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元培通識課程體系
1、從開辦以來並沒建立起來。這也是開辦之初並未設想、而至今沒有實現、從而影響這一實驗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實驗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類似於美國一流文理學院的通識教育體系,但開辦了十幾年,這個目的並未達到。你在網上可以搜到關於北京大學元培通識教育的許多評論文章,褒貶不一。但一句話,這個實驗並不成功。
2、北大元培學院是通識教育為主的,但目前它的培養模式並非自己開設通識教育課程,而是采用的拚盤式通識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否好有待討論,但是目前國內的教育環境,很難開設獨立的通識教育課程,這也許就是樓上所說的“實驗失敗”吧。
所謂的拚盤式通識教育,是說元培學院的學生可以選修北大校內所有的專業課程,因此元培自己不開設通識教育課,但學生們通過自由組合不同院系的專業課,達到通識教育的結果。在大二時會分專業,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北大內任意專業作為主修方向(當然還保留轉方向和修習其他專業課程的權利),也可以選擇元培的特色專業:例如PPE(政治、經濟與哲學),外國語與外國歷史,古生物學、整合科學等,顧名思義,這些專業就是將各個院系的相關課程拚盤起來,作為你的必修課。
本世紀啟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面旗幟,元培學院探索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有13個年頭,是國內最早一批試水通識教育的院校。而“元培”在這場人才試驗中遭遇的意外、挫敗、尷尬甚至爭議,都充分折射通識之難和通識之痛。
北大元培是國內通識教育改革中最早的、也是較為成熟的模式,現在通識教育在各個高校鋪開,但目前的結果都不是特別好——不過至少邁出了一步。
3、根據元培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新生入學後,理論上可以選全校開設的任何一門課程,想聽什麽就聽什麽,課程學習計劃全由自己制定;從大二開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學習方向,理論上也不受限制。
“精神上的自由,學術上的自由,學習上的自由。”幾乎所有學生在進入元培後,第一感受都是“自由”,但緊接著,多數人就會開始“迷茫”。
一名2004年入學的學生就曾在網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抱怨元培的“自由制度”。比如,理應負責輔導學生選課、選專業的“導師製”發揮作用有限,事實上,元培04級的大一新生連一本院系課程計劃都拿不到,必須跑去各院系教務部“蹭著看”。
比起這些瑣事,選課的自由就成了更大的障礙—全校的課你都能聽,但到底聽什麽。
在北大,本科課程計劃主要分為兩塊:專業課和通選課。一般而言,專業課難度勝過通選課一籌。按照設想,任何一個元培學生讀大二、選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後,之前選修的其他院系的課程都可替代通選課課程,修滿學分即可畢業。
對學生來說,諸如此類的規定無異於“自由待遇”外的枷鎖:根據興趣選課,一旦考試成績不理想,選專業時就會喪失一定的自由。
不少元培“過來人”,親歷了向“不自由”妥協的過程。北大03級元培法學方向學生張琬婷告訴記者,在元培實施的最初幾年,績點並不是一件被看重的事,“02、03級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按自己的興趣選課,選難度大的課在當時是一個趨勢。”但此後,績點導向就越來越重。
“績點”標準的存在仍令學生們選課放不開手腳。
周文傑,2008年考入元培學院,現任北大13級元培學院班主任。他觀察到的情況是,學院裡憑興趣廣泛選課的學生越來越少,許多新生一入校計劃性就很強。比如,大一第一學期,13級的新生選課集中於經濟、管理、數學、政經哲等領域,沒有學科跨度特別大的選課。
許崇任解釋,元培和各個院系的最大不同在於,傳統的專業院系可以不假外力地自我發展,而元培則經常需要學校在背後推一把,不斷制定適用於元培的各項特殊政策。“教授需要做研究,需要自己的研究生,那就必定要依托專業院系,光靠元培單方面沒有能力辦到。”
周文傑坦言,元培學院為學生提供的“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說仍是一種“消極的自由”。“學生們要在完全不明白這專業是怎麽回事的情況下,冒著風險去選課程,而且還得判斷這些課程能否觸及專業核心問題。”尤其對新生們而言,心理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
不久前,北大BBS上的一個帖子“火”了。發帖者稱,他提出了延長學製的申請,結果被學校教務處駁回,耽誤了他的保研計劃。
不久前,北大BBS上的一個帖子“火”了。發帖者稱,他提出了延長學製的申請,結果被學校教務處駁回,耽誤了他的保研計劃。
這名學生是元培10級的呂偉聰,在修完數學專業課程後,他希望能進行數學與計算機學科的交叉學習,因此申請延期。按照元培的教學計劃,學生享有彈性學製,可於3至6年間完成本科教育。可學校教務不予延期的理由是,這名學生的畢業學分已修滿。
經過協調,呂偉聰的申請最終被批準。但此事在元培內部仍引起後續討論:元培沒有擺脫“雙軌制”的麻煩,學院的一些教學制度,在學校層面得不到有效的行政保障。
雖然“雙軌制”並沒有隨著時間推移完全消失,但許崇任表示,元培學院是建立在生源多樣化基礎上的一種有益於本科教育改良的模式。元培的改革,針對高等教育的兩大突出問題:學生過早進入專業學習導致知識面偏窄;大多數學生盲目選擇專業,學習後出現落差。
“北大就是要將相同的學生培養成不同的人。”許崇任稱,元培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它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4、通識課程的邊緣化
無論“通識”還是“博雅”,字面上都強調知識廣博。中國大學在開展通識教育時,一個常見做法是要求學生選修本專業之外的課程。
北大開設了五大類通選課程,涵蓋了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與藝術,學生必須在每類中至少完成一門課程方能畢業。
這種做法部分參考了美國精英大學的課程表,其中最知名的當屬芝加哥大學為低年級學生的“核心課程”。
這種做法部分參考了美國精英大學的課程表,其中最知名的當屬芝加哥大學為低年級學生的“核心課程”。
核心課程包括人文學科、數學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大類科目,強調西方古典人文傳統、經典閱讀和批判性寫作,負擔重,標準高,絕不是學生可以在專業課程之外稍加努力即可過關的,因此芝大的學生實際在第三年才開始將全部精力放在主修課程上。
相比之下,一個北大學生畢業需要完成140學分,而通選課程僅佔16學分,其余的是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英語課、政治課。
低年級時學生的大部分精力耗費在專業課程上,到了高年級則忙於實習、找工作、申請海外研究生院和畢業論文,大學的有效教學時間實際上只有三年。
北大老師為通選課投入了相當的熱忱和心力,執教通選課的老師不乏國內相關領域的一流學者,但缺乏核心課程這一制度保障,意味著通選課至多是專業課之余的調劑,元培的學生並沒有特殊待遇。
一般來說,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每學期需要完成三到四門課程,但每門課程會附帶可觀的作業和閱讀,而中國大學生的普遍一學期要學習八到十門課程。
中國大學生並不比美國同齡人更努力,課程數目加倍,只能犧牲完成質量,每學期的一兩門通識課完全有可能淪為形式主義。
學習任何學科都需要考察知識發展之歷史。
5、例如北京大學2001年9月制定並實施“元培計劃”。自2002年開始修訂了新的教學計劃,在全校本科生范圍內實行自由選課制度。在課程設置上,除專業必修課、全校必修課、公共選修課之外,設置通選課。通選課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與藝術等5個領域的若乾課程。本科階段基本形成“通識教育+寬口徑專業教育”課程模式。
複旦大學從2005年新學期開始把全校68個專業整合成人文、法政、經管、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數學、醫院等7類,新生在大一先入複旦學院學習,一年後再進入專業院系學習。學院按培養目標重構了課程內容體系,建立了綜合教育、文理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課程框架。
清華大學2014年成立的新雅書院,其辦學理念和教學方案等,都在極大程度上借鑒了美國自由教育或通識教育模式。
美國:
1、在美國經典的文理學院,所有核心課程被設計為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在內的三大體系,低年級的學生們在這些課程中自由選擇,高年級則主修其中屬於自己專業的課程。由於學生與教師人數接近,因此課程大都為小班討論,老師與學生甚至可以自己設計課程、設計學分。
2、美國的大學課程可以分為三類:
專業課(majorrequirement)
選修課()
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類課程應運而生。好比說你選擇了工程類的專業,但你還被要求同時學習文學、英語、社會科學等科目。這一類的選課方式,在美國大學裡通常以核心課程(corecurriculum)的形式呈現——完成本專業的學分之外,還要通過選修的方式完成其他專業領域的課程。
通識教育體系設有什麽課程?
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分類,但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基本上可以劃分為9大類:
1.寫作:主要教授學術類寫作的基本綱要,包括如何立論點,引論證,找證據,得結論等。
2.專業寫作:教授更高級的寫作技巧,常常與專業課相結合,提升學生在專業領域方面的閱讀和分析能力,從根本上避免了空有一肚子知識,但沒有整合和分析寫作的能力。
3.西方文化研究:涉及歐美的文化和歷史,對於美國人和留學生來說,不管從事什麽行業,總得知道腳下這片土地的由來吧。
4.少數文化:指的是非西方文化的研究,包括亞洲、非洲、大洋洲等等。
5.人文與藝術:這類的課程通常比較靠近藝術方面,涉及面很廣,比如音樂史、作品賞析、文學作品研究等等。
6.語言:大部分學校會開設各個語種的課程,常見的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等等。
7.數理邏輯:偏理科方向,涉及數學、物理、編程、統計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8.社會與行為科學:包括心理學、人類研究、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
9.自然科學與技術:涉及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等大方向的內容。
可以看出,部分學科是交叉的,而且與其他專業課知識相重合。
哥倫比亞大學
哥大在1917-1919年的實踐就被公認為美國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起點,至此以後,諸多名校開始競相效仿,甚至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聞名的教育體系。
但是,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到現在都具有學術挑戰性,因為它涵蓋了所有本科學生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學術領域。不過,這種“打包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增大社會了解面,對他們有受用終身的意義。
哥大有九大方面的核心課程,學校要求每一個本科生在大一、大二修完這一系列的課程,並獲得相應的學分。
外語:4個學期,可通過相應的測試。
第體育:4個學分,還需提交游泳考試成績或者“大學健康表格”。
科學:選修三門,至少9個學分。
藝術:介紹西方藝術史。
文學:閱讀當代文學作品。
音樂:鑒賞西方音樂史。
歷史:介紹西方歷史問題。
文化:非西方文化介紹。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