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從今天開始親政》第一百八十三章:3讓3辭吞吳地
“從今天開始親政 ()”

……

永平十四年九月二十九日,李靖部攻破“吳都”城。

偽越皇帝王匡得知消息,大驚失色,放火燒宮殿,帶著金銀、美眷、部下,落荒而逃!

李靖入城,坐鎮城中,受降俘虜、組織人力救火,命衛青、戚繼光追殺王匡部。

王匡及幾個首領,帶著親衛,不過兩三萬人,一路逃竄,情急之下,美眷也不及帶著,被拋棄掉!

王匡身邊,有個護衛,姓薛名戰,是個武林中人,身手一等一,貪財好色,屢次為王匡立下大功,卻對權力沒有野心,隻想在他身邊保護,極受信任!

卻沒有人知道,薛戰不過是個化名,他的真實身份,是青龍會的!

薛戰又廣邀武林同道,一起來為助力,共謀大事,共創大業!

王匡得到了他們的幫助,大喜!

為了控制其他首領,以大家都是兄弟、擔憂他們的安全、保護他們為名,將這些武林中人派到了他們的身邊!

他們卻不知道,不知不覺之間,他們都陷落到了青龍會的掌控之中!

一口氣逃出三五十裡,烈日當頭,人疲馬乏。見追兵未到,抓緊時間休息。王匡喝了兩口水,痛罵了炎帝兩句,幾個首領跟著痛罵發泄。

薛戰與人使了個眼色,忽然出手發難,點了王匡的穴道,將之製服!

眾人見狀,大驚失色!

袁亨道:“薛戰,你做什麽!”

其時,青龍會的其他人,也一道出手了!

各個首領,都被點穴製服!

袁亨驚呆:“你、你們……”

薛戰: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識時務者為俊傑,與其做喪家之犬性命難保,不如借他們(王匡等人)人頭一用,有這一樁大功勞,不說榮華富貴,至少性命肯定無憂!

袁亨大怒,抽刀去看薛戰!

薛戰:“不知好歹!”刷的拔出長劍,一劍劃過他的頸脖,頭顱滾落,一腔熱血往天上飆去,化作血雨低落,眾人戰戰兢兢,無人再敢有異議!

衛青、戚繼光追到,只見兩三萬人密密的聚在一處,跪在地上,投降了,正在等著他們。

薛戰見他們來,迎了上去,抱拳,“兩位將軍。”

。。。

炎國要吞並吳國的狼子野心是昭然若揭的!

但是,舉得旗號,卻是為吳國報仇!

如今賊首被抓住了,仇也該報了。

之後呢?

如何才能正義的、正大光明的吞下吳國?

這是李靖要處理的問題!

王匡部在城中一月不到,卻搜刮無度,這些都便宜了李靖,收繳到了錢糧無數,其中黃金就有近六十萬兩,白銀三千一百二十四萬余兩。

京中忠貞的官僚,在王匡打進城中的時候,就要麽自盡、要麽趁著混亂,棄官不做,溜走了。

余下的,基本上就是談不上忠貞的。或就是見風使舵的小人;或不過是把做官當做一個職業。

他們抱著的心理,大體上就是:給誰打工不是打工?A公司兼並了B公司,難不成B公司的幹部、員工,還得自盡、辭職,以示對原來的老板的忠貞?老板破產,關我屁事!公司又不是我的!我隻管好自己的權利就好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之人,總是少數的。

對於李靖來說,心裡對這樣的人是敬佩的。

只是,他們不能被自己所用,又有什麽益處呢?

死了倒是乾淨!

至少死人不會唱反調,不會搞事情!

而對那些望風而降的,他心裡不屑,卻又不得不接納他們。

他們本來投誠王匡,

起初還好,繼續做著官。可是沒過多久,王匡就翻臉,抓他們拷問,搜刮他們的錢財了。他們對王匡真是恨極了!

而對把他們拯救出來的李靖,自然是納頭就拜!

“吞並吳國,還用得著他們啊!”李靖暗想。

這些人中,以三個人為首:原吳國兵部尚書洪解、戶部侍郎孫承宗、七皇子李仁讓,原是太子黨的。

吳都光複了。

但是李仁修死了,沒有皇帝了。

在李靖的認可之下,李仁讓登基做了新的吳國皇帝。

吳國表面上光複了。

但是,他這個吳帝,不過是有名無實的存在。

他自己也是逼數滿滿。(沒點逼數,也不會讓他坐那個位置。)

這皇帝做著,沒有一點的爽感,無時無刻不膽顫心驚!

隻想著早日把這個“職位”辭掉。

李仁讓、洪解、孫承宗三個人,為了保命,為了給新主表忠心,不等李靖授意,便主動的表示,要率吳疆土臣民,歸附炎國,效忠炎帝!

他們迫不及待的要把剛剛光複的吳國給賣掉!

李靖暗喜,心說:“識時務啊!”表面上卻惱怒,將他們罵了一頓:[我陛下命我來,是為了給友邦報仇的,怎麽能這麽做呢?要是這麽做了,世人還道我炎國來這裡,是為了吞並友邦呢!]

他的這番話,當然做不得真。

李仁讓、洪解、孫承宗等人也心裡如明鏡似的。

於是這三個人,糾集皇族殘活、官場同僚、以及士民(在京的),上演了一場萬民書的大戲碼!

清河北路的劉傑、高有功、黃良輔、劉清邦四人,剛做偽越的王爺一個月,又立馬的見風使舵,向李靖投書,痛斥偽越,與偽越劃清界限,表示願意歸順炎國、效忠炎帝!為了表示忠心,還要把家屬重新送回都城去!

人心所向啊!

所謂人心即天心。

天道之所在,誰又敢逆呢?

李靖勉為其難收下,代轉炎國,奏請炎帝定奪。

消滅了王匡部主力之後,李靖又命衛青、戚繼光分兵兩路,進發清南西路、清南東路。

亂匪禍亂吳國時。這兩路是重災區。幾乎全面陷落。

亂匪主力北上,攻打吳都,在這兩路的地盤上,也還有部分留守匪兵。

李靖部千裡奔襲吳都城時,從清南東路的地面上橫穿而過,留守匪兵閉門不出,不敢阻攔。

衛青、戚繼光清剿亂匪,一路上去,亂匪要麽望風而降,要麽棄城逃跑,順利至極!

到十一月下旬,兩路全面光複!

只有小股殘匪,一頭扎進了浮雲山、巫嶺山脈中,一時清剿未盡。

劉玄收到李靖轉送來的文書,對於李仁讓等人要歸附的請求,予以了婉拒。

·好意心領了,吳地是你李家的江山,我怎麽好侵佔了?

·要是我侵佔了,豈不和那些蠻夷、賊匪一樣了?

旨意送到李靖的手上,李靖轉交李仁讓。

李仁讓豈能就相信了這些鬼話?

他是膽小怕事惜命,不敢為祖宗江山和炎國懟,但是,並不代表他傻。

肚子裡暗暗的腹誹炎帝卑鄙無恥不要臉:明明是要吞我李家的江山,卻搞得像我李家上趕著倒送似的!踏馬的!

但是,形勢不如人啊!

他現在雖然名義是吳國皇帝,住在皇宮裡。可是,連宮裡的侍衛,可都是炎軍啊!

他就是一個傀儡!一個木偶罷了!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李仁讓又再複請,執意要歸附炎國、讓位炎帝!

反省了李家治理江山,說是失德,所以導致了民變。

李家已經沒有資格坐江山了。

又吹捧了炎帝,說炎帝為君,是上順乎天意,下應乎民心的。

執政失德是極其嚴重的事情。

武王伐紂的時候,紂王是天子,權力天授。

武王是諸侯,以諸侯征伐天子,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名不不正言不順的事情。

即便打贏了紂王,奪了其位,也是逆賊!

所以,為了給這場征伐正名,使得來的天子之位坐的名正言順,周發明出了德的概念。

所謂“德”,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也就是要求統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與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反應在律法上,便是“實施德教,用刑寬緩”。

“以德配天”的提出,是夏邦政治文化的一個飛躍,在繼承了君權天授的基礎上,對“君權天授”又進行了發展,提高了人的地位。

有德則有天命。

無德則天命也就不在了。

要求君主治理天下,要把德作為一個準繩,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的胡作非為,隨心所欲。這就是所謂的[德治]。

為了給“德”這個概念背書,又把三皇五帝什麽的老祖宗拉出來,將他們吹捧成有德的典范,說他們就是主張德治的。

這些老祖宗既然就是德治的典范,那麽我推出德,就不算是不敬祖宗了。

至於他們是不是搞德治的,那是數千上萬年前的事情了,鬼知道呢!

自從德治概念樹立,千百年的傳播發展下來,就成為了深入人心的價值觀。

失德這種事情,腦子正常的皇帝,就算做了,也不會承認。

李仁讓的這個複請送到劉玄的手上,劉玄又婉拒了。

·你丫的既然知道失德,就應該引以為鑒,好好的做個有德之君,怎麽能甩鍋不乾呢?

·你放心,你做皇帝,我炎國是鼎力的支持你的。

說的是極其好聽!

李仁讓收到,吐槽不已。

尼瑪的,不要臉。

我要是真的聽信了你的,恐怕不要說支持我,明天就會死於非命呢!

他心裡是逼數滿滿的!

這就是三讓三辭的戲碼嘛,古已有之!

堯讓舜,舜讓禹。

姬噲讓子之,劉嬰讓王莽。

想到王莽,那個家夥死於非命,死後人頭還被人砍下來當酒壺!

李仁讓暗暗畫圈圈,詛咒炎帝重蹈王莽覆轍,心不甘情不願的三讓炎帝。

·炎帝你的話,我本來是不敢不聽的。

·但是,人貴有自知之明啊,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實在不是做皇帝的材料啊!

·我要是做皇帝,絕壁會把天下治理的一團亂,到時豈不是害了天下的百姓?

·我一想到會那樣的禍害百姓,那我真不如現在就死了算了。

·所以,炎帝啊,我乞求你接受我的歸順吧!乞求你為我吳地四千萬百姓多多的著想吧!

又把炎帝吹捧了一頓。

三讓送到了劉玄的手上。

三讓三辭,不言自明的默契,劉玄又最後的謙辭了一回。

就在雙方的這一來二去之間,永平十四年成為了過去,永平十五年邁步走了過來!

事實吞並了吳國,這消息炎國百姓聽說了,他們對此反應並不多了強烈。

增加新軍一萬,去年又修改了稅制,又有所提高!

對於小民百姓來說,被征收的增加了,這是切身之痛。而國土增加了,這是——和我有什麽關系?

國土增加,對君臣來說,是開疆擴土了、是可撈的蛋糕變大了,他們都能從中獲益,所以是好事。

可小民百姓能從中收獲什麽好處呢?

他們對開疆擴土,反應冷淡,並沒有多大的熱情。

不過,年還是要熱熱鬧鬧的過的!

就在這歲末的時候,京中忽然傳出了一個消息。

據說這個消息,是從宮裡傳來的。

一經傳出,便口口相傳,瘋傳開來。

所有的人,都對此十分的關注!

因為,這個消息和幾乎每個人都有利益瓜葛!

據說:陛下有意改革賦算, 要大比例的削減呢!

炎國賦算往年一般年收入一百來萬兩。

整治了宗親勳貴之後,被他們吃下的、或者依附於他們隱沒掉的賦算又吐了出來,增加了三四十萬兩。

這是皇帝的內庫收入。

吳國也收賦算,也是入皇帝內庫,常年一般高達三百七十余萬兩。

財政歲入是五千三百余萬兩。

亂賊風起,這兩項收入,都大量的減少!

但,隨著平定內亂,也將慢慢的恢復過來。

亂世之中,人口減少,死傷其實倒還不是大多數。

棄田逃亡,躲避戰亂,戶口流失,這才是大多數!

田稅以田為對象征收,田躲不了。

人卻是長腳的,能跑能躲。

賦算是按人收的。

人為了減少交賦算的錢,就會有利益動機,去隱瞞人口。

因此,削減賦算,減輕人口負擔,有益於促進人口回流、經濟發展。

更重要的是,讓人得到好處,才能收買人心,才能穩固統治基礎!

無論是炎地還是吳地,大規模的減賦減稅,都是應有之意。

尤其是吳地四路。

三百七十萬兩的賦算其實還算正常。

但是五千三百余萬兩的財政歲入,就太誇張了!

這其中,正稅(主要指糧稅)大約為兩千四百四五十萬。

其余的是商稅煙茶酒等專營收入,甚至超過了正稅,佔比總收的約54%。

這是不正常的!

這背後,是極高的商稅和煙茶酒等盤剝!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