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風在邯鄲城一共停留了五天,這五天裡他倒是做了不少事情,也見了不少人。
不過想要趙王同意把鄴城重新還給魏國,並不是那麽容易的。
畢竟沒有那個國王願意從自己的手裡丟失國土,這是關乎顏面的事情,想要說服趙王偃,還是要廢不少功夫的。
也幸好李辰風早有準備,把趙王手下那幾個貪婪無度的家夥都喂飽了,所以有他們在那裡,趙王也不免會被說動。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為了一個鄴城,那李辰風也用不著費這麽大的力氣。
這次除了討要鄴城之外,李辰風還代表魏國和趙國結盟,魏國願意派出五萬大軍,幫助趙國抵抗在上黨郡的秦國軍隊。
上黨郡原本是韓國的地盤。
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古地名,也就是現在衛元君所在的地方)。
野王令率城投降秦國,導致整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系被切斷。
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可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
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
可惜,馮亭也不願降秦。不過馮亭也不是無能之人,為避免加強秦國,同時利用趙國力量抗秦,他獻郡於趙國,趙孝成王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同時仍任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五萬趙軍接收上黨。
公元前261年,秦國進攻韓國,斷絕了韓國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系。
同年4月,秦國派王齕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兼並之。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上黨。其時,上黨大部分土地已被秦軍攻陷。
最後馮亭率殘部歸附於廉頗軍中。
再往後的事情恐怕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長平之戰,趙括兵敗,被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
趙國由此開始逐步衰落,但秦趙兩個在上黨郡的爭鬥也從此開始,持續十數年從沒有停止過。
現在魏國竟然願意出五萬大軍幫助趙國同抗秦軍,趙王自然非常高興。
當然,與此同時,李辰風的要求也不少。
除了這次領軍之人必須是李牧之外,李辰風還要求趙國把漳水以南,太行山以東大片地區割讓給魏國。
要知道,這片位置雖然人煙稀少,可面積足夠大,比得上原本一個東郡了,而且地勢險要,有太行山把上黨郡隔離開,只需要少量比例守住幾個關卡就能徹底阻擋上黨郡秦軍東進的可能,對於現在收復了大片領土的魏國來說非常重要。
這個要求讓趙王偃有些猶豫不決,畢竟這片土地的面積太大了,幾乎相當於趙國白白給了魏國一個郡,這讓他心裡心痛不已。
不過趙國朝堂上自然有人會說服他。
因為李辰風早已經喂飽了那些趙王寵臣,而且這次的事情對趙嘉也非常有利,所以趙國朝堂上難得的出現了太子嘉和公子遷兩派同時勸諫趙王答應此事的情況,原本對此事就有些搖擺的趙王偃自然輕易的就被說服了。
就這樣,五天的時間,李辰風在邯鄲用了五天的時間,和趙國達成盟約,約定了共同抗秦的目標,也為魏國收復了原本失去的所有土地,當中還有不少意外收獲。
這樣的話,現在的魏國面積幾乎已經擴大了一倍有余,消息傳回大梁之後,李辰風的名聲瞬間達到了頂峰,整個大梁城數十萬百姓都在傳頌二公子風的才能。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
魏國朝堂那些想要討好李辰風的人開始進諫魏王,晉李辰風太子之位。 這個提議一經提出,頓時滿朝熱議,而有七成的官員貴族都同意李辰風為魏國太子。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害怕自己這個兒子威脅自己的地位,魏王增雖然沒有明確反對,但卻提出等李辰風返回大梁之後再說。
……
……
已經離開邯鄲正在和鄴城守將樂間交接鄴城的李辰風從尉繚那裡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後只是一笑之後就置之不理了。
絲毫沒有因為魏王增的推脫而惱怒。
現在的他,手握數十萬重兵,又有開疆拓土的無上威名,區區一個太子的名號而已,有沒有都一樣。
畢竟現在魏王增看來還有不少年好活,自己統一之戰的前期準備也還差太多,所以先讓魏王在前面頂著,自己也好暗中行事不是。
接下來的李辰風的重心是接收那龐大的疆土,還有就是分出五萬大軍, 其中包括一萬精銳魏武卒,以千戈為主將,從鄴城出發,在武安和率領趙軍的李牧會合,之後開拔一路向西北,到達橑陽前線,和秦軍主力作戰。
而李辰風自己則是留三萬大軍於鄴城,一萬大軍於平陽和伯陽,然後他自己則是率領剩下的三萬五千人順著太行山南下。
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自潞水和漳水以南,有羊腸阪道,崎嶇不平,只需立一道關卡,數百精兵,就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李辰風在此留下了五百魏武卒和一千輔兵,原百夫長魏擎,晉為千夫長,駐守在羊腸阪道碗子城,防備秦軍。
接下來李辰風一路東行至中牟城,這裡原本是趙國的都城。趙國始都晉陽,趙獻侯元年(前423年)遷都中牟,至趙敬侯元年(前386年)定都邯鄲。
原本這座城池在趙國也是舉足輕重的大城,可後來先是被魏國征伐,後又被秦國佔領,所以此時它早已經因為多年戰亂而衰落,城池到處是殘垣斷壁,原本一個擁有十數萬人口的大城,此時竟然已經淪落到人口不過萬的程度了。
李辰風站在中牟城外已經殘破的城牆上,看著周圍大片沃土良田因無人更重而荒廢,心中也是惋惜不已。
戰國末期幾十年,七國連年征伐不朽,死亡人數何止百萬!
要知道現在整個華夏才有多少人?按照死亡人數和總人口的比例來算的話,恐怕在始皇帝一統天下的前二十年裡,中華大地戰死的人和二戰時候的歐洲都差不多了。
可以想象當時的慘狀!