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各方增援
(還沒寫完,先別看)
天府省,蓉城。
電子科技大學,書記辦公室。
兩團煙霧彎曲地緩緩升起。
兩個穿著襯衣的中年男人,坐在一起仿佛交換抽煙的心得,一聲不吭地抽著煙。
“呼——”
戴著金絲眼鏡地高瘦男子呼出一口氣,手上的煙在煙灰缸上點了點。
王亞看了眼對方,沉聲問道:“老曹,這個光芯研究中心的支援你怎麽看?”
王亞,電子科技大學黨高官。
“怎麽看?”
曹永眉頭微微皺起,似乎在思考著什麽。
“這一次再度發起的聯盟各單位對光芯研究中心的支援,感覺光華那裡似乎有些著急。”說著,他自己都忍不住一笑,“不錯也是,換成誰不急?畢竟這可是光芯啊!”
曹永,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也是,而且京城方面那裡也聯系了我,讓我們盡可能的多滿足、配合光華的行動。”王亞認可地說道。
“京城方面那裡都這麽說了,那我們也要重視起來。”
“恩。”
兩人對視一眼,算是統一了想法。
“倒是這個人選上有些頭疼了……”王亞皺眉說道。
支援光芯研究中心其實問題不大,一些青年教師做一下思想工作就行,但就是帶隊的負責人和其余幾名教授人選上就有問題了。
雖然去也就是去個一年半載,但也不是任何人都想過去。
曹永想起光華發來的那份文件,忍不住嘴上念了出來。
“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電氣工程。”
“光華還真是會挑啊!”曹永搖頭笑道。
電子科技大學原名成都電訊工程學院,1956年由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的電訊工程有關專業合並創建而成;1961年被確定為七所國防工業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
作為西南地區僅有的幾所985高校,在地區工科裡幾乎是無敵的。
比如在教育部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裡,電子科技大學有4個學科獲評A類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兩個學科為A+,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A,光學工程為A-。A+學科數與西安交通大學並列西部高校第一。
光華這次發來的要求裡,四個專業有三個都是電子科技大學的王牌專業,尤其是電子科學與技術,這個更是王牌中的王牌了。
“四個專業就讓周江教授、康在平教授、李兵教授和黃浩教授四人為代表吧,至於這次支援團隊的領隊……”王亞書記沉吟了下,這才道,“就讓康在平教授領隊吧!”
“讓康教授去?”曹永吃了一驚,這個康在平教授可是電子科技大學中青年教師的領軍人物。
這不怕肉包子打包——有去無回嗎?
他忍不住提醒道:“聽說光華那裡挖人的有些厲害,前陣子一個會議上遇到蘭大的黃校長,跟我一個勁的吐槽光華大學不地道,派專人挖了好幾位資深教授,其他的重慶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也都出現這個情況。”
“咱們蓉城的城市競爭力還是可以點的,而且這怎麽能叫挖?很正常的人員流動嘛,我們成電不也有一些其他院校過來的教授?”
王亞非常坦率地說道:“真要走的,你再怎麽留也留不住。不想走的,怎麽趕也趕不走。如果康教授真的會被光華挖走,那這次不去光華就能避免嗎?既然不行,這個擔憂就完全沒必要了。”
王亞這麽一說,曹永稍微一思考,還真是這個理。
“那也行,就按老王你說得來吧,把這幾位教授請來談話看看。”曹永點點頭道。
畢竟人家願不願意去還是一回事,學校也沒辦法強迫對方。
“那時間安排的話,也只能是年後了。”
“這是自然,總不能快過年把人趕過去吧?”王亞笑了笑。
……
半小時後。
蓉城,青羊區的一處小區裡。
正在書房裡看文獻的康在平教授,被一個電話給打斷思緒。
隨著對方地聲音不斷傳來,康在平眉頭漸漸鎖起。
“嗯,好,王書記我知道了,下午我會準時到的。”
打完電話,他揉了揉太陽穴。
似乎這件事情對他而言是一個困擾。
……
北大元培通識課程體系
1、從開辦以來並沒建立起來。這也是開辦之初並未設想、而至今沒有實現、從而影響這一實驗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實驗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類似於美國一流文理學院的通識教育體系,但開辦了十幾年,這個目的並未達到。你在網上可以搜到關於北京大學元培通識教育的許多評論文章,褒貶不一。但一句話,這個實驗並不成功。
2、北大元培學院是通識教育為主的,但目前它的培養模式並非自己開設通識教育課程,而是采用的拚盤式通識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否好有待討論,但是目前國內的教育環境,很難開設獨立的通識教育課程,這也許就是樓上所說的“實驗失敗”吧。
所謂的拚盤式通識教育,是說元培學院的學生可以選修北大校內所有的專業課程,因此元培自己不開設通識教育課,但學生們通過自由組合不同院系的專業課,達到通識教育的結果。在大二時會分專業,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北大內任意專業作為主修方向(當然還保留轉方向和修習其他專業課程的權利),也可以選擇元培的特色專業:例如PPE(政治、經濟與哲學),外國語與外國歷史,古生物學、整合科學等,顧名思義,這些專業就是將各個院系的相關課程拚盤起來,作為你的必修課。
本世紀啟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面旗幟,元培學院探索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有13個年頭,是國內最早一批試水通識教育的院校。而“元培”在這場人才試驗中遭遇的意外、挫敗、尷尬甚至爭議,都充分折射通識之難和通識之痛。
北大元培是國內通識教育改革中最早的、也是較為成熟的模式,現在通識教育在各個高校鋪開,但目前的結果都不是特別好——不過至少邁出了一步。
3、根據元培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新生入學後,理論上可以選全校開設的任何一門課程,想聽什麽就聽什麽,課程學習計劃全由自己制定;從大二開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學習方向,理論上也不受限制。
“精神上的自由,學術上的自由,學習上的自由。”幾乎所有學生在進入元培後,第一感受都是“自由”,但緊接著,多數人就會開始“迷茫”。
一名2004年入學的學生就曾在網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抱怨元培的“自由制度”。比如,理應負責輔導學生選課、選專業的“導師製”發揮作用有限,事實上,元培04級的大一新生連一本院系課程計劃都拿不到,必須跑去各院系教務部“蹭著看”。
比起這些瑣事,選課的自由就成了更大的障礙—全校的課你都能聽,但到底聽什麽。
在北大,本科課程計劃主要分為兩塊:專業課和通選課。一般而言,專業課難度勝過通選課一籌。按照設想,任何一個元培學生讀大二、選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後,之前選修的其他院系的課程都可替代通選課課程,修滿學分即可畢業。
對學生來說,諸如此類的規定無異於“自由待遇”外的枷鎖:根據興趣選課,一旦考試成績不理想,選專業時就會喪失一定的自由。
不少元培“過來人”,親歷了向“不自由”妥協的過程。北大03級元培法學方向學生張琬婷告訴記者,在元培實施的最初幾年,績點並不是一件被看重的事,“02、03級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按自己的興趣選課,選難度大的課在當時是一個趨勢。 ”但此後,績點導向就越來越重。
“績點”標準的存在仍令學生們選課放不開手腳。
周文傑,2008年考入元培學院,現任北大13級元培學院班主任。他觀察到的情況是,學院裡憑興趣廣泛選課的學生越來越少,許多新生一入校計劃性就很強。比如,大一第一學期,13級的新生選課集中於經濟、管理、數學、政經哲等領域,沒有學科跨度特別大的選課。
許崇任解釋,元培和各個院系的最大不同在於,傳統的專業院系可以不假外力地自我發展,而元培則經常需要學校在背後推一把,不斷制定適用於元培的各項特殊政策。“教授需要做研究,需要自己的研究生,那就必定要依托專業院系,光靠元培單方面沒有能力辦到。”
周文傑坦言,元培學院為學生提供的“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說仍是一種“消極的自由”。“學生們要在完全不明白這專業是怎麽回事的情況下,冒著風險去選課程,而且還得判斷這些課程能否觸及專業核心問題。”尤其對新生們而言,心理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
不久前,北大BBS上的一個帖子“火”了。發帖者稱,他提出了延長學製的申請,結果被學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