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投機這一行,除了有錢之外,最重要的是耳目靈敏,有超人的消息來源。很可惜此番水野忠邦親自下令,全盤知曉內情的只有老中禦前會議上的寥寥數人而已。
等到諸位老中把自己的白手套召來,和他們說了一半的計劃,讓他們以三倍價對外銷售之後。有些還兼具長遠眼光的投機商就察覺可能幕府要出手了,這是在管控米價!
沒奈何人這玩意兒,利欲熏心才是正常。除了少少的二三人清盤跑路,帶著三四倍的利潤去往他鄉或者托庇到外藩下,其余的投機商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興風作浪,更加肆無忌憚。
幕府這麽多年來在許多商業活動上同商人妥協,那是因為豪商和幕府穿一條褲子,每年幾十萬兩黃金塞進將軍的中奧,將軍自己都跟著豪商盤剝百姓,諸位老中也吃的飽飽的。所以往往改革都是新君繼位,豪商白手套連帶著老中都需要換屆時,才能施展。
像是寬政改革,天保改革,都是這般。一個是德川家齊繼位,一個是德川家慶繼位,新上任的老中能夠把前代的白手套給砍瓜切菜咯。
但說到底,商人在封建社會,還是為封建統治者肆意處置的對象。別看平時人五人六的,封建鐵拳真要砸你,不講任何道理。
忠右衛門和助六,發動起自己親信的捕吏,在幕府開始對外銷售大米之後,隨即便開始偵查那些還在吃進大米或者維持高價銷售的投機商。
很快便確定了超過百余人的投機商團夥,這些人有的是單槍匹馬,覺得自己跟在大潮後面吃點小魚小蝦,絕對沒事的。有的是十數人結成團夥,調集數十萬兩資金,直接攪動市場的。當然也有幾個有外樣諸侯背景的,但是幕府拿你可不管你出身哪裡。
薩摩島津氏今年年初剛被幕府一頓狂削,外樣諸侯現在只會夾起尾巴做人,絕對沒有站出來保你一個投機商的可能。
在長達一個月的來回拉扯和故意放水之下,水野忠邦應該已經把一眾投機商的錢都攏進了幕府的內藏裡。
除開部分被百姓買走的大米之外,幕府這邊售出了超過二十二萬石的大米,收入了超過六十萬兩的現金。這些錢應該都是投機商的錢,他們的資本加起來頂天也就一百來萬。加上他們收買諸米商的米,以及江戶左近豪農的米,這錢應該花的差不多了。
現在錢已經歸了公家,等再把他們的人抓了,那米不就還能收回來。當然啦,這中間肯定會有一定的損耗不是。而且幕府也就只能收回自己圍米倉賣出去的米,投機商們收買的其他的米存在嗎?當然不存在的!
皆大歡喜就是了!
七月十日,收網!
為了以防外一,幕府不動用江戶町奉行所內的那些町方、目明,畢竟這裡面保不齊有人被收買了。幕府調動傳習隊一千余人,分作十隊,由各位老中指派自己親信的老練官吏充當領隊,好似暴風一般卷入城下。
等到這時候那幫子投機商人才發現幕府根本沒準備去吃老百姓,而是準備把他們給吃了!
可面對幕府傳習隊官軍,幾個小小的投機商,以及他們雇傭的用心棒保鏢,能夠掀起什麽風浪呢?還想拘捕?那不存在的,戈貝司火銃直接給你打一個對穿,這玩意兒一分鍾打好兩發,任你刀槍多快,也快不過子彈。
預備著拿來填英美鬼畜炮眼兒的傳習隊,現在拿來對付一幫投機商,那還不是手到擒來,輕輕松松。之前偵查到的投機商一個都沒跑了,暴力抗法他們倒是敢。
一百多個投機商,連帶著好幾百他們的手下,這會子都被綁了,捆在江戶町奉行所前。幾位老中都沒睡覺,正端坐在上,審視著這些投機商。為幕府分憂,為百姓請命嘛,不妨礙他們也關系今晚繳獲了多少。
忠右衛門和助六簡單的匯總了一下口供,然後寫了一個清單。這幫人現金確實已經沒有多少了,加起來不過十來萬,但是糧食卻囤積了超過四十萬石,且具體數目還在清點之中,繳獲極為豐厚。
幕府賣出去的二十二萬石糧食是要還回去的,這一點諸位老中來前已經達成共識了。至於其他的嘛……
反正最後忠右衛門又分了五千兩……
一問助六,他也分了五千兩。本來兩個人也不想要大米,那玩意兒還需要專門拿去給劄差銷售,保不齊還要再挨一刀,不如直接拿五千兩金子完事。
另外就是所有參與行動的傳習隊士兵,每人加給一石米,一兩金。他們老家八王子也受到乾旱的影響,對他們而言米比黃金重要。得了賞賜,一眾士兵圍繞著老中和松平齊宣歡呼,紛紛讚譽將軍様聖明,他們願為幕府竭盡忠誠。
第二天天亮,一夜都沒睡的老中們興衝衝的登城和德川家慶稟報勝利的消息,繳獲了二十二萬石大米還有黃金三萬兩, 已經全部解往幕府的官倉了。那些投機商怎麽處置,請將軍様禦裁。
還能怎麽處置,當然是直接推到江戶百姓的面前,全部砍了,以正國法。同時讓老百姓體會一下德川將軍那愛民如子的殷切期盼,以及大公無私。
好家夥,將軍様真是深愛著這片土地呢!
一百多個投機商當然死路一條,在數十萬人的圍觀之下,有一個算一個,全都砍了,腦袋送到日本橋上面,用長旗杆挑著,示眾三日。
剩下的那些手下以及保鏢,原本也說一道砍了算了,反正也不是什麽好東西。忠右衛門想起之前說的移民蝦夷,便和上頭提了一嘴,直接流放蝦夷算求。
此時流放蝦夷那是重罰中的重罰了,那個高死亡率,和砍頭差不了多少。加上還可以充實蝦夷的人口,上面沒有什麽遲疑,立刻就允了。
現在是七月盛夏,即使蝦夷那也不可能凍死人的,正好派他們做開路先鋒,去蝦夷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