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第八百零六章:巨鹿之戰
“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 新書海閣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所謂“距離產生美”,對於歷史上的很多名人,由於與我們相距太遠,從而產生了朦朧美,他們的優點被放大,缺點卻被忽視,章邯就是這樣的例子。

 關於章邯,秦漢後的文人對其評價很高,基本上到了“章邯在,秦朝存;章邯去,秦朝亡”的地步,認為章邯是秦朝最後一位忠誠的國之柱石,事實真是如此嗎?

 實際上並非如此,只是由於人們對胡亥與趙高恨之入骨,於是下意識地將章邯塑造為一位忠心赤膽的國之支柱,以形成鮮明對比,不信看一看在決定秦國命運的巨鹿之戰中章邯的軍事表現與對秦國的態度,就能發現章邯才是秦國滅亡的第三個罪人。

 秦始皇時,章邯有何經歷、做過什麽,史書沒有記載,但在秦二世時,章邯擔任少府一職,即為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的職能機構,為胡亥征稅和照顧日常生活的職務,

 相當於皇帝的稅務官與管家結合體,這個人無疑是胡亥的親信,同時以現在眼光看他也是一個文官。因此,章邯可能是胡亥的潛邸之人,深得信任,胡亥繼位後將他提拔為少府。

 章邯在擔任少府之前做過什麽,有沒有從軍經歷,如今不得而知,但在先秦時期,沒有文武官職之別,很多看似擔任文職的官員,其實也能指揮大軍,比如我們熟知的商鞅等,後來漢朝丞相竇嬰也能打仗,一直到宋朝之後才徹底分文武。所以,章邯有可能統領過軍隊,累積戰功後升任少府,也可能是走了其他路線,反正無法從章邯過往經歷中發現他的軍事才華。

 近代鄭逸梅先生曾說:“世有大年,何必常服補劑?天生名將,不須多讀兵書。”

 古今中外,的確有一些不讀兵書的軍事天才,最典型的是霍去病,不願意被以往兵書的條條框框限制住,但這樣的軍事天才極為罕見,幾百年都才出不了一位,那麽章邯是不是霍去病式的天才呢?

 戰國趙括之父趙奢本是趙國一位稅務官,秦國攻打趙國時廉頗退卻後挺身而出,幾乎一舉全殲十余萬秦軍,但趙奢是讀過兵書的,那麽與趙奢原先身份差不多的章邯,是不是趙奢這樣的天才呢?

 秦末天下形勢,關東地區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瓦解是碎成一片又一片,土崩是變成一粒粒塵埃,秦朝在關東地區的統治已經不可救藥,所以反秦力量才能越滾越大。陳勝吳廣起義後,隊伍迅速膨脹,隨後派大將周文攻打關中,到達戲水時軍隊數量高達幾十萬,《漢書》記載周文兵力為十萬,《前漢記》記載周文兵力大概有一百二十萬。

 一時之間,關中告急,秦國告急,胡亥驚慌失措。這時,少府章邯挺身而出,認為可以武裝驪山刑徒,讓他們出擊“盜賊”,胡亥采納了這個建議。隨後,章邯率領刑徒軍大破周文,逼得周文自殺,接下來打敗並擊殺田臧、李歸、項梁等,連戰連勝,威震華夏,也展現出了絕世名將的風采。

 定陶之戰,章邯擊殺項梁後,楚地有名將領都已經死了,章邯認為楚地無憂,於是就渡過黃河北上攻打趙國,並攻克邯鄲大破趙軍,趙王等人逃到巨鹿城,決定秦國命運的巨鹿之戰即將爆發。

 但令人費解的是,巨鹿之戰中章邯行為極為反常,很難讓人將他與愛國的絕世名將聯系在一起,戰爭過程表明要麽他不愛國,要麽屬於紙上談兵。

 巨鹿之戰初期,王離圍攻巨鹿城,一直沒能攻下,章邯駐扎在巨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輸送軍糧給王離,並與數萬兵力的陳余對峙,史書說“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後來陳余在趙王命令下派5000人攻打章邯失敗。

 關於巨鹿地區,《呂氏春秋》將之列為“就藪(sǒu)”之一,周圍生長著很多草的湖泊,大山、湖泊、沼澤等環繞之地,地勢險要,而且古代攻城戰一直有難度,因此王離一時攻不下巨鹿也實屬正常。問題在於,章邯有20萬兵力,可以一部分與陳余對峙,另外一部分參與攻城,但章邯卻沒有參與攻城,也不攻打陳余,而是靜坐觀戰,這不免讓人難以理解。

 或者說,我們可以往好的方面理解,由於巨鹿城地勢險要,太多兵力展開不了,於是先到的王離成為攻城戰主力,章邯負責後勤,同時負責攔截各路援兵,保護王離後方,但章邯不攻打陳余怎麽都說不過去。

 在這期間,各路義軍紛紛馳援巨鹿,最終在60天左右陸續到達,其中楚國原本是宋義率領,後來被項羽取而代之。

 其他義軍攝於秦軍戰鬥力,都作壁上觀,唯獨項羽到達之後,很快就發動了進攻。但項羽發動進攻之後,章邯卻無動於衷,任由項羽與諸侯圍攻王離。

 項羽到達戰場後,首先發起試探性進攻,命令當陽君、蒲將軍率2萬人渡過漳河,準備直搗王離後軍。

 按照正常情況,章邯必然要將楚軍擋在外面,好讓王離專心攻城,但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章邯沒有派兵半渡攔截,任由楚軍渡河,20萬秦軍在2萬楚軍面前毫無作為。

 更離譜的是,2萬楚國先頭部隊隨後攻擊為王離輸送後勤的“甬道”,而《史記集解》中說“恐敵抄輜重,故作牆垣如街巷”,因此攻“甬道”與攻城差不多,但這種試探性進攻後章邯很快就退兵,“甬道”斷絕,王離軍與章邯軍分成兩塊。

 其後,“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章邯引兵解”,退兵回去了,於是項羽抓住戰機,破釜沉舟,率領其余3萬大軍渡河,而這時章邯還是按兵不動,任由項羽渡河攻擊饑餓的王離軍。

 《史記》中記載的巨鹿之戰,唯獨《張耳陳余列傳》篇章記載了章邯參戰,即項羽軍先擊退章邯,然後項羽與諸侯軍圍攻王離,其余篇章都沒有說章邯參戰。

 其實,即便章邯在巨鹿外圍被項羽擊敗,但損失應該沒什麽太大損失,後來項羽坑殺了20萬秦軍,進一步說明秦軍幾乎沒有損失,因此章邯完全有能力重返戰場,或者從後面圍攻項羽等。

 可惜的是,項羽攻打王離軍時,章邯一直按兵不動,任由義軍圍殲王離軍。由於缺少糧草,又面臨諸侯圍攻,最終王離兵敗並下落不明。

 由此可見,項羽取得巨鹿之戰第一階段的勝利,在某種程度上說,其第一功臣不是楚軍將士,而是秦帥章邯。

 如果章邯不消極避戰,積極與王離配合,項羽估計很難殲滅王離,甚至可能被秦軍擊敗,自然也就難有接下來的項羽招降章邯之事了。

 關於巨鹿之戰中章邯消極避戰的原因,一般認為有這三個:首先,胡亥與趙高不斷血洗高官,巨鹿之戰前剛剛處死李斯,馮去疾與馮劫獄中自殺,廟堂的血腥讓章邯失去了作戰的動力;

 其次,秦國內部矛盾重重,章邯屬於胡亥一手提拔的親信,王離屬於舊有勳貴,而胡亥血洗了很多勳貴,因此章邯與王離關系不會好,所以這可能是章邯坐視王離軍被滅的主因;

 第三,司馬欣與董翳推動章邯消極避戰,這兩人何時降楚的不知道,但章邯投降項羽後,項羽讓司馬欣率領章邯軍,可見項羽對司馬欣早有接觸,所以才會將20萬秦軍交給他管理,如果司馬欣臨時起意的投降,項羽還會對他如此信任嗎?另外,秦始皇時期司馬欣曾經幫助過項梁,兩人早有聯系。

 但不管章邯遇到了什麽,在這關鍵的時刻坐視友軍滅亡,人品顯然要讓人懷疑。

 更重要的是,上層鬥爭再血腥,與王離關系再差,如果為秦國考慮,也不能坐視10萬精兵覆滅,這個代價實在太大了,而且為自身安危考慮,王離軍覆滅,章邯軍就能安全?

 巨鹿之戰前,陳余寫給章邯的一封信,揭開了他心中的真實想法,信中描述了秦國境況,以及胡亥與趙高極有可能誅殺他,於是建議“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

 也就是說,在巨鹿之戰前,章邯已有開國稱王的私心,所以才會一直消極避戰,可笑的是在為國孤軍血戰的王離,留下的卻是“能力差”的貶評。

 如果章邯沒有私心的話,那麽只能說明章邯軍事能力其實不行,前期屢戰屢勝的原因在於敵人驕縱與敵人是一群烏合之眾,就是遇弱則強,但遇到真正戰爭時就垮了,即遇強則弱,猶如紙上談兵者,於是在巨鹿之戰中犯下一系列不可饒恕的、難以想象的軍事失誤。

 楚漢爭霸時,面對劉邦的攻擊,章邯幾乎無一作為,很快就被劉邦消滅,這也佐證了章邯的軍事能力有限。總之,從章邯一生來看,只能算水平線以上的名將,認為他是絕世名將則過了,更不可能與韓信相比。

 王離軍覆滅後,章邯仍有機會擊敗項羽,至少也能維持對峙狀態,但他卻一心想著與項羽簽訂合約,實質是叛秦。

 史書記載了這麽一個細節,項羽召集軍官們商議說:“部隊糧草不多,我想答應他們來訂約。”因此如果章邯堅持一下,項羽不攻自退,甚至還有機會擊敗項羽。

 兩方簽訂合約後,章邯面見項羽時,史書記載他禁不住流下眼淚,向項羽述說了趙高的種種劣行,這哪是一位錚錚鐵骨的、聰明睿智的戰神,分明是一個心態崩潰之人!可惜,項羽並未理會章邯,封他為雍王后,就將他軟禁在營中,派司馬欣掌控章邯軍。

 之後,為了防止20萬秦軍的潛在威脅,項羽找了一個借口,將這些秦軍全部坑殺,章邯成了一位光杆司令,不知道他聽到這個消息後後不後悔。關於項羽坑殺20萬秦軍,還有一種解釋是項羽缺糧,而當時又要急於進攻關中,於是就將他們殺死,取得秦軍的糧草供應義軍。

 對於章邯,古今文人評價很高,所謂“邯不敗,秦不亡”,但實際上他才是秦朝滅亡的軍事上的罪魁禍首,

 巨鹿之戰中當他選擇消極避戰時就注定了秦朝滅亡,不僅間接造成王離軍的覆滅,還直接葬送朝廷最後一支秦軍,猶如明朝的吳三桂,讓人不齒。因此,秦朝滅亡的罪人可以排序為:胡亥、趙高、章邯!

 與西方對名將的要求不同,中國人眼裡的真正名將,往往要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以多勝少或以強敗弱”靠實力平推,只是屬於正常水平,並不值得炫耀。

 在中國數千年的戰爭史上,湧現出很多“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跡,決定秦朝命運的巨鹿之戰就是其中之一,這場戰爭也是項羽得意之戰、成名之戰。

 巨鹿之戰中,秦軍王離與章邯共計30萬,項羽只有數萬兵馬,其余“叛軍”幾乎都是作壁上觀。

 項羽取得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全殲王離軍,逼降章邯軍,這樣的勝利古今罕見,傳統解釋是項羽勇武,且戰術水平高,故而打敗了30萬秦軍,但實際上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關鍵原因。

 章邯兵馬數量比較明確,大約是20萬人,由“驪山徒,人奴產子”所組成,輔以一些秦軍精銳,但總體與六國叛軍一樣,都屬於烏合之眾。

 與章邯不同,王離兵馬數量一直是個謎,有30萬、20萬、10萬三種,但綜合各種信息以及戰爭激烈程度等情況推測,王離應該有10萬兵馬。

 秦始皇曾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蒙恬被害之後,這支邊防軍由王離執掌,但在秦末亂世中“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複去”,而《匈奴列傳》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

 十余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複去”,兩份材料驗證可見,皆複去的戍邊者是20萬,真正秦軍是10萬,因此王離兵力大概是10余萬。

 從兩人軍隊數量上看,似乎章邯率領的才是主力,但考慮到王離率領的邊防軍,因此論實際戰鬥力,可能王離才是主力。

 不過,盡管王離是秦朝名將,率領的是精銳,章邯之前只是一個文官,但胡亥還是讓章邯節製王離,《史記》中有“令王離、涉間圍巨鹿”。一個“令”字,透露了章邯與王離主次關系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兩人不一定是主從的隸屬關系,但決非“平行”關系,章邯地位應該高於王離。

 一個驟然升官、軍中地位還高於王離的章邯,能否被沙場宿將王離接受?

 根據史書記載,巨鹿被圍之後,趙軍向各處盟軍求援,楚軍統帥宋義曾在安陽停留46天,項羽怒而殺之,隨後項羽領兵救援巨鹿,可見秦軍圍困巨鹿時間很久,至少在二個月以上。

 因此,30萬秦軍有足夠時間消滅趙國殘兵敗將,而實際上直到項羽到來時,巨鹿都沒能被數十萬秦軍攻破。這就難免讓人費解,無論是王離還是章邯都手握重兵,又是當時名將,為何對區區一個巨鹿束手無策?

 《張耳陳余列傳》記載:“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钜鹿(巨鹿)城,王離圍之。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钜鹿北。章邯軍钜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

 也就是說,王離先圍巨鹿,隨後章邯到達與陳余對峙,並負責王離的後勤,聚集在巨鹿的秦軍大約有30萬。以30萬的秦軍攻打趙國殘余,章邯卻沒能攻打下來,不顯得詭異嗎?

 巨鹿城雖然不大,但古代攻城戰一向有難度,王離圍攻巨鹿城卻沒能攻下,也是正常現象,畢竟王離只有10余萬兵力。

 但章邯手握20萬大軍,與數萬人的陳餘對峙,甚至“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因此章邯完全可以分出大部分兵馬參與攻打巨鹿,為何沒有?是王離拒絕了,還是章邯不願意?

 整個巨鹿之戰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項羽圍攻並俘虜王離,第二部分是項羽與章邯對峙,以及章邯向項羽投降。

 章邯與王離雖然沒有直接相連,中間隔了一段距離,但畢竟相距不遠,史記中說“章邯軍钜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因此章邯至少有10多萬兵馬可以隨時支援王離,那麽項羽為何能夠擊敗10萬大軍並俘虜王離呢?

 根據史記記載,項羽渡過黃河之後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首先攻擊的是保護甬道的秦軍,然後兵圍王離,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面對友軍被圍,章邯派兵救援,但九次救援都被項羽打退。

 這時出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章邯不顧王離退回钜鹿南棘原了,《張耳陳余列傳》記載:“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之後,王離部隊後勤不濟而被全殲,其中王離被俘,秦將蘇角被殺,秦將涉間舉火自焚。

 在這一過程中,其他“叛軍”的態度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作壁上觀,一種是章邯引兵解後,“諸侯軍乃敢擊圍巨鹿秦軍,遂虜王離。

 涉間自殺”,即殲滅王離軍是項羽與諸侯共同的戰果。

 這一段記載至少有三處存疑:一是項羽兵力數萬,如何圍困10萬王離軍時,還能南拒20萬章邯軍?

 二是項羽坑殺20萬章邯軍,說明章邯兵力沒有什麽損失,可見項羽與章邯的九場戰鬥規模不大,章邯只是小敗而已,仍擁有20萬大軍,那麽他為何會不顧王離死活的退兵,導致後者全軍覆沒?

 三是如果章邯懼怕項羽等叛軍,為何不立即退兵遠遁,而只是退回到了巨鹿南棘原營地?

 因此,項羽之所以贏得巨鹿之戰,除了他的勇武,與先攻甬道、斷絕王離後勤、分割王離與章邯聯系的戰術正確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章邯主動退兵,壓根就沒有出什麽力氣。

 其實,如果章邯全力以赴,即便項羽勇武,但畢竟楚軍人數較少,而其他叛軍不敢又與秦軍作戰,那麽秦軍即便贏不了,也基本可以肯定不至於輸的這麽慘,甚至未嘗沒有打平或反敗為勝的機會。

 從巨鹿之戰中章邯的動向來看,王離與章邯的關系應該不太好,乃至是矛盾重重,所以才棄王離於不顧。那麽,章邯與王離到底如何,又為何形成這樣的關系?

 王離父親是王賁,祖父是王翦,他參加過秦滅六國之戰,在秦始皇時代擔任蒙恬副手,也攻打過匈奴,位居高位深得始皇信任,可以歸類為傳統勳貴派。

 章邯本為少府,這個職位主要是為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的職能機構,相當於胡亥管家,陳勝派周文率領幾十萬大軍攻打關中,胡亥驚慌不已束手無策,與群臣商議如何退敵時,章邯建議武裝刑徒出擊叛軍,之後胡亥任命章邯為這支部隊的統帥。

 隨後,章邯打了幾次勝仗,至少在巨鹿之戰時,章邯對王離用“令”字顯示出他的地位已經高於王離。毋庸置疑,以王離邊防大將、早是列候的身份與數十年從軍的資歷來看,很難對爬到他頭上、對他指手畫腳的章邯心悅誠服。

 更為重要的是,胡亥上台後,聯合趙高血洗了無數勳貴,包括王離的上司蒙恬,就在秦軍兵圍巨鹿前一個月,胡亥與趙高又掀起了一次大清洗,丞相李斯被殺,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獄中自殺,秦國內部可以說矛盾重重,非常激烈。

 在這種派系爭鬥激化的情況下,王離更不太可能對胡亥親手提拔的章邯有什麽好感。

 因此,王離平時可能對章邯多有不遜,而章邯也將王離視為眼中釘。於是在巨鹿之戰中,章邯見死不救,導致王離軍被全殲。

 而章邯之所以沒有從巨鹿撤軍,可能是一箭雙雕之計,既剪除王離,又認為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打敗項羽等而獨佔軍功。

 可惜的是,章邯是胡亥一手提拔的,趙高又怎麽可能放心,於是胡亥責問章邯為何退兵時,章邯害怕了,就派長史司馬欣回去向胡亥請示, 結果被趙高排斥,在宮外滯留了三天沒能見到胡亥,之後司馬欣逃回,並對章邯說“趙高如今獨攬大權。

 打勝,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戰功;打不勝,我們更免不了一死”,兩難之下章邯向項羽投降,最終導致二十萬秦軍被殺。

 對於章邯此人,古今文人評價很高,可以濃縮為“邯不敗,秦不亡”,但實際上這個評價不太客觀,巨鹿之戰中章邯不能相忍為國,沒有積極救援王離,導致了精銳的邊防軍——王離軍的覆滅,只剩下一支章邯軍又如何能保衛秦國?

 當章邯“引兵解”,棄王離於不顧時,已經注定了秦國命運。

 古往今來,人們習慣貶王離、讚章邯,但從巨鹿之戰來看,或許王離更值得稱讚,章邯反而應該被批評。更何況,章邯有著投降項羽、以及導致二十萬秦軍被殺的巨大汙點,這樣一個叛國叛民之輩,如何能與王離相比?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817章 巨鹿之戰)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