居然允許外樣參政。須知外樣們高官厚祿,但是始終受到幕府的防備,就是怕他們獲得政治權力,然後起來反對幕府。
開了外樣參政的口子,後面的結果諸位也知道了。外樣大名們逐漸的和沒落的公家勾結到了一起,最終獲得了一個不那麽靠譜的大義名分,起兵乾翻了幕府。
咱們忠右衛門怎麽也算是臨時的佐幕派,怎麽能讓幕府這麽快就喪失權威!
我為幕府***!
現在一眾幕府的譜代和旗本,都是些臭番薯爛鳥蛋,古河侯土井利位是個什麽鳥樣兒,大夥兒已經見識過了。就這種貨色,都算是譜代大名裡面比較出色的了。所以德川家慶的夾袋裡沒有什麽好人選,能夠入閣執政。
一旦水野忠邦再度倒台,阿部正弘執政便成為無人可擋的唯一選擇。到時候可不就是猛踩油門,送幕府往地獄裡面衝衝衝。怎麽著也要拉咱們的濱松侯一把,讓濱松侯多乾兩年,延緩這個踩油門的速度。
“你哪兒來的一百萬?你就是把三井、鴻池諸豪商全部集合,一時間也籌借不到一百萬兩巨款。他們的現款,全都包買了幕府的貢米。”助六搖頭,他才不信忠右衛門能搞來一百萬,幫助水野忠邦渡過這一個大檻。
而且助六說的不錯,如今這個年頭的大商人,基本都涉足高利貸以及米店這兩個行當。今年秋後的貢米才送到江戶和大阪,大商人的錢都拿來承辦包買這些貢米了。這些米會在未來一年內慢慢銷售,然後在明年的秋後繼續包買新一年的貢米。
想要讓豪商們這時候掏錢,十萬八萬的可能沒有什麽太大的苦難。可一百萬的話,那這個數目就太大了,不可能借到。
“為什麽要借?借錢要還的。要弄錢,就要弄不要還的。”忠右衛門一副神機妙算,智珠在握的樣子。
島津家的這筆錢,調所廣鄉是允諾給了重富忠教和忠右衛門的。其他人說了不管用,而重富忠教也答應忠右衛門在這裡面牽線,好獲得一筆功勞。
現下裡島津家的頭頭腦腦都把忠右衛門當島津家的子弟,能拉忠右衛門一把當然是最好的。反正事情要辦,一舉兩得多好。
“這可不是一萬八千的,你要說弄一萬八千,我自然信你,那可是一百萬!”助六猶自不信。
“哈哈哈哈哈,那你今兒就跟著我走一趟!”
忠右衛門取過筆來,將一張島津氏的藩劄(紙幣)上的金一兩給一筆劃掉,然後赫然寫上了“金一百萬兩”五個大字。
“新太郎,你跑一趟,把這張藩劄和我的名帖一道送到濱松侯府上。”忠右衛門微微一笑。
“喂喂喂喂喂,那不過是一兩的藩劄,你改成一百萬,那是要出事的!”助六一把拉住寺澤新太郎,不讓人走。
“我辦事,你有什麽不放心的?”
這個逼裝的很大,忠右衛門站在簷廊上,只可惜手邊沒有一支羽扇,天藍色的長袍披在身上,倒也有兩三分美周郎的意思。
果不其然,水野忠邦在得到名帖和那張塗改為一百萬兩的藩劄之後,立刻派人來請忠右衛門過府一敘。濱松藩邸已經重建好了,就是不知道會不會又被“暴民”一把火燒了。
“走!”
“真有十成把握?”
“何止十成!”
毫無疑問的,忠右衛門與水野忠邦的會面非常的順利且短暫,兩個人不過是說了一盞茶的功夫,便告結束。一直稱病在家的水野忠邦即刻入城拜見德川家慶,當然他也要帶上忠右衛門這個在中間牽線搭橋的“好人”。
在表奧辦公的阿部正弘突然聽說水野忠邦登城了,不知道他來幹什麽。立刻派了左右去打聽,得知水野忠邦直接請求面見德川家慶之後,心中就有些莫名的焦躁。卻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急什麽東西,只能也請求拜見。
德川家慶不許!
得到了水野忠邦暗示的德川家慶哪裡有心情搭理其他人,他隻想快點見到水野忠邦。這個不許的命令傳到阿部正弘耳中,阿部正弘這下真有些慌了。
而此時的中奧禦殿中, 由忠右衛門親自陳述的以出資黃金一百萬重建江戶天守,換取德川家慶諒解島津氏鑄造假銀一事,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
坐在德川家慶身邊的側用人大岡忠固和德川家慶難以置信,眼前這個才二十歲的年輕人,居然能說服棺材裡伸手——死要錢的島津家掏錢。
“此事果真?”德川家慶按理是不會直接開口的,可是他到底忍不住。
“千真萬確,薩摩侯已經到府,上様可直接命他父子三人前來面詢。”忠右衛門相信德川家慶拒絕不了一百萬的誘惑。
“速速去傳!”德川家慶哪有不肯,事關一百萬呢。
“遵命!”大岡忠固離開禦殿,點了兩個禦小姓,讓他們立刻去島津藩邸傳島津三父子。
“若此番天守能順利再建,你居功甚偉!”德川家慶雙手合掌,朝忠右衛門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